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31, 2008

《禮貌的力量》

文/露辛達.赫德佛斯(Lucinda Holdforth)
本書談的不是「禮貌的做法」,而是「禮貌的影響力」,即表現禮貌可以為人際關係及各種互動場合帶來許多益處。書中第六章提到了一個企業客戶管理時很重要的禮貌迷思:「麥當勞的微笑不是真正的禮貌」。
零售業的禮貌運動已行之多年,也是現代企業標榜的重點,許多大型企業的網站,都標載有禮貌保證的宣言,為的是向顧客保證,他們絕對會高度尊重與禮遇顧客的意見。
商業禮儀固然可以贏得顧客好感,但作者直指:「有動機的禮貌不是禮貌」,當聽到語音電話上傳來「非常感謝您的來電,您的電話已排入等候線上,煩請您耐心等候,我們將盡快為您服務」時,真有人會因此覺得高興和感謝嗎?
研究也顯示,在職場中因被迫才展現出熱誠的人,反而會招致人們反感。花錢才能得到的禮貌對待,往往只是將「踢皮球的無禮行為」包裝在禮貌言詞下,並不會讓人想回之以禮,也很難讓人尊敬,甚至會讓主客的互動變得非常糟糕,使人情緒加倍反彈。
這些禮貌會讓人討厭,是因為它們都變成「引誘的工具」,企業以溫柔細心和親切笑容來討顧客歡心,等到生意或目的達成,卻又視其為糞土。
禮貌運動不應該只是表面的態度,麥當勞店員的微笑或許會讓你停留,但真正會讓人高興的,應該是從購餐到離去之間,每段時間都能感受到被尊重的對待,否則微笑再多,也只是虛假

Thursday, August 28, 2008

60秒有效管理

文/王元元
有效的管理員工,可以讓員工變得更專業,讓你更放心把事情交給他,而你就能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全局,研究策略。
以下三種60秒便有效的管理技巧,讓主管可以輕鬆地達成有效管理的目標。
■ 60秒的主管:
主管只要花60秒和員工面對面溝通以下重點,並做書面記錄,就能讓他自行解決問題,不再需要被管理。
首先,明確告訴他你要他做到的事情,並且何時需要向你報告工作成果;然後要讓他清楚知道工作要點以及你對他的期望,只要員工確實明白這些要求,你就可以放手讓他去做。
■ 60秒的讚揚:
讚美也需要技巧,當你檢視員工的工作成果時,不要只看到缺失的部份,任何顯示優點、創意的地方都可以讚揚;不要只看成績是不是達到100分,而是要看比起以前有沒有進步。
適時、恰當的讚揚,會讓員工感到你是一個有眼光的主管,因而更努力為你效命。
■ 60秒的批評:
雖說是批評,但主管最好不要直接用這二個字,應該就事論事,委婉但明確的指出員工的缺失,目的是希望下次不要再犯,流於意氣的責罵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Wednesday, August 27, 2008

如何培養BQ?

文/成章瑜‧楊永妙
美力(Beauty)+腦力(Brain)+行為力(Behavior)=出類拔萃(Brilliant Quality)
BQ代表的是一個人出類拔萃的能力,也就是一個人或企業自我管理以及管理他人的能力指數。
在職場上,BQ的涵蓋面包括結合專業能力(專業IQ)及情緒智商(EQ)、美力(Beauty)及行為力(Behavior),對於某些外顯性的工作類別,如行銷、業務、客戶服務等從業人員的影響更為明顯。
BQ能力該如何建立?需要自我察覺、社交察覺,需要自我管理,也需要人際關係管理,以下就是建構BQ能力的方法。
Beauty─美力
美力,需要有美感意識和美感認知的自我察覺能力,並要有美感自信、解讀自己並體認到各種外在、內在環境的影響;要懂得精確的自我評估。
Brain—職場IQ+EQ
l 職場IQ,需要專業實力、創新能力和創意動力,同時具備提升自我能力的強烈動機,追求卓越的表現等自我管理。
l 職場EQ,需要勇氣、樂觀、衝勁等成就動機,也需要適應變動的環境並克服困難及衝突管理的情緒控制能力。
l 職場EQ,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管理,要有親和力也要有同理心,感受到他人的情緒,了解別人的觀點,主動關心他人。
Behavior─行為力
l 行為力要從別人眼中看見自己,所以要依賴靠社交察覺、人際關係管理和自我管理。
l 要要自己看起來活力充沛,同時要善用肢體語言,控制局勢,透過外在表現展現風度,並以風格創意和風格意識來自我管理。
l 行為力也要能影響他人,所以要具有激發新作為、新想法的能力,並熟悉人際關係管理,能解讀團體中的發展趨勢、決策網路及組織運作。
l 要讓人信任,要對人關注,要用行為力形塑領導力。

Tuesday, August 26, 2008

你的主管優秀嗎?

文/方正儀
知識多,不等於智商高;有魅力的領導者,也不見得能把日常工作做得最好。
要晉升部屬成為主管,或是CEO要找接班人,常常困於不知如何選擇,以往認為智商測驗可以預測工作績效,不過其中卻有不少限制和束縛,難以成為審視主管是否出色的工具。
主管智商顧問公司(Executive Intelligence Group)常務董事孟吉斯(Justin Menkes)認為,主管能不能變成閃耀明星與搶手人才的關鍵,在於他腦袋裡的特殊能力組合,他稱之為「主管智商」(Executive Intelligence)。
主管智商是一個清晰明確的特質群組,包括三大核心領域:「實現並完成工作」、「與他人共事或獲得他人合作」、「自我評估與做出調整」。
在這三大核心領域愈精明熟練的人,就表示他的「主管智商」愈高。
這三大核心領域,其實分別指向「工作」、「他人」和「自己」,這是主管必須完成的主要工作。
「工作」包含擬定策略、監督後勤、提出方向和執行計畫,「他人」包含預測和處理衝突發生、管理工作團隊、善於與人溝通合作,「自己」則包含整合其他人的建議和批評,了解情勢變化,並做出必要因應。

Monday, August 25, 2008

好‧不‧好:成功「說不」3步驟

文/謝明彧
許多人對於「拒絕」一事深感苦惱,明明不想答應,卻又擔心直接「說不」會傷害彼此關係,結果不是勉為其難地允諾,就是支吾其詞、模糊閃躲,把問題拖到下次。但不管哪種方法,問題都得不到解決。
其實「說不」有分「一般的不」和「正面的不」。看看以下的故事:
約翰在父親的公司裡工作,加班讓他幾乎沒時間陪伴妻小,甚至毫無假日可言。約翰的工作量和職責雖然遠多於其他同事(3位妹婿),但父親給他們的薪資卻一樣,說是為了避免厚此薄彼。
約翰私下雖然對加班與不公平的待遇多所不滿,但也不敢和專制的父親對立。某天約翰終於忍受不了,決定說不:「我這周末不會再到公司加班了!為了你,我根本沒時間和家人相處!而且為什麼我明明事情做得比較多,卻和其他人領一樣錢?這根本不公平!」
這樣的對話,就是「一般的不」,一開始就「說不」,結語也「說不」,你認為會帶來好結果嗎?再看看另一個說法:
「爸,我的家人需要我,我想把假期留給他們。」約翰先對父親說「好」,接著再以就事論事的方式說「不」:「所以我不想在周末和假日加班。」,設下清楚的界限。然後再以「好嗎?」結尾,請對方答應尊重你個人需求的協議。「我的建議是,我們規畫新的方式,讓我可以在上班時間完成必要的工作,把需要的時間留給家人。」
這是不是有效多了?先說「好」,再說「不」,最後說「好嗎」。第一個「好」是內部導向,用以表達自己的權益;「不」則是主張權利;「好嗎」則是外部導向,旨在強化關係,邀請對方答應顧及協議的權益。
所以,「正面說不」的關鍵是尊重,既捍衛了自己的權益,又能在權利和關係之間取得平衡。這種拒絕方式與「順應」的差異在於:你尊重了自己,以及你所重視的人事物。正面地婉拒和「攻擊」的不同在於:當你向對方的要求或行為說不時,你也尊重他們;換言之,你只是主張你的立場,而非冒犯對方。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碰到說不的難題。無論「說不」對你有多難,只要稍做練習、有點耐心、多點努力,都能學會這個簡單的3步驟流程,並改善技巧。事實上,愈熟悉流程,就會逐漸習慣成自然。一旦掌握「正面說不」的訣竅,或許就能讓人隨心所欲呈現真正的樣子,做真正想做的事。

Sunday, August 24, 2008

關鍵的課程,不能教,只能學!

文/何飛鵬
剛剛創業的時候,很快的就深陷泥淖,每天都面臨滅頂的危機。那時四處尋求解答,一個新聞界的老前輩,被我們請來提供意見,他在了解我們的狀況後,說:「你們太忙了,要懂得授權,自己做太多事,根本沒時間思考。」他還告訴我們,在他的公司裡,那麼多員工,但他只和兩個人說話,所有的事情,都由這兩個人去執行,他完全不管例行的事。
那時候,聽完這個前輩的說法,我完全不能理解,這對我們當時遇見的狀況而言,根本是天方夜譚,不但事情做不完,也做不好,如果我們不自己動手做,一切根本不可能完成。我怎麼能只跟兩個人說話,讓他們去完成所有的事呢?
可是二十年後的現在,我大概就是這種狀況。每一個營運單位,我只跟一個人說話,放手讓這個人去做,我絕對不要插手,這就是當年這位老前輩所說的話。二十年前聽不懂,現在我懂了,但這不是老前輩教的,而是我自己學的。我用心學、用身體力行學,我用二十年的痛苦實戰學,用無數的錯誤與嘗試,交織出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結論。
現在我很清楚,許多的課程是無法教的,只能靠自己學出來。不管再好的老師,再認真教學,但只要學生不在那個互動的交集點上,學生永遠學不會。這並不是學生不認真,而是學生的情境,讓他們不能學,也學不來。
以我剛創業的情況,我很想學,也確定這位老前輩的說法是對的,但我們當時的狀況,根本沒法學,也不能照著做。但現在我知道,老前輩說的是組織健全的理想情境:制度井然、人才不缺,上位者只要放手,公司就可自行運作。但這是結果,我要歷經很多調整之後,很多年後我才能到這個境界。
不能教的第二個因素是:永遠不會有第二個人用同樣的方法成功。每一個成功的先行者,都可以講出成功的道理、成功的原因、成功的方法,但這都是基於他當時所面臨的處境,所產生的因時、因地的作為。不會有兩個人面臨完全一樣的情境,因此別人成功的經驗,後學者無法複製。我們無法期待「過去的老師,用過去的經驗,教導現在的學生,以解決未來可能面對的情境」,這些時間的差異,就可以證明老師教的不會有用。
而我自己又如何學出來呢?我不斷的摸索、不斷的詢問、不斷的嘗試、不斷的根據當時的情境做出應變,只要有成果,就繼續;只要沒成果,就換方法。這時候老師教的、前輩說的,都可能被我拿出來嘗試,都可能是方法,但頂多也是用其局部,不會照單全收,所以當我找到方法時,是自己學出來的。我確定人生最關鍵的一課,不能教,只能學。要自己用心、用身體力行,用一切可能去學出來。
「不能教、只能學」,不是要否定老師的功能,而是要強調自己的體會、感受與應變。老師只能點醒、只能導引,絕不可能給你標準答案,標準答案要自己找、自己給!

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4個探測器,幫你更懂顧客需求

文/黃又怡
有鑑於企業或許未能掌握顧客的真正需求,《策略與商業》雜誌(Strategy & Business)建議可採用以下4種技巧,將有助於讓企業不再與顧客的需求失去聯繫,而企業也更能讓組織上下都步調一致,更進一步提升顧客滿意度。
1.由外而內區隔顧客需求
要全方位地了解顧客之前,企業必須先辨識出他們的不同面向的需求,包括「功能性的需求」(顧客想要拿我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去做什麼)、「行為性的需求」(顧客偏好什麼樣的服務組合和配銷管道),以及「人口統計學上的需求」(不同生命階段、年紀、性別、地域的顧客,各有什麼需求)。但是,並非客戶表達了他們想要什麼,企業就得照做,因為客戶的「真實需求」和他們「聲稱想要的服務」,其實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企業必須觀察顧客,比如提供不同的產品或服務組合,看看消費者究竟選擇什麼、不要什麼。而在確認顧客的實際需求之後,還要設法了解有哪些需求已被滿足,公司所提供的做法是否有效。藉此,企業就可以發揮所長,建立起顧客與公司的關連性。
2.由內而外設計客戶體驗
公司不該嘗試去討好每一個客戶,而應該把服務重心放在顧客最重視、同時也能對公司創造最大利益的事情上。首先,企業應該找出具有潛在最高價值的顧客區隔,接著針對各個區隔,滿足其需求,並且提供相符的服務,然後還要權衡「客戶需求」與「營運強項」之間的優先順序,以降低營運的複雜性和成本。在思考要如何挽回客戶時,該公司並沒有就現階段服務遞送的缺失進行修正,而是決定設計一套新的「顧客體驗計畫」。
這項計畫藉著提供客戶選擇的自由,「由內而外」地了解客戶真正的偏好。他們可以在清單上勾選自己偏好的溝通管道、想要什麼產品等。這個做法不但能夠讓客戶重新調整自己的使用經驗,也讓公司的服務更簡化和標準化。透過這項操作,該公司才赫然發現,原來高價值的客戶群,不一定真正喜歡或需要高階服務。而同樣被公司歸類為高價值的兩群客戶,偏好的服務方式也大不同,其中一群希望任何問題,都有專員可以直接溝通服務,而另外一群則偏好運用網路,以降低服務的收費成本會更便宜。
3.測量真實的客戶經驗
了解客戶的滿意度非常重要,因為唯有客戶獲得了滿意的經驗,才會建立消費的忠誠度,創造企業的利潤。通常客戶忠誠度的指標包括:客戶重複消費的比率、交叉銷售的成果占有率,以及是否會給予好口碑並推薦給其他消費者等。此外,為了提供絕佳的服務,還要持續追蹤和管理公司每一個會接觸到顧客的環節,確認每個點都保持一致的服務水準,勿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此外,企業應全面地蒐集與顧客體驗相關的質化和量化資料。
4.串起組織的溝通管道
為了能夠持續地解讀和回應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企業應建立一個能夠串連組織各部門的溝通和資訊迴路。此外,企業也必須培養能夠不斷地偵測顧客、員工和競爭者的能力。而為了做到這點,企業正開始累積諸如模擬(simulation)這類的創意能力,以便在傳統的線上和電話調查之外,能夠有其他方法去測試顧客對於新服務或產品的反應。
其實,要能有效地營造美好的顧客體驗,並沒有單一一套完美的做法可尋。對某些公司而言,顧客服務的責任應由全公司分擔;對其他公司而言,可能就必須交由特定部門,一切端視組織的文化而定。

4個探測器,幫你更懂顧客需求

文/黃又怡
有鑑於企業或許未能掌握顧客的真正需求,《策略與商業》雜誌(Strategy & Business)建議可採用以下4種技巧,將有助於讓企業不再與顧客的需求失去聯繫,而企業也更能讓組織上下都步調一致,更進一步提升顧客滿意度。
1.由外而內區隔顧客需求
要全方位地了解顧客之前,企業必須先辨識出他們的不同面向的需求,包括「功能性的需求」(顧客想要拿我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去做什麼)、「行為性的需求」(顧客偏好什麼樣的服務組合和配銷管道),以及「人口統計學上的需求」(不同生命階段、年紀、性別、地域的顧客,各有什麼需求)。但是,並非客戶表達了他們想要什麼,企業就得照做,因為客戶的「真實需求」和他們「聲稱想要的服務」,其實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企業必須觀察顧客,比如提供不同的產品或服務組合,看看消費者究竟選擇什麼、不要什麼。而在確認顧客的實際需求之後,還要設法了解有哪些需求已被滿足,公司所提供的做法是否有效。藉此,企業就可以發揮所長,建立起顧客與公司的關連性。
2.由內而外設計客戶體驗
公司不該嘗試去討好每一個客戶,而應該把服務重心放在顧客最重視、同時也能對公司創造最大利益的事情上。首先,企業應該找出具有潛在最高價值的顧客區隔,接著針對各個區隔,滿足其需求,並且提供相符的服務,然後還要權衡「客戶需求」與「營運強項」之間的優先順序,以降低營運的複雜性和成本。在思考要如何挽回客戶時,該公司並沒有就現階段服務遞送的缺失進行修正,而是決定設計一套新的「顧客體驗計畫」。
這項計畫藉著提供客戶選擇的自由,「由內而外」地了解客戶真正的偏好。他們可以在清單上勾選自己偏好的溝通管道、想要什麼產品等。這個做法不但能夠讓客戶重新調整自己的使用經驗,也讓公司的服務更簡化和標準化。透過這項操作,該公司才赫然發現,原來高價值的客戶群,不一定真正喜歡或需要高階服務。而同樣被公司歸類為高價值的兩群客戶,偏好的服務方式也大不同,其中一群希望任何問題,都有專員可以直接溝通服務,而另外一群則偏好運用網路,以降低服務的收費成本會更便宜。
3.測量真實的客戶經驗
了解客戶的滿意度非常重要,因為唯有客戶獲得了滿意的經驗,才會建立消費的忠誠度,創造企業的利潤。通常客戶忠誠度的指標包括:客戶重複消費的比率、交叉銷售的成果占有率,以及是否會給予好口碑並推薦給其他消費者等。此外,為了提供絕佳的服務,還要持續追蹤和管理公司每一個會接觸到顧客的環節,確認每個點都保持一致的服務水準,勿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此外,企業應全面地蒐集與顧客體驗相關的質化和量化資料。
4.串起組織的溝通管道
為了能夠持續地解讀和回應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企業應建立一個能夠串連組織各部門的溝通和資訊迴路。此外,企業也必須培養能夠不斷地偵測顧客、員工和競爭者的能力。而為了做到這點,企業正開始累積諸如模擬(simulation)這類的創意能力,以便在傳統的線上和電話調查之外,能夠有其他方法去測試顧客對於新服務或產品的反應。
其實,要能有效地營造美好的顧客體驗,並沒有單一一套完美的做法可尋。對某些公司而言,顧客服務的責任應由全公司分擔;對其他公司而言,可能就必須交由特定部門,一切端視組織的文化而定。

Tuesday, August 19, 2008

用「優勢」為工作加分

文/作者不詳,事後得知必將補登
不要花太多時間來改善員工或自己的缺點,重點應該放在強化優點上。如同玩撲克牌一樣,優勢才是那張可以幫助你贏得勝利的王牌。沒有人是全能的,成功者只是比一般人更懂得加強自己的優點,並且管理自己的缺點。因此,企業不應再苦思如何改進員工的致命傷,企圖把他們的缺點轉化成優點。相反地,應該花一些心思管理員工的缺點,使缺點不致成為成功的絆腳石,而投注絕大部份的精力在加強員工的優點上,使他們充份發揮優勢。
然而作者認為,這兩種假設應該更正為:每個人所擁有的才能是獨特而且永久的;每個人的優點是他成長空間最大的地方。如同玩撲克牌,你必須掌握,而且能讓你贏牌的,是你手中的王牌。因此企業應該轉移焦點,儘量發掘運用員工的優點。這不代表企業應該忽略員工的缺點,而是幫助員工減少弱點造成的損害。但是減低損害只能避免失敗,卻不能保證成功,成功仍然來自發揮優勢。
如何管理弱點?
1. 養成消除弱點的工作習慣。
2. 尋找可以彌補弱點的工作夥伴。
3. 承認弱點以獲得幫助。
優勢三要素
作者指出,知識、技術和才能構成一個人的優勢。才能是天生的,無法透過訓練養成,而知識和技術則可以。主管必須釐清員工所具有的知識、技術和才能,抓住員工的才能所在,再輔以訓練,增加員工該領域的知識和技術,以全面發揮優勢。
知識。知識分為兩類,都可以透過學習和練習而獲得。一類是事實性的知識。另一類則是經驗性的知識,這類知識無法從課堂或書本上獲得,而是在個人實際執行的過程中所累積。
技術。技術可以透過學習和練習而獲得。例如,觀察成功的演講者,從中學習演說的各類技巧,並且反覆運用這些技巧,便能增進演說能力。然而擁有演說技巧並不代表能夠成為傑出的演講者,成為頂尖的演講者還需要公開演說的才能潛力。
才能。才能是天生的能力或資質,是一個人獨特的能力,而且能長久擁有。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即使參加了加強同情心的訓練課程,學會了如何觀察別人的情緒技巧等,還是和天生具有慈悲心的人不同。
現今大部份公司的運作方式,都是將員工一視同仁,如果有員工不符合公司的某些規定,公司會把他們訓練成和大家一樣。由於主管身負不同的職責,尤其當主管同時管理的員工很多時,比較難有時間一一了解每名員工,所以傾向以一致的標準對待員工。然而身為主管,要留住人才,並且刺激他們有更好的表現,必須了解每名員工的獨特性,以及如何發揮他們的優勢,並且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企業除了需要知道每名員工的不同,而且必須管理善用這些不同。要達到發揮員工優勢的目標,企業可以從徵才、管理、事業生涯三方面著手:
方法一:徵才
1. 讓主管了解重視員工才能的重要性。因為主管站在招募員工的第一線,所以必須有正確的徵才概念。
2. 使用測量才能的方法。僱用過程若由不同的主管各自以自己的方法面試員工,有可能造成評估不精確、不一貫,以及無法比較的情形。訂定客觀的測量方法,才能評估應徵者的優缺點,確保他們擁有職務所需的才能。
3. 分析企業裡不同職務的高績效員工,並根據分析結果調整徵才標準。企業可以開放式的問題詢問員工,找出不同職務所需的關鍵性才能。
4. 了解企業目前擁有的人才。企業不需花錢訓練沒有某種才能的員工,希望他們能勝任需要這種才能的職位;相反地,應該把錢投資在僱用具有這種才能的員工。盤點公司的才能庫存,以對症下藥尋找缺乏的人才。今天,很多公司都只有員工的技術、知識和工作經驗的資料,卻沒有員工的才能統計。
5. 研究才能與日後工作表現的關係。人力資源部門應該像財務、行銷等部門,有詳細具體的資料,以了解員工的各項才能和公司營運成果間的關係,並將結果運用到日後的徵才過程中。
方法二:管理
1. 主管和新員工討論個別情形。管理如同下棋,下棋者必須學習每種棋子的不同走法,若誤把騎士當城堡,非輸棋不可。當有新員工時,主管應該和他們討論他們的優點、個人情況,以及希望如何被管理。討論除了供主管採行適合的管理方式,也讓員工了解,你知道他們的優點,所以你能正確掌握他是否善用了優點,以此鞭策員工。這是管理的播種期。
2. 以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等客觀方式,測量員工的表現,並且定期和員工談話。當員工清楚知道自己的職責與表現時,比較容易發揮他們的優勢。另外,企業應投注訓練資源,供員工了解和運用他們的優點。這是管理的灌溉期。
3. 訂定評估員工績效的方法。公司可以設計問卷詢問顧客、同事、部屬等,衡量員工在企業文化、營收,以及顧客服務這三大方面的績效。由於每名員工的才能是獨特的,評量工作成果時,企業應該儘量減少硬梆梆的政策規定,強迫每個人符合相同的標準。這是管理的收割期。
方法三:事業生涯
企業應該幫助員工建立他們的事業生涯。如果主管只是機械式地晉升員工,很可能讓好員工處於無法發揮優點的管理職務。晉升員工原是為了讓好員工繼續成長、發展事業生涯,以及獲得獎勵。然而要達成這些目的,晉升並非唯一的途逕。
談到成功經營的秘訣,高才立表示,最重要的是了解員工。當有新員工加入時,他會先問他們喜歡和人接觸,還是喜歡處理商品。之後他會觀察員工是否喜歡笑、是否喜歡賣東西等,根據員工不同的個性才能,賦予他們不同的職責,以及採取適合的管理方式。高才立說,主管必須持續認識他的員工,如果不了解他們,什麼管理妙方都無用。

Monday, August 18, 2008

換個盤子賣雞蛋

文/美國摩根財團的創始人摩根
美國摩根財團的創始人摩根,當年從歐洲漂泊到美國時,窮得只有一條褲子,後來夫妻倆好不容易才開了一家賣雞蛋的小雜貨店,但身高體壯的摩根賣蛋遠不及身材瘦小的妻子。摩根覺得很奇怪,後來他終於弄明白了原委。原來當他用手掌托著蛋時,由於手掌太大,人們眼睛的視覺誤差會覺得蛋變小了,而他的太太用纖細的小手拾蛋給顧客時,雞蛋被纖細的小手一襯托,居然顯得大些。
於是摩根立即改變了賣蛋的方式。他把蛋放在一個淺而小的拖盤裡,這樣人們對比看來,就會覺得蛋很大,因此蛋的銷售情況果然好轉。摩根並不因此滿足。他認為眼睛的視覺誤差既然能影響銷售,那麼經營的學問就更大了,進而激發了他對心理學、經營學、管理學等等的研究和探討,終於創建了摩根財團。
而日本東京的一個咖啡店老闆則利用人的視覺對顏色產生的誤差,減少了咖啡用量,增加了利潤。他給三十多位朋友每人四杯濃度完全相同的咖啡,但盛裝咖啡的杯子顏色則分別為咖啡色、紅色、青色和黃色。
結果朋友對完全相同的咖啡評價則不同:認為青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淡」;黃色杯子中的咖啡「不濃,正好」;咖啡色杯子以及紅色杯子中的「太濃」,而且認為紅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濃」的占90%。從此以後,老闆將其店中的杯子一律改為紅色,既大大減少了咖啡用量,又給顧客留下極好的印象。結果顧客越來越多,生意也隨之蒸蒸日上。
成功總是垂青那些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人。
手掌的差別不大,卻成就了摩根財團;紅色和青色的差別,足以一個讓咖啡店生意蒸蒸日上。這些細微的差別,不能引起大多數人注意的事情卻往往有其關鍵的作用。 用心去發現身邊的小事和細節吧,也許下一個摩根就是你。
【啟示】
遇到問題時,有些人選擇抱怨;有些人選擇採取行動作改變,而勝利者都是後者,因為選擇行動來改變不見得會成功,但都會對他的人生有所啟發,持續累積成功的能量;摩根也是因為不斷的用心持續改善他的事業,才會如此成功。

Sunday, August 17, 2008

如何挑選團隊成員

文/王元元
想要建立一個偉大團隊,首先必須從挑選團隊成員開始。根據知名企管顧問與暢銷書作家李曼博士(Dr. Kevin Leman)的說法,領導團隊就像放牧羊群一樣,一個好牧者也會是個好管理者。
而建立成功團隊的第一步,便是要懂得如何挑選到符合職務要求的團隊成員,可以按照以下的SHAPE原則進行。
■ S(Strengths,長處):
  第一步便是要先了解團隊成員的長處,才能將他放在最能發揮他長處的位置。
■ H(Heart,用心):
  長處代表一個人的能力,而用心與否,則顯示其對工作的熱情與幹勁,如果不用心,即使 
  擺對位置也很難發揮長處。
■ A(Attitude,態度):
  如果必須在態度與能力之中選擇一個,那就應該選擇態度,尤其是表現好卻態度差的成
  員,只會給其他人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是扯後腿。
■ P(Personality,個性):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個性,應該要視其個性安排他的位置。
■ E(Experiences,經驗):
  這裡指的並非單一經驗,而是多方經驗,每個人都是他們人生經驗的綜合產物,要了解一
  個人,並且將他放在對的位置上,關鍵就在於他過去的經驗。

如何挑選團隊成員

文/王元元
想要建立一個偉大團隊,首先必須從挑選團隊成員開始。根據知名企管顧問與暢銷書作家李曼博士(Dr. Kevin Leman)的說法,領導團隊就像放牧羊群一樣,一個好牧者也會是個好管理者。
而建立成功團隊的第一步,便是要懂得如何挑選到符合職務要求的團隊成員,可以按照以下的SHAPE原則進行。
■ S(Strengths,長處):
  第一步便是要先了解團隊成員的長處,才能將他放在最能發揮他長處的位置。
■ H(Heart,用心):
  長處代表一個人的能力,而用心與否,則顯示其對工作的熱情與幹勁,如果不用心,即使 
  擺對位置也很難發揮長處。
■ A(Attitude,態度):
  如果必須在態度與能力之中選擇一個,那就應該選擇態度,尤其是表現好卻態度差的成
  員,只會給其他人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是扯後腿。
■ P(Personality,個性):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個性,應該要視其個性安排他的位置。
■ E(Experiences,經驗):
  這裡指的並非單一經驗,而是多方經驗,每個人都是他們人生經驗的綜合產物,要了解一
  個人,並且將他放在對的位置上,關鍵就在於他過去的經驗。

Wednesday, August 13, 2008

向下溝通無障礙

文/作者不詳,事後得知必將補登
熟悉與部屬溝通的竅門,讓你們的關係更密切,溝通與領導是相輔相成的。主管需要透過溝通,把企業體及未來發展方向解釋清楚,提出未來目標與員工分享,讓他們有強烈的工作動機,達到上下一心。主管透過向下溝通的方式,傳送各種指令及政策給員工,其中的資訊通常包括:
秘訣1:影響員工
身為主管,要懂得適時地運用方法,讓員工的工作達到應有的表現,甚至比預期的更好。你給員工既能生存又有發展的空間,他就有可能攀上巔峰。
秘訣2:認真聆聽
主管應少講多聽,耐心聽完陳述後,再給建議。不爭論,不批評,並隨時摘要記錄所聽到的,以及腦中浮現的想法。
秘訣3:開放心態
由於員工的意見多半是第一線來源,或者是實務操作上所面臨的問題,對主管未來改善及問題解決有很大的幫助,不妨放開心胸試著接納員工的意見。
秘訣4:分享資訊
分享資訊和分擔責任使人產生責任感和參與感。員工非常希望主管和他們所服務的公司都是開放的,能不斷提供給他們與工作有關的重大資訊。
秘訣5:停止打擊
如果主管不信任員工,不進行必要的溝通,不讓他們知道公司的進展,員工就會感覺自己被當做外人,嚴重打擊士氣。
秘訣6:設身處地
大多數主管不知道員工的狀況,如果等到要離職了才找來談,就太晚了。不妨每天想想每個員工目前的工作狀況,養成觀察的習慣。
秘訣7:主動詢問
主管應經常詢問員工的工作進展或有什麼困難,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既可激勵員工,又可及時了解工作進度。
秘訣8:建立信任
要建立互信的關係,必須以身作則先釋放善意,並且明確地告訴他們,如果陷入低潮或不了解你要他們做的事時,可以隨時來找你。
秘訣9:提出讚賞
一位好的主管懂得適切誇讚,得到的好處有生產力的提升、員工流動力降低、顧客滿意度提升,這是雙贏,所以讚美他人何樂而不為呢?
秘訣10:處理謠言
不論是謠言或八卦,無可否認的,它的殺傷力不可小覷,可能會破壞部門間的和諧,讓員工內心不安,最後產生人員流動。
成功的向下溝通可以做到:
*使員工及時了解組織的目標。
*增加員工的向心力與歸屬感。
*協調組織內部的活動。
*加強組織原則和紀律。
主管只要細心選擇言詞,態度正面積極,加上十足的誠意,成功溝通不是難事。

Tuesday, August 12, 2008

主管多是濫好人!

文/何飛鵬
一個偶然的機會,與一個基層的副主管一起出差,同行的期間,聊起他所屬單位的狀況:印象中這個單位績效不錯,本想藉機會鼓勵一番,但沒想到他談起一個組織上敏感的問題。他告訴我:他單位中有一個老同事,長期無法完成任務,工作都是其他同事緊急救火之下才能完成,所有的同事對此都十分困擾,但他的主管仍然繼續忍耐,弄得他這個副主管也不知如何是好。
回來之後,我立即找他的主管詢問此事。這位主管的說法完全一致,這位有問題的老員工確實存在,他也為此困擾不已,而且也已採取了許多補救措施,但都沒有成效。我忍不住問他:既已經出了這麼多的事,那為什麼不把這位問題員工適當「調整」?我所謂的調整指的是調職、減薪、資遣。這是對問題員工不斷訓練、要求改善之後,仍然無法有效提升工作能力的最終不得已的作為。
這位主管看著我,滿是狐疑的回答:何先生,你不是也教我們要體諒、要視員工為家人、要給他們機會學習改善嗎?這位主管覺得自己是好人,要給問題同事機會。
我繼續問:那你知道這個人已經嚴重影響單位的工作績效嗎?你知道所有同事對你繼續容忍這個人已經十分不滿嗎?他回答:如果不是受到這個人的拖累,他的單位績效會更加傲人,但他確實不知道其他同事已經忿忿不平。
我不能不承認中國人確實是情感多於理智,每一個人都想當好人,每一個人都不會也不想當壞人,尤其是當我還不斷強調主管要視團隊為一家人,盡力去照顧與協助每一個人,因此這位主管會持續不斷的給這位問題員工機會,甚至察覺不到整個團隊的不滿,而自覺自己做的是「好主管」該做的事。
我自己其實也有這個困擾,對許多老同事、資深員工,雖然已經明知他們跟不上進度、明知他們一再犯錯,但我也常常「一再」的給他們機會,因為他們在公司已經很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實在不忍心斷然處置。大家都知道我是徹徹底底的「婦人之仁」,我自己也知道這時候我是不折不扣的「濫好人」。
問題是「濫好人」的下場如何?我的忍耐、記憶中沒有救回任何一位問題員工,最終他們都還是免不了離職,但代價是全體同事的不平與憤怒、差異是這些離職的問題同事,沒人怨我,因為我已盡其所能協助他們。不過我付出了整體團隊績效不佳的代價,成就了我自己「爛好人」的聲名。
現在我知道,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有「濫好人」的基因,因情感勝於理智,而主管怯於行使規過勸善的權力,更不願讓員工下車離職,但是對問題員工仁慈,就是對好員工殘忍,大多數主管想過嗎?

Monday, August 11, 2008

【賽局理論】綜觀全局,預知競爭對手的行動

文/作者不詳,事後得知必將補登
經理人思考策略,其實便是賽局理論的應用,賽局探討的是當決策者的選擇會彼此影響時,該如何思考行動,找出最佳策略。如果假設外在環境不會變動,就等於在局限的範圍內尋覓最好的結果,徒勞無功的機會多,而賽局觀,能訓練我們看清事物全貌的能力。

l 伊索寓言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山谷裡,白羊和黑羊在獨木橋上相遇,雙方都想先過橋,誰也不讓誰,該怎麼辦?
l 情侶都遇過這樣的麻煩:男生想在家看球賽,女生想出門逛街,但兩人都希望對方可以陪自己,該怎麼辦?
l 兩個小偷一起犯案被抓進警局,警察把他們隔離偵訊。如果雙方都不承認犯案,死無對證,兩人都會被釋放;但如果其中一個小偷認罪,自首減刑,不認罪的就要被關更久,兩個小偷該怎麼辦?
日常生活,處處皆賽局
以上3個故事的共同點,在於「決策者的選擇會彼此影響」,當對方的決定會影響自己的最佳決策時,就不能不把對手的行為納入考慮。這就是「賽局理論」(game theory)最原始的思考。在商場中,「先考慮對方可能怎麼做,再選擇自己的決策」的情境非常多。大至公司對公司的策略角逐,小到人與人的互動,都有能運用賽局理論的例子。
其實賽局理論的思考方式並不困難,每個人在做判斷時,多多少少都已經使用賽局做為決策的基準。談判過程中,我們都會先猜測對方的底限,再設法做判斷;老闆面試員工時,得先測試他的工作能力,才能開出適當的薪水;甚至開會時,每位同事都會先預期發怒的老闆可能會坐哪裡,再想辦法選個「最適」座位。
理性思考,才有競爭力
賽局理論的應用發展源自經濟學,可分為「合作賽局」與「非合作賽局」兩大類。合作賽局假設決策的雙方或多方已經合作,重點在於如何依照每一個個體的貢獻,進行公平的分配,主要被應用在軍事或政治領域上(例如盟國的合作)。但是在商業經濟的範疇中,大部分狀況則適合運用非合作賽局。非合作賽局假設:每個做決策的個體都是自利的,不會為了利他而選擇合作,所以要從利潤的結構、溝通的方式,用理性推論來探討合作的可能。
為什麼考慮對手的選擇這麼重要?經濟學家發現,自由競爭所導致的均衡結果,反而有可能讓決策者得到相對較差的結果。比如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一發起,廠商就有可能殺到「見骨」,最後誰都沒賺頭;或是兩家廠商同時開發新規格商品,最後市場只能接受一個,使得落敗的一方浪費了高額的研發和生產成本。
如果任由市場順其自然地發展,有可能會導致的不好結果,那麼在做出決策之前,事先就思考對自己最有利的布局,正是非合作賽局努力的目標。或許有人會質疑,如果賽局理論是奠基在「理性」的假設下,只能探討人類行為中理性選擇的部分,當人們被情緒淹沒,做出非理性的選擇時(這種時候還真不少),理論又無助於判斷現實狀況,那到底學它有什麼用?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助研究員梁孟玉指出,商業社會裡,「理性的人在競爭中勝出的機會更大,存活機率也更高」。在適者生存的淘汰機制下,市場上主要的力量都來自更理性的個體,雖然不理性的人還是會存在,卻無法主導市場。
「賽局講求『均衡』的概念,也就是從漸進、演化的角度,來分析從過程到結果之間,走向會是怎樣?所謂成熟的結果(均衡)會是如何?而每個個體又該如何學習更好的決策方式?」梁孟玉表示,社會上雖然各種人都有,但是演化的力量最終還是會讓人趨於保持理性,而制度最後也是由這批勝出的人所決定,斷然批評「賽局理論和很多現實狀況不合」,未免見樹不見林,沒看到均衡、演化過程的這一面。

Sunday, August 10, 2008

把工作濃縮成芳醇咖啡—Espresso工作學

文/張漢宜
你是否常覺得,在工作上投入大量時間的心力,卻達不到預期中的成效?明明已經盡心盡力了,卻還是被上司釘得滿頭包,每天都覺得精疲力盡,工作缺乏幹勁。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原因並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所投注的努力被「稀釋」了。把工作成效稀釋的元兇,包括方法不對、溝通不良、時間運用效率不佳等,這些都可能導致投入的努力達不到預期成效。
對於這樣的問題,可以從如何增加工作效率的「密度」與「濃度」來思考,猶如把工作從清淡的美式咖啡濃縮為一杯馥郁香醇的Espresso。日本管理雜誌《The 21》集結黛安芬、吉野家、樂天證券等知名企業領導人的看法,精煉為一套「Espresso工作學」。要增加工作效率的密度與濃度,必須從職場上的三個面向來進行,也就是從上司、同事與自己的關係來思考。
關鍵一:讓上司放心,他就不來煩你
獲得上司的信賴,他就不會因為不放心而來煩你,以免降低你的工作效率。例如,上司交辦的工作,不要等到全部完成才交,要做到「中途回報」。這麼做,可以讓上司知道你的進度,讓他安心,並且早期發現問題與錯誤,及時改正,而不必等全部做完之後發現不對而整個重來一次。能夠幫上司解決他工作上的問題,就是給你自己方便。
關鍵二:同事是最好的「職場鬧鐘」
早上怕睡過頭,所以會設鬧鐘。同理,工作上擔心有疏漏或效率不彰,身邊的同事正是最好的「職場鬧鐘」。例如,不要自己悶著頭做事,可以適度地把工作目標周知身邊的同事,這樣做的好處是,給自己製造一點壓力以增進效率,並獲得善意的提醒和必要的支援。同事是非常好用的職場資源。注意一下身邊那些做事效率佳、總是能夠準時下班的工作達人,跟他們結為好友,向他們學習做事方法。此外,在團隊合作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好事先溝通,可以省下執行時許多力氣與時間。
關鍵三:列出自己當天的工作預定表
工作如果沒有規劃,手上有什麼待辦事項就做什麼,會顯得雜亂無章。試試看,把工作的重要性、急迫性與優先順序考慮清楚,自己列一張當天工作的時間分配預定表。執行過程中遇到臨時交辦的工作,如果是當下可以馬上解決的事,就不要拖;若是必須花比較多的時間處理,則依急迫性排入工作預定表的時程。另外,若有其他同事要求幫忙,要衡量自己的狀況,在可負荷的範圍內提供適當的協助,這是應該的。原則是,在當「好人」之前,先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
關鍵四:拿一成薪水做「腦內投資」
值得加班的事只有兩件——「讀書進修」與「拓展人脈」。前者尤其重要。除了做好份內的工作之外,也要拓展更多的能力,讓自己成為未來所需要的人才。上班族的薪水該如何分配?除了生活開銷、投資理財之外,有一件事一定要做到——撥出至少一成的薪水來學習,做為「腦內投資」。而且,愈早開始投資在學習上,日後的效果愈強。
該學些什麼?有三個方向:
一、參加課程,充實自己希望增加的能力。
二、買書、買雜誌,培養思考能力並開創知識的視野。
三、參加不同領域的人所組成的讀書會,可以拓展人脈,並磨練不同的思考方式。
一般人在工作與生活上的「惡性循環」,往往是:因缺乏效率而常加班↓沒時間充實自己↓太晚睡、睡眠品質差↓睡眠不足,帶著熊貓眼去上班。若能掌握前面所提到的「Espresso工作學」四個關鍵,就能慢慢導向「良性循環」:準時下班↓進修↓充分休息↓精神十足地去上班。

Thursday, August 7, 2008

【心理與管理】員工與主管的雙人探戈

文/莊凱迪
員工與主管的關系就像跳探戈一樣,彼此處在一種微妙的互動狀態,精明的主管可以適時地引導員工,做出他心中所期望的樣子。我們常以為,世界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樣子,自己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世界的一切。其實,是我們的信念,影響了周遭所有事物。
鄰居養了一隻小黃狗,毛絨絨的樣子非常可愛。許多人一看到小狗,就開心地跟牠玩,小狗也高興地跟大家玩在一起。鄰居間都互相稱讚,這隻狗兒是多麼乖巧可愛。偏偏,老張一家人都怕狗,在他們的觀念裡,狗是危險而可怕的動物。遠遠看到小黃狗時,這家人就既緊張又害怕;靠近小狗時,就會怒罵牠,甚至還會舉起拳頭或雨傘,作勢要攻擊。
小狗也感受到老張一家人的敵意,遠遠看到他們家人靠近時,就會特別警戒。只要老張這家人大聲責罵牠,小黃狗也會吠回去;如果對方做出攻擊姿勢,小狗也會不甘示弱地準備回擊。由於每次都只看到小狗兇惡吼叫的樣子,老張一家子對於狗的危險與可怕,更加深信不疑了。
狗是活生生的動物,牠會照著我們的心理狀況做出反應,我們怎樣看待牠,牠就會怎麼回應。同樣一條狗,有人覺得很可愛,有人卻覺得很可怕。覺得可愛的人,會發現更多可愛的地方;覺得可怕的人,就會看到更多可怕的地方。
世界上許多人事物,都會受到我們信念的影響,自動符合我們的期待。比如說,我們怎麼看待人生,人生便會慢慢變成我們信念中的樣子;我們怎麼看待親友和愛人,他們也會慢慢變成我們想像的樣子。
因此,沒有安全感的人,總會碰到危機;老是心懷敵意的人,就會有許多不友善的親友;利用別人的人,終究會被利用;愈是害怕跌倒,就愈會失敗;愈是認為自己會出錯的事,就愈容易出錯,都是這個道理。
企業及組織是由活生生的人所構成,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態度和觀念所影響。主管更要特別注意,因為他或她對部屬所抱持的信念,將使得部屬變成他或她所期待的那個樣子。
被主管視為差勁的員工,會從主管的眼神舉止中,觀察到主管感覺自己是差勁的,因此跟在主管旁邊做事情時,就更緊張害怕,更有可能出錯,使得表現愈來愈差。相反地,主管印象中精明的員工,在主管身旁時,由於自信滿滿,因此就會表現得愈來愈精明,符合主管的期待。
信念,決定了我們周遭所有事物的發展方向。我們相信狗可愛,牠就會表現出可愛的一面;我們相信狗可怕,牠便會表現出可怕的一面。
當然,狗的天性還是有柔順與兇惡的差別,但是人們的信念與態度,還是能夠影響牠們的外顯表現。同樣地,員工的素質也有好有壞,領導者的期許,將深深影響他們的發展方向。

【心理與管理】員工與主管的雙人探戈

文/莊凱迪
員工與主管的關系就像跳探戈一樣,彼此處在一種微妙的互動狀態,精明的主管可以適時地引導員工,做出他心中所期望的樣子。我們常以為,世界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樣子,自己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世界的一切。其實,是我們的信念,影響了周遭所有事物。
鄰居養了一隻小黃狗,毛絨絨的樣子非常可愛。許多人一看到小狗,就開心地跟牠玩,小狗也高興地跟大家玩在一起。鄰居間都互相稱讚,這隻狗兒是多麼乖巧可愛。偏偏,老張一家人都怕狗,在他們的觀念裡,狗是危險而可怕的動物。遠遠看到小黃狗時,這家人就既緊張又害怕;靠近小狗時,就會怒罵牠,甚至還會舉起拳頭或雨傘,作勢要攻擊。
小狗也感受到老張一家人的敵意,遠遠看到他們家人靠近時,就會特別警戒。只要老張這家人大聲責罵牠,小黃狗也會吠回去;如果對方做出攻擊姿勢,小狗也會不甘示弱地準備回擊。由於每次都只看到小狗兇惡吼叫的樣子,老張一家子對於狗的危險與可怕,更加深信不疑了。
狗是活生生的動物,牠會照著我們的心理狀況做出反應,我們怎樣看待牠,牠就會怎麼回應。同樣一條狗,有人覺得很可愛,有人卻覺得很可怕。覺得可愛的人,會發現更多可愛的地方;覺得可怕的人,就會看到更多可怕的地方。
世界上許多人事物,都會受到我們信念的影響,自動符合我們的期待。比如說,我們怎麼看待人生,人生便會慢慢變成我們信念中的樣子;我們怎麼看待親友和愛人,他們也會慢慢變成我們想像的樣子。
因此,沒有安全感的人,總會碰到危機;老是心懷敵意的人,就會有許多不友善的親友;利用別人的人,終究會被利用;愈是害怕跌倒,就愈會失敗;愈是認為自己會出錯的事,就愈容易出錯,都是這個道理。
企業及組織是由活生生的人所構成,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態度和觀念所影響。主管更要特別注意,因為他或她對部屬所抱持的信念,將使得部屬變成他或她所期待的那個樣子。
被主管視為差勁的員工,會從主管的眼神舉止中,觀察到主管感覺自己是差勁的,因此跟在主管旁邊做事情時,就更緊張害怕,更有可能出錯,使得表現愈來愈差。相反地,主管印象中精明的員工,在主管身旁時,由於自信滿滿,因此就會表現得愈來愈精明,符合主管的期待。
信念,決定了我們周遭所有事物的發展方向。我們相信狗可愛,牠就會表現出可愛的一面;我們相信狗可怕,牠便會表現出可怕的一面。
當然,狗的天性還是有柔順與兇惡的差別,但是人們的信念與態度,還是能夠影響牠們的外顯表現。同樣地,員工的素質也有好有壞,領導者的期許,將深深影響他們的發展方向。

Wednesday, August 6, 2008

5招修補岌岌可危的顧客關係

文/黃又怡
不管多麼努力,你所建立的近乎完美的客戶關係,難免都會遇到波折。美國亞利桑那州史考岱爾市(Scottsdale)一家大型建築公司的業務經理馬克‧狄克森(Mark Dixon)表示,當關係面臨破裂時,要是處理得宜,大紕漏反而能建立起顧客對你和公司的信心,並且強化長期的關係。
以下是狄克森應付變局的5個祕訣:
1.打預防針
在設定顧客的期望水準時,一開始就講好:「這個案子會有難以預料的事情發生,我還不知道那會是什麼。不過,即使真的出差錯,也請放心,我們一定會把它處理好。」
由於事前已提醒顧客可能會有突發狀況,若之後完全沒出問題,便超越了顧客的期望,進而提升顧客滿意度,對你刮目相看。
2.誠懇致歉
當麻煩出現時,最重要的就是承擔責任。無論責任是在自己身上、客戶身上,或是雙方都有責任,這都不重要,你應該誠懇地對客戶說:「很抱歉,我們做錯了。」
3.改過為上
「出了差錯時,除了道歉之外,最好還能進一步解釋你會採取哪些措施,保證下不為例,」狄克森說,這將有助於鞏固日後的合作關係。
4.暢通溝通管道
定期與客戶見面,一切照進度走,服務末了的最後一個問題必定是:「您覺得我們做得如何?」在服務過程中,不管是好事、壞事,甚至醜事,都要設法了解及掌握,這會讓客戶感受到,你很在乎的他們的想法和你自己的表現,並且能在問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前,找出癥結點。
5.經理人止步
要說明問題之所在時,最好是由原本接洽的業務代表講給客戶聽。雖然經理人往往會很想插手,把事情擺平,但是請業務代表出面負起責任,並向顧客證明他們的誠信,終究還是比較恰當。經理人的角色應該是對業務代表誠實、討論應付局面的方法,然後讓他們去安撫客戶。

Tuesday, August 5, 2008

一早就頭腦清醒的3個祕訣

文/黃又怡
許多工作效率高手都認為,起床後3小時左右,通常是頭腦最清楚的時候。因此,最需要用腦、集中注意力和最重要的工作,最適合安排在上午進行。但是,這種節奏約有兩、三小時的個人差異,有些人在早上就是會頭腦昏沈、提不起勁。
專家認為,要做到完美的時間規畫,就要了解生活的步調,分辨自己是「早上型」或「下午型」的人。晨型人的特色是起得早,體溫上升也快,上午工作特別來勁,可達到很高的效率;而下午型的人則是晚起床,體溫上升慢,接近傍晚或晚上以後才算「暖機」完成,工作效率較佳。
如果以一星期為單位進行分類,又可分為星期一~三的「前半周型」,與星期三~五的「後半周型」。前者在一星期的開始時,身心便處於極佳狀態,很快就能火力全開;後者則有明顯的Monday Blue,直到星期三左右,引擎才會啟動,工作才會上手。
想知道自己是上午型或下午型的人嗎?請做答這些問題,答A較多,表示你是上午型,答B較多,則是表示你是下午型:
1.不用上班時,你睡到自然醒的時間是?A.上午7~8點以前 B.上午7~8點以後
2.在沒有任何規定下,你最自然的就寢時間是?A.晚上10~11點以前 B.晚上10~11點以後
3.你剛起床時的心情是? A.神清氣爽 B.老大不情願
4.起床後,你能否立即開始一天的活動?A.能 B.不能
5.你覺得身體狀況和心情俱佳的時段是?A.上午 B.下午
專家建議,了解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之後,接著就是將最需要集中注意力、充分用腦的工作,安排在效率最高的那個時段。如果你是非常下午型的人,重要工作安排在晚上、半夜,或許可產生很高的效率。
不過,在規畫工作時,還是以「儘早處理完畢」為原則,因此「上午型」和「前半周型」會比較好。針對下午型的人,若想改變自己,變身為早上就把工作完成的效率達人,專家提供3個祕訣:
1. 力行早睡早起:首先,睡眠要充足,並且每天多提早一點起床。
2. 起床後曬曬太陽:大腦的特性是,經過陽光照射後,便會感到清醒。
3. 一定要吃早餐:進食可使體溫上升,讓身體進入活動狀態,其中以蛋白質促使體溫上升的效果最強,所以早餐不妨包含牛奶或荷包蛋,會讓精神更旺。

Monday, August 4, 2008

中階主管的最在乎的事

文/齊立文
中階經理人常被稱為凝聚組織成員的「黏著劑」(glue),橋接起管理高層團隊和初階工作者之間的隔閡。無論經濟景氣好壞,他們都是公司策略的執行者,以及組織變革的推動者,讓員工投入於工作。
但華頓高階主管教育學院(Wharton Executive Education)副院長湯瑪斯‧柯利根(Thomas Colligan)指出,中間管理階層的流動率之高,已使得企業無法執行策略。除了策略執行的問題之外,中階經理人只要流動率降低1%,就可為公司增加8萬美元盈餘。
流失主因:缺乏晉升機會
如果中階經理人如此珍貴,為什麼他們卻心有不滿,有意離職?缺乏晉升機會,是主要原因之一。每當組織要縮編,通常就會拿中級主管開刀。但即使公司無意裁人,升遷機會還是有限。這對中階經理人的打擊很大。
其次,從外部找來新人,而非從內部拔擢人才,也讓中階經理人「倍感挫折」。畢竟,外來人才無論資歷,或是對公司的了解程度,通常不比內部員工好。
第三,若管理高層是透過求才公司,從外部找人來填補高階職缺,可能也會讓中階經理人萌生不如歸去的感嘆,因為自己永遠也沒機會升上執行長或財務長等職位。
此外,令中階經理人不滿的因素還包括:管理高層成效不彰、大小事都要管、缺乏尊重。中階經理人的角色既複雜又充滿挫折感,不但要和領導階層打交道,還要能對部屬發揮影響力。
留才關鍵的3個法則
柯利根建議,將中階主管的個人發展計畫,與公司目標連結;提供教育和訓練的機會和管道(例如,派員工參加行銷、策略或財務等高階主管教育課程),以提升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將有助於增加留任率。
另一個日漸普遍的解決方法則是教練(coaching)服務。這類服務過去主要是針對高階主管,但有些公司已開始為中階主管安排「集體教練」(group coaching),透過360度意見回饋或人格測驗等評估方式,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領導風格,學習如何做一個好的中階管理者。
讓中階經理人真正地參與變革決策的制訂、設計和執行,也是降低流動率的關鍵之一,如此將可降低他們有責無權的困擾。

Sunday, August 3, 2008

專業、敬業、樂業

文/何飛鵬
在一次演講會上,一名年輕人問我:我心目中好的工作者,應具備哪些能力,又要如何才能成為這樣的工作者?這是個非常虛心且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年輕人,他自承自己的能力不足,正在努力進修各種專業,他常為自己的學歷不高、能力不足所困擾。我知道他想要的答案是這些能力的先後順序,好讓自己進修時可以優先補強,但我的回答可能無法滿足他的需要。
我說:我心中最佳的工作者,要具備三業:「專業」、「敬業」及「樂業」,而這三項分別代表三種工作境界,象徵著每一個工作者可以達到的不同成就極限。
「專業」是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那是擁有一項基本的工作技能,這項技能,工作者不只要會,還要熟練,而且要比別人更好、傲視群倫。專業是外顯的能力,很容易檢驗,從工作者過去的學歷、工作經歷、成果,很容易判斷工作者擁有什麼樣的專業,而其專業的等級也不難判別。
企業組織通常是以專業為用人的最基本條件,然後再進入「敬業」的檢驗階段。
「敬業」指的是在工作上全力以赴、使命必達。在承平時期,工作者沒受到任何考驗,是否「敬業」,不容易分辨。可是當困難、挫折、危險、危機來臨時,敬業就是分水嶺,可以明確界定好工作者與壞工作者。
敬業是態度、是精神,而不是能力。當困難來臨時,敬業的工作者會不顧一切、排除萬難,會想盡辦法,做各種努力,以求把工作完成。他們會找方法、找答案去排除困難,尋求解決。而不是只把「理由」帶回來,告訴公司目前遭遇什麼困難,然後兩手一攤,束手無策。企業經營中,所有的英雄事蹟,成功故事,都是這些「敬業」的專業工作者創造出來的,敬業可以確保工作者晉升中、高級主管,也是公司中的中流砥柱。
第三個層次是「樂業」,也是工作者內心的心靈層次。當你喜歡一項工作,你會產生認同,最後工作會變成你人生的一部分,或者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從興趣開始,工作不為名、不為利,動力永遠不枯竭,只因為我喜歡!樂業是對抗時間、對抗彈性疲乏的力量,也是工作者探索最高境界的元素。所有高階經理人、CEO、成功創業者,都必須具備「樂業」要件,才能成就不凡的功績。
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層次,工作者只要專業;中、高階經理人要再加上敬業,有敬業就會有成果、有績效,就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升遷;但晉升企業金字塔頂端後,還要有興趣,才能成就永不停息的動力。
至於所謂的能力,在專業的階段就要養成,那是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