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出租車司機給微軟高管上的一堂MBA課


/作者不詳,事後得知必將補登
我要從徐家匯趕去機場,於是匆匆結束了一個會議,在美羅大廈前搜索出租車。一輛大眾發現了我,非常專業的、徑直的停在我的面前。這一停,於是有了後面的這個讓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上了一堂生動的MBA案例課。為了忠實於這名出租車司機的原意,我憑記憶盡量重複他原來的話。

“去哪裡„„好的,機場。我在徐家匯就喜歡做美羅大廈的生意。這裡我只做兩個地方。美羅大廈,均瑤大廈。你知道嗎?接到你之前,我在美羅大廈門口兜了兩圈,終於被我看到你了!從寫字樓裡出來的,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車司機,也要用科學的方法。”他說。我一愣,頓時很有些興趣“什麼科學的方法?” 要懂得統計。我做過精確的計算。我說給你聽啊。我每天開17個小時的車,每小時成本34.5元„„” “怎麼算出來的?”我追問。“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油費大概210元左右。一天17小時,平均每小時固定成本22元,交給公司,平均每小時12.5元油費。這是不是就是34.5元?”,我有些驚訝。我打了10年的車,第一次聽到有出租車司機這麼計算成本。以前的司機都和我說,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錢之類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時間算。你看,計價器有一個“檢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詳細記錄。我做過數據分析,每次載客之間的空駛時間平均為7分鐘。如果上來一個起步價,10元,大概要開10分鐘。也就是每一個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鐘的成本,就是9.8元。不賺錢啊!如果說做浦東、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飯,做10元的客人連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強!這位師傅聽上去真不像出租車司機,到像是一位成本核算師。“那你怎麼辦呢?”我更感興趣了,繼續問。看來去機場的路上還能學到新東西。“千萬不能被客戶拉了滿街跑。而是通過選擇停車的地點,時間,和客戶,主動地決定你要去的地方。”我非常驚訝,這聽上去很有意思。“有人說做出租車司機是靠運氣吃飯的職業。我以為不是。你要站在客戶的位置上,從客戶的角度去思考。”這句話聽上去很專業。

“給你舉個例子,醫院門口,一個拿著藥的,一個拿著臉盆的,你帶哪一個。”我想了想,說不知道。“你要帶那個拿臉盆的。一般人病小痛的到醫院看一看,拿點藥,不一定會去很遠的醫院。拿著臉盆打車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樓的誰死了,明天三樓又死了一個。從醫院出來的人通常會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健康才最重要。那天這個說: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說他會打車到人民廣場,再去做青浦線嗎?絕對不會!”
我不由得開始佩服。

“再給你舉個例子。那天在人民廣場,三個人在前面招手。一個年輕女子,拿著小包,剛買完東西。還有一對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個是個里面穿絨襯衫的,外面羽絨服的男子,拿著筆記本包。我看一個人只要3秒鐘。我毫不猶豫地停在這個男子面前。這個男的上車後說:延安高架、南北高架還沒說後面就忍不住問,為什麼你毫不猶豫地開到我面前?前面還有兩個人,他們要是想上車,我也不好意思和他們搶。我回答說,中午的時候,還有十幾分鐘就1點了。那個女孩子是中午溜出來買東西的,估計公司很近;那對男女是遊客,沒拿什麼東西,不會去很遠;你是出去辦事的,拿著筆記本包,一看就是公務。而且這個時候出去,估計應該不會近。那個男的就說,你說對了,去寶山。”“那些在超市門口,地鐵口打車,穿著睡衣的人可能去很遠嗎?可能去機場嗎?機場也不會讓她進啊。”

有道理!我越聽越有意思。“很多司機都抱怨,生意不好做啊,油價又漲了啊,都從別人身上找原因。我說,你永遠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你永遠不能提高。從自己身上找找看,問題出在哪裡。”這話聽起來好熟,好像是“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你自己”,或者Steven Corvey的“影響圈和關注圈”的翻版。“有一次,在南丹路一個人攔車,去田林。後來又有一次,一個人在南丹路攔車,還是去田林。我就問了,怎麼你們從南丹路出來的人,很多都是去田林呢?人家說,在南丹路有一個公共汽車總站,我們都是坐公共汽車從浦東到這裡,然後搭車去田林的。我恍然大悟。比如你看我們開過的這條路,沒有寫字樓,沒有酒店,什麼都沒有,只有公共汽車站,站在這裡攔車的多半都是剛下公共汽車的,再選擇一條最短路經打車。在這裡攔車的客戶通常不會高於15元。”

所以我說,態度決定一切!”我聽十幾個總裁講過這句話,第一次聽出租車司機這麼說。“要用科學的方法,統計學來做生意。天天等在地鐵站口排隊,怎麼能賺到錢?每個月就賺500塊錢怎麼養活老婆孩子?這就是在謀殺啊!慢性謀殺你的全家。要用知識武裝自己。學習知識可以把一個人變成聰明的人,一個聰明的人學習知識可以變成很聰明的人。一個很聰明的人學習知識,可以變成天才。

“有一次一個人打車去火車站,問怎麼走。他說這麼這麼走。我說慢,上高架,再這麼這麼走。他說,這就繞遠了。我說,沒關係,你經常走你有經驗,你那麼走50塊,你按我的走法,等里程表50塊了,我就翻表。你只給50快就好了,多的算我的。按你說的那麼走要50分鐘,我帶你這麼走只要25分鐘。最後,按我的路走,多走了4公里,快了25分鐘,我只收了50塊。乘客很高興,省了10元錢左右。4公里對我來說就是1塊多錢的油錢。我相當於用1元多錢買了25分鐘。我剛才說了,我一小時的成本34.5塊,我多合算啊!”“在大眾公司,一般一個司機34千,拿回家。做的好的大概5千左右。頂級的司機大概每月能有7000。全大眾2萬個司機,大概只有2-3個司機,萬里挑一,每月能拿到8000以上。我就是這2-3個人中間的一個。而且很穩定,基本不會大的波動。”太強了!到此為止,我越來越佩服這個出租車司機。“我常常說我是一個快樂的車夫。有人說,你是因為賺的錢多,所以當然快樂。我對他們說,你們正好錯了。是因為我有快樂、積極的心態,所以賺的錢多。”說的多好啊!

要懂得體味工作帶給你的美。堵在人民廣場的時候,很多司機抱怨,又堵車了!真是倒霉。千萬不要這樣,用心體會一下這個城市的美,外面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經過,非常現代的高樓大廈,雖然買不起,但是卻可以用欣賞的眼光去享受。開車去機場,看著兩邊的綠色,冬天是白色的,多美啊。再看看里程表,100多了,就更美了!每一樣工作都有她美麗的地方,我們要懂得從工作中體會這種美麗。” “我10年前是強生公司的總教練。8年前在公司作過三個不同部門的部門經理。後來我不干了,一個月就35千塊,沒意思。就主動來做司機。我願意做一個快樂的車夫。哈哈哈哈。”

到了機場,我給他留了一張名片,說:“你有沒有興趣這個星期五,到我辦公室,給微軟的員工講一講你怎麼開出租車的?你就當打著表,60公里一小時,你講多久,我就付你多少錢。給我電話。” 我迫不及待的在飛機上記錄下他這堂生動的MBA課。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14

職場工作者必備的軟實力,向TED學簡報的技術,有效傳達、促成改變




/齊立文
提出「成就動機」的學者大衛.麥克里蘭(David McClelland)曾說:「無論領導者的點子有多麼高明,如果無法透過人們所期盼的方式,傳達出清晰生動的目標,就無法達到鼓舞人心的效果。」

透過TED,全世界各地的人在歷史上第一次可以直接面對面或透過網路,接觸到當代最才華洋溢的頭腦與心靈,從他們身上學習與人面對面溝通和有效傳達的心法,掌握「說話」這項能夠發揮重大影響力的武器,用具體、簡潔、真誠,讓文字產生力量。

1. 具體(specific):獨一無二的主張、體驗與觀點「我們講的是故事,一定要有個人的情感與觀點。」TEDxTaipei 2012講者、現任Code for Tomorrow基金會發起人徐子涵表示,台上分享的內容一定是自己做過的事情,絕不是抄來或聽來的。而第一手經驗的真實故事,可以讓現場「亮起來」。

2. 簡潔(simple):「一槍命中」的說服力道「世人不會留意也不會長久記住我們在此地說的話,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勇士們在此地所做過的事情。」1863年,林肯發表的〈蓋茲堡演說〉,短短278字,只用了二分多鐘,道盡了追求民主的決心。而今,TED規定18分鐘發言時間(這是人類注意力的極限),形同考驗每一個講者如何安排發言與訊息的順序,在有限的框架內,既要讓人想一直聽下去,也學到東西。

3. 真誠(sincere):來自情感的共鳴最有效「我的天呀!我中風了!這太帥了!有幾個神經學家  能夠在自己的身上研究腦部啊?」吉兒泰勒在講述自己中風的體驗時,助理從後台拿出一個連著脊髓的人腦標本,她強調那是「真的」人腦,還特別戴上手套,從助理手上接了過來。以12年時間研究人類心靈脆弱的布芮妮布朗,回想她在TED演講的經驗時表示:「如果演講要有效果,就不能模仿別人,必須和觀眾產生共鳴。當時在台下的我,發現前面幾場和我最有共鳴的演講,講者就只是真情流露而已。」

克里斯安德森說:「簡報並不只有轉化成為視覺的文字而已。那些無法無以言語表達的部分,藏著某種了不起的魔法。手勢、聲音的抑揚頓挫、臉部表情、眼神接觸、熱忱,還有笨拙的肢體語言,以及掌握觀眾的反應等,一場簡報裡有太多藏在潛意識裡的線索,端看你了解多少,以及是否受到啟發。」

透過TED,工作者可在知識層面滿載而歸的同時,從每一位講者精心的準備與盡情的演出中,揣摩、體會、磨練個人短講、傳達與簡報能力,提升自己的職場軟實力。

講重點!3招寫出一目了然又有重點的報告、email!




/ 楊修
不知道你有沒有只是寫一封兩三百字的簡單電子郵件,居然就花掉30分鐘的經驗。或者被說交出的文章、企劃案沒重點!看不懂!模糊不清!明明自己應該交代得很清楚了啊,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參考以下幾個技巧,就能短時間寫出讓人一看就懂的清晰文章:

1. 了解正確的商業用語:滿多時候我們寫信會卡住,往往是在琢磨細部用語。畢竟一旦用錯詞彙,收信者很容易對自己產生不好的觀感、這個人不夠專業正式的印象。其實,我們可以通過翻找字典,或花幾分鐘google一下書信商業用語來確保正確用對詞彙。把口頭用語轉換成文章用語,也能讓文章看起來更正式。例如「一定」→「務必」、「請原諒」→「請海涵」、「請看」→「請過目」、「您的公司」→「貴公司」、「心想」→「推斷」、「請考慮過後」→「請明察之後」等等。

2. 活用條列式書寫:把所有內容都塞進一篇散文式的文章,等於是讓讀者自己再重新整理一次看到的資訊。這時只要作者其中一個環節長篇大論,一不小心就會使重點失焦。使用條列式書寫一目了然,也事先確認了想要傳達的內容。另外,如果太過冗長,也失去逐條書寫的意義。

3.整理情報,簡潔傳達內容:把始末詳細交代清楚是值得贊許的事,但往往文章被說又臭又長的問題所在,正是「從頭到尾太詳細的寫了」。要簡潔傳達內容不只是把事情交代清楚,更要整理。
若要改寫成清晰明瞭的文章有3個技巧:
a.「一開始就進入核心」。有時閱讀者在看了前幾百字還只是在鋪陳和交代背景,一下就感到不耐和不安,腦中盤旋著「重點是…?」的念頭。而要能一開始就進入核心,必須想好「最應該傳達的事情」是什麼,開門見山就把重點說出來。

b.「可以刪除的文字就徹底刪除」。只要知道什麼是「最應該傳達的事情」,才能刪除多餘的文字和贅詞,讓文章看起來更乾淨。

c.「主題集中為一個」。一封信若塞了多個主題,使得內容難以解讀,更無法得知「最想傳達的事情」。

演講,總是聽完就忘?學會聽演講4技巧,從此演講不再白聽!




/陳芳毓
聽演講,記筆記,也需要特殊技巧,來強化記憶和理解。提升演講效率4個技巧:
1. 不要只聽容易懂的差勁的聽眾只聽廣播、電視節目等容易聽的內容,迴避簡報等嚴肅的內容,這會減弱我們靠聽覺學習的能力。
2. 記住思考速度比講話快以英語來講,演講者每分鐘講約100字,但人的思考速度是每分鐘400500字。這個差距會讓聽眾產生「遙遙領先」的錯覺。事實上,講話與思考的速度差,應該用來思考言外之音或判斷內容的正確性。
3. 試著預測下一個重點好聽眾會猜測講者的下一個論點。如果猜對了,講者的言論會加強聽眾的印象;猜錯了,聽眾就會思考為何講者不同意自己的看法。無論如何,與其被動地聽講,這樣做不但能更專心,還可以使理解力與記憶力倍增。
4. 做「5秒鐘摘要」有經驗的聽眾,可以利用講者喝水,或轉身在白板上寫字的5秒鐘,把過去5分鐘他所講的重點,做出摘要。這也使理解力和記憶力倍增。
快速筆記術:做筆記能讓你專心,並測試你對演講內容的理解程度。複習時,筆記能提醒重點,而且比教科書易懂。

什麼該記下來?: 寫在白板上的,講者反覆提到的,用聲音或手勢強調的,重點字,如「有兩種觀點」「第三個理由是」,演講結束時的結論。
做筆記的技巧有:
1.      不要想「以後再來好好整理筆記」,一次就要做對!
2.      不要倚靠錄音。這樣你無法在休息時間複習。
3.      盡量簡短。能用一個字,就不要用一整個句子。用數字或大綱的形式來記重點。
4.      如果錯過了一個重點,先寫下關鍵動詞或名詞,留下一些空白,稍後再向講者提問。
5.      其他人的發問和講者的回應,也應該記下來。如果不能發問,就把問題寫在筆記上。
6.      不要把頁面上所有的空間都寫滿,留些空白處,做為日後補充訊息之用。
7.      演講完畢,立刻複習筆記,補上不完整的資訊。
8.       寫上日期和頁碼。不要把筆記寫在隨手抓來的紙上,容易弄丟。

Tuesday, September 23, 2014

先確立管理目標、精準提問, 再活用數字驗證假設


/張玉琦
統計的英文(Statistics)是從拉丁文的status(國家、政府)而來,指的是國家經濟狀態、人口統計等原始數據。「簡單說,統計學就是資料的科學,也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問問題,處理、分析資料,進而做出推論。」乍聽之下,不管是統計學或資料分析科學,都像是特定專業人士的技能,但是對Code for Tomorrow基金會共同發起人劉嘉凱來說,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學會,也應該要學會的能力。

Code for Tomorrow的願景,是以資料為基礎,提供對社會有益的資料服務。其中一項計畫,劉嘉凱戲稱為「開補習班」,補習科目是「看資料找故事」,教學員如何觀察資料、掌握架構、然後說出資料的故事。所謂的「看資料」,可以從資料的生命周期來理解,也就是數據產生後,一連串蒐集、整理、儲存和分析的流程;而「找故事」,則是依據分析資料的目的,評估現狀、預測未來、做出決策。結合看資料和說故事,就是把資料轉換成老闆聽得懂的語言,支援管理者的決策。

多做科學思考:問問題、做假設 : 面對數字不知從何下手,是許多經理人的煩惱。劉嘉凱認為,資料分析的第一步,先別急著分析或解讀,而是問問題。經理人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管理目標──提高營業額、市占率、還是降低成本,才能提出達到目標的假設。
比方說,百貨公司專櫃店長的目標是衝刺營業額,店長便提出「下個月以降價促銷提高營業額」的假設。有此假設,店長才知道要怎麼觀察數據,從過去的數字找出實施降價的營業額變化,藉以預測促銷方案的結果。

另一種情況是,經理人還不知道要問什麼問題,就直接面對數據,就像每個月的損益表、進出貨金額、庫存狀況、銷售品項等統計數字。
此時,經理人必須先了解自己工作上的關鍵數字(例如來客數、營業額、採購金額、庫存量),運

用以下4個方法觀察數字,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地方,針對不一樣的地方問問題,提出假設回答問題,再從數字當中反覆驗證假設。
1.比較(大小):哪項產品賣得最好。
2.組成(占比):產品組合如何,加上外部數字還可以觀察市占率。
3.關係(相關性、趨勢):什麼產品總是一起賣出;產品銷售和天氣、地域的關係。
4.分布狀況(呈現常態分布或偏離):實際數據與常態分布的落差,可以當作思考的起點。
資料分析應該多花一點時間放在科學思考,也就是問問題的階段,這個部分更屬於管理的領域。」劉嘉凱舉例,某連鎖冷飲店店長看了報表後發現,台北市南區的店面紅茶賣得特別好。他可能要提出幾種「為什麼紅茶賣得比較好」的假設,並加以驗證。比如說,是菜單上的紅茶
類占比較高?咖啡的庫存太低?還是因為上個月來客數增加,營業額自然成長?分析這些統計數字的變化,店長才能做出相應的預測與決策。

由於預測從來不會只是一種,而是多種情境,每一種假設也都有相應的風險,因此,劉嘉凱表示,「統計數字可以告訴管理階層的是,對每一種scenario(情境)的預測有幾成把握。」另一方面,紅茶賣得好的這項統計事實,對冷飲店店長和總公司的管理階層來說,各自牽涉到不同的決策,表示「數字本身只是工具,重點還是管理者如何解讀、推論和下決策。」

抽樣和隨機對照,有力的決策工具 : 有別於經理人常仰賴的經驗法則和直覺,統計也有助於改善決策品質,舉凡抽樣、假設驗證和實驗設計等,都是管理者可用的決策工具。例如,下個月要上線的網站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版面,才能吸引流量?這時就可以設計「隨機對照實驗」(又稱A/B Testing),以隨機出現的網站版本,測試哪一種編排最能達到網站設計者或經營者的點閱、註冊、購買等目標。抽樣則是常見於消費者意見調查,好的抽樣設計,可以兼顧市場調查的成本,與決策所需的市調準確度。

最後,劉嘉凱建議,經理人可多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解讀數據,因為同樣的數據交由不同的人來解讀,往往會得出不同的假設,有助於突破單一角度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