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1, 2011

职场人际富兰克林教你拥有好人缘


文/世界经理人办公伙伴


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达到无往不胜,首先得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一个好人缘。社会是大群体,在这个大群体中,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方式与别人交往。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功能在于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并逐渐形成较和谐的社会关系。就个体而言,人格的交往、沟通是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人格发展成熟则意味着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


受人欢迎的个性特征 别人乐于接受并与之交往的人,心理学上称为“人缘儿”。据国外研究表明,受人欢迎的人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聆听重于表达,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过分谦虚,犯错误时勇于承认及坦诚道歉,不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找借口,不过分讨好别人,珍惜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不受人欢迎的个性特征 阻碍人际吸引的个性特征主要有: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功利,过于依赖,以及妒忌心强、自卑、偏激、退缩、内向不合群、充满敌意等。


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达到无往不胜,首先得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一个好人缘。获得好人缘,要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最基本的就是要修好自身,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就像有句话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的形象没有塑造好,又怎么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获得好人缘呢。


获得好人缘的方法:


第一,要有容人之量。


第二,做人要厚道。


第三,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


第四,要诚以待人。


第五,要想人缘好,还要靠近“好人缘”。


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不同,我们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相同之处。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爱有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还会有所补益。


幽默感可以增加你的吸引力,当你与人相处感到拘谨时,幽默感能帮助你消除你们之间的生疏与陌生;当你不小心犯了小错时,幽默又能轻松地化解你的尴尬,让你体面地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机智、隽永的幽默更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见,幽默是你开启交际大门的钥匙。在企业里,一些无伤大雅的笑话,无关大局的小道消息,可以给平淡枯燥的工作带来活跃的气氛,使大家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不失为减压的好方法。


30%全力以赴



文/何飛鵬


如果一個人每天都繃緊神經,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高速前進,把力量用到極致;如果一個人每一分、每一秒,都聚精會神,一刻也不放鬆,這樣的人生會怎樣?可以肯定的,這絕對不會有好結果,因為人不可能一直保持聚精會神的狀態,過度投入,只會降低每一個人的生理及精神狀況,使工作成果降低。


或許是個性使然,從小我就不是一個正經八百的人。印象中,我很少坐在書桌前,正襟危坐的讀書,我在戶外、在飯桌上、在公共汽車上、在球場邊,都是我「不正經」、但無所不在的讀書時刻。我不是神經緊張的書呆子,一定要有相當的遊樂成分,我才願意學習。


但我也有聚精會神的時候,那就是聽老師講課的時間,這時刻我的身體被限制在課堂上,我什麼事也不能做,那就全心全意聽課吧,這是極少數我「正經八百,心無旁騖」的時刻。但這似乎也就夠了。念書的過程,我一向沒考到最好的學校,但第二志願也足夠讓我學習順遂。因為這樣,這種「不正經」的遊戲學習心態,在畢業後,我也延伸到工作中。我慢慢發展出一套「三○%全力以赴工作法」,這套方法一方面是實體的時間分配,另一方面也是內心的感覺和態度。


我工作的最高目標是「好玩」,不好玩的工作,做來人生無趣,絕對不能做;其次是要做好,要有自我認同與成就。在這兩個前提下,我會盡全力把工作做好,我會透過不斷探索、分析、練習的方法,讓我自己只要花費百分之三十的時間、精力,就會把工作完成、做好,這就是我的百分之三十全力以赴工作邏輯。


那剩下的時間做什麼呢?遊玩與學習。人生不玩樂、不遊戲,多可惜啊!這指的是做自己有趣的事、喜歡的事、好玩的事,可能與工作有關,大多數可能無關,這都是我定義的遊玩,這也會占掉我百分之三十的時間,與工作是對稱的。


另外的百分之四十的時間,則用來學習。不過我從大學畢業之後,就沒再回過校園、教室。我的學習是無所不在的學習,觀察別人的工作是學習;讀書看報是學習;站在旁邊觀察建築工地的施工,也是學習;出差旅遊,體驗人生,融入當地文化,更是學習。這些事每天都在變動,每天都有新鮮事,每天都會吸引我探索不同的領域,增加新的知識。


如果放開時間的分割,更可以體會百分之三十全力以赴的真義。我把遊玩、工作、學習三大項全部混為一體,無時無刻不工作、不遊樂、不學習,完全看我的心情。純工作無趣的部分,我會全力以赴、聚精會神,目的是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要浪費我的生命,而其他的時間,就可以由我隨意編排想像了。


我下定決心,不讓無趣的工作,占超過我百分之三十的時間,那只有一種方法,就是聚精會神、全力以赴,做好、做完,我就自由了。


避开业务会议的五大陷阱



文/王友伦


每年的年度会议,是公司的重要大事,所有的业务人员都会参加,是业务的启动大会,对公司未来的成绩影响非常大,但是许多业务人员都反应,参加了业务会议以后,不但没有得到鼓励,激发士气,反而觉得只是例行公事,浪费时间,还不如把这些时间拿去做业务,究竟业务会议出了什么问题呢?


原则上,判断公司的业务启动会议是否成功,主要观察三件事:1.经过了这个会议后,业务人员是否对于公司未来的方向更清楚?2. 业务人员是否对公司的产品更了解?3. 业务人员是否有更大的动力及强烈的企图心?有了这三个清楚的目标后,公司在规划会议时,就可以思考什么样的活动比较适合。我们应该要避开业务会议的五大陷阱:


一、时间太长,如果会议的时间太冗长,到最后大家都不耐烦了,那根本就没有效果,所以事前就要对每一个议程的时间做妥善的规划,设定时间,绝不拖延。如果在某个议题讨论太久,却还没有结果,就把这个议题记下来,下次开会时再讨论。可以利用一些议事技巧,例如将复杂的议题交付委员会,或提出「停止讨论动议」强迫大家做个结论,也有公司实行站着开会,以缩短开会的时间,这些都是可以参酌运用的方法。


二、个人的肯定不够,对于业务人员来讲,再也没有比肯定和表扬更重要的了。有时候,只要送出一个小小的奖牌,所获得的士气和鼓励,比提高奖金一倍还要有效。没有一个业务人员不喜欢被肯定和公开表扬并成为众人的角色典范。因此,整个业务启动会议中,都要持续地给予个别业务员赞美和表扬,而且奖项要遍及公司各个单位。


三、议程设计不当。如果整个会议的每个段落,主讲人的重点都是在报告产品规格、特色和功能,那么就大大浪费了这个重要的会议。


四、太多单向沟通。很多业务会议被一个又一个的投影片简报淹没了。事实上,公司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让关键的业务人员,报告他们最重要的战役是如何打下的,或者分享他们痛失了什么案子,以及学到的教训。业务会议不要由高阶主管扮演了大部分的角色,应该让一些基层的业务人员也参与进来,用「说故事」的方式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不妨安排一段「前线的故事」,由第一线的业务员分享他们的重要斩获以及个中的甘苦,这绝对会让大多数的与会者感同身受。


五、缺乏有趣的事,业务人员几乎整年都在压力下奋战,好不容易捱到这次的业务大会,这时候不需要再严肃地宣示公司的使命、目标,不妨发挥一些轻松有趣的一面,让大家好好放松一下。有一家公司在会议中举办竞赛,由不同的业务团队,为公司即将推出的新产品,拍摄介绍的宣传影片。结果发现,创意惊人,而且全场笑声不断,带来极佳效果。


戏法人人会变,但各有巧妙不同,只要我们在规划会议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要召开这样的会议,妥善地安排,谨慎地执行,就会让业务会议激动人心,达到它预期的目标。


不怕苦差事的3個抗體,強化工作實力



文/來源《經理人月刊》


無論工作或生活,難免都會碰上難纏的、討厭的人事物。這時,你會選擇逃避、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還是選擇面對,讓自己處在種種壓力下?


日本知名教育學者齋藤孝選擇了後者。在《老闆要的是:你對未知的處理能力》中,作者援用生物學的觀念說明,工作上所發生的意外、問題,就像「細菌」一般,大家避之惟恐不及。不過,如果我們能主動擁抱這些「細菌」,從過程中累積經驗,在體內形成「抗體」,提高自我「免疫力」,往後就能輕鬆地應對各式難題。


總是只做簡單的、喜歡的、不痛苦的工作,很難進步成長,形成強大的免疫機制。而停滯不前、無法承擔更大責任的工作者,不但削弱自己的競爭力,也影響長期職涯發展。因此,不妨參考齋藤孝建議的3項自我提醒,加強免疫力,使自己擁有更強的工作能量。


1. 絕口不說「這不是我想做的事」:這是最常聽到、也是許多人對無法完成的工作、無法達成的業績所找的藉口。甚至還有人會進一步回應,「我又不是你,不要用你的標準來衡量我」。


齋藤孝認為,這種忽視眼前問題的態度,就是「逃避現實」。要避免陷入這樣的困境,首先要放下「抗拒」心態,試著接受大大小小的障礙。另一方面也要明白,評價的標準大多是由社會共同訂定的,如果只想一味地遵守自己的遊戲規則,就很容易躲進自己的小世界。


2. 「執行、修正、超越」,拉大進步空間:日本游泳國手北島康介獲獎無數,但他在2006年的一次比賽中,敗給最大的敵手。當時的打擊刺激了北島康介,促使他開發更理想的游泳動作,終在2008年擊敗對方,重返榮光。


齋藤孝指出,願意承認自己技不如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更要懂得從錯誤中成長。一旦學會「執行、修正、超越」,就能獲得更好成果。


3. 用「行動」改變「心理」: 我們的內心,並不如所想的容易改變。通常我們面臨抉擇時,只會在心中不斷盤算「做?不做?」卻遲遲無法行動,這是因為只在心中想像,很難去體會「嘗試或放棄」任何一方的重量,因此難以下定決心。


齋藤孝建議,一旦陷入抉擇的天人交戰時,可以找來兩塊木牌,分別寫上「前進」和「逃跑」,然後仔細考慮,選擇一塊之後,就要把另一塊丟進垃圾桶,用身體的行動改變心理。往往只要傾聽內心聲音,然後伸手選擇,即使是拿起一張紙,也足以引發內心一股強大力量,持之以恆地去達成目標。


Wednesday, August 24, 2011

人为什么要自我管理



文/博锐管理在线


人要怎样进行自我管理?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门管理科学。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手段及方法基本雷同。只要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就不难实现自我管理的目的。人进行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言行举止、品行素质、知识能力以及如何做事。


人们如果能够明白这各个方面的作用、内容和做法,就懂得了最基本的自我管理常识,就比较容易进行自我管理,也比较容易管理好自己。


言行举止属于自我行为管理,基本要求是得体。人只有与人交流、与人打交道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这个过程中人要通过得体的言行举止使别人认识自己,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决定了对方是否愿意与你继续交往。人如果不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会使人反感,别人反感自己,就不会过多地与自己进行交流、一起共事,同时就不会获得别人的支持,这样就陷入了孤立的境界,一个人本事再大与一个群体相比也只是很小的本事。


所以言行举止是个人对外的窗口,必须认真对待,尽可能进行规范,做一个别人喜欢的人,才会赢得发展的机会。


品行素质属于自我综合管理,基本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就要从这几方面进行。无论哪个方面,对个人的发展和影响都非常大。比如说,一个人不讲信用,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不会帮助。


知识能力方面属于个人发展管理,基本要求是学以致用,讲究技巧。这是指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运用,坚持把学习到的东西与实践联系起来,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不仅要学会认识规律,而且要学会利用规律。


如何做事的基本要求是会决策、有计划、有步骤。比如说你的一生打算做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决策,然后要针对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才是正确的做事方法。


综上所述,人之所以要自我管理,是因为人要最大化地利用自我潜能和自身资源,以达到过上好日子的目的。而自我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管理包括言行举止、品行素质、知识能力以及如何做事等方面的管理。


Tuesday, August 23, 2011

好好衝突


文/EMBA雜誌編輯部


「當我們迴避衝突時,我們失去了擁抱衝突所能帶來的機會,失去知道對方覺得哪些事物重要的機會。人只會對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跟別人發生衝突。」管理顧問斯庫德(Tim Scudder)。


他認為,迴避衝突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可能只是選擇不去看問題,然而問題還是存在(他曾不只一次舉例,辦公室裡大家都罵翻了的問題,好好先生式的主管為了迴避衝突,卻視若無睹地選擇不處理)。如果能夠以符合對方價值觀的方法解決衝突,雙方的關係反而會更進一步。


斯庫德是美國一家專研辦公室衝突議題的顧問公司「個人長處」(Personal Strength)的CEO,今年二月他跟公司兩位高階主管合作出版了「好好衝突」(Have a Nice Conflict)一書,以心理學家波特(Elias Porter)的研究為基礎,說明如何讓衝突變得更有建設性。


書中以一位假想人物:業務經理約翰,遇到了升遷瓶頸出發,透過協助他的麥克醫師,告訴讀者在衝突中要了解自己的動機,並且了解對方的動機,然後做出對衝突最適合的回應。


書中指出,一個人在面對衝突時,基本上有三種方法:迎向挑戰、謹慎撤退和維持和平。分析自己和對方各打算選擇哪個方法面對衝突,才能以最有效的方法處理衝突。


此外,還要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以對方喜歡的方式跟他互動。有時候,管理衝突的重點在於縮小自己的長處,例如,面對喜歡果斷行動的人,習慣分析細節的人可能要暫時調弱這部份的能力,點列出想法摘要,會比詳細的圖表更能發揮作用。


斯庫德等人在書中強調,管理衝突有兩大重點,一個是管理自己;一個是管理雙方關係,以創造帶領大家走出衝突情緒的環境。管理自己的技巧很多,甚至可以簡單到,自己花一些時間靜下來,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看事情,試著了解對方跟自己看法不同的理由。


總而言之,只要管理得當,衝突也有可能好好地發生。


Monday, August 22, 2011

披头四的成功团队法则



文/陈芳毓


披头四的整体表现,远超过个人成就的总合。如果你希望组成像他们一样的高绩效团队,可以参考以下4个法则:


Eight Days A Week 法则1:经常见面,培养默契


当披头四在1963年以〈Please Please Me〉登上英国排行榜冠军时,大家一度以为只是昙花一现。但他们一同在利物浦和汉堡的酒吧表演上千个小时展现出的默契,让滚石乐团(Rolling Stones)的主唱米克·杰格(Mick Jagger)嫉妒地形容:「披头四是只四头怪兽!」但今日我们却忘了,「见面」对建立团队成员亲密和互信的重要。有些企业吹捧「虚拟团队」的概念,这方法在工程团队或许行得通,但要直接面对顾客的团队,最好还是不要尝试。有位财星500大企业的财务长说,大部分的银行和企业都标榜他们「全球化」,但却很难组成一个互信并有默契的团队。这个团队成员能轻松相处丶沟通,还是他们来找你前3分钟才第一次见面,任何人一眼就看得出来。这位财务长透露,团队的工作默契会严重影响他的企业与这个团队的合作关系。


Getting Better 法则2:用心生活,常保创意


许多摇滚团体的歌听起来都千篇一律,但披头四勇于尝试各种曲风丶主题丶乐器,及录音技巧,所以吸引广大歌迷。风格截然不同的《Yesterday》和《Revolution》专辑,10年内就各卖超过10亿张。披头四可以从生活细节汲取灵感,再把它们融合成新概念。他们从摇滚起家,加入印度音乐丶乡村音乐丶民谣和爵士等曲风,扩大了「摇滚」的定义。对披头四来说,没有主题因为太世俗或太冷癖,而无法谱成歌。一位健力士(Guinnes)啤酒酿酒人的死,让蓝侬写成〈A Day in the Life〉;麦卡尼的牧羊犬让他写出〈Martha My Dear〉;一位超时工作的司机的故事,则被写成〈Eight Days A Week〉。自满是常胜之敌。持续扩充产品,才是长久经营之道。像亚马逊(Amazon.com)持续扩充书以外的产品线,苹果电脑(Apple)不断推出iPod相关软硬体,就是最好的例子。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法则3:在团队中发展个人品牌


披头四初期的成功,奠基于蓝侬和麦卡尼超凡的词曲能力。但这两人很快必须适应披头四是个四人团体的事实,他们学着用一些方式来管理紧张的关系。比如说,摇滚团体的鼓手经常会觉得被忽略,披头四里的鼓手林哥也不例外,所以蓝侬和麦卡尼几乎在每张专辑中,都会特别为林哥写一首歌。当哈里逊的作曲技巧成熟后,其他成员也会让他多表现,〈Here Comes the Sun〉和〈Something〉就是出自哈里逊之手。当披头四的团队合作更成熟之后,他们甚至更努力标榜团员的差异性,让每个人都在团队中发展出个人品牌。团队归属感很重要,但也要让团队里的个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为何不让每个人都有个专案可以自我肯定呢?


I Need You 法则4:融合通才与专才


大部分主管都喜欢雇用与自己相似的部属,让团队成员看起来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但史上最成功的歌曲创作双人组──蓝侬和麦卡尼,却拥有两种极端个性。当两人在19577月初次见面时,到处闯祸的蓝侬还是个愤世嫉俗的16岁少年,最后,他也对披头四的盛名深恶痛绝。麦卡尼却是个乐观上进的小子,十分享受成名的滋味。他们在音乐上互补,互相激励写出更好的歌。他们平衡彼此的个性,找出中庸之道。蓝侬的词让你深思,麦卡尼的曲却让你感动。蓝侬和麦卡尼是团队里的通才,做词丶作曲丶演奏乐器,样样都行,他们宽阔了披头四的创造力;哈里逊和林哥则是专才,前者的吉他和后者的鼓,最后也都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披头四展现的是,通才与专才间差异和良性竞争,让团队更有创造力。但大部分的团队都把重心放在专才身上,无法从宏观角度检视产品和服务,因而忽略了顾客的需求。培养通才成员比较困难,他们需要更仔细的雇用丶更创意的管理和更广泛的训练。但是这两者结合之后,团队将会更强而有力!披头四告诉了我们组成成功团队的4个原则,但70年代团体解散之后,也引发了下一个议题:当明星团队达到极致后,如何让他们不拆伙?当所有敌军都被歼灭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团队的创意和动力?坐下来,放轻松,听听披头四的老歌,也许就会迸出另一个好点子。

A+巨人從失敗中學習



文/潘俊琳


企業領導人無不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夠永續經營並且與時俱進,但真正的百年企業,卻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元智大學育成中心主任林耀欽表示,當卓越的公司變得不再卓越,最好的改進方式,就是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


不鬆懈提高風險意識


很多公司都曾經輝煌一時,當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要怎麼樣才知道其實危機已經潛藏其中?林耀欽以《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一書指出,企業衰敗有五個徵兆,依序為傲慢自負、不知節制、輕忽風險、病急亂投醫和放棄掙扎。林耀欽表示,很多企業在獲得初步成就之後,開始變得傲慢自負,忽略了努力之後的「飛輪效應」,意即啟動輪子一開始需要很大的力氣,當轉動順利之後,就不需要再花那麼多的力氣。也就是一切都上了軌道,公司開始順利運轉之後,領導人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沒有感恩的心,不再好學不倦,自我感覺過度良好,這時對客戶、員工,流露出傲慢的態度。


林耀欽說,當領導人沒有察覺到自己開始變得傲慢,接下來就是不知節制。傾向追求無法持續的短期成長,誤以為公司規模愈大、人員愈多、業績愈高,就代表自己和公司愈強大,而忽略了塑造企業文化。當一個企業沒有內部文化,以形成一個企業向心力時,就會出現個人利益凌駕組織利益,各方勢力明爭暗鬥,因此無法從內部培養出優秀的領導人,並形成接班梯隊,這會讓優秀的人才感到失望,另謀高就。


企業文化形塑向心力


企業會開始衰敗,有很大的原因在於輕忽風險罔顧危機,很多領導人在企業獲得短暫成就後,就會輕忽負面資訊,對危險訊號視而不見,認為那是必要的挑戰。領導人做決策時,未參考過去的經驗值,卻使用混沌不清的資訊,一旦遭遇失敗,就把責任歸咎給景氣或競爭對手,甚至是執行策略的員工,即使公司管理階層不斷重組,領導人也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錯誤,導致和員工之間的關係漸行漸遠。


當管理階層不斷更迭重組,林耀欽表示,這時企業就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因為管理階層重組,通常就代表著政策的轉變,很多治標不治本的激進改革紛紛出爐,就算可以提升短期績效,通常也是持續不久欲振乏力。當上層管理者價值觀混亂時,員工就會開始對公司失去信心,無法專心工作並冷眼旁觀。 最後當公司資源耗盡時,一切就會失去活力,讓原本成功的公司,放棄掙扎而變得無足輕重,開始走向敗亡。


林耀欽表示,真正卓越的公司和還算成功的公司,之間的差別不再於有沒有碰到困難,而在於從挫敗中反彈的能力。林耀欽認為,向下沈淪的公司和往上提升的企業,差別在於走下坡的公司,員工對領導者往往是報喜不報憂,對於決策雖會提出主張,但卻沒有提供任何可靠的數據,憑的是不可靠的感覺。即使勉強形成決策,大家卻無法團結,甚至還彼此扯後腿。領導人的態度,這時也通常是多說話,卻少提問,並且迴避關鍵性的批判言論。有功勞統統歸給自己,一旦失敗就找怪罪的對象,而不是從失敗中,獲得通往成功的智慧。


做決策要參考經驗值


林耀欽表示,能夠逆轉勝,從失敗中往上爬的企業,通常員工對領導者,都敢直言不諱,坦白揭露難堪真相,對於重要決策,就算激烈辯論,也有清晰的邏輯,和紮實可靠的數據和證據為基礎。一旦有了決定,即使原本持反對意見的人,也能夠同心協力,讓決策順利執行。領導人的態度,則是將功勞歸給他人,不抬高自己的地位,而是為了整體目標,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Thursday, August 18, 2011

管理其實只需要常識



文/博銳管理線上


對於管理學理論,素有“叢林”之說,表示理論的流派眾多,觀點龐雜。然而,對於一位成功的實踐者而言,管理其實只需要常識。常識往往是最為可靠的規律。來源於實踐,反哺於實踐,並經過廣泛實踐檢驗的經驗性規律,才會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然而,也正因為人盡皆知,往往容易讓人熟視無睹。現實中,總是有自以為高明之輩,面對管理問題,往往背離常識而選擇高深,凡事上綱上線,動輒開宗立派,結果總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變得雲山霧罩,難得解決之道。


管理的常識之一,是“屁股指揮腦袋”。崗位決定責任,責任決定角色,角色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觀念。職業化員工的標準之一,就是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和角色,並根據角色選擇正確的思維和觀念。否則就是站錯了位子,用錯了腦子,完成不了任務,實現不了目標,履行不了職責。


管理的常識之二,是“無事生非”。組織內部為什麼關係複雜?辦公室政治為什麼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往往就是大家無事可做。因為閑,所以無聊,無聊者必熱衷於家長里短和撥弄是非。因此,管理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讓人忙起來,同時要做到忙而不亂,這就需要管理者做到知人善任,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去做合適的事。


管理的常識之三,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事實上,無事生非者,往往成事不足;而成事不足者,則往往敗事有餘。企業或組織中的害群之馬,其害群效果的顯現,往往由無事生非而起,接下來必是成事不足,最後順理成章的發展至敗事有餘。管理者應對此高度警惕,及時掐斷這種消極邏輯發展的鏈條,避免員工個人尤其是群體陷於這種惡性循環。


管理的常識之四,是“過猶不及”。比如,選才必選全才,職責絕對明確,目標力求剛性,指標高度量化,進度絕對可控,考評精確量化,薪酬絕對公平,凡此種種,都是管理的典型誤區,顯然違背常識。過分追求全面、精確、可控與公平,都會陷於過猶不及的困境。管理之道,領導之道,解決之道,都是平衡之道,而不是極端之道。


管理的常識之五,是“盛極必衰、否極泰來”。一個產品,當其利潤率達到行業最高水準的時候;或者一個公司,當其市場佔有率達到壟斷地位的時候,如果企業家因此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必將是其面臨衰落的轉捩點。如果我們主動把上述現象當成產品升級和企業轉型的契機,則可能贏得持續發展的機會。同時,管理者也必須認識到,企業創業、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遭遇危機和低谷也是正常的現象,危險中往往孕育著生機,低谷則常常意味著臨近反彈的時機。重要的是審時度勢,靈活應對,守正出奇,創造轉機。


當然管理的常識還有很多,上述只是最為常見的一些常識。企業家、領導者和管理者們,在經營管理的實踐中,不妨借鑒一位“死而復生”的企業家——原浙江飛躍集團創始人邱繼寶先生,在歷經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後的一番總結:“站著就是尊嚴、忍著就是希望、活著就是奇跡”。顯然,對於有志于商海搏擊的企業家而言,這其實也是一個常識。


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6I凝聚向心力,激发年轻团队的潜能



文/取材自《帮主管自己变优秀的神奇对话》


明明对事不对人,为什么好几个员工愤而离职?热血带团队,为什么就是达不到高绩效,只听到抱怨声四起?身为主管的你,面对无法达成目标的团队、僵硬的职场关系,曾经深感挫败吗?


对此,国际教练协会(ICF)教练陈朝益在《帮主管自己变优秀的神奇对话》一书中提到,年轻经理人所带领的新团队,通常是由1980年后出生的新世代员工所组成。他们有主见、创造力高,但相对地更需要尊重,如果主管一直将他们当小孩管理,将会受到激烈的反弹,因此必须将他们当成大人,站在对等的角度激励他们。陈朝益建议,可透过以下6I,激发年轻团队的潜能:


1. Invitation(邀请):


打造高绩效「团队」,必须让员工对团队产生认同、愿意参与。因此,虽然员工已经在部门里面,主管还是要先「邀请」员工加入团队,展现诚意与尊重。


2. Involvement(开放参与):


团队不是主管一个人的,主管自己闷着头思考,就失去团队的意义,适时「开放参与」让员工发挥热情、提出想法,对主管也有帮助。


不过,人多口杂,多人讨论容易浪费团队宝贵的时间,因此陈朝益认为,开放参与前,必须明确制定出:团队目的、主要决策者、结案时间,并预先决定是否需要外来协助,以及透过什么形式开会最有效率。


34. Inspiration & Incentive(精神激励与实质奖励):


当个好主管,必须先学会激励。有些主管会在员工做对事情后,实时颁发奖金。不过,陈朝益观察,新世代员工更重视自主性,最好的奖励不见得是金钱,也许是个假期、一次公开表扬,主管必须费心思观察员工需求,颁发个人化的奖励。


5. Innovation(创新):


新世代员工容易冒出许多新想法,然而有时太重视「数字」的效率型主管,容易抹煞团队的创新潜力。陈朝益认为,年轻员工喜欢在活泼、有活力的团队里工作,因此,主管适度给与员工自由,给予时间和空间,鼓励员工说出不同的看法,并专心聆听,表现出认同与尊重,更容易孕育好点子。


6. Informed(告知):


团队要有竞争力,必须动员所有人。然而有时因为信息落差,团队中虽有人先知先觉,但还是有人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无法实时参与。主管不能断然抛弃他们,而是必须畅通组织内的讯息传递管道,充分给予信息、知识,让他们调整步调跟上来。


Tuesday, August 16, 2011

理的統計數字



文/何飛鵬


公司的HR提醒我一件事,一個業務單位近一年來的人事異動,大到等同於整個次集團異動的總數;再比較前一年的狀況,發覺前任主管在位時,人事異動並不頻繁。他們接著比較前後任業務主管的業績狀況,也發覺近一年來的業績有明顯滑落的現象。


我要求HR將此一現象向該業務主管的主管反映,讓上級主管能即時應變調整。結果HR告訴我,早已告知上級主管有此現象,但對方除了當面告誡,要求改進之外,並沒有具體的作為,問題繼續存在,HR不得已才直接向我反映。


我找來上層主管詢問,他並不認為那位業務主管有何問題,對方的能力很強,只不過是個人情緒、EQ稍差,所以有一些部屬不太適應,因而有一些人離職,但都是個別原因,只要稍加注意即可。而且他也當面告誡過這位主管,目前已在調整中。


看來,我似乎不應該再做些什麼了,因為相關主管已經了解,而且也已在處理中,如果我中途插手,似乎就是對相關主管不信任,可能會引發更多問題。


不過根據我的經驗,這件事絕對不會就此結束,因為統計數字上所顯示的管理意涵,遠大於我們對現實的理解,所以我還要做一些事,以備不時之需。



我再度找來這位大主管,我提醒他,如果他還要給這位業務主管一次調整的機會,我沒有意見,但我請他先預做替換的準備,萬一這位業務主管無法自我修正,最後被迫不得不換人時,才不致於倉皇失措。


我告訴這位大主管,其實我更相信管理上的統計數字,而不太相信我兩眼所見的現象。只不過,在組織中,我們很難建立起完整而明確的管理數字以供參考,導致大多數人缺乏使用管理統計數字的經驗,所以常常是相信自己親眼所見的直覺而陷入盲點。


表面上,每個人的離職都有一些個別的因素,並不見得都是領導者個人的問題,但太多的偶然加在一起就會變成必然。所以我認為那位業務主管一定也有一些個人的問題,才會造成整個團隊的動盪,因此有必要預做準備。


尤其管理上的統計數字,多半與財測或業績有關,牽涉整個組織中最敏感的部分,許多結論常涉及對工作者個人的成敗、褒貶。過去當我面對這些管理上的統計數字時,常有「不忍盡信」的為難,因為這些數字隱藏著血淋淋的事實,而許多人的能力是經不起管理數字的檢驗的。


我也曾為了周全某些認真負責的部屬,而把部分的管理數字束之高閣,但最後都經不起數字的考驗,證明這些冰冷的數字才是最值得信賴的,所以現在我寧可相信數字,而不相信眼中的偏見。


Monday, August 15, 2011

打造高效团队,收事半功倍之效能



文/博锐管理在线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团队合作提到了管理的前端。团队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态,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团队,是指在工作中紧密协作并相互负责的一小群人,他们拥有共同的目的、绩效目标以及工作方法,且以此自我约束。团队管理就是把一车散沙变成凝固成整块的混凝土,将一个个独立的团队成员变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团体,从而能够顺利完成项目的既定目标。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而必须要靠组织的力量,团队的力量,高效而有执行力的团队组织成了未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同样,没有一个合作无间、积极进取的团队,企业的各项工作就难以开展,人与人的经历不同,追求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因此将一群人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团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么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团队就更难了。


肯尼迪曾说:“前进的最佳方式是与别人一道前进”。企业在日常管理中,要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团队成员间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相敬重、彼此宽容和尊重个性的差异;彼此间形成一种信任的关系,待人真诚、遵守承诺;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共享利益和成就、共担责任。良好的合作氛围是高绩效团队的基础,没有合作就无法取得优秀的业绩。要衡量一个团队是否优秀,关键要看该团队是否具备主动性、思考能力和合作性等三个要素。那么该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团队呢?笔者想就此谈以下几点看法:


高效的团队,要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共同愿景”是指团队建设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衷心的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大家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地去认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确立目标,规范流程


团队制订了明确的愿景后,要想更好地去实现,作为团队负责人,还要进一步规划与落实团队的目标。组织要为团队成员规划未来的职业规划,要为属下描绘未来的前景和方向,让大家心有目标,身有行动。


团队成员的职权划分


一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著名学者型企业家刘孟奇指出,当多人都有相同的权力时,谁也领导不了别人,大家都盘算着怎样多占便宜少出力,你推我、我靠他、他怨你,谁都没有责任心、任务感。要想保证组织团队的有效有力,组织成员的组成非常关键,好的领导者会将团队的人力资源发挥到最大效能。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了解你的成员,要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进行详细的职责划分,明确了岗位权责和任职资格条件。


增强团队领导榜样效应


领导不仅仅是指挥他人做事,不要总是寻找他人的错误,充当警察的角色;相反,当领导可以获取大家对你的信任,让大家有信心,愿意跟随你。树立榜样意味着以身作则,依据原则来领导,互相鼓励。只有当你已经真正理解并认真实践原则时,才会赢得他人的信任,信任是发自内心,由内而外产生的。在一个团队里,只有当组织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榜样,这个团队才会发扬光大,创造卓越。


灵活运用激励机制


人都有惰性,一个团队组织要想保持持久的动力与活力,就必须要引入竞争性的激励机制,同时,一个团队在从不稳定到稳定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激励考核,来优胜劣汰。并依此建立合理而有挑战性的薪酬考核体系。在具备竞争力的前提下,按贡献大小予以合理分配。


10個溝通眉角



文/李欣岳


不怕聽壞消息


無法讓部屬講出心中的話,並不算好溝通。不論是公開或私下場合,主管要建立不介意聽壞消息,並且不會責備、能一起想辦法解決的團隊氣氛。


讓菜鳥學習,也讓老鳥獲肯定


溝通是雙向往來的過程。對於部屬意見,主管要給予回饋。資深員工可給予肯定,資淺員工則創造他學習的經驗,因人而異的回饋,溝通效果更好。


先用耳再動口


不要表現出高高在上的權威。先抱著同理心,傾聽部屬的想法、困擾、挫折,別急著給意見與指導。


少量多餐


不要抱著「有說就好」的心態,因為這樣等於什麼都沒做。同樣的說明不管重複幾次,主管都得發揮耐心,直到部屬將工作完成為止。


一團和氣,一敗塗地


不能為了氣氛和諧,就不拒絕、不反對、不責備。尤其是當婉轉與暗示的方式都用過,卻無法溝通順利,就必須採取更強硬的方式。


不要把路鋪好,也不能都不給路


透過引導,讓部屬逐步朝自己心中的想法去思考。不要急著給答案,也不要完全放手不管,讓他從中學習。


對人要信任,對事要再三確認


相信一個人工作認不認真、努不努力,與這件工作有沒有確實做到好、做到位無關。不論對部屬多信任、交情有多好,都要檢驗進度與內容。


以數字或時間作為依據


避免用形容詞當成雙方結論。因為每個人對「業績成長」、「盡快處理」的理解都不同,改以具體的數字與時間,可避免彼此認知差異。


別太快說No


部屬往往會畏懼主管的權威,無法一次就把想法說完。當部屬表達意見時,馬上就被否決,心臟再強的人,也都會心慌意亂,越講越不知所云。


多問部屬「為什麼」


儘管已知道答案或原因,當下屬提出想法與做法時,仍然可以多問「為什麼」。這樣有助於確認他是否理解目標、注意細節,和自己的考量一致。


Friday, August 5, 2011

職場:“3Q”人才的標準是怎樣的


/世界經理人辦公夥伴



在職場中,智商、情商、逆商水準都很高的人,往往占盡了優勢。智商、情商、逆商“三商”簡稱為“3Q”,那麼我們如何成為3Q人才呢?



在一些知名企業人力資源經理眼中,好人才就是具備“3Q”的人才,其中IQ不只是專業知識或邏輯思考能力,還包括學習能力。而EQ涉及工作熱情,AQ涉及抗壓能力,這都是優秀人才的重要條件。


IQ:

除了職位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還代表思考與邏輯能力,以及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個人當前具備的能力,經過兩三年就會有相當地折損,因此不斷學習的能力格外重要。


再者,關於技能,不僅是專業技能,溝通與英文能力也包括在內,否則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個人勢必難以適時吸收新知識,而若無法良好溝通,再有才幹也難以全然發揮。


EQ:

就是一個人的“情緒智商”,要看一個人對於工作與生命是否充滿熱情,是否是個有“同情心”與“敏感度”的人,同時還要看是否能夠與他人互信,相互激蕩出潛能。


AQ:

則是“逆境商數”,強調一個人毅力、魄力與耐力,面對逆境時是否有正面積極的心態,面臨困難是否不輕易放棄。


在一些知名企業人力資源經理眼中,好人才就是具備“3Q”的人才,其中IQ不只是專業知識或邏輯思考能力,還包括學習能力。而EQ涉及工作熱情,AQ涉及抗壓能力,這都是優秀人才的重要條件。

4步骤自我改造,让自信成为一种习惯



文/取材自《自信,没人能给,更别自己摧毁》


你的同事台风稳健又自在,在讲台上发表精采的演说;他做事又快又好,获得上司的信任和喜爱,还时常被赋予重任;他每天都容光焕发,好像一直有好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对照自己目前的状况:害怕上台、事情老是做不完、看起来好像睡不饱⋯⋯种种迹象都显示,该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巴登葛史密斯(Barton Goldsmith)在他的著作《自信,没人能给,更别自己摧毁》中提到,经常生活在疑虑、不安或相互比较的环境下,会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长期缺乏自信,会让我们丧失挑战的勇气、剥夺自己寻求突破的力量。低落的情绪更会进一步侵害生活与工作各层面,贬低个人价值,甚至扼杀生存的意志。因此,不妨从个人出发重建自信,积极培养作者提及的4个习惯,彻底改造自我。



1.从「打理门面」开始:


一直以来,「衣着」都是影响他人观感的方式,例如企业主管时常穿着深色西装和领带,以求显露出专业实力;当我们看到白袍,就会直觉地联想到医院、感受到传递出的权威。



因此,葛史密斯表示,选择一个你喜欢且适合的形象,从发型、配件到言行举止都仔细修饰,让外在的行为逐渐影响内在的自我评价,慢慢就能从全新的形象中打造自信。



2.做好事,帮助别人:


贡献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周遭及世界付出。无论投身于救灾志工活动,或只是写张卡片衷心地告知对方你很感激他的帮忙,都可以让他人过得更好。这样的作为,或许无法让你赚到实质的报酬,却可以带来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更美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心灵满足。



葛史密斯强调,透过实际行动,让对方了解你的心意,最后将会得到他人的正向回馈,进而获取信心。



3.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


害怕、焦虑、愤怒、痛苦、失望等,都是造成自信低落的情绪元凶。然而,这并不意谓着你必须「排除」这样的情绪,而是要学会「表达」和「控制」。



葛史密斯认为,唯有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才能真正地面对问题,并将这样的情绪转换成「想改变现况」「想让某件事情发生」的热情与冲劲。



4.时时称赞自己的优点:


人们时常习惯记住自己所做的蠢事,但忘了自己也曾运用聪明才智化险为夷;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和弱势,却忽略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与优点。


葛史密斯建议,把「自我称赞」结合至每天的思考与行为,你将会愈来愈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Wednesday, August 3, 2011

营销人先营销自己

文/陈明元


前几天,我的一位朋友从外面回来,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的时候,他跟我说他又从现在做的这家公司辞职了,我觉得有点奇怪,就问他说你不是干得好好的吗,为什么要走呢?他没有给我很明确的回答,只是说:“在一个行业里呆久了,有点烦,所以就辞了。”我大概的给他统计了一下,连同他刚做的这家公司他已经走了十几家了,所涉及的行业有医药、酒、小食品、乳品、膨化食品、饮料、速冻食品等等,几乎是凡能涉足的他都有做过了,我不禁在想:当我们把这些行业都走遍了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做什么呢?到最后我们能够卖的又是什么呢?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先做人后做事”的思想让现在的营销人们失去了创新力和活力,使很多的企业里面产生了人才信用危机,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当然,这种观点也有他的道理,但在下愚见认为:要想真正把事情做好,学会做人还是很有必要的。



曾听一位知名的营销界人士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四流企业杀价格,三流企业拼服务,二流企业比品牌,一流企业定规格。”其实做人也就像做企业一样,你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么就会在你的心中横生出一种想要去实现它的愿望,而在实现这个愿望的过程中,将会是你学会怎么样做人和怎么样做事的一个绝对的机会。



就如我们这些营销人,在经营别人的产品的同时,你也在经营着你自己。



我们每天在不停的奔走,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不同的面孔。我们以产品作为桥梁,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我们要实现产品的销售,更要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不管我们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我们的产品都只是与之产生沟通的一个工具,真正要销售的是你自己,只有把你自己推销给了他,他才会在接受了你这个人的前提下接受你的产品。如果他不接受你这个人,你拥有再好的产品他也是不会理会的。因此,我们在做销售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使人信任你、佩服你,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且这道难题面对不同的人的时候他的难易程度也会不一样,怎样在推销的过程中学会成长,学会做事,这其实就是在学习怎样做人。



每一个营销人其实就像是一个企业,经营自己就像是经营企业一样,要形成一定的品牌价值,要在行业当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才会有人看得起你。 营销人们如果没有一个自己已经规划好的目标,他就是跳再多的企业,走再多的公司也不会对自身有所提高,反而只会在业界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营销人,我们真正要销售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能够销售的也只有我们自己。作为一个营销人,经营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欣赏别人才能提升自己



/小故事网



克林顿·希拉里多次讲过一件往事,是她在芝加哥西北郊的帕克里奇镇中学读书时的一件往事。


那天是春暖花开的一个中午,希拉里和爸爸在公园里散步。她发现一个老太太紧裹着一件厚厚的羊绒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毛皮围巾,那穿戴仿佛是在滴水成冰的三九隆冬。她轻轻地拉了一下爸爸的胳膊说:“你看,那位老太太穿的,与这么暖和的天气太不相称了,真是太奇怪、太可笑了!”



当时爸爸的表情显得有些严肃,沉默了一会儿说:“希拉里,我突然发现你缺少一种本领,就是欣赏别人的本领。这说明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少了一些热心和友善。”



希拉里觉得爸爸太小题大做了,很不服气地问:“那你不觉得老太太穿得太多了吗?”



爸爸说:“恰恰相反,我觉得老太太很值得欣赏。”



爸爸看着希拉里一脸疑惑不解的样子,接着说:“老太太穿着羊绒大衣,围着毛皮围巾,也许是因为生病初愈,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也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但你仔细看,她专注地看着树枝上清香、漂亮的丁香花,表情是那么的安详、愉快、生动。她是那么热爱鲜花,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我觉得老太太的神情令人感动!难道你不认为她很美吗?”



希拉里认真地观察了之后,觉得确实像爸爸说的那样,从老太太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到她的内心像怒放的鲜花一样。爸爸领着希拉里走到老太太面前,微笑着说:“夫人,您欣赏鲜花的神情真的令人感动,您使这春天变得更加美好了!”



老太太似乎有些激动:“谢谢,谢谢您!先生。”随后,她从提包里取出一小袋饼干,一边递给了希拉里一边夸赞地说:“这孩子真漂亮……”



事后,爸爸对希拉里说:“渴望得到欣赏,是人的本性。一定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优点和特点。当你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之日,就是你得到别人更多欣赏之时。”

智謀三十九計


文/何飛鵬


從小就喜歡閱讀章回小說,所以對<三十六計>這通俗的智慧耳熟能詳。在人生及工作中,我還不時可以把三十六計活用,時而暗渡陳倉,時而調虎離山,時而圍魏救趙,當然在情況不佳時,「走為上策」永遠是最可能的選項之一。由於熟悉,所以當有作者提出要寫以「三十六計」為基礎的人生智謀書時,我並不十分看好,只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看看會寫出什麼內容來。



不過,當這本<智謀三十九計>呈現在我面前時,我眼睛一亮,因為這本書不只談計謀,也談人生,也談<孫子兵法>,更談商場上的成功之道。鄭世華寫出他一生的人生體驗,歷經了十八個行業的經過,再加上罹患癌症之後,面臨了人生最重大的變故時,他如何自處,所以這不只是智謀書,更是勵志書,更是人生成功學。



身為康和證券集團會長的鄭世華,是少數我認為的「成功並不偶然」的企業家,按照這本<智謀三十九計>的說法,他「以誠為本」,商場上追逐互利雙贏,處處給別人留餘地,透過溝通妥協與隨機應變,連連出奇制勝。



所以他把原有的三十六計,加上「以誠為本」(三十七)、「動靜互制」(三十八)、「將計就計」(三十九)等三計,充分看出鄭世華商場競爭的邏輯,雖然學計、用計,但心中並非爾虞我詐,也非不擇手段,更非你死我活。學計、用計,只是要讓自己更瞭解商場的變動,得到更好的績效,但絕對不是要摧毀敵人。



鄭世華不只解讀<三十六計>本身,他更仔細解讀<孫子兵法>,他認為<三十六計>是<孫子兵法>的通俗版,他把兩者之間做了緊密的串接。而在學習<智謀三十九計>時,還要講究其內功心法與外功心法。



內功心法包括:計亦有道,意思是不可一味用計,蠻橫用計得以制勝,雖於法有據,但於理有虧,終非正道。



另外,還包括用計時之基本觀念:要冷靜、謙虛,須知強中自有強中手,絕不可輕忽大意,挑起潛在敵人;還要壓抑自己內心的傲慢,情緒冷靜,坦然面對。



學計、用計,不只講究內功心法,也講究外功心法;而外功心法者主要之精髓,就在於「出奇」與「應變」,搶先機,爭取主動,出奇不意,攻其不備,在敵人意料不到時掙取主動,在敵人沒有防備時發動攻擊。思考「奇計」是學計、用計,永遠要嘗試的課題。



鄭世華在本書中,還蒐集了許多案例,如美國貨幣戰爭、二○○八年總統大選,也包括企業經營的案例,如八十五度C咖啡、日本Uniqlo平價服飾席捲日本等。根據分析,每個案例都運用了非常多的計謀,每個案例的成功,都是複雜計謀的綜合體。所以學計、用計者,一定要徹底學會各則計謀的真諦,才有機會活用。



我要感謝作者無私的分享,連我自己都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