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4, 2009

领导部属的两个「道」(一)

作者不详,事后得知必将补登
争夺天下,袁绍打算依赖地利,而曹操想依靠人才,「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曹操的领导之「道」有二:纳谏,让部属愿说真话;宽容,让人才不请自来。「以道御之」就是用「道」来领导部属、使用部属。而这个「道」是什么呢?

采纳谏言,部属真心以对
官渡之战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向北投奔乌桓,曹操召集众人商讨对策。以曹洪为首的部属都认为,袁尚已穷途末路,何需冒险挥军横越沙漠?况且,若出兵攻击北边的乌桓,则南边的刘备与刘表必趁虚袭击首都许昌。

然而,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力排众议,主张乌桓恃其地处偏远,必然没有防备,可攻其不备;而且袁绍与乌桓素有交情,因此袁尚与袁熙兄弟不得不除。至于刘表,只是「坐谈之客」,他自知才能不及刘备,绝不放心赋予重兵给刘备攻打许昌;但如果不赋予重任,刘备又必然不为其所用。因此,曹营即使是「虚国远征」,众人大可放心。

于是,曹操采纳郭嘉的意见出兵乌桓,但将士大多水土不服(郭嘉因此病死于易州),袁尚与袁熙也自变量千人转投辽东,曹操只得收军。回程适逢冬天,既冷且旱,缺水缺粮,艰苦情形出乎意料。

有感于此次出征的困顿,曹操在途中不但向曾经劝自己不要出兵的人致谢、重赏,还说道:「诸君之谏,乃万安之策,是以相实,后勿难言。」鼓励他们不要因为这一次的经验,而失去说真话的勇气,未来仍要秉持说实话的精神,继续提供谏言。

反观官渡之战的另一位主角袁绍,则是诉说出领导者的致命伤。

官渡之战前,袁绍的第一谋士田丰建言,曹操兵马虽少,但纪律严明、用兵灵活,不可小觑;且刚打败刘备,士气高昂、仓廪充实,因此不宜进兵许昌,而应展开持久消耗的游击战,骚扰曹操防备薄弱之处,以逸待劳,不必两年,胜利自然到手。但袁绍自恃兵强马壮,不听自灭威风的话,于是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不断诚恳劝谏的田丰打入大牢。

曹操鼓励部属说真话,袁绍处罚提出谏言的下属,两人的成败不正说明了孰是孰非了吗?由此可见,「采纳谏言」正是主管领导所需的第一个「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