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30, 2010

得天下而治天下

文/何飛鵬

有一次與台灣知名的當責管理(accountability)大師張文隆 先生同台演講,演講前意見交流時, 先生講了他在竹科上課時的經驗。一個高科技公司的大老闆告訴他:張先生,您說的管理雖然重要,但對我們高科技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開發出一個殺手級產品,只要有這種產品,就能自動賣到全世界。張先生對這種說法,有些無奈。


我雖然沒有類似的經驗,但和企業界的交往中,我可以很清楚分辨他們的內心世界。表面上,所有的人都很重視企業的經營管理,但還是有許多人言行不一,這些人,更重視的是找到商機、經營關係,以及研發出殺手級產品,而企業內的管理,則是嘴巴上說說而已。對這樣的經營者,我知道他們在經營之路上,還有坎坷的長路要走。我承認,出外找商機、努力經營關係及開發殺手級產品,這都是經營企業極重要的事。但,這樣就能成功嗎?


我的說法很簡單:商機、關係與殺手級產品,都是企業「得天下」的利器,但是企業內綿密有效率的管理,則是企業「治天下」的關鍵,一個不重視經營管理的企業,可以靠者「商機」、「關係」、「殺手級產品」這三大利器得天下,但要不了多久,就會打回原形,不能有效的「治天下」,接著就會「失天下」。


每一家公司都會因為做對一件事,快速成長茁壯,甚至成為明星公司,這就是「得天下」。而找到一個商機,先期進入市場;攀上權貴的衣角,得到一個大機會;或者因緣際會開發出一項好產品,創造流行,這都是典型的快速「得天下」的模式。這也難怪大多數的企業家把找機會、鑽營關係、努力研發產品,視為最重要的事。


可是,真正的挑戰從「得天下」開始,要永續經營、要長治久安,企業的內部管理才是關鍵。「治天下」要從管理開始,不幸的是,管理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只能每天兢兢業業的講究每一個細節,這也是講究速效的生意人,會輕忽管理的原因。


其實成熟的生意人,都知道管理的重要,也知道企業要永續經營,靠的是管理。所以如何從企業內部的系統、制度、紀律、流程、人才下手,讓企業變身成一個高效率而嚴謹的公司,這才是好公司的關鍵,而絕不會是停留在尋找殺手級產品這樣膚淺的企業經營邏輯。


我曾經感慨,出外找商機,不如回家學管理,這就是我長期經營企業最重要的發現,當然這並不代表我不重視商機,也不代表我忽視新產品的開發,我只是確認企業要永續經營,企業內綿密的管理才是核心要素。其間的差異就在於是「得天下」,還是「治天下」,也在於是一時一地的成功,還是永續經營的成功。


企業經營者,不妨想一下,你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銷售需要的不是委婉的拒絕,而是讓客戶接受

做销售,遇到拒绝,很正常,特别是遇到素质低或情绪不好的客户,那真让人一天都很郁闷~所以,很多销售人员就开始变”,说话声音感觉让人很客气,客气的让人受不了,要么表现的特别的专业,专业得让人感觉僵硬!其实越客气越让人感觉距离,这个道理很简单,夫妻之间如变得客气了,那就完蛋了,销售人员与客户也是一个道理,客气,会让时时提醒客户,你是个外人,不是跟他站在一边的,你讲的很有道理,但你就是为了赚我的钱,那为什么我要给你机会?

销售人员非常的客气,一味地服从客户,客户有时很不好意思拒绝,非常委婉地拒绝,很容易让销售人员感觉还有机会,浪费太多的时间,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耿直的客户,不需要就是不需要,我们不希望听到那些对你很客气的客户,但他又明明不会采购!浪费我们很多精力!销售就是概率的游戏,你跑的客户越多,谈判技巧越好,成功的希望就越大,你有那么多时间耗在他们身上,还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开拓其它的新客户。一个客户,见面后,45分钟,迅速判断一下,没有意向,不要等客户起身,你要先起身告辞。

不要想着如何让客户很客气的拒绝,你的心里总是想着这个,你总会找到客户拒绝你的理由,得到的结果就是客户的拒绝,如果想着如何让客户接受,结果往往客户就会接受。

Monday, November 29, 2010

如何克服職場心理疲勞?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由于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疲劳,给都市人带来了新的心理危机。


职场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厌倦工作、不愿起床、上班迟到次数增多、处理公务时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迟缓、遗忘率增加等症状。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症呢?




专家分析认为,都市人由于常坐办公室,会经常有腰酸腿疼的毛病,还有一些特殊工种带来的职业病,身体上的疲劳会引起心理上的疲劳;企业对于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提高,未来职场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给员工造成了压力;另外,在个人奋斗目标遇到发展瓶颈时会产生心理疲劳。调查显示,由于白领女性压力不比男性小,而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压力却比男性大,白领女性身心更易疲劳,面对工作压力,女性更容易表现出情绪上的疲劳反应。


如何克服职场心理疲劳,主要是增强人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切实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和意识,在个体、家庭、群体、社会上形成关注身心健康的氛围,从而获得多种途径和有效方法减少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



其次进行心理卫生的自律训练、性格分析和心理检查等,提高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放松自己,缓解紧张情绪,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从而帮助员工克服身心疾病,提高健康程度。

知識的產出與管理

文/杜書伍


「知識管理」是近來管理學界最為熱門的研究題目,許多企業也開始重視這項課題。不過,企業內部落實一種觀念或制度,應該在自然引發的狀態下進行,掌握其本質意涵,從根源去營造出適當的環境,使其不斷滋長;而不是為了迎合一個熱門的名詞,大張旗鼓地動員所有成員刻意去推行,待得熱潮一過,便又銷聲匿跡。


所謂「知識管理」,是指一個組織在運作過程中,隨著經驗的累積而產生許多資訊與知識。一家企業如何將這些知識加以有效地組織、管理,以利於傳送給各相關的單位共享;接收到的單位則善用這些知識,以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來。因此,管理、運用知識的前提,在於企業本身先要營造成一個可以持續產生知識的環境,同時要不斷地把過去產生、目前已經在利用中的知識加以更新。也就是說,知識的產出並非被當作一種「運動」,在一段時期內動員所有人一起來推行,而是要落實在日常運作當中持續不斷地進行,並且不斷將知識更新。


當知識不斷地從運作與檢討之中產生,知識與資訊的量也跟著不斷增加,如何管理這些知識就會變得非常重要,包括知識的表達、結構、儲存與取用方式等等。資訊、知識絕對不能氾濫,一定要經過整理才能被有效地運用,因此,如果不能把大量的知識、資訊加以結構化,便很難被存取而形同垃圾。


就知識的表達與結構來講,文字雖然能夠將知識紀錄得相當詳盡,也是最普遍的表達方式,但不見得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如果全部的知識都以長篇大論的文字記錄,結果將會累積成一個龐雜的資料庫,很難能夠被有效率地取出來應用。因此,必須將大量的知識、資訊當中,可以數據化的部分,盡可能地數據化。由於數據可以提供較為精確的解讀,如此才容易管理、運用、傳播。


將知識轉化為數據是一項重要,但是又相當困難的工作。哪些知識可以數據化?又要如何數據化?這些問題都牽涉到不同公司、不同管理者的火候問題。舉例來說,如何判斷客戶的忠誠度?「交易次數」是一個很容易被想到的依據,雖然交易次數仍無法百分之百地反映出客戶的忠誠度,但不失為一個重要的指標。


把運作經驗累積的知識數據化,以各種數據指標來呈現各種運作的狀況,可以讓知識真正被揉合到公司的實務運作當中。不過,指標、報表、分析方法等,並非設計出一套之後,便可經年累月沿用下去,而必須要不斷改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同運作所累積、體驗出來的各種知識之間,往往會有許多道理是相通、重複的,必須經過簡化、整合,才能被有效地傳播到相關的部門,並且有效地被運用在實際工作上。


整體而言,知識必定來自於習慣性、不間斷的分析,而前提是要先營造出一個利於知識產生、累積的環境與文化。針對過去累積下來的知識,則應盡可能地轉化為數字指標,藉由數據化,使其便於儲存、結構、取得,進而更加妥善地應用,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益。

Sunday, November 28, 2010

沒有員工沒有缺點



文/何飛鵬


主管帶人時,最常抱怨員工能力不足與員工有缺點。然而,「沒有員工沒有缺點」,認知沒有員工的能力是充分而完整的,甚至協助修飾員工的缺點,是主管的必修課。


一個部門主管請求我,將他的一個部屬轉調到其他部門,這讓我有些意外,因為這個部屬有明確的工作專長,而且是我公司裡稀少的人才,雖然我也知道他的工作習慣上有一些問題,但這個主管竟然容不下他,我不得不仔細追問原因。


這個主管告訴我,他非常清楚這個部屬的重要性,而且這位部屬的專長,在內部也沒有替代人選,可是這位部屬幾乎得罪了部門內的所有人,讓整個團隊紛擾不安,所以他不得不處理。不過,鑑於這位部屬的能力,不希望人才流失,才會尋求調職的可能。


我繼續追問,這位部屬為何會得罪所有人?他告訴我:因為器重這位部屬,所以過去一年多,他完全放手讓部屬發揮,可是這位部屬自以為是,團隊的其他人跟不上他的腳步,充滿挫折,以致於團隊成員不願意和他一起工作。


我覺得十分遺憾,一件好事,反成悲劇;一個好人才,有一些缺點,卻因為沒有被小心修飾,必須從團隊中離開,不但對他個人是挫折,更是團隊的損失。主管帶人必須認知的首要前提是:沒有員工沒有缺點;愈有能力的員工,性格愈特殊、愈特立獨行。修飾員工的缺點,是主管每天都要做的事。


能力一般的員工,主管最不需要費心,因為替代性高,性格也不明顯,容易融入團隊、與人相處,只要給予正規的訓練,提升其工作技能即可,不太需要進行針對性的修飾。然而,只要發現有特殊專才的員工,就要仔細檢視,他可能也有一些特殊的問題,要及早發現,進行特殊的修飾。修飾包括兩件事:避免傷害與調整改變。


「避免傷害」是要讓員工的缺點,不致於產生立即的災難,方法是避開其缺點。例如,不善於溝通、會得罪人的員工,就不要讓他單獨面對重要的談判對象;個性孤僻的員工,則盡量賦予他可以獨立完成的工作。用其長,避其短,是主管用人最基本的能力。


「調整與改變」則是長期的工程,目的是要將有特殊能力的員工,改變成一個全方位可信賴的人才。第一步是指出缺點,讓員工自己認知到問題所在。有些員工的缺點之所以會長期存在,往往是因為根本不自知;而大多數人在認知到自己的缺失之後,通常都能自我改變。


第二步是提出改變的方法與訂定時間表。提出具體的改變步驟,讓員工按部就班進行,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再配合要求改變的時間,並進行檢查,最終驗收成果。


根據我的經驗,新手主管在帶人時,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抱怨「員工能力不足」與「員工有缺點」。然而,這兩者都是員工的必然,也是主管要去調整與改變的工作認知。「沒有員工沒有缺點」,認知「沒有員工能力是充分而完整的」,是主管必修的第一課。

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企業做公益 追求社會共鳴

文/吳嵩浩


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必須長期不斷投入,同時要以與社會感同身受為出發點,才能更有效果,也更具意義…投入公益並善盡社會責任,已成為企業經營與建立形象的重要工作,但要讓企業長期實踐社會責任,首要工作是投入與社會有共同需求及期待的公益活動,唯有企業內部與社會環境都具共鳴的公益活動,才能永續發展,讓企業公益確實發酵。


貢獻企業所長


Social License,也就是由社會發出的執照,是企業進行公益最重要的方向,如果沒有拿到這張執照,表示公益內容與社會環境沒有共鳴,就無法走得長久。」太古可口可樂公共事務總監許雅慧表示,企業投入社會公益該朝哪裡努力,是許多企業依舊模糊之處,唯有找到能與社會環境達成共識的公益方向,才能讓企業投入公益更有意義與長遠。


許雅慧表示,企業從事公益的性質在十年前有了變化,「不一定要捐錢,只要能提供資源回饋給社會,就可以做」,逐漸成為國內企業投入公益的方向,於是「貢獻所長」開始成為企業公益的方向。最近五年的企業公益方向又有轉變,企業不只捐款或貢獻專業服務,「如何讓公益活動與社會有共鳴」,成為企業公益的主要方向。


符合社會期待


但近年來可口可樂研發更輕、更節省資源的環保寶特瓶,目的不只為了節省資源或降低成本,而是更符合社會對環保、資源上的期待與共識。她說:「我們不否認採用新瓶裝能夠帶來降低成本的效果,但真正的目的其實在於創造環保議題及社會公益回饋,因為唯有以社會大眾在意以及會產生共鳴的主題,來做為企業永續經營及公益回饋的出發點,才能走得更長、更被大眾接受。」


「或許下一代寶特瓶技術,無法為降低成本做更大貢獻,但只要能取得社會共識來達到盡社會責任與義務,企業更應該投入發展,這才是回饋社會的正確心態與有效模式。」許雅慧強調,取得Social License可能無法達到降低成本或活化經營的效果,但這絕對不是企業的負擔,而是另一種創新經營的方式。企業投入社會公益多數都與經營或產品相關,才能落實公益的效果,無論在經營或生產過程中落實公益理念,或在行銷宣傳的工作上。


公益方向指標


可口可樂近年在台灣的公益目標有三,一是水資源保護,二是可持續包裝,三是落實企業節能減碳,這些都與「可樂」或「飲料」類的產品特質有關。在水資源保護部分,飲料的主要原料就是「水」,因此「水資源保護」當然與可口可樂產品或品牌息息相關,因此可口可樂不斷研究降低洗瓶或製造飲料時的水資源運用;可持續包裝指的是寶特瓶或鋁罐回收,於是可口可樂研究較環保的瓶裝材質;至於節能減碳上,飲料業在冷藏飲料所消耗的電力以及冷媒對環境的影響都也相當大,改用環保冷媒則是可口可樂採取的新政策。


這三個方向都是飲料業者最有關鏈的部分,同時也是近年來全球社會最關心的環保議題,因此成為該公司全球公益方向指標。許雅慧指出,只要是企業與社會的共同需求,就會產生共鳴、就能成為公益題材。


社會公益為企業經營所帶來的績效,近年來已有部分評量標準與檢視項目,但績效展現上仍有許多屬較主觀的認定,企業如何做好公益,取決於管理者或經理人對社會責任回饋操作的深度與速度。企業要盡社會責任與投入社會公益,必須長期不斷投入,同時要以「與社會感同身受」為出發點,才能讓企業公益更有效果,也更具意義。

善於忘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忘却过去的痛苦呢?

转移情绪,以乐制忧 当代著名画家陈冰之说:“每当想起不幸的遭遇,我就去作画,从而使我立即沉醉于艺术世界里,转移不快的情绪。”找一些有意义的事去做,唱唱歌,跳跳舞,参加一些体育活动,种花,钓鱼等,都能帮你克服不良情绪。


改变环境,走进自然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不幸,往往使人触景生情,不利于忘却,换一个环境,则有助于忘却痛苦。不妨走进大自然,在高山上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在海岸边体会一番,烟波浩渺的广阔。你会感到世界之伟大,自己的痛苦与不幸实在算不了什么。




超越烦恼。自我放松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能够以愉快的态度着对待生活,淡泊名利,潇洒人生,生活就会轻松快乐。一个满脑子金钱、名利与地位的人一辈子都难以真正快乐,他会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



微笑

忘却痛苦是保障身体健康的良方,但忘却毕竟是需要时间的,不能操之过急。根本的方法还在于乐观地对待生活,乐观地对待人生。

Wednesday, November 24, 2010

市場競爭的五個要素(下)

四、标准:这个主要针对系统而言,就是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的合理性,在这方面西方企业做的很好,就是制度,标准,操作标准,这是一种系统竞争能力,他能充分发挥系统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它能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它使员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做到哪一种程度按哪一种方法去做。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就是系统竞争力。


五、主动性:竞争是一个过程,我们不是一下子就能把对手干掉,总要有一个较量的过程,就像拳击比赛一样,能很快KO对手的毕竟是少数,往往都要经过一番苦战,经过力量的一番此消彼长,最终战胜对手,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主动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在战争中把握有利地形的主动性,把握有力的攻击时间的主动性,对于取胜起着关键的作用,把握主动性有时候都可以以弱击强,改变战局。在企业竞争中,把握主动性也很重要,环境的因素的改变,内部问题的出现,都是机会,都是我们把握主动性的机会。如果,我们在竞争中能把握住主动性,将是事半功倍。

竞争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可能每个因素、每时每刻都占优势,它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强弱变化、大小变化等。扬长补短为根本之策。

竞争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个因素的强势可以让我们在一次或者几次的竞争中取胜。但是你想持续取胜必须把系统的各个要素协调、均衡发展,而又有一些长项。才是持续竞争制胜的根本。

竞争是一场长跑比赛,只不过很多人跑着跑着就不得不放弃了。而有些人暂时跑到了前面,而后很快就又落后了,只有实力强的人,懂得策略的人,才能持续跑在前面。但是竞争又是永远没有终点的比赛,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就要永远的跑下去,直到你完全虚脱,退出比赛。

強化自我管理能力



文/吳育宏


一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恐怕只有自己能夠誠實回答。而自我管理有問題的人,永遠不會把真相攤在陽光下。


人員流動率高的業務單位,可以從業務人員口中發現一個共同意見:「這個單位的主管,並不是我想要追求的模範。」或許是寬以律己的私德問題,或者是爭功諉過的醜陋面目,總之,自我管理不佳就無法以德服人。


當經理人(Manager)無法發揮領導人(Leader)的功能,業務團隊的凝聚就只能靠獎金、升遷這些「外在誘因」,而不是提升能力、追求願景這些「內在動機」。


因此業務經理做好自我管理,不僅是確保自己盡到工作執掌上的管理責任:擬定部門目標、監督工作執行、協助及訓練團隊等。更重要的是,帶頭成為一個工作盡責、有效率的主管,才能夠產生「上行下效」的組織氛圍,而不是陷入「上樑不正、下樑歪」的惡性循環。


當一名主管獲得更好的待遇、更大的權力,並且有部屬可以指派工作、分散責任,這些條件也構成了個人的「舒適圈」。


業務主管要激勵、領導一個團隊之前,必須先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成為最有行動力的人,而不是坐在冷氣房看報告的指揮官


組織中最能夠客觀評斷一名業務主管自我管理能力的人,不是他的上司,而是長時間就近觀察他的部屬。雖然Intel很早就提出「360度績效評估制度」,但是要由部屬在體制內反饋出主管缺點,在大部分組織中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容許我用「天方夜譚」這樣強烈的字眼)。


部屬對於業務主管自我管理能力的評價,會經由其他非正式的管道反映出來。包括對業務開發的熱情與否、對客戶管理的用心程度,以及在主管背後的行為與態度。


當一名業務主管靠一招半式留守在舒適圈內,他同時也在塑造一支原地踏步的團隊,並反映在未來的整體績效上。而這個績效,也是對他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註解。

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5個同理心技巧,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文/齊立文


誤解他人情緒、依據刻版印象來評斷人,甚至漠不關心,只會摧毀人際關係。在《EQII:工作EQ》中,高曼將社交能力界定為「決定我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而所有與工作領域相關的社交能力,都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包括以下5種技巧:


1. 了解別人:能夠察覺他人的感覺和看法,主動關心別人在意的事情;善於注意情緒線索和傾聽;以及反應靈敏,能夠了解別人的觀點。


2. 服務取向:能夠預期、了解他人的需要,並以適當的服務或產品來滿足這些需要;會設法尋求有助於提升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的方法;樂於提供適當的協助;能夠站在顧客的觀點看事情,當一個受信賴的顧問。


3. 幫助他人發展:能夠察覺別人的發展需求,並且協助他們成長;樂於針對人們的長處、成就和發展給予認可和獎勵,並且提供有用的意見回饋;能夠認同別人發展的需求,不吝給予指導和訓練;也會賦予具挑戰性、有助於提升個人技能的任務。高曼引述多項調查結果指出,對於基層員工和業務員而言,主管願意協助他們發展,是最具影響力的事;而主管也認為,在工作上最有意義的事,就是幫助有潛力的人。


4. 善用多元化:能夠尊重不同國家、種族、族群、性別的人,並與他們好好相處;了解不同文化的觀點,會盡可能抹除種族歧視及刻板印象;並將歧異、多元化視為機會,努力營造出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有所發揮的工作環境。


5. 政治的意識:能夠正確解讀組織內關鍵的政治關係;體察出關鍵的社交網絡;了解是哪些力量影響了客戶、顧客或競爭者的看法與行動;以及正確解讀組織內外的現實。有位外交官被派到非洲某個產油國後,很快就弄清楚真正左右該國石油政策的人,是「總理的特別助理的妻子的外甥」,於是立即安排出席可與此人碰面的派對,以當面進行遊說。高曼認為,解讀政治現實,是建立私人網絡、結交盟友,使個人發揮影響力的必要能力,若缺乏這種社會洞察力,就是政治機智不及格。


同理心可以調整,但無法假裝同理心固然可以讓我們了解與回應他人的感受,但是它的矛盾之處在於,同理心也可能變成操縱的工具,經常以『偽同理』的方式表現,例如老闆以工作倫理為訴求,或玩弄員工害怕失去工作的恐懼,讓員工自願超時工作。


但所幸「人們對於矯情造作也有天生的防備,能夠察覺出對方的同理心是否真誠,」高曼舉例說,名牌服飾店老闆規定店員必須與消費能力高的顧客攀談周旋,這種被迫裝出來的友善,連顧客都察覺得出來,也覺得不自在。此外,雖然有些人會將同理心用在不當的地方,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有些看似缺乏同理心的人,其實基於策略考量或故意這麼做的,例如當勞資雙方在進行薪資談判時,雙方就都要將同理心磨鈍一點。由此可見,同理心可以調整,但無法假裝。只用腦算計,卻看不出真誠的同理心,只會適得其反。

市場競爭的五個要素(上)

竞争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怎样在竞争中取胜,影响竞争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一、速度:其实有时候竞争我们不是看谁的方案更好,谁的思维更全面,谁的方法更高明,更重要的是速度,谁的动作更快,谁的执行力更好,这才是取胜之道。军事学中有一句话,“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没有机会的时候要等待机会,一旦机会成熟,就要行动迅速,不给对手以还手之力。这是一种速度。还有一种速度,指的是一种方法,不一定到成熟的时候,思考很完善的时候,机会完全成熟的时候去做,而是要立即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改正,去抢占先机,只有抢占了先机才会把握主动性。

二、比较优势:其实在竞争我们不是要做到能力特别强,而是要做到和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在某些方面,我们比竞争对手更好,这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去战胜对手,如果,我们的优势正好是对手的劣势,那是最好的状况。我们要充分强化自己的优势,强化自己的优势比改变自己的劣势更重要,就像在电器中,你没法给海尔比服务,因为他已经做到了极致,你没法给格兰仕比价格,因为他已经降到了最低。你的短板永远都比不上别人的长板,那就是不要去比了,我们要大力加强我们自己的长板,是自己的优势更加有优势。这样我们就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我觉得赵强老师的尖刀理论说的就是比较优势的问题。

三、差异化:比较优势是差异化的一种,他是相对差异化,差异化还有绝对差异化,也叫完全创新,就像在空调领域里,格力的质量一直是一流的,别的厂家很难与之相比,怎么办?创造新的品类,加强差异化,就是变频空调,这样就加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差异化的类型太多,但这是一种重要的竞争策略,对于波特的竞争理论中,差异化、低成本、集中化战略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差异化,低成本也是差异化,集中战略也是差异化。差异化就是创新,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我觉得路长全老师的切割理论就是一种差异化

Monday, November 22, 2010

溝通、磨合、衝突、妥協

文/何飛鵬


為了推動一項測試中的新產品線,公司裡組織了一個任務編輯團隊,調集了各單位相關人員一起工作,負責人是一個資歷最完整的主管,我本以為事情不難推動,但進度卻停滯不前。


負責人向我求救,因為來自各單位的成員,各有本位、各持己見,經常為一些小事而爭論,而負責人因非他們的直屬主管,也就不方便太強勢介入,以至於無法同心協力展開工作。


我給了負責人八個字:溝通、磨合、衝突、妥協。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既無理解,也無默契,再加上共識不足,當然會有摩擦,這時候一定要先解決「人和」的問題,工作才能有所進展。


第一步是溝通,負責人要徹底與每一個團隊成員溝通,瞭解他們的專長、態度及習慣,並對任務的完成達成共識。同時也要要求團隊成員之間互相溝通,試圖理解彼此。


第二步則是磨合,直接進入工作,從工作接觸的過程中,進一步互相適應。這時候就會真正瞭解彼此工作習慣的差異,這些差異就是衝突的來源,磨合就是要求大家互相容忍對方的工作方式,但也要調整自己的方式,因為在大家互相的容忍與自我修飾中,才會找到能一起工作的方法,互相適應、忍耐、尋求平衡,就是磨合。


第三步是讓衝突顯化,有些事是不可能只靠溝通與磨合就化為無形,有些是觀念、原則、立場的歧異,這些並不易調整。這時候就要不怕衝突。一定要讓不易改變的歧異表面化,這就是衝突。


衝突表象的爭論、爭辯與僵持不下,有時候也難免用語稍重,形成高度緊張狀況。這時候負責人就要全力協調進一步充分且深度的討論,以形成共識。最嚴重的狀況就要動用負責人的裁決權,以要求團隊成員共同遵守。


第四步則是妥協,也就是完成共識,也互相徹底瞭解對方,其中的要素是工作出現具體的進展,大家會發覺合作才能完成工作,這時候團隊氣氛會進入真正的平衡狀態。


不害怕衝突,積極面對衝突,甚到主動挑起歧異,並讓歧異進入可控制的衝突狀況,這都是一個組織重新找到平衡與和諧的必要過程。


所謂可控制的衝突,就是有歧異被正視、被討論,有爭執但對事不對人,有摩擦但不傷筋動骨,最後要為歧異找到大家都「不滿意但可忍耐或接受」的共識。


團隊不可能永遠和諧,當任務改變,面臨挑戰,或新成員加入,組織都會進入不平衡狀況,成員要習慣磨合、衝突中尋找新的妥協與平衡,主管更要有處理衝突的能力,才能打造有執行力的團隊。

有效溝通始於第一印象

对演讲人的介绍刚刚完毕。在他身后,幻灯片上是他的姓名和公司名称。观众手里的材料上信息相同。问题是,他是如何开始的?大家好!我叫加里 安德森(Gary Anderson),是Acme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今天我在这里要谈论的是关于……”演讲人再次失去了制造深刻的第一印象的机会。观众判断没有错,他们又是听一场毫无亮点的报告。商业领袖们总是忘记一句经典名言:你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去留下第一印象。在笔头和口头交流中,单调、乏味、平淡无奇的开场白实在是太容易了。


当我们在设计演讲或撰写邮件或信件时,开头就直奔中心内容,可以接受,也许更加容易。我们如何去组织内容呢?什么样的语言比较合理?观众最在意什么?必须包括哪些方面?如果时间或空间允许,还可以选择哪些内容?在写完信件后,先暂时把它放在一边,然后再回过头来,全盘考虑你想给读者或听众传达的内容,并谨慎决定该如何做开场白。


每年我们可能要参加上百场的工作演讲或专业会议。发言人的第一气息是否吸引人决定了我们是否愿意聆听。伊丽莎白皮萨妮(Elizabeth Pisani)是一名爱滋病研究员,她采用的是非传统的实地研究方法。在2009年的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会议上,伊丽莎白首先看着观众,并说人们做蠢事,那就是传播HIV的原因。她一下子吸引住我们。接着,她分别讨论了四组不同的人群(吸毒者、性工作者、男同性恋者和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的蠢蛋),找出了每组人群的理性决定。她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不仅非常出色,而且震撼人心。后面更是引人入胜。


每年,我们收到大量的商业信件和几千封电子邮件。这里第一印象很明显,就是标题行。暂时停止读这篇文章,马上去浏览你的收件箱。不要打开或回复邮件,看看到底有多少标题行能引起你的注意。我猜,10%都不到。更糟糕的是,从许多标题行里根本看不出邮件的主要内容。要写一条有效的标题行,关键是最后写,也就是在点击发送键之前的那个时刻写,而不是在写邮件之前写。是的,我知道,这样你必须写完邮件后,再回到最顶部填上标题行。但是,只有那时你才真正知道邮件主体的内容。这也是让你再次确认收件人名单(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的绝好机会

心態和行為

一个心理学家想知道心态对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里的一切,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这间房子里有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10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过了很久,只有3个人站了出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所有的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你们谁愿意现在通过这座小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问道。

  

很多时候,就像通过这座小桥,失败的原因,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能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Thursday, November 18, 2010

向猴子學管理

文/顏長川


比爾‧翁肯(Bill Oncken)發明一個很有趣的理論──「背上的猴子」(Monkey on the back);他所謂的「猴子」,是指兩人對話後的「下一個動作」或「責任」,意指主管和部屬在處理問題時所持有的態度;重點是協助部屬自行工作而非幫他把工作做完,千萬不要變成部屬的部屬,更不能成為部屬「反授權」的對象。


小威廉‧翁肯(William Oncken, Jr.)針對管理者經常面臨的「任務逆轉」困境,進行了獨到的分析並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成為時間管理和授權管理方面的經典文獻,引起了管理人員的強烈共鳴。企業組織一旦受困於任務逆轉,猴子就會跳到主管的背上,而不是待在理應完成任務執行的部屬身上。主管累得像條狗,部屬卻無事一身輕;為了避免無效授權,管理失靈,主管應該將精力放在任務指派、分配與掌控猴子的工作上,必須與部屬協同照顧、餵養猴子。


威廉‧翁肯三世(William Oncken, Ⅲ)所提出的獨特見解──「處理時間管理」,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組織文化的一環。「別讓猴子跳回你的背上」(Monkey Business : are you controlling events or are events controlling you?)就是直接告訴你,不管你在公司怎麼「背」,都不要讓猴子爬到你背上!把Monkey on the back變成Man on the way。歸納出餵養猴子的五大原則 : 1)決定當場射殺或餵養,(2)猴子的數量(工作量)應維持在主管能掌控範圍內,(3)主管應面對面或用電話的方式親自餵養猴子,不可用電子郵件,(4)部屬應按時餵養猴子,(5)約定下次飼養時間及進度。翁肯家族開創了猴子企業(Monkey Business),真的是名符其實地靠猴子吃飯了。


好奇猴子不反思傳統


猴子有好奇、貪心、短視…等天性,一對猶太夫婦合作寫書名叫做「好奇喬治」(Courious George),描寫一隻充滿好奇的猴子,因緣際會離開叢林被帶到人類的世界,為牠帶來一連串的新奇冒險,滿足美國小孩的好奇心。


有人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裏,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並安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察到有某隻猴子要去拿香蕉,立即就會有水噴向籠子,大家都會被淋濕。當五隻猴子都試過之後有了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水會噴出來。」;接著,先暗中把噴水裝置解除,然後換掉其中一隻,這隻新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舊猴子猛K了一頓,因為牠們認為新猴子會害牠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新猴子去拿香蕉。


當然,這五隻猴子沒有被水噴到,但四隻猴子從來沒有向新猴子解釋為什麼要打牠?後來,所有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後,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其他猴子圍毆。這就是「傳統」的由來。如果不去反思傳統,它就一點價值也沒有!


在現在的職場中,一方面要有喬治猴的好奇心,勇敢去冒險;一方面要學猴子在森林裡擺蕩的穩健──必須在抓住一根樹藤後,再抓住另一根樹藤,才能前進;一方面要學幸島的百隻猴子,首開風氣之先,一方面要避免變成不學新觀念,不反思傳統的「LKK」;不要像猴子一樣,在眾人的背上跳來跳去,免得被射殺;也不要爬得太高,免得紅屁股被人看光光(能力差的人處在高位,愈容易暴露他的缺點);必要的話,學學三隻猴子,一隻捂耳,一隻掩嘴,一隻蒙眼,乖乖地「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視」了。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社交場合5技巧,壁花變蝴蝶

文/郭子苓


當雙方建立起信賴感後,便會轉向人際間的「垂直發展」,帶來更多貴人。


大型聚會是最容易認識人的場合之一,但很多人在面對這種場合時,卻總是覺得特別不自在,不知道如何在短時間內認識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不知道如何有效率地自我表現,使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後無功而返。透過以下5個技巧征服社交場合,壁花也能變花蝴蝶。


1. 不要浪費時間等待,主動出擊:很多人常常不知道如何開口與人交談,因此總是沉默地待在角落等人搭訕。


其實,參加這類大型聚會時,正因為場內多半是素昧平生的人,就算被拒絕或得到冷淡反應也無傷大雅,所以不如積極地去嘗試,主動和人交流溝通,很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 自我介紹時,勿使用專業術語:在向陌生人介紹自己時,由於並不清楚對方的背景或生活環境,必須盡量以易懂的辭彙與例子做說明,避免使用專業術語或流行語,以免讓別人產生你喜歡賣弄或不正經的印象。


3. 掌控談話時間,會後再私下聯絡:一般人在參加大型社交聚會時,多半是希望能認識愈多人愈好,以增加結識好人脈的機會。


因此,即使遇到談得來或值得多加認識的人,也必須尊重對方,不要巴著對方不放、賴著不走,盡量先取得對方的聯絡方式,事後再私下聯絡。此外,太過制式化地在聚會場中來回穿梭,也會顯得缺乏誠意,必須善加拿捏。


4. 迅速記憶對方姓名,並在對話中適度重複:依據自己的習慣,透過圖像化聯想或反覆複誦,建立一套記憶名字的方法,以迅速記下對方的名字,並嘗試在對話中重複12次,讓對方感受到你對建立友誼所抱持的真心誠意。


5. 交談後,迅速在名片背後記下對方資訊:打鐵要趁熱,為避免和太多人交談,後續想不起來每個人的特徵或興趣等個人資訊,最好能在交談之後,迅速在名片背後寫下對方的相關資訊;若是成功約定好下次見面的時間和地點,也應立即記下。

Monday, November 15, 2010

銷售員,你會營養不良嗎?(上)

销售人员不管是开展个人营销还是企业的营销,在中国这个环境当中,你离不开人脉关系,以及社会政治层面的辅助,要想做大,或者说,你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时候,那么政治要素,将是企业营销的一块不可避免的很头疼的要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说头疼是因为你要有政治的素养,也就是说,商业与政治之间的结合,还要对政治有所理解,还要依靠政治去策动政治、利用政治,那么你才能在这种特殊的社会氛围当中,游刃有余。离开了我们企业,我们的营销活动所依赖的这种政治氛围,我可以断定,做起来很难的。


当然,不能盲目的悲观,说我们现在是举步为艰,为什么这么好的产品就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客户群体呢?是因为你采取的营销策略有问题,或者说你背靠市场的推广手段不太丰富,很脆弱,苍白。也就是说你需要补充营养。那么销售人员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补充营养呢?现在先来分析下成功销售员所具备的素质。


一、 销售员必须懂得观察目标客户的外表

目标客户的外表首先是客户公司网站上对自己的介绍,如公司简介、组织架构、业务结构、产品情况、公司目标及任务等等。销售人员应从中判断出自己该从哪里入手,该努力争取与哪些人面谈的机会。

同时,销售人员也要关注该公司的各种报告,比如财务报告、业务报告,分析这个公司是处在发展、维持还是缩减的阶段,并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和运作风格判断他们容易接受什么样的观点。

有些公司的报告还会分析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公司各部门的状况、公司经营可能遭遇的风险、产业发展方向。这些信息都能帮助经理人在销售工作中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使客户产生好感与信赖。

事必躬親VS充分授權

文/丁菱娟


剛做主管的人,最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事必躬親。因為在還沒當主管之前,我們就是這樣兢兢業業、負責到底的做事方式才贏得了上司的肯定與青睞,並獲得機會升任成主管。


於是我們就沿用沒當主管之前的態度與做事方式,不僅自己忙還不夠,別人做不完或做不好的事情也一併攬過來做。最後卻只落得自己愈來愈累,以及團隊成員愈來愈懶的局面。


我公司一位表現優異的同事,升為小主管之後就不再笑容滿面,看他每天被工作壓得透不過氣,可是其他的團隊成員卻可以每天早早下班。


有一次我找一個他的屬下談話,問他們為何不幫幫主管。得到的回應卻是:「我們做任何事主管都不放心,到最後我們只好讓他自己做,省得一改再改或是等著他批示。」這就是不懂得授權的主管所造成的窘境。


其實做了管理者最大的差別就是負有分配工作的責任,並教導成員以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


我們不再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已,還要顧及團隊有效運作。


不懂得分配工作,把事情攬上身,不懂得留空間讓屬下發揮甚至犯錯的機會,屬下永遠長不大,團隊不會成長,而自己只會累死而沒人感激。


這些人有個迷思,以為「事必躬親」可以反應他們的全心投入,也代表他們對於事情細節得以充分掌握。


然而從另外觀點看來,也可能投射出他們對於所領導的團隊缺乏信任或信心,無法充分授權。在這一狀況下,「事必躬親」所造成的,可能是一個更為虛弱的組織。


當然「事必躬親」有其管理上的好處,例如:充分了解團隊成員表現以及業務發展的每項環節,以便在最短時間做出判斷與決定。但是,主管的經驗和時間永遠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是否要「事必躬親」的前提,應該是有沒有良好的團隊以及組織系統。


如果有,當然要充分運用團隊力量、運用授權管理,讓團隊每位成員各司其職、發揮其長。


「事必躬親」應限事業初期,以便在團隊不足時確保品質控管。一旦建立團隊後,就應該實施授權管理,讓組織有自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忍一忍,觀察而不插手,反而是管理上應該學習的重點。

做一個高情商的銷售員

到销售的技巧,很多人都希望可以从成功的人总结的经验里得到一些启示,也尽力去学习别人。其实,在我看来,销售的技巧其实不在你有很高明的手段。只要你的东西确实有所独特地方和价值含量很高,你就大可不必为你的销售烦恼了。最主要的问题是你的东西没有特别的优势,质量啊,价格啊,大家都差不多的话,那你可就要动用你自己的人格魅力了——那就是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一个高情商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能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别人帮助;他会是一个宽容的人,总是能够理解别人的难处,能够原谅别人;他会是一个诚信的人,懂得一诺千金,从不会让别人感觉失望……总之他是一个老好人,在他那里,所有人都会被受到尊重,仿佛所有人都是重要人物。这样,会使所有人都喜欢他,把他当作最好的朋友,所以,一旦有什么好事,朋友们自然会第一个想到他啰!


其实,不需要你是一个多么能干多么优秀的人,只要你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是一个高情商的人。


很多人,艰难的活着,不管他外表有多坚强,有多酷,可是,他跟我们大家一样,也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也有他的爱好,他也有他的苦衷,他也有他的不幸福和幸福,很多人,都会有很多相同的心境和想法,甚至还会有很多相似的经历。我们何不多理解别人一点呢?


大家记住,很多人要买的并不一定是你这个东西本身。有人买的是东西本身的实用性,有人买的是东西的价格,有人买的是东西的价值,有人买的却是你这个人的服务和态度哦!

Sunday, November 14, 2010

聰明人,容易不務實



文/杜書伍


聰明人擁有很多優勢。首先,聰明人的邏輯強、思路靈活,理解事物很快,因而經常很有創意。聰明人本身,也因為經常感覺到自己「快速理解、時有創意」的特質,認為沒有什麼事情難得倒他。漸漸的,在看待任何事物時,「容易的認知」即油然而生。


聰明人因為覺得事情很容易,覺得自己學得很「快」,因而跟同僚、部屬合作、共事時,無形中就會顯得別人學得很慢,感覺別人「很笨」。甚至在跟上司、外界互動時,有時也會流露出輕蔑、不耐煩的態度。久而久之,甚至會「打從心裡瞧不起別人」,顯得「趾高氣昂,不可一世」。


聰明人的優勢,主要來自於邏輯推理能力高人一等;然而,邏輯推理與實務運作間,卻有很大的鴻溝。


首先,邏輯推理是「靜態的」,是假設外在環境不變;但真正的實務會牽涉到「環境」與「人」的因素,兩者皆不可捉摸,因而是「動態的」。而且,人性的因素又遠較環境複雜。因為,不同背景的人,其心理、情緒、行為都千差百遠;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點對同一事物的反應,也經常前後有別;更何況,人還會有非理性的時候,這就更難預測、掌握了。因而,邏輯上可行的事物,若再加上「人」與「環境」的變動因素,就會變成非常複雜,難度大為增加。


然而,動態的實務,究竟要如何掌握呢?事實上,它是透過點點滴滴的觀察與經驗,所累積而成;體驗的時間不夠久、經歷的案例不夠多,深度與火候就不夠。也就是說,實務必須要靠「務實的」去「親身」體驗、觀察,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無法速成。


有些聰明人,確實認知到自己存有「容易的習性」,也亟欲加強實務世界的磨練。然而,卻因為「容易的習性」根深蒂固,加上凡事求「快」的習慣,以至於「實務世界」的累積還不足,一旦覺得學會了,不自覺又縮回擅長、習慣的「邏輯推理的世界」,以至於能力的火候總是難以堅實。


要避免上述狀況,想要務實的聰明人,不妨嘗試建立一個提醒機制。學習事物時,一旦出現:「我懂了」的念頭,就將其視為一個警訊,提醒自己,「應該沒有那麼容易」、實際上可能還不夠。進而,刻意延長實務歷練時間兩、三倍,去體會真正長期涉獵實務後的扎實感,改善不自覺偏重邏輯推理的習慣。


不務實的聰明人,頂多只有中等成就,甚而有非常落魄的;若能既聰明又務實,則肯定為人上人。個人不妨留意自己學習時,是否經常停留在純粹的邏輯層次?並刻意要求自己投注更多的心力於「人」與「環境」。如此一來,邏輯推理與實務歷練可逐步趨於平衡,這也將是聰明人不斷推升能力高度的憑藉。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成功職場人士的五大魄力涵養

职场成功人士一般指如下几类人:经过自身奋斗攀至高层、工作业绩一级棒、为公司带来巨大利润不断赢得加薪升迁等等类型的人,他们的成功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魄力不无相关。

魄力1:敢于决断:职场成功人士往往都善于克服犹豫不定的习性,敢于决断。事实证明,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于决断的手段,总是左顾右盼、思前想后,从而错失乐蜂网成功的最佳时机。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来时,敢于做出重大决断,因此取得先机。

魄力2:挑战自身弱点, 勇于突破困境:人人都有自身的弱点,能成大事者总是善于从自己的弱点上开刀,彻底改变自己的缺陷,去把自己爱之谷变成一个能力超强的人。一般人会在困境面前浑身发抖,而成大事者则能把困境变为成功的有力跳板,他们善于从失败中撮成功的资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魄力4:及时准确地抓住机遇, 立即行动:职场成功人士往往都善于选择、善于创造。机遇对他们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有些人浪费机遇轻而易举,所以一个个有巨大潜力的机遇都悄然七彩谷溜跑,成大事都是绝对不允许溜走机遇,并且能纵身扑向机遇。大凡职场成功人士都深谙只说不做,徒劳无益的道理。一次行动胜过百遍心想。有些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看不到更为实际现实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成大事者是每天都靠行动来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的。


魄力5:把自己的强项发挥到极致, 绝不让情绪伤害自己:一个能力极弱的人肯定难以打开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台上重量级选手的牺牲品;成大事者关于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宽成功之路。心态消极的人,无论如何都挑不起生活和重担,因为他们无法直面一个个人生挫折,成大事者会高速调整心态,即使在毫无希望时,也能看到一线成功的亮光,这就是自信。

守規矩VS應變力



文/吳嵩浩


第一線服務人員面對顧客時,經常發生客戶要求與企業制度相牴觸的狀況。此時,「守規矩」與「應變力」之間就會產生拉扯,服務人員最後的決定依歸,只有「企業服務精神」。


美國911事件時,曾傳出現場救災人員向知名連鎖咖啡廳要幾箱飲用水,卻遭店內員工向救災人員索取130美元。


此事隨後在網路上流傳開,最後公司不但退還了這130美元,執行長還得親自寫信向大眾道歉,之後甚至提供無數免費咖啡給現場救災的義工,但依舊無法挽救當時店員做出錯誤決定所付出品牌形象傷害。


這位執行長在信件內明白地指出,這位同仁的決策與企業的精神背道而馳。


「難道客戶要購買商品,我向客戶收錢有錯嗎?」或許是這位被社會指責的員工,最初的想法,而這就是無法在「守規矩」與「應變力」之間尋求平衡點,最後也沒有注意到最基本的企業精神,才引發這一連串的形象損害。


服務人員缺乏應變力,「一切依照白紙黑字規矩」來面對眼前氣呼呼的顧客,在國內最常出現在公務人員身上。「規定就是這樣,請您一切按照規矩來」、「命令就是如此,您向我抱怨我也沒辦法」、「下班時間已過三分鐘,很抱歉,我們無法收件」,這些都是「守規矩」的公務人員造成民怨的主因。


公務人員依循的是硬梆梆的法律,許多過程恐無法有太多應變空間,但服務業可就不同了。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創辦人石滋宜認為,服務人員遵守服務規章並沒有錯,但環境改變時,這些規章就可能成為服務顧客或企業精神的障礙,此時員工的應變力就顯得格外重要。管理者應該在平時與員工溝通時,時刻強調並思考如何落實應變力。


台北花園酒店總經理林靜如表示,服務人員的應變力關係著企業形象與口碑,客戶一定是有其他基本服務所沒有的需求或不滿,才會出現特殊要求或客訴,如果還以基本服務守則中的規定去處理,不但無法解決問題,也就顯得應變能力不足。


她認為,服務人員的應變力必需由經驗豐富的團隊或主管,透過平時不斷的訓練與溝通觀念才能養成,一旦面臨緊急狀況時,也可以體貼地站在客戶立場設想,並以企業與品牌的服務精神為依歸,才能在守規矩與應變力間取得平衡點。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有效管理成員來來去去的團隊

文/EMBA雜誌編輯部


對團隊領導人來說,專案團隊成員流動率過高,成員來來去去,可說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不但無法形成團隊凝聚力與培養默契,還會不斷流失累積的技能與經驗。


然而,流動卻很可能已經變成了今天的常態。因為團隊工作到了不同階段,需要不同人才,例如,一開始需要大方向的設計藍圖人員,之後需要開始打造樣本的實際執行者。此外,公司無可避免有人會離職、有人會沒有時間繼續參與,成員流動的情況難以避免。


有些時候,成員流動反而是小組負責人故意安排的,例如,團隊成員合作太久,主管從外面帶進新成員,以刺激小組出現新想法。


無論成員來來去去屬於何種情況,主管如何在團隊不穩定的狀況下,獲得最大的工作成效?管理學者布許(Gervase Bushe)日前於主管顧問雜誌(Executive Adviser)上指出,成員流動最常造成的問題是流失知識,每次有成員離開,關於小組如何進行工作的知識就流失了一點。


布許建議,針對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盡可能將小組成員的角色標準化,降低加入小組的新成員需要摸索的時間。


想想看醫療小組工作的情況,因為各科醫生與護士的角色定位清楚,學校已經有標準化的訓練,即使剛走進急診室的一名醫生,也不需要學習許多新規則,才能跟其他醫護人員合作治療病人。


當然,不是所有職務都能做到那樣高度的標準化,但是團隊領導人可以考慮設定程序與規則,讓新加入的成員可以照著走。


主管也可以設定一個知識管理系統,留住相關的資訊,例如,團隊擁有專屬部落格,裡面記錄跟客戶互動情形、標準作業流程步驟等,新成員加入時,就可以從瀏覽小組部落格開始進入狀況。


布許提出的另一個解決方法是,雖然成員來來去去,但是小組一定要留住核心份子。幾名開國元老知道小組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出現新成員時,才能指導他們。

第二:给的多不如要的多:



销售的逻辑习惯于先展示实力,规划远景,描绘未来。然后再谈眼前应该怎麽做;总是习惯于提前告诉客户,我有多少东西,我能给你什麽东西,然后再说我要什麽?这也许对第一次接触有用,但如果你每次客户拜访都使用这个逻辑,你付出的就会越来越多,得到的反而越来越少!因为你要东西之前,你能给的人家都知道了!


强盗从来只谈要什麽:把钱包拿出来,把表摘下来;还有耳环,戒指!”强盗的逻辑就是:你要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销售的逻辑是先给再要;营销的逻辑是先要再给;要不来就不给。你不敢要求,不能要求,你给的再多也是白给。


第三:解释为什么不如告诉是什麽:


销售人员被问到太多的为什么了!为什么你的产品比别人的贵?为什么别人降价你不降?为什么它经营的品种数量比我多,为什么它的经营地域比我广?销售人员于是不停的解释,解释个不停。销售逻辑的最大问题就是总是希望给出合理的解释!但从来就给不出客户满意的答复!从来没有人问强盗为什麽抢劫!大家一看到那些蒙着面,拿着刀,把自己拦住的人就知道是为什么了!销售的逻辑就是不停的变换解释方式;但营销的逻辑不同,营销的逻辑就是尽量不解释。


销售人员每天想着钻公司政策的空子,但营销人员最伟大的法宝就是:公司规定。这四个字就是营销最好的解释!营销逻辑的前提就是:营销人员必须敢于义正严词的通报和执行公司规定!营销人员不必要解释规定为什么是这样,只需要跟客户讲清楚规定的具体内容。从根本上讲,销售的逻辑更多的依赖销售人 员的个人能力;营销逻辑更多的依靠企业的综合能力!


如果你真正想实现从销售到营销的跨越,请记住:你是强盗你怕谁?多问!多要!唯一必须解释清楚的就是公司规定!

Tuesday, November 9, 2010

膽小的銷售員學學強盜(上)

所有销售训练的最基本内容,就是消除新销售人员的恐惧感!他们怕什麽呢?无非就是怕跟陌生人说话,怕说错话,怕被人笑话,怕被人拒绝,怕被人看不起!所有销售训练的激励课程,其实唯一的目的就是消除销售人员的自卑心理,你知道有自卑心理的销售人员占总数的多少吗?如果你大着胆子回答50%;我告诉你,你的胆子太小了,至少超过80%


可以有办法让这些销售人员迅速成熟起来,成为营销的精英吗?完全可以,你只要让他们明白一点:你是强盗你怕谁?”


如果你是强盗,你根本不会恐惧,只有别人怕你;如果你是强盗,你根本不必在任何人面前自卑,只有别人在你面前自卑!强盗是唯一从不讨价还价和担心缺斤少量的人。你见过有人跟强盗商量:我这里只有500元,你拿走300元好了!”你还是见过强盗抢人的货物,先问一下:这是100斤吧,我回去发现少了1斤,肯定回来找你算帐。


这就是事实:在销售的逻辑里,你怎麽也跳不出讨价还价和缺斤少量的怪圈;但在强盗逻辑面前,这个怪圈根本不堪一击!营销的强盗逻辑强调三个最基本的实操原则,是对销售逻辑的彻底颠覆!


第一:说的多不如问的多:


最开始你认为,销售人员一定是个能说会道的角色,所以你不停的想说服别人,但你最终会发现,你能说服的只是那些想被你说服的人。后来你认为销售人员不能光说,还要学会听,认真的倾听,你觉得发现了新大陆,但最终你会发现,你能听到了,仅仅是人家想告诉你的!你见过强盗喋喋不休的跟人家说自己的强大吗?你见过强盗耐心听你的成长历程吗?没有!强盗的逻辑就是问:你有多少钱?你的金条藏在哪里?你的银行卡密码是多少?”



所以说服倾听都是销售的逻辑;营销的逻辑讲究发问”;有很多企业家都只有小学毕业,你觉得他们拥有千万以上的身价难以想象,每个企业家好象都是活电脑,他们什麽都懂!但当你走近他们,你就会知道他们成功的秘诀:问!不停的问!向老师问,向朋友问,甚至向同行问,向下属问。简单讲就是:问对问题赚大钱!多问问题,学会怎样问对问题,是从销售逻辑到营销逻辑的跨越!

壓力進步的動力

壓力,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壓力卻是企業進步的動力,處理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壓力量化為「目標管理」。


中華企業研究院公益董事長陳定國表示,解除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正視壓力的來源,並量化為具體的目標,清楚設定完成這個目標該做什麼事?時間如何掌控?何時要交出成績單?這個將壓力量化並執行的過程,雖然會出現額外的壓力,卻是解壓的必經過程。


陳定國認為,企業可以給員工「高壓力」,但相對地要給予「高報酬」,員工可以忍受一時的剝削,但沒辦法接受長時間的壓榨。當高壓力可以轉換成高報酬,壓力就自動轉換成「有切身感的動力」。


陳定國以曾經追隨王永慶任職於台塑的經驗表示,王永慶是個不斷給自己壓力的人,同時,也不斷地給部屬壓力。每年的農曆春節,王永慶通常是飛到美國分公司「自己找工作」,如果留在台灣,也會「邀請」部屬「天天」到家裡來過年,高階主管趁著長假聚在一起,討論平常沒辦法「詳談」的企畫案和重要決策。


農曆春節到老闆家「工作」,對一般人來說當然是壓力,但在台塑萬一春節沒有接到這分工作,那是更大的壓力。陳定國說,台塑當時已有數萬名員工,能獲得王永慶「欽點者」寥寥可數,那是莫大的榮幸,等於是擠進權力核心。最重要的是每個重要專案,都有高額的「特殊專案獎金」,通常台塑的特殊專案獎金,幾乎等同一年的薪水,因此每個與會者的「切身感」都很高,這時壓力早已消失於無形。


陳定國表示,「要讓馬兒跑,就要讓馬兒吃到飽」,王永慶很捨得給,因此創造了勤勞的台塑文化。長期不間斷地勤勞工作,當然是壓力,但當這種壓力已經成為習慣,加上工作環境充滿強人開創的願景,大家就會抬頭挺胸正面迎接壓力,而忘掉埋頭苦幹的辛勞。


除了來自上級或是外界的壓力,還有一種是個人自我期許的壓力,自我期許會讓人產生積極的動力,是自我成長必須的養分。陳定國說,懂得將壓力轉變成動力的人,會「遇到牆壁撞破牆」,從中體會到不斷進步的成就感。而逃避壓力的人「一遇到紅燈就踩煞車」,等於是把機會拱手讓人。


陳定國說,壓力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不論是企業或個人,在面對問題時,一定都會產生壓力,很多時候大家都不知道答案在哪裡?只能鍥而不捨地從「做」中找答案,在找答案的過程中,壓力在於不知道能不能成功?這樣做對不對?


當壓力到達極點,但隨著執行一步一步紓解時,通常會發現「眾裡尋它千百度,答案卻在燈火闌珊處」,壓力和答案通常只有一線之隔,就在一念之間,這個過程拚的就是毅力和耐力。

Monday, November 8, 2010

學習當「壞人」

文/何飛鵬


一個主管來問我,他的單位最近非常辛苦,可不可以去辦一個小型的員工旅遊,以鼓舞大家的士氣,不會花太多錢。我問他:除了工作辛苦之外,工作上有具體的進展嗎?「沒有明確的進展,只是有同事向他反映,應該用旅遊來鼓舞士氣。」他回答。


我建議他,先暫緩,等工作上做出一些成果,就算是小成果也好,以有成果為名,來辦員工旅遊,才師出有名。對具體成果,提出獎勵,這一向是我的原則,我也知道他們真的辛苦,我只是不能同意,以辛苦為名,給予獎勵。


沒想到事後,我得到的訊息是,他告訴同仁,我不同意他們的旅遊方案,而員工的延伸解釋是,我是個苛刻的老闆。我不在乎我是苛刻的老闆,嚴厲本來就是我的個性;我也不在乎主管以我為理由,以對抗員工不合宜的期待。只不過對這位主管的處理方式,我有話要說。


這個主管是個認真負責的主管,唯一的缺點就是人太好了,好到沒有人怕他,也好到對員工所有的要求是有求必應,就算其中有些未必合理,但他總是想盡辦法完成,因而做得非常辛苦。我已經一再告誡他,要學習當「壞人」,學習會拒絕團隊不合理的要求。


我本以為這次他應該可以理直氣壯的拒絕,不需要再以我為擋箭牌。因為對成果給獎勵,一向是公司的政策,而且我也替他預留了一個後路,就算是小成果也可以給獎勵。所以他大可以承諾,暫時不辦,等大家努力做出一些成果,就可以舉辦。而不是簡單的用我的命令來拒絕大家。


學習當「壞人」,是主管重要的歷程,順應民情,討好團隊,這是人人都會做,而且喜歡做的事。但是當「壞人」,做團隊不喜歡的事,拒絕團隊不正確的期待,就不是人人能應付裕如。


我最害怕「水乳交融,一團和氣」的團隊,這種團隊如果不是因為共識與團結而凝聚在一起,而是因為一個只會取悅大家,不懂得拒絕、不敢拒絕的主管,所形成的表面和諧,最後都會有大麻煩。


主管的壞人角色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被動的「壞人」,就是拒絕員工不合理的要求。另一部分是主動的「壞人」,對員工不正確的行為,給予糾正、規範或懲罰。而拒絕不正確的要求,就是當「壞人」的第一步。


剛開始時,拿上層主管做擋箭牌無妨,但不能永遠如此,因為敢承擔下來SAY NO!這是一個主管建立自己權威的開始,也是一個主管真正當家做主的起點,學會拒絕之後,才能進一步糾正、規範或處罰員工。


學會當「壞人」,並不一定要主管疾言厲色,我們可以平靜、理性的拒絕,說理及糾正員工,說一不二,不可以打任何折扣,做一個理性但堅決的「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