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 2009

讓自己變成決定未來的十種人才

文/溫典寰
我們要沉浸於創新,而不是從事創新工作。創新的角色,到底該由組織或小組裡的誰扮演呢?是工程師、是行銷人員或專案經理呢?答案都不是!創新代表組織或團隊裡的潛力,不應該用傳統職位來說明任何角色--新角色能把新影響力,授予新的創新者。因此,透過創造「構想」而誘發「行動」,經過「落實」後,帶領整個團隊「收獲」或產生「利潤」。但究竟是哪十種創新臉譜,能創造價值,為個人取得優勢或成就自我呢?
一、學習類角色:學習類的角色,要虛懷若谷,不斷地質疑自己的世界觀,每天對新的觀念保持開放心胸。
1、人類學家:善於觀察人們的使用行為,並思考其如何與產品、服務和空間連結,進而對團隊帶來新見解。
2、實驗家:不斷地把新想法創造出成品,從失敗中獲得教訓,進而學習。
3、異花授粉者:常針對競爭對手或市場現況進行調查,並將發現的特性運用在公司或組織裡。最津津樂道的是萊特兄弟運用腳踏車概念,發明了飛機。除此,當今的飛盤更是從烤派的鐵盤中聯想而來的。
二、組織類角色:該角色的人,不在乎繁文縟節,不斷地爭取時間或資源,為達目的不輕易放棄,直到贏了才善罷干休。
1、跨欄運動員:透過標準化或模組化的方式,克服創新過程中的障礙。例如3M發明透明膠帶的過程中,某主管不斷游走灰色地帶,用簽核權最底限的金額,買進重要設備,最後卻幫公司賺進數十億美元。
2、共同合作人:常在群體中找尋適合的人選角色,創造出新組合。例如IBM「開放式創新」,在2005年開放五百項軟體專利,供全球軟體開發者或企業使用,提升電子商務或儲存管理等領域的創新指數。
3、導演:不只把一群有才華的人集合起來,比「共同合作人」更進一步激發這些成員的創造力。
三、建造類角色:運用學習類的人所開發之觀點,融入組織類的人所取得的權力,最後激發出創新。
1、體驗建築師:設計出使用者經驗的產品,不止超越產品本身的單一功能,更進一步滿足消費者的隱性感受,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2、舞台設計師:打造出實體舞台,讓小組可以盡心盡力發揮功效,影響其態度。
3、看護人:不只服務客戶,也要用心傾聽顧客的需求。美國某家酒窖,在品酒者還沒開口時,就主動教其如何享受品酒樂趣。
4、說故事的人:運用實際案例作為創新的說帖,可以提高說服力與交涉力,也能增加對產業動態的理解。例如,帶客戶直接參考某企業,最後,從中學到啟示。
綜合上述,《決定未來的十種人》亦提出,這十種人不一定全部齊全才能組成一個團隊,一個人也可扮演多種角色,最後也能致勝創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