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8, 2015

對事不對人?2種自以為貼心、其實最失禮的說話法



/盧智芳、吳凱琳

你會說話嗎?會不會說話,到底對職涯有多大影響?實際狀況往往是:「60%都由說話的過程來判斷,每句話都形塑他人對你的觀感。」難道光靠實力不夠嗎?很多人拒絕承認說話是應該修的學分,覺得很功利,最終效應就是「升不上去」,理由非常直接,因為樣子不像,就是讓人覺得沒「到位」。

一般人對於說話有幾個心理上常見的盲點

1,認為「對事不對人」,只要講「該講的話」就好,不必浪費時間照顧別人的感受。
殊不知,「人的因素才是造成工作做不好的原因」。特別是主管對部屬說話,每個字都附帶「鼓勵?否定?或是摧毀?」的訊息,教別人一件事還連帶罵他比我笨太多,對方很容易把溝通轉為「保護我的自我跟攻擊你的自大」,反而偏離「就事論事」的目標更遠。

2,常見「心直口快」的說法其實是種藉口,背後總隱藏「膨脹自我,貶視別人」的邏輯。
人都不喜歡「不請自來」的批評,職場上3種角色最不討喜:老師、老鳥、老大。『老師』永遠把別人當學生;『老鳥』把別人的挫折當成小事;『老大』喜歡輕易表現他能『罩』住你,這3種態度的共通點,都是有意無意地「讓別人覺得渺小無知,突顯自己很厲害」。對方即使不當場發作,也絕對不會很愉快。至於作部屬的,若是讓老闆認為說話不得體,則多半因為沒抓到主管心中「隱藏的議題」(hidden agenda)。

3個行動步驟  會做事也會說話

1,從自己與別人的錯誤中學習。設身處地體會「受害人」的心情,「常常去發現那些我所不欲」,一定可以減少「踩地雷」的機率。

2,找一位良師益友。位子愈高,周圍的人愈不會明說你的錯誤,也就愈發需要有人願意說真話。

3,多讀書、多看電影。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畢業的周明芬,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全靠從小喜歡看書跟看電影,尤其是小說,跟電影裡律師vs.法官辯論的劇情。「看人物就是看人性,」她說,久而久之,不同頻率就轉出來了。

「說話」是一門看似簡單,其實最複雜的學問,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但總要有個開始,不是嗎?

將巨大目標拆解成階段任務!成功人士的4個自我激勵方法



/ 林海天

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一定都會有大小不同的低潮,但是傑出的工作者,即使身處低潮,也能透過自我激勵,讓工作重回正常的軌道與節奏。以下整理出四個自我激勵的秘訣:

1.了解自己為何而做
做任何事情與任務之前,了解做這件事情的目的與意義為何,將成為驅動自己不斷向前的動力。因為一旦清楚知道目的與意義之後,對於中間所遭遇的辛苦與挫折,不僅更容易熬過,更會抱著全新的角度看待,把它們當成成長的磨練與養分。

2.聚焦在大方向上
在真實的職場中,一定會有某些時候感覺工作乏味。舉凡不斷重複的任務,或是感到待辦事項上還有許多事情,或者單純地感到煩躁。此時,或許大可放棄,或者也可以聚焦在大方向上,只要心中時時想著大方向,過程中的閒言閒語、短暫失敗、麻煩瑣事,都不會造成打擊,而是一步步朝著目標前進。

3.養成運動習慣,保持活力
在大部分的情況,沒有好的心情很難自我激勵。有研究證明,每週適度的運動,能降低憂慮的情形,定期的運動,有助於增加血清素、多巴胺與腎上腺素,這都有助於維持好心情進而紓解壓力。適度的運動,可以讓人保持活力,面對任何挑戰,也更能以正面的態度來應對。一位整天腦袋昏沉、眼皮沉重的工作者,很難在工作上展現出主動積極的特質,碰到挫折與挑戰,也很容易被擊敗。

4.將目標拆解成階段任務
面對巨大的目標或挑戰,多數人會不自覺的想著「怎麼可能?」因為這樣的目標,看來遙遠、困難重重,抵達前得先面臨數不清的困難,光是想到,很容易就讓人自暴自棄想要中途而廢。

事實上,任何巨大的目標,都可再拆解切分成許多個階段任務。例如,面對高標準的年度業績目標,看來挑戰不小,但可以再把數字拆成每月、每週的階段任務,進而能夠開始動手採取行動,不僅能以穩定的腳步,一步步朝既定目標前進,一旦順利完成一個階段任務,就是最好的自我激勵,讓自己產生「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成就感。

針對員工的表現,主管該怎麼提供意見回饋?



/ 經理人月刊
研究顯示,回饋是人類行為中,持續產生優秀表現最重要的條件之一。主管或許以為,讚美員工,比指出員工的缺失要容易許多,而且員工應該也比較喜歡聽到正面的肯定。然而每個員工都有某種不能被剝奪的權利,其中一種,是得到回饋意見的權利,無論績效表現超越預期或偏低,「員工都有權知道」,因為即時的回饋可以讓表現不佳的員工,及早改進,有朝一日或許能成為明星員工。

管理大師道格拉斯‧麥克理格(Douglas McGregor)曾指出,績效考核最大的兩個障礙是:(1)主管不願批評部屬,更不願因此引發衝突;(2)主管普遍缺乏溝通技巧,不能明瞭部屬的反應。主管可透過以下5個步驟,學會委婉又有效批評部屬的方法:

1.直接切入主題:若你認為一段無關緊要的前言,有助於緩和緊張氣氛,那就錯了!直接切入正題反而會讓人更安心。

2.客觀地描述事實:不要用主觀批判的字眼責備部屬;反之,應將部屬的錯誤所引發的客觀事實告訴他,部屬會比較容易接受且願意改進。

3.用心聆聽:可運用以下4項方法鼓勵員工開口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主管則要用心傾聽。
(1).     詢問:請對方說出原因,例如詢問對方「怎麼啦?」
(2).     反映:有時候即使對方說了話,但很明顯不是真相;這時候你可以說,「從你說話方式和表情看來,你好像真的很不好」,好比放了一面「鏡子」在他前面。
(3).     釋義:有時候,情緒激動的員工會滔滔不絕地很快就把事情原委說完,為避免聽不清楚或聽錯,主管可以「用自己的話,再重複說明對方所陳述的事情」,協助自己了解問題。
(4).     猜測:如果對方無論如何都不願意開口,你可以說「是因為我做了什麼不公平的事嗎?」

4.雙方取得共識:主管應盡可能與部屬就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達成共識,但前提是部屬已接受問題的存在,如此雙方才有可能合力尋找解決辦法。

5.結論與後續改進:讓部屬總結這次討論的要點及解決方法,並約定下次見面時間,同時主管應保證,你願意隨時與他討論後續的改進情形。

三個故事談制度



/曾珮珊

第一個故事~
二戰期間,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合格率為99.9%,這就意味著從概率上來說,每一千個跳傘的士兵中會有一個因為降落傘不合格而喪命。

軍方要求廠家必須讓合格率達到100%才行。
廠家負責人說他們竭盡全力了,99.9%已是極限,除非出現奇跡。
於是軍方就改變了檢查制度,每次交貨時從降落傘中隨機挑出幾個,讓廠家負責人親自跳傘檢測。
從此,奇跡出現了,降落傘的合格率達到了100%

第二個故事~
英國將澳洲變成殖民地之後,因為那兒地廣人稀,尚未開發,英政府就鼓勵國民移民到澳洲,可是當時澳洲非常落後,沒有人願意去。

英國政府就想出一個辦法,把罪犯送到澳洲去,雇傭私人船隻運送犯人,按照裝船的人數付費,多運多賺錢。很快英國政府發現這樣做有很大的弊端,就是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平均超過了10%,最嚴重的一艘船死亡率達到了驚人的37%

政府官員絞盡腦汁想降低罪犯運輸過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員上船監督,限制裝船數量等等,卻都實施不下去。最後,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將付款方式變換了一下:由根據上船的人數付費改為根據下船的人數付費。

船東只有將人活著送達澳洲,才能賺到運送費用。新政一出爐,罪犯死亡率立竿見影地降到了1%左右,甚至後來船東為了提高生存率還在船上配備了醫生。

第三個故事~
某日本高級酒店,檢測客房抽水馬桶是否清潔的標準是:由清潔工自己從馬桶中舀一杯水喝一口,可以想像,這樣的馬桶會乾淨到什麼程度。

一個好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壞念頭受到抑制,而壞的制度會讓人的好願望四處碰壁,建立起將結果和個人責任和利益聯想到一起的制度,能解決很多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