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全球企業苦掘競爭力

文/沈偉民
只有脫胎換骨的“變身”,才能使企業鳳凰涅
不同國家的企業,有不同的產業背景、經濟環境,但是全球背景是類似的,對於跨國企業來說,面對的問題有相似、有不同,因此產生各種解決問題的思維、辦法。在全球市場衰退背景下,中國企業更需要關注的是:為什麼有些國際企業能夠順利解決生死問題,甚至能跑贏局勢,創造高速成長神話?
誰能力挽狂瀾?
世界性企業的歷史與成長,可分為兩類:一是百年企業;二是超高速成長的企業。
如果用“量化”作為衡量企業的成功標准,就是能否入選500強。
但是“量化”的強勢地位不同於優勢地位。在500強每年有企業進出。
沒有一家企業不經過陣痛,能夠堅持的也未必能保持優勢地位,而企業歷史上的成與敗,又往往與某一階段的最高管理人休戚相關。GAP在今年跌出500強,就直接與其CEO保羅‧普萊斯勒(Paul Pressler)不善經營有關;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根據CEO理查德 ‧福爾德(Richard S. Fuld)的解釋是虛假市場謠言、過時的市場規則,與監管機構反應遲鈍助燃的華爾街“恐慌風暴”有關,但多數投資者並不相信這套“鬼話”。
實際上,企業和整個大背景一樣,大退步是有時間表的,而在這個時間表中,作為企業決策者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智慧、眼光、創新、思維、領導、魅力、文化素養,甚至身體素質,通過這些特質的發揮,使得企業家成為企業的領航員,分配企業的資源,進行經營管理。處在當今變動劇烈的經濟環境,對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的要求也就愈高、愈接近完美的尺度,也造成其稀少性。
“破立”要徹底
將日本企業與美國企業在新經濟發展中的特征相比,日本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曾更像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王國。這個“王國”遭遇過最大的經濟逆境,是“失去的10年”。而在“失去的10年”中活下來,並再度崛起的日本企業,過去最大的改革,就是對于他們曾經最驕傲的體制─員工管理模式“動刀”。
日本各企業的員工管理模式的變革,就是徹底打破年齡和工資之間的聯系。對頑固的員工管理模式的猛烈改革,對於所有日本企業的衝擊具備里程碑意義。由于日本經濟的特殊性,看似企業的改革,實際上導致日本社會保守的政治生態環境的重組。
日本企業破解“生死抉擇”的辦法,實際是嫁接美國模式,但並不照單全收,而是通過向本集團內部及關聯企業中的中小企業派送人員、通過中介機構“出租”雇員、減少雇佣新職員等管理“悖論”來改革體制。相比之下,美國企業的修改計劃,則大多依然停留在資本並購、CEO人選選擇、業務重組等簡單模式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