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15

眼球經濟時代 7招練成吸睛大法




/吳怡靜
我們都想要別人的注意力。但科技應用愈來愈多,多工運作的結果,人類愈來愈忙,也愈來愈分心。當注意力成為二十一世紀眼球經濟時代,最重要也最稀有貨幣(currency),要如何在資訊過量、眾聲喧譁中,突圍勝出? 矽谷創投家帕爾整理出七個策略,讓你在事業與人際關係,贏得更多注意力。

一、        開啟自動反應(Automati-city
感官的提示和刺激,會自動吸引我們的當下注意力。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讓我們在大腦還來不及思考前,就迅速做出反應。也就是說,如果你向人送上一杯熱騰騰的咖啡或茶飲,對方會更可能對你產生正面情緒。

二、        改變認知架構(Framing
運用重複的力量。研究顯示,如果讓人不斷接收重複的訊息,他們會開始注意並相信你的訊息。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廣告。

三、        打破期待,製造顛覆(Dis-ruption
我們會對那些打破自己期待的東西,投以特別的關注。這是人類天生的本能,因為我們必須判斷,這個意外的情況會不會是個威脅。

四、        用獎勵吸引注意(Reward
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會讓我們感到愉悅。但學者指出,多巴胺更重要的作用,是激發人的欲望,驅使我們去追求有形獎勵(如食物、金錢)和無形獎勵(如自我滿足和目的感)。而對這些獎勵的渴望,會讓我們集中注意力。

五、        建立信譽(Reputation
人們會利用「捷徑」來決定,到底要不要關注某個目標,而最常用的捷徑,就是有信譽的專家。這是有科學根據的。當我們接收專家的建議時,腦部的決策思考會開始放慢,質疑也會變少。有學者就把這種傾向稱為「經過指導的遵從」(directed deference)。

六、        製造懸疑效果(Mystery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都被《權力遊戲》等熱門影集吸引?為什麼一本小說會讓我們看到欲罷不能?因為這些影集、小說充滿了緊張和懸疑,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我們的腦部特別容易記得那些尚未結束的故事,或尚未完成的任務,這就是所謂的「蔡格尼記憶效應」。

七、        發揮肯定的力量(Acknow-ledgement
人類的深層需求,是想被認得(你知道我的名字、知道我存在嗎?)、被賞識(你覺得我很特別,或很重要嗎?)並且被人以同理心對待(你對我有感同身受嗎?你關心我、了解我嗎?)。

在工作上,不是100分就是0分




/Fiona Lin
如果要挑出一個工作與學校最大的差別,我會說:在學校裡,70 分就是 70 分,90 分就是 90 分,但是在工作上,如果不是 100 分,就是 0 分。
上上個禮拜,我們 team 為了趕各種客戶的死線,連夜加班。我們成功的交出了報告,大夥兒鬆了一口氣,週末回家睡了兩天。但是,在一個禮拜後的今天,在一個新分析師幫我把報告拿出來準備做最後的歸檔時,發現了好大一個錯誤:其中兩個圖表錯了。不是格式錯,不是少了一個句號,也不是錯了一個顏色:是硬生生的,內容錯誤。那些檢查過 100 遍的數字,還是錯了一個。那些引用的附註,在被我存檔成 pdf 的時候,弄錯了版本。

你會說: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沒有及早預防?為什麼研究所畢業的妳,連存個檔都不會?為什麼妳不好好的安排時間,讓自己好好檢查?
我會狡辯:星期四凌晨 3 點半,我已經焦頭爛額得做各種修改跟檢查做了 20 個小時,在這樣高壓的工作情況下,我已經盡我的全力了。相信我,我已經努力了百分之兩百了。
你知道嗎,你是對的。我啞口無言。因為,在工作上,不是 100 分,就是 0 分。

這樣的訓練有什麼好處?我覺得這培養了我紮紮實實做事情的習慣。無論我在什麼樣的公司,我都會帶著這樣的龜毛,想盡辦法把工作做到最好。當然我不是完美,但是我的心態改變了,在虛心接受錯誤的同時,我也了解到好好做事的重要性

在講求專業性的服務(professional service)世界裡,沒有藉口。東西交出去,不是完美,就是不及格。這裡不是學校,你念書念了到了 60 分,就有 60 分。你不能拿你擅長的英文科分數來補足你搖搖欲墜的數學成績。你不能靠課外表現來加分。你不能靠參加比賽得獎來保送…...在工作的世界裡,少了一個句號,錯了一個數字,就是讓公司丟臉,就是一份 0 分的產品。

你可能跟我一樣,對於公司過度注重細節的態度感到迷惑(花這麼多的心力跟金錢去修改圖表的顏色和位置,有意義嗎?)。不過換個角度想,在這樣的壓力下,反而可以訓練自己做事情乾淨俐落又快狠準的能力。

一個只有 100 分與 0 分的世界很不公平,但這會鼓勵我,永遠交出滿分的作品。
當客戶處在一個一應俱全的時代,因為「已經有了」「別家早提供」而拒絕,這代表著,其實你要推銷的商品,「不但是客戶想要的,也是必要的服務」,才會早就已經購買或參加別的公司的計畫。

生活中的領導力:引領眾人解決問題




/馬安奇
想像你剛結束一場會議,桌上還剩下部分點心,因為要整理環境,必須盡快處理掉,但數量不夠每人平分,況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這時你會怎麼做?
1)心想:「應該沒我的事吧?這是主持人該解決的問題。」
2)出聲詢問:「有人想帶些點心回家嗎?家裡有小孩的可以帶一點回去喔!」
假如你選第二個答案,表示你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人,會說出建議方案並組織眾人採取行動,展現領導力,有機會成為組織中快速脫穎而出的人!選擇第一種答案的人則習慣「職務思考」,發現問題時總是先考慮「應該由誰負責解決?」或是等待別人分配任務給自己。

假如人人都有「領導腦」,工作效率會更高,當所有人都能抱持「自己應該引領大家凝聚共識」的心態整合意見,便可加速共識成形,就算面臨會議失控的場面,也會有人跳出來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例如安撫情緒、整理意見等等。為了讓「領導意識」深植員工內心的基本訓練,全球知名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日本分公司首位專職人力資源部長伊賀泰代,提出4個來自麥肯錫式的基本訓練:

1.創造自己的價值:
伊賀強調,參加會議時,一定要發言,即使內容幼稚,也可能激發他人的靈感,但如果什麼都不說,連創造價值的機會都沒有。平常就該練習在短時間內(如1小時會議)檢視自己:「我創造了什麼價值?」時間久了,自然就會強烈意識到「自己目前所做的工作能創造什麼價值?」就不會只是機械式地進行作業。

2.快速下決定:
開會時,除了分析資料,發表自己的見解外,不要忘了要提出結論,就算只是暫定的結論也好。因為,愈早提出結論,就能愈快蒐集到外界的反對意見,也更能盡快改進與修正,加速完成目標。伊賀指出,試著把焦點放在「然後呢?」進行討論,可以抽絲剝繭找出問題,理出結論。凡事抱持「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如果是我的話會怎麼做?」的態度,就能培養自己對每件事做出結論的習慣。

3.想像自己就是領導者:
把自己擺在中心,想像自己是導演,主管是男主角,客戶是女主角,他們的片酬都比你高,你該如何統合所有人,以及如何運用他們的才氣,來幫助自己達成目標,拍出一部成功的電影?

4.站在白板前:
這是一個象徵領導討論的動作,「請你現在就發揮領導力,做不好下次改進。」因為公司沒時間讓新人學會之後才開始發揮領導潛能。

5個讓老闆絕對安心的溝通原則!




/張國洋
大部分人進入職場後,通常很快就會發現一件事:好好把事情做好當然重要,若能透過正確的溝通讓老闆瞭解你的努力,這其實跟工作能力一樣重要的!可是要透過溝通讓老闆放心,該做些什麼呢?

1. 了解老闆的溝通習慣
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溝通模式。比方說有的老闆喜歡晃到你身邊時跟你討論工作狀況。也有的老闆習慣透過Email或是簡訊隨時知道最新狀況。既然大家習慣都不同,每個人也有各自擅長的資訊接收模式,所以我們應該要盡快摸清楚自己主管習慣怎麼樣的溝通模式。選擇正確的方法,才能確保我們想傳達的訊息能在訊息干擾最小的狀況下傳遞出去。

2. 讓溝通是一種固定的習慣
要讓老闆安心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讓他減少「意外感」。所謂意外感,就是會讓對方產生非預期反應的因子,這包含時間上的意外感、狀況上的意外感、還是模式上的意外感。如果可以時間最好固定。要回報工作進度,都是特定每週的某一天的某個時段。慢慢的當時間一到,老闆就會開始預期你會提供相關的資料。每次都看到、每次都能讓他輕易理解狀況,自然會開始累積對我們的信任與安心感。

3. 有問題盡快主動溝通
工作上很多紛爭,其實來自於資訊不透明。老闆把一份工作交給你,兩週過去什麼進展都沒聽說,他有可能感到焦慮。比較好的方式,反而是過程中有碰到什麼狀況,盡快讓他知道。雖然他一開始可能會不高興,但若你能把問題擺平,老闆會覺得你很不錯。就算問題沒有辦法消弭,他也不會因為「突然的驚嚇」而爆怒。

4. 提供全貌但不囉唆
雖然我鼓勵大家提供目前手上工作進展的全貌,可是並不是要你每天花幾小時鉅細靡遺的把每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都交代清楚。主管通常都很忙,也未必有興趣瞭解每個小細節。定期跟他溝通目前工作的進展必須要盡量講重點,這也是對溝通能力的訓練,把複雜事情能簡化,也能讓別人更覺得我們專業!

5. 不要只是講理與辯論
當有問題發生時,先不要急忙的撇清責任講一堆藉口。因為老闆更重視怎麼把問題排除,怎麼把事情作對。你如果能把問題處理好,之後很可能也不用花心思談藉口。但若我們最終無法把問題解掉,就算丟出一堆藉口,老闆可能還是對我們失去信任。 既然如此,何必花力氣作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