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1, 2013

邏輯思考3技巧,促成討論高效率


/經理人月刊

我們身處團隊合作的社會,為了加強工作效率與溝通成果,《引導學》一書的作者堀公俊,將引導的能力定義為「促使團隊成員的智慧互相激盪的技巧」,認為每個人都應扮演引導的角色,這是現代社會工作者的必備技能。其中,針對高效溝通,他提出讓討論能明確架構化的3個思考技巧,幫助釐清邏輯,讓彼此的訊息傳遞更有效率。

1.讓主題明確化
發話者必須把發言內容明確化,不能含糊地羅列許多抽象詞彙,令人似懂非懂。應該利用5W1H,釐清論述內容是「在何時、針對誰、要說什麼」。

發話者:大家一直對公司的危機管理能力不足,覺得很無力。
引導者:所謂的「大家」是誰?是哪些人?所謂的「一直」是指什麼時候?

2.區分事實和意見
發言者究竟是敘述某件事實、或表達某種意見,應當區分清楚,因為不同的種類將影響聆聽者解讀的方式。

發話者:顧客對我們公司產品的滿意度年年下降。
引導者:請問這是事實,或是你個人的意見?事實的話可以舉例說明嗎?

3.清楚定義背後的價值觀
有時候我們在發言時,會省略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價值觀,事實上每個人背後的價值觀不同,應明確釐清語言背後的意義,檢視發言內容的正當性,並幫助大家理解

發話者:公司不應該因為業績掉下來而裁員。
引導者:請問你是站在「公司應該為了社會而存在」這個立場,才這樣主張的嗎?

重點放在公司做不好的地方


/EMBA雜誌編輯部

成立不過兩年的時間,美國Fab.com購物網站已經有六百萬名會員,以及一億五千萬美元的年營收。
雖然公司很成功,但是該公司執行長哥德柏格(Jason Goldberg),卻希望四百名員工把注意力放在:公司做得不好的地方。

例如,雖然公司販售的產品獲得顧客喜愛,但很多顧客覺得,從下訂單到拿到產品,整個流程需時太久。因此,公司決定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取代目前外包的做法。類似這樣的例子,公司歡迎員工儘量找碴,好的部份可以說,不好的部份更要說。在接受公司雜誌(Inc.)專訪時,哥德柏格談到,從公司創立的第一天開始,他和另一位共同創辦人雪爾哈墨(Bradford Shane Shellhammer)便同意,他們永遠不會以公司會因此賺進多少錢做出任何一個決定。相反地,他們會以「顧客會不會因此感到開心興奮」,以及「他們會不會因此向朋友談起公司」,作為決定的標準。

他們相信,只要公司能讓顧客開心,長期來講,大筆的金錢自然會隨之而來。公司想建立的品牌,是三十年之後,人們還會想到的品牌。因此,兩位創辦人每個月固定會花幾個小時的時間,親自接聽顧客來電,或者回覆顧客來信,確保自己掌握了顧客的最新情況。每天,他也會看網友在推特(Twitter)上跟公司相關的留言,他發現,只要一有問題,顧客會先在那裡發聲。他們每個星期也都會花幾小時的時間在面試上。即便出差在外,還是會透過Skype,不錯過參與面試的機會。部門主管面試的重點在於,求職者能否勝任工作;他們的重點則在於,求職者是否適合公司,因為每一位新進員工都是公司大家庭的一名成員。

面試時,兩人固定會問求職者幾個問題。包括父母教了他什麼、請描述遭遇過壓力最大的情況,以及他如何應付、請他幫忙解決公司目前遇到的一個問題、他最喜歡公司網站的什麼部份。他們想從中知道,求職者對公司在做的事情是否有興趣,或者只是想找份工作。除了一起做許多事,他們兩個的分工清楚。公司販售的商品,從手工傢俱到前衛珠寶,全部由雪爾哈墨負責挑選。他率領了一支五十人的團隊,專門在世界各地尋找具設計感的商品;哥德柏格則負責思考,如何改進顧客透過電腦與手機使用公司網站的經驗。

他非常相信,不管是透過電腦,還是手機使用網站,少才是多。所以在跟員工開會時,他會不斷地問:「我們真的需要加上那個東西嗎?可不可能不要加,用別的方法達到一樣的效果?」

走出去到走進來


             /王志仁

不經意間,我們可能都在跨國公司或跨文化的組織裡工作。你的主管或同事拿和你不同國籍的護照;公司的股東結構裡有外資;你服務的客戶母語不是中文;往來的供應商在半個地球之外。

一位台灣朋友在上海的公司,準備3年後回台灣上市。公司的主管,有大陸本地和台灣的,總經理和幾位高階主管則是老外。公司特別邀請做稽核的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幫忙輔導承銷的券商,前來簡報,說明上市進程。雖然私下聊天用的是國語和台語,但在正式會議上全部用英文說明,連投影片上的文字也是。談到必須把重要流程標準化和文件化,以符合是個上軌道的公司時,許多問題跟著跑出來。從會計,稅法必須和台灣一致,這包含使用的財會軟體也要更換版本, 到公司的知識產權如何保障,如何創造價值的系統,還牽涉到諸多流程和工作方法的重新定義。

為達到上市目標,公司內部要進行一場不小的改造。所有的溝通不僅要雙語進行,更要縮小兩種語言背後對同一件事看法的差異。

另一位兩年前從上海到香港工作的朋友,至今仍不習慣。公司裡所有郵件都用英文書寫,而且經常一封普通郵件也抄送整個部門同事,甚至群發全公司。收到和自己有關的郵件,一定要回,而且是當天回,那怕簡單兩個字,都代表你的意見。也因此,常因一件事情,一封郵件幾十次來回,即使對方就坐隔壁。這位朋友很苦惱,為何不拿起電話或到茶水間講清楚,但據說和工作有關的事最好都留下紀錄。老闆經常出差,打你考績的主管不一定和你在同一個辦公大樓工作,綿綿不絕的郵件起碼証明了你在工作狀態,三不五時抄送主管更達到提醒效果。
這位朋友更氣餒的是,等到當面溝通,同事們都習慣講廣東語,口頭語言和書寫語言是分開的。一如香港的中高檔餐廳,打電話訂位用普通話,總是沒位子,用英語或廣東話極可能結果不同。

這兩個例子是工作現場的兩個縮影。

更早一波的全球化,到各地投資蓋工廠,把廠房外觀和生產線都弄得一樣,以便於管理。派去的幹部都是一種膚色和語言,連食堂裡燒出來的菜都是原來總部的味道,閱覽室裡的報紙和雜誌和總部裡的一樣,打開電視還能看到家鄉的節目。這種時代即便不是一去不返,也走入尾聲。

如今,不走出去,世界也會走進來,一般員工就會面臨,不只針對那些四處跑透透的老闆和主管。很少有什麼事會讓你保持原有工作和溝通方式,這種不習慣和不舒服的感覺,挑戰著新一代工作者,最終並將內化為他們的工作能力。

Top Sales的8大黃金法則


/數位時代

現在業務工作愈來愈難做。銷售談判大師,羅傑道森(Roger Dawson)說:「銷售新世紀的趨勢之一是,你的買主知道得愈來愈多。」當買主的資訊愈充分,對品質的要求就愈高,想成交,當然難度也相對提高。

黃金法則1 創新思維─靠腦袋不靠嘴巴
日本壽險界名人柴田和子,連續20年蟬聯日本壽險銷售冠軍,也是金氏世界記錄保持人,她分析:「成功業務員一定要有獨創性思考能力。」發揮個人創意,開創新市場的冒險頭腦,是新一代業務員的一項密技。擁有出色的業務能力,不再是靠嘴巴,而是靠頭腦。

黃金法則2 如經營者般設計生意模式

黃金法則3 廣而具差異化的資訊提供者
創新可以找到新市場、新客戶,但要往深的扎根,靠的還是專業。創新思維像是找到一塊空地,空地上的建築工程則需要專業來建設。

黃金法則4 如顧問般解決顧客疑難雜症
「業務員的專業知識要大於客戶,」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分析,這些知識不是用來包裝自己的,「是要來解決客戶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客戶問題,還不用談到產品優劣,個人就已經出局了。

黃金法則5 不只是賣產品的人 ,更是整合資源的人

黃金法則6 100%顧客導向
「以前你會常常聽到業務員說:不行!這是公司規定的,」凌來誠分析,「公司規定」的意思,就不是從顧客出發,「現在,當顧客有問題,即使再困難,業務員都必須說:好!我回去溝通。」

黃金法則7 小細節大信任
顧客為什麼選擇你的產品?如前所述,舌燦蓮花已經不管用,成交的原因,大半來自信任。

黃金法則8 培養團隊精神,為日後生涯鋪路
業務工作的新典範,再也不是注重短期的爆發力,需要的是研究、佈局、經營,而凡此種種,需要的都是長期的累積。而無論是以前把酒言歡的交際,或是如今專業顧問般的解決顧客問題,從未改變的是,人和人相處的感覺。

Email不回信?最不得人緣的7大職場惡行


/吳凱琳

在職場上,要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名聲並不容易,但要毀掉只需要一眨眼的工夫。《富比世》雜誌指出,以下7種行為,看似微不足道,卻很可能因此葬送你在職場的大好前途。

1.愛找藉口:沒有做到該做的,不論有任何原因,都該在事前說出來,事後才說,就算理由再好,都只成了藉口,反而讓人覺得你沒責任感。

2.不準時:工作時常無法準時完成,或是常需要別人催促,久而久之,其他人便會對你失去耐性與信任。

3.開會沒準備:沒有事先做足準備,或是開會前5分鐘隨便準備,會顯得你不夠專業,對會議沒有任何貢獻,當然也錯失了讓自己表現的大好機會。

4.斤斤計較:對於上下班時間或工作職責斤斤計較,毫無轉圜餘地,只會讓人覺得你「難搞」。

5.沒有回應:別人寄來的電子郵件,除非有必要立刻拿起話筒溝通之外,都應該回覆對方,即使只是要告訴對方你收到了,這是對別人的尊重。

6.拿自己開玩笑:許多人喜歡拿自己的缺點開玩笑,以為這樣可以搏得其他人的好感,但卻適得其反。太常拿自己開玩笑會讓人感覺你態度輕率,如果你不尊重自己,別人也不會尊重你。

7.忽視細節:小細節不注意,很有可能成了大錯。別讓自己努力的成果到最後功虧一簣,做任何事情,再小的細節都應該做到好。

Sunday, January 20, 2013

愈成功的人,愈懂得善用筆記

 /Cheers雜誌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習慣在筆記中條列式地把值得分享的重點,用小故事的方式與其他同仁分享。而受到董事長的影響,王品一級主管會議報告時,也喜歡用小故事作為報告開場。等於一本筆記裡的小故事,建立起整個企業的故事力管理哲學。有趣的是,工作愈繁重、角色愈複雜,做筆記能發揮的效力愈神奇。

台灣樂天市場總經理江尻裕一,從多年前擔任台灣So-net營運長時,開始有系統地記錄工作。當時他掌管十多個部門,忙得不可開交,於是想到將所有主管、包括自己的工作事項全部輸入PDA成為“to-do list”(待辦事項清單),每週與部門主管開會時拿出PDA一一確認、溝通進度。自從體會到數位筆記的「好用」,江尻裕一每當想到重要的待辦事項,手邊正好沒有紙筆時,還會主動發電子郵件給自己,將當時的想法或重要事項即時記錄下來。

寶僑家品(P&G)對外事務部協理梁斯怡也是接下管理任務後,愈發體會運用筆記和同仁溝通的便利。她善於運用Word檔中的「追蹤修訂」功能,針對員工的企劃書或工作報告留下她的修改意見、修改時間等。「想法的累積是很重要的,過去修改過的東西沒有留下痕跡實在很可惜」她說。「追蹤修訂」可以避免用紙筆塗改得面目全非,員工也能清楚看出修改前後有什麼不同。

因為加入了當下的觸動與咀嚼,很多時候,筆記本像是一扇進入人們內心世界的祕窗,想窺看一個人的個性與行事風格,透過筆記,往往能看到更深刻的另一面。翻閱美食作家胡天蘭的筆記,便可一眼看出她有條理的個性。筆記裡她會依菜名來歸類該買哪些食材配合。譬如「涼麵」,底下就寫花椒油、小黃瓜等。寫完菜名後,再用不同顏色的筆,框出可以在同一家店買到的食材,例如哪一家店專賣南貨,可一次買齊芝麻醬、麻油等,充分顯現報社記者歷練出的超強整合與歸納力。胡天蘭認為:「筆記是整合原始風貌的資訊,你把它整合完,才是你要講、要寫的東西。筆記跟你會發生密切關係。」

從跆拳道奧運選手轉型為手工肥皂創業者的陳怡安,她的筆記本則是充分展現了水瓶座多變、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因為愛上手工肥皂,她有開間可愛小店的夢想。於是在陳怡安沒有一本封面、大小是相同的筆記本裡,記載了許多她隨手寫下的手工肥皂配方、名稱、製程,或畫下的肥皂造型設計,甚至還留有開店初期網頁的架構設計圖。陳怡安說,她的工作就是負責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一定要等到最後試做成功,才會將配方放入電腦有系統地存檔。

你呢?從你的筆記中,可以看到什麼?你又想透過自己的筆記本,達成心底什麼樣的渴望?不論是實現夢想、蒐集創意或鍛鍊意志,古今中外許多成功人士早已證明筆記本不可思議的力量。不妨現在就從每天記下3件事開始,別讓你手中的筆記本,只是一本平凡的筆記本!

Monday, January 14, 2013

比KPI更重要的「小事」

/吳育宏
我向幾位電子業的朋友表示,台灣產業的變化只會來得更大、更急。過去我舉超商的通路威力為例來說明時,他們的感受不那麼深刻,或者說覺得事不關己。畢竟超商只和食品、民生消費品畫上等號。

但是7-11要「賣保險」的新聞見報,任何非金融背景的人都能想像它的跨產業衝擊。原來「水平競爭」、「垂直競爭」不是教科書裡面遙遠的案例,也不是只會發生在自己產業內的事情。

接著我和這些專精於品質、成本、速度的專家,談到一個原本也與他們無關,但是又頗熱門的名詞:軟實力。如果我們把「軟實力」限縮在文創產業,我想過幾年後又會發現,這是一個狹隘的定義和誤解。於是我試著從生硬的工業產品,分享我對軟實力的看法。當我第一次接觸國外業務的工作,是帶著「邊做邊學」的心情。那不僅是一個需要重新學習的領域(機械產業),也是全新的工作性質:面對不同語言,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見不到面的國外客戶。對於當時工作歷練還很淺的我,當然很難在產業或產品的專業知識上展現價值。於是我期許自己,盡可能將每一件自己可以掌握的小事做到最好。有一次某家澳洲的經銷商客戶,正在運轉中的機器發生故障,非常著急要確認某一機種的馬達型號。為了防止雞同鴨講,他還將型號在馬達上的相關位置畫在紙上、傳真過來。

由於我們所生產的機械產品種類很多,「標準的」確認流程是將客戶問題轉到技術部門,取得工程師書面回覆後再轉給客戶。在傳統分工的組織裡,這大概也是最「安全」的做事方法。但是遠在澳洲的那一端,得到答案可能是12個工作天之後。我想起最近一批出口的產品可能有相同機型,於是決定到出貨碼頭的暫存區試一試運氣。當下我只有一個想法:「關於這件『小事』,我可以用多快的速度完成?而不是躲在組織分工的保護傘裡面,慢條斯理的去處理一個客戶火燒屁股的狀況。」我拿了相機,從業務部辦公室直奔建築物另一端的出貨碼頭,然後很幸運看到一樣的機型。將客戶需要確認的資訊拍下後,再飛奔回到我的電腦桌前。不明就理的同事在樓梯間擦身而過,還以為內部發生了什麼緊急事件。客戶收到他所需要資訊的時間,是在他發出傳真後的一小時之內。然後過了幾分鐘,我接到從澳洲打來的電話。客戶告訴我,他在機械產業這麼多年,第一次遇到廠商以這種方式和速度為他處理問題。原本預計停擺的工作,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運作,減少了很多損失。當時我的英文聽力還不夠好,加上他強烈的澳洲口音(以及略顯激動的語氣),電話上有一些表達其實並不全然理解。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他真的非常高興及感謝。雙方「信任感」的建立,更是無價、永久的資產。這是好幾年前發生的事。直到我轉換不同產業和工作,有機會擔任管理職,並具備更多策略思考的能力,我還是認為這些重要的「小事」,是建構「軟實力」最重要的基礎。

它沒有辦法用SOP(標準作業流程)去定義,也很難用KPI(關鍵績效指標)去衡量。如同人與人之間的信譽和信任感,都是金錢買不到的,所以才稱得上是無價(priceless)。

Sunday, January 13, 2013

聽出客戶的弦外之音

 /聯合新聞網
「傾聽客戶的聲音」這是每個業務或客服人員都受過的基本訓練,但很多時候人們會替客戶思考,什麼才是對客戶最好的方式,而這種主觀的想法,會壓過客戶傳達出來的重要訊息,造成「聽而不見」而錯失業務良機。傾聽客戶的聲音其實應該更進一步闡述,那就是放下專業的驕傲,虛心聽出客戶的弦外之音。受過本業訓練的業務員,通常會生出一種專業的驕傲,專業的自負無可厚非,卻是和客戶之間的無形之牆。

一位業績良好的房仲主管說, 他每次帶客戶看屋時,一定會先深呼吸,然後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有成見,要專心聽客戶說話」。過去他總是為了成交,而不斷主動出擊,他把房子的好處說盡,就怕客戶對房子有什麼不滿意。沒想到客戶最後總是會冒出一兩句,令他摸不著頭腦的話,然後就沒下文。他開始思索客戶拋出的話,背後代表什麼意思?像是「這個樓層好像太高了」,以前他會接著說「因為樓層高所以景觀很好」。後來他想到客戶要表達的是不是萬一火災怎麼辦?或是地震來時會不會很危險?後來當客戶說出類似的話之後,他就會帶客戶巡視自動灑水設備、逃生門的位置。當客戶發現這個業務聽懂我在說什麼之後,他不用再說太多的話,成交率反而提升,因為他以專注聆聽和行動,讓客戶產生信任。

業務員常會陷入深怕自己說得不夠,而失去生意的迷失中,也常會認為自己比客戶更瞭解他們的需求,因此滔滔不絕地想要「說服」對方,但這通常不會是客戶想要的。而客戶想要的會透過不經意的言語,或肢體動作表達出來,只是業務員太專注於說服,而看不到、聽不見重要訊息。當想成交的意念太強,業務員會把自己的需求和客戶的需求搞混,把自己的憂慮當成客戶的憂慮。唯有清空自己的需求,先解決對方的需求和憂慮,客戶才會感覺被尊重、理解,業務也才有進一步談下去的空間。

Wednesday, January 9, 2013

個人成長的無價定律

/ EMBA雜誌編輯部
邁斯威爾(John Maxwell)是領導力議題專家。他出過的書總銷售量已經超過一千九百萬本,其中有三本著作是破百萬的暢銷書,他的領導訓練組織EQUIP已經在全世界訓練五百萬人。今年六十五歲的邁斯威爾,最近出版了新書「十五條無價的成長定律」(The 15 Invaluable Laws of Growth)。他在接受成功雜誌(Success)訪問時表示,真希望年輕時有人告訴他:「這些是能幫你成長的定律,運用它們吧!」
他回憶,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他是一位牧師,他很努力,希望能夠成功。但是「努力」無法保證成功,「希望」也不是一個策略。二十四歲那年,有人邀請他主持一個大型教會,他一方面覺得自己的經驗不足而不太敢接,另一方面又覺得如果不勇敢把握機會,一生將會一敗塗地。於是邁斯威爾尋求一位主管教練的協助。主管教練問邁斯威爾他的個人成長計畫,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要有個人成長計畫。對方接著告訴他,個人成長不是一個自動會發生的過程,一個人會成長是因為他刻意要成長。這個概念改變了他的一生,讓他到現在都持續投資栽培自己。

因此,他新書中談到的第一條個人成長定律就是「刻意」。他解釋,如果一個人希望改進自己的人生,就必須改進自己。發揮潛力的第一步是,有意願時常促使個人成長。

邁斯威爾指出,今天的就業市場不佳,一個人對整個大環境的確沒辦法做什麼,但是對自己的部份卻可以做很多。他引用英國作家艾倫(James Allen)的話:「人們總是很急於要改進他們身處的情況,但是卻不願意改進他們自己。」「自省」是他強調的另一條定律。小時候父親帶邁斯威爾出去玩,最後一定會問他兩個問題:「你最喜歡今天的哪個部份?」「今天你學到了什麼?」第二個問題的目的在讓他自省。他認為,最好的老師是細細咀嚼過的經驗。因此,他每天都會規劃一段時間自省,即使只有十分鐘也好。新書中還談到「痛楚」這條個人成長定律。邁斯威爾指出,管理你的不好經驗,能夠導向大幅的成長。他自己在五十一歲那年心臟病發作,迫使他立刻改變飲食習慣,並且開始天天運動。

他總結,成功的人會面對每個困難的情況,然後從中學習,不成功的人則是逃避,以致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你有時候會贏,有時候會學。」

Wednesday, January 2, 2013

智慧管理辦公室八卦


/李筑音
管理八卦,從“Who”開始
美國《高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一項「辦公室八卦」調查指出,63%的受訪者認為流言蜚語對職場具有負面影響。至於大家最有興趣的八卦內容,前3名依次是:「薪資福利」、「人事調動」和「辦公室戀情」。若只是適度討論無傷大雅的八卦,或許還可以視為紓發工作壓力、增進同事感情的潤滑劑。然而惡意中傷、抹黑他人的負面八卦,小則打擊工作士氣,大則危及組織的正常運作。這時,如何因應,就變成主管必須妥善處理的課題。
想管理惡意的職場八卦族,你得先認清楚對方的真面目。他們可能是你同部門、跨部門,或是組織以外的同業競爭對手,甚至是你麾下的現任或離職員工。他們散布小道消息的目的,一方面是自認很有影響力,藉由散播消息凸顯自己是組織網絡中的核心分子;也可能是藉由不實傳言達到打擊、抹黑競爭對手的目的,並以此鞏固自我地位。即便你對八卦深惡痛絕,但不了解誰是八卦核心,絕非管理的解決之道。身為組織的領導者,你有責任搞清楚是誰在內部或外部製造負面輿論,設法將傷害降到最低。

1.限制供應資訊給對方
面對和自己有競爭關係的對手或同僚,他們擅長封鎖會議消息、疏於轉達電話留言或他人邀請。例如當你正努力為某項專案埋首工作時,偏偏有人故意假惺惺地說:「難道你沒收到這個案子已經被取消的消息嗎?」

2.佯裝支持和同情
一面對你轉述你不在的事件現場,一面刻意加油添醋,例如:「真為你感到遺憾,明明已經那麼努力提案,還被大老闆打槍!」假使你在現場,又是當事人,則在事後旁敲側擊、搧風點火:「我真的很為你抱不平!你心裡到底怎麼想?」再把這些訊息擴大散發出去。假設他毀謗的對象是你本人,不妨把他叫到明亮的光線下,直接問說:「我聽到你對於我做的一些事有意見,我想直接聽聽你的說法。」

若對方不斷否認,你要堅定地盯著他的眼睛說:「你確定嗎?別人一直在說你對我的處理方式有意見……」若是他再三保證不是自己,你不妨從善如流:「好!我很高興那不是你做的。」離開後,把你們的對話記錄下來,並持續觀察是否還有任何關於你的流言。面對惡意中傷,千萬不要只停留在憤怒的情緒中,更不要把力氣用在個人報復上,冤冤相報只會讓你自己也變得和對方一樣。

員工內心的焦慮、不安全感,以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會迫使他們透過交換八卦信息來獲得情緒撫慰,因此管理者面對八卦的態度,並非「明令禁止」,更非關起門來開「閉門會議」,越是公開透明,越能降低員工的徬徨,防止無謂流言四起。

Tuesday, January 1, 2013

如何擺脫拖延的壞習慣?

 /許書揚
「明天再做吧!」想必你常常對自己說這句話。儘管最後期限就迫在眉睫,還是提不起勁來,遲遲無法行動,每次都是等到最後一刻,才急急忙忙趕在期限之前完成。「人們的行為模式多半較重視短期或即將發生的事物,」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商學院教授皮爾斯史提爾(Piers Steel)說。我們對於長期的事件,比較沒有感覺,因此非得等到接近最後期限了,才感覺有工作動力。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很難拒絕短期的快樂或干擾,例如工作到一半去上網看新聞或是回覆剛收到的電子郵件,真正該做的事情卻一直沒做。然而,愈是拖延,焦慮只會有增無減。英國《心理學》(Psychologies)雜誌表示,雖然人們行為上採取拖延策略,沒有實際行動,但心裡仍不斷想著沒有完成的工作,反而增加焦慮感,永遠無法放鬆,這是許多人壓力的主要來源。
除了以上的心理因素之外,習慣拖延的原因還包括:
1. 完美主義:每個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關於「做好」的定義卻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要的是完美無缺,容不得絲毫瑕疵,因此往往陷入微不足道的細節之中。「你必須學會區分把事情做對以及做對的事情,」其實沒有必要為了那些細微的不完美而讓自己一事無成。
2. 害怕失敗:因為擔心受到批評或責罵、或是被拒絕,所以不願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或是不熟悉的事情。但問題是,愈晚開始,就愈沒有時間好好做事,失敗的機率更高。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即使真正發生了問題,再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先預設一堆問題,限制自己的行動。
3. 被迫去做: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拖延,是因為這件事是「被迫去做」,心裡自然而然產生反抗的心理。
那麼知道拖延原因之後,又該如何克服這個壞習慣?《心理學》雜誌提供了簡單的解決方法。
1. 只要5分鐘就好。先不求多,強迫自己花5分鐘的時間做這份工作,通常等到實際去做了之後,才發覺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或令人討厭。
2. 直接找人幫忙。你是不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一拖再拖?別再浪費時間自己去想,直接說出你的困難,找人幫忙。不要想著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準時完成工作比較重要。
3. 設定短期目標。正如同前面所說,我們習慣拖到快接近最後期限時,才有工作動力。
4. 強迫自己:給自己壓力,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並堅持下去。
5. 給自己獎勵。一方面給自己壓力,但另一方面也要犒賞自己,重新累積能量,再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