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6, 2009

克服焦慮,在壓力下生存


文/EMBA雜誌編輯部
為什麼同樣是處於壓力下,有些人和公司的潛力會因而爆發,有些則會崩潰失敗?
企管顧問麥克法蘭(Keith McFarland)在最近出版的「回彈」(Bounce)一書中指出,遭遇像去年發生金融海嘯那樣的大危機,一般人和公司主要會出現三種結果:


第一種有如玻璃裝飾品,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完全破碎;第二種像被壓扁的橘子,雖然還能吃,但是已經不好吃;第三種則跟橡皮球一樣,被用力拍了之後不僅彈回來,而且拍得越用力,彈得越高。


麥克法蘭的研究發現,一樣的壓力之所以造成不同的結果,關鍵在於當事人的態度。通常能夠得到橡皮球結局的人,是願意擁抱挑戰的人。同理,能夠在壓力下生存的公司,領導人看逆境的角度往往跟別人不同。他們不是調成「求生存」的思考模式,只忙著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思考逆境突顯出公司有什麼問題,引導公司面對順境時忽略的事實。


另外一個影響因素則是,當事人有沒有能力管理焦慮。史隆管理學院教授舒恩(Ed Schein)指出,因為壓力而產生的焦慮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我很擔心,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一種則是「我很擔心,如果不改變,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舒恩解釋,前者因為心慌意亂而會拉低表現,後者因為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反而會提高表現。遇到壓力難免會有焦慮,能不能好好生存下來,重點是能不能把第一種焦慮轉變成第二種。
麥克法蘭表示,當面對挑戰而焦慮升高時,一般人常會失去當時最需要的能力:清楚地思考、為需要做的事情排定優先順序,更重要的是,跳脫原有的舊框架。總括來說,處於危機之中,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降低焦慮,才有可能冷靜去做該做的事。


套用在公司上,遇到困難時,主管首先要做的是,立即、頻繁、誠實地跟員工溝通,讓員工了解公司眼前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如果員工覺得主管根本不知道事情有多嚴重,公司內部的焦慮感會升高,不利於應付挑戰。


其次,主管要採取因應行動。無論是刪減支出還是汰換產品,立刻做出必要的行動。採取的因應方法必須傳達出訊息,讓員工知道主管正在盡最大的可能保護公司與員工,而且員工也有參與解決問題的機會。這些做法都是為了減少焦慮,增加壓力下回彈的可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