Sunday, October 19, 2008

聽出好關係

文/蔡詩萍
關係要好,必須聽說兼具。順序上,先聽後說。心態上,聽要專注,說有分寸。事業做得越大,越需理解「聽與說」的藝術。在關係學裡,聽與說,分演的角色,很像一支棒球隊裡投捕的搭配。善說者,像投手,球路要多,球質要重,控球要穩。善聽者,像捕手,眼觀四方,耳聽八面,全神貫注之餘,還得協助投手配球,對不同打者,配出不同球路。投捕搭配,放在一位職場贏家身上,就是他要「會說也會聽」。據說,不少大老闆都再三教誨麾下年輕主管,要多聽,要從聽的經驗中汲取智慧。一點也沒錯。善說的人,一定比善聽的人,在第一時間裡顯得耀眼搶眼。不過,若時間一拉長,日久見人性,那善聽的人,一定後來居上,幾無例外。理由太清楚了,聽,像磁吸力,能聚集人才,網羅人心。而說,若說過了頭,變成巧言令色,或官大學問大的一人獨角戲,只會把人才向外推。
懂說話的藝術,固然能搶先機,爭取到別人的好感,但說話的藝術裡,一旦少了一條「聽」的中樞神經,那話多就絕非好事,一個多話,不懂聽之藝術的年輕主管,肯定發展機會不會太樂觀。說的藝術,確能爭取別人注意你的先機。像一名球路犀利的投手,站在投手丘上,誰人不矚目?可是鋒芒畢露的投手,少了隊友火力支援,只能當悲劇英雄。霸氣奪人的投手,缺乏捕手的叮嚀配球,往往就在一球定江山的瞬間,飲恨投手丘。
強化關係的續航力
說,能搶先機。聽,則強化續航力。不懂聽的藝術,別人的好感稍縱即逝,唯有懂了聽的藝術,方能在別人注意你之後,把「印象式好感」轉成「具體的網絡」。
聽的學問,可從3個層次去掌握
聽,首先是禮貌。而禮貌,是一座橋梁,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通常,我們不會對一位嘩啦嘩啦說不停的人,太有好感,即便他是你的客戶或老闆。反之,一位誠懇聽你說話的人,我們通常第一反應是,他有教養有禮貌,在關係營造上,立刻拔得頭籌。聽,其次是策略。所謂「謀定而後動」,這「謀」字,照字面解,是跟某人言說、研商,那善聽,肯定是居中關鍵。不聽,或聽不下別人的話,何來「謀定」的可能呢?我們說一位領導人剛愎自用,不就是指他聽不下別人的話嗎?聽,一定可以是策略,在聽的過程中,找出下一步對策。聽,最終是藝術,是領導的藝術。善聽的領導者,不僅聽一種聲音,他還聽多元的意見。高明的領導者,不只聽他想聽的,還會刻意挑他聽不下去的批評,認真聽。偏聽,助長剛愎自用;兼聽,減少犯錯機率。
順耳之言,聽多了,等於沒聽;逆耳忠言,常聽多聽,視野跟著海闊天空。聽的藝術,放在關係網絡裡,優劣立判。偏聽或聽不下意見的領導者,我們若檢視他身邊的人脈,要多元像彩虹,絕無可能。管理學上,說一個組織常常在集體思維陷入“group think”後,犯下致命的錯誤決策,這也是因為領導者長期忽略多元意見,只愛聽想聽的聲音,必然導致的企業困境:決策圈裡,盡是模樣很像的一群人。
領導者要先蹲捕再練投
不妨這樣想像吧,不懂聽之藝術的領導者,如一根繩頭,底下繫著一堆粽子,外人也搞不清楚,到底那堆粽子裡個別的口感如何,一切以領導者馬首是瞻。而善於兼聽,或肯聽不同意見的人,在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關係像眾星拱月,也像摩天輪裡各個向外輻射的環節,雖然仍是以中心為支撐點,但每一環節都是個別的主角,形象鮮明、角色突出。關係的搭建上,說得好,不如聽得巧。這些,都需要捕手一般的能耐,靜靜蹲在那,全方位的傾聽。
要成為優秀領導者,說與聽,二擇一的話,先聽,再說。聽多了,自然會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