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15

發揮連結影響力,成為人人渴望追隨的人


/張良姿
你是否因為無法說服別人接受你的絕佳構想、無法成交棘手的銷售案,或常在試著影響別人時碰壁而覺得沮喪?《洞悉人心,發揮真正影響力》作者馬克葛斯登和約翰烏爾曼指出,現在是後銷售(postselling)和後推動(postpushing)的世界,人們愈來愈了解操作策略,警覺心也隨之提高。網際網路、電視廣告和口碑行銷,使人們對詐欺伎倆和強行推銷手法更加苛刻。你的客戶、同事,甚至小孩,全都能察覺「死纏爛打」的招數,當你運用這招,他們會強烈反彈。

然而,大部分的書籍和傳授說服技巧的商學院課程,都強調操縱策略和技巧,把為了達到目的而影響別人的行為當成是影響力,而且全都把重點放在短期利益而非長期的結果上。葛斯登和烏爾曼將這種短視策略稱為「非連結影響力」(disconnected influence),這種策略有時能夠創造暫時性的「認同」,更多時候卻會損害人際關係和聲譽,還會因為無法跟人建立深厚情誼,以致無法成就一番大事業。

要以有力方式影響他人,就需要從「非連結影響力」轉換到「連結影響力」。轉換成功時,你會成為別人渴望追隨的人,他們不只支持你,還會成群結隊捍衛你的目標,並會在你需要他們的協助時挺你。

4步驟,發揮連結影響力
那麼,要如何做到連結影響力?葛斯登和烏爾曼整理出以下4個步驟:

1.你的理想是什麼
這不只是一年一度的新年新希望運動,更是追求值得追求的崇高理想(像是「希望讓全世界每個孩子都有安全、關愛和永久的家。」而不只是「為洛杉磯的弱勢兒童服務」),以及幫助別人達成願望,帶領他們看見自己的未來。

2.看到問題的癥結
為了發揮真正的影響力,需要願意學習、心胸開闊,有時還要能夠洞悉自己的錯誤。

3.設身處地
傾聽能幫助你設身處地了解對方,這個步驟能讓你獲得聽眾信任,而非操弄人心使他們順從。像是了解對方要什麼、對方有什麼困難、對方的理想是什麼。

4.還要多做一些
除了眼前的交易,也是承諾對方現在和以後都能達成願望,你的慷慨將令他們敬佩。

Tuesday, September 29, 2015

社會新鮮人該學一學的人情世故

/ 洪蘭
人有權利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不應該做的事,因為對別人說No就表示對自己Yes,例如,「你可以替我寫推薦信嗎?」「不好,我對你的認識還未深到能寫出好信的程度」「你可以投資我開的公司嗎?」「不行,但是謝謝你問我」「你可以幫我寫報告嗎?」「不行,這違反我的誠信原則」。書上說你不必多加解釋,因為說No是你的權利,你不欠他理由。如果對方十分頑固,不接受No的回答,你就要像壞掉的唱片一樣,重複說不,直到他退卻。

學生問:這不是跟鍥而不捨的觀念衝突嗎?過去老師都教我們要不氣餒、不放棄。老師不肯收你做學生對不對?沒關係,程門立雪,一定堅持到對方軟化。他們問:究竟是要很識相的知難而退,還是要厚著臉皮,死纏爛打,一定弄到對方點頭才干休?

我很高興學生終於懂得思考了,這兩個處理事情方法不衝突,它的差別在對象是誰。如果操之在己,你要把一件事做好、把一個技術弄通,那麼絕對應該鍥而不捨、精益求精,因為你的堅持沒有妨礙到別人;如果是操之在人,那麼人家拒絕後,就要尊重,不可拐彎抹角的去糾纏

聽懂言下之意,不當白目人婉拒是在不傷人自尊心之下,堅持自己的原則,它需要高度智慧。如「對不起,我那天家裡正好有事,不能參加」或「對不起,我現在不方便」。你不可以說「家裡有事?我可以改期」,或是「現在不方便?沒關係,我等你」。

其實這種察言觀色的技巧本來不必在大學裡特別開門課來教,小時候眼睛看著大人處理事情就自然學會了,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很多孩子都不曾跟在父母身邊,看過父母處理事情,又不曾讀過世界名著或其他刻畫人生的小說,所以他們對學校圍牆以外的世界陌生的很,無法從別人含蓄的言語中猜到他話背後的意思,就聽不懂別人客氣的暗示,因此就做出白目的行為來了。其實即使教,有時還教不會,因為這中間分寸的拿捏很不容易,要做到圓融而不圓滑、有骨氣而不傲氣,不是一天兩天學得會的。

其實,人生的幸福有很大一部分決定於我們能不能交到知心的好朋友,山窮水盡時,不要想「解脫」而要想「解決」,解決之道往往在我們累積的人脈中。假如我們訓練出來的大學生懂得尊重別人的空間、珍惜別人的時間、聆聽別人的意見、替別人著想,求助前,先反求諸己,不推卸責任、不怪罪他人,那麼22K不過是門檻罷了,他以後一定是所有老闆搶著要的人

先有識才有膽,3種非有不可的能力


/楊倩蓉
1.觀察力,培養有識的第一步
網路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詹宏志經常被稱為「趨勢大師」,儘管電子商務風起雲湧,但他始終是其中一個不墜的名字。為什麼在變化中,詹宏志總能比別人更早抓到脈絡和線索?這和他敏感細緻的觀察力有關。對於觀察力的重要性,詹宏志這麼說:「未來,沒有人知道,因為世界可能在某個地方就轉彎了,與你原先估計的直線下一步不一樣。不過,至少我們可以通過知識的追求,盡其所能去觀察一件事情如果繼續往前進,還會發生哪些可能。」
《觀察的力量》作者,青蛙設計執行創意總監詹恩.奇普切斯(Jan Chipchase)也指出:「真正的觀察力是從平凡情境看到市場火花。」不過,光是有觀察力還不夠,從「看到」到「看出所以然」,背後需要有一個知識的架構。這個知識的架構要夠深、夠廣,透過眼睛看到的「枝微末節」才能在輸入後,跟知識兩相碰撞,發出精彩的火花

2.閱讀力,建立視野的高度
資訊時代,各種即時訊息和情報漫天蓋地而來,幾乎讓每個人都處於爆炸狀態。然而這種「量」的極大化,就等同知識架構的完整與厚實嗎?那可不見得。當吸收資訊的方式愈來愈傾向輕薄短小,囫圇吞棗反而取代咀嚼,因此讓人喪失深思考的能力。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是另一種透過閱讀建立深思考的典型。「什麼是終身學習?終身學習必須: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他曾如此指出。以他來說,當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他就開始把「了解金融危機」當作學習指標的。這叫做「有目標」。至於有系統,指的是接下來,只要能幫助他了解金融危機的所有訊息,他都廣泛涉獵。像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經濟學人》……,各種有關介面,他都儘可能接觸,了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效應。再來是紀律,就是每天看。

讀的愈多、讀得愈深、讀的不只是「其然」更包括「其所以然」、讀得長期有累積而非碎片化,以這些為基礎,才能醞釀出銳利精準的思考

3.判斷力,揮別有勇無謀的酸民思考
社群媒體崛起,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暢所欲言,但眾聲喧嘩下,你是更清明,還是跟著人云亦云,盲目從眾而更迷惘?批判性思考是涵養判斷力的水源,能在不疑處有疑,透過假設、求證的歷程釐清對現象的認知,才不會一窩蜂跟著「假主流」走,甚至連為什麼走錯,都不知道理由。
有了見識之後,再配合膽量和企圖心,這就是迎戰劇變和霾霧最好的裝備。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15

想建立好印象?這3種錯誤的開場白,一定要避開


/馬安奇
日本作家向谷匡史曾經當過記者,訪問對象廣及政治家、企業家,乃至於黑道等各行各業人士,累積長年經驗以後,他發現,開頭第一句話說得漂亮,幾乎就可以輕鬆達成目的。套用在業務場合上,初次拜訪陌生的客戶時,除了衣著正式、資料準備充分,交換名片之後的「開場白」更是重要,因為這是抓住對方注意力最關鍵的時刻,就像為談話「點火」,一旦成功點燃,之後不必花太多心力也可以燒得很旺。
以下是3種最容易出錯的開場白情境,以及向谷建議的適當說法。

1.別不懂裝懂,不了解的話題就坦白詢問
看到客戶黝黑的臉,你推想,他可能喜歡打高爾夫。由於自己也略有涉獵,便順勢詢問,「您是打高爾夫球曬黑的嗎?」「不是,是去海釣。」不了解海釣的你,只能喃喃回覆,「嗯,原來是海釣啊……」
向谷指出,很多人在與人互動時,都會擔心自己發言幼稚,被對方瞧不起,因而硬逼自己非要說出機伶的話不可,結果反而腦袋一片空白。碰到上述情況,其實只需提出一個普通的問題,讓對方暢談自己的嗜好就夠了,像是「我對海釣不是很了解,不過,看著湛藍的大海與天空,應該很令人心曠神怡吧?」或是「您都去哪邊釣魚呢?」

2.小心應答客套話,不要謙虛過頭
當客戶在換完名片之後,禮貌性地誇讚說,「你很厲害喔!」你不要為了表示謙虛,而大力搖頭搖手地說,「哪裡哪裡!沒有啦!」因為這麼說反而會讓人覺得你自信不足,甚至可能令對方不悅,認為你質疑他的眼光。
面對恭維與褒獎,應該先老實道謝,再謙虛回應,「謝謝您的誇獎!我還只是菜鳥而已啦,用棒球來比喻就是二軍或三軍,不過我會努力早點升上一軍。」

3.不要弄錯「下對上」的用語
客戶是長者時,你可能會為了表達尊敬與關懷而說,「在您百忙之中打擾了,您辛苦了。」不過,舉凡「您辛苦了」「請坐」「我很欣賞您」這類字句,都是「上對下」的說法,由後輩對長輩說,其實很失禮。禮貌的說法應該是,「承蒙您百忙之中撥出寶貴的時間,非常感謝。」「您請坐」「我很敬佩您」。

平常多多練習開場白,就能避免交換名片之後只能僵硬地帶入正事,或者應對不夠得體,還能讓對話流暢地進行下去。

Tuesday, September 15, 2015

因為你剛剛又沒說


/游祥禾
我們都是透過工作,培養出獨立、誠實、積極、進取的人格特質,如果不透過每一次的機會來讓自己更具磁性,我們怎麼吸引人呢?人生,就是從這些小事情開始轉變的,不出幾年,每個人的格局,一翻兩瞪眼,誰也怪不了誰。

有一位二十出頭的小女生,說心裡苦悶想找我聊聊。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室內設計公司上班,當時有一個案子需要一塊大約400cm*200cm左右,或者更大的一塊布(我不太記得了),於是老闆請她打電話問問廠商,詢問這樣的一塊布價格是多少?她很勤奮的在第一時間就幫老闆問到了價格。老闆:『這是什麼顏色的價格?紅色的嗎?』她:『喔~我不知道耶,老闆娘沒說,我要打去問問看喔。因為你剛剛沒說要紅色的。』於是她馬上又打給了廠商,詢問這是紅色的價格嗎?
廠商:『我們沒有紅色的布,其他顏色可以嗎?』她馬上向老闆反應紅色的布沒有了。
老闆:『那還有什麼顏色的呢?』她:『喔~那我再打去問問看喔。因為你剛剛沒說還要再問有沒有其他顏色的布。』廠商:『除了紅色之外,其他顏色都還算齊全。』老闆:『所有顏色的價格都一樣的嗎?』

她:『啊~我不知道耶,因為你剛剛沒有說要問到其他顏色的價格。』老闆娘:『每一塊布的花色價格都不大一樣,你們要多大的尺寸?』她:『啊?我要問一下我老闆耶,我也搞不清楚,你再等等喔,我問問看!』老闆:『我不是說要去找一塊400cm*200cm左右的布嗎?如果有就幫我問問價格,有紅色的最好,沒有,就問問其他顏色的,我只要一塊布,有這麼難懂嗎?』她:『好的~那我再去跟老闆娘說一下。』她:『老闆娘,你們那邊有沒有400cm*200cm左右的布?是的,我們的規格尺寸都要一樣的喔!老闆娘:『如果你們要跟紅色一樣價格的布,都沒有這麼大的尺寸了,可能要選其他顏色的看看。』她:『老闆,他們說跟紅色一樣價格的布都沒有這麼大的尺寸了,問我們要不要選其他顏色的。』老闆:『那現在他們那邊符合我們需求的到底有什麼顏色?然後價格是多少?』她:『ㄟ,我不知道耶,因為你剛剛沒說要順道問……。』

老闆跟她玩了兩個月傳聲筒一問一答的遊戲之後,直接請她不要再來上班了,理由是不適任,她被公司解聘了。這是真人真事的事情,你感覺是老闆的問題還是這個女生的問題?
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自認為的這樣子處理就好了,或許你在背後所有的努力不見得會被老闆採納看見,但老是一問三不知,你就一定有問題

我前兩天去買一個書櫃,這櫃子只剩下展示品那一個,賣完了。我問了櫃檯小姐可以問問是否有其他門市還有?櫃檯小姐請我在旁邊稍坐,幫我打了電話,等候其他門市回覆。我在現場等了二十多分鐘,最後忍不住走向前,有門市回覆了嗎?櫃台:『喔,有兩家去倉庫看完馬上又回了啊~他們說都沒有庫存了喔!』

我:『那妳剛剛不是叫我在旁邊稍坐一下嗎?怎麼沒跟我說?』櫃台:『喔~我想說反正都沒有貨了,跟你講也沒意義啊!』我當時心裡想的是這一家全國員工超過數百人的企業,平常是怎麼訓練這些第一線的人員呢?旁邊有個女生就突然說,我幫你問問看台南有沒有好了?櫃台:『你好,我這邊是台北門市,你們那邊有一個xx書櫃嗎?可以幫我看看還有嗎?好的,你慢慢找喔,如果有的話,等你有空的時候再回電話讓我們知道就好了!沒關係,不急。』然後對我說,他們會去倉庫找看看,如果有的話會再回電話過來。但是不確定是否會願意幫忙運送到台北喔,因為每家的門市處理方式不一樣。我當下聽完他們整個的對話都快要暈倒了。這是世界上最奇怪的銷售對話。怎麼沒有讓對方知道客人現在正在現場等候你們的回覆呢?妳還請對方慢慢找,等有空的時候再回電就好了?不急?

再者,關於是否願意幫忙運送到台北這件事情,意思是如果真有我要的書櫃,萬一對方不運送也沒辦法。電話中怎麼不先確認這間門市是否會幫忙運送再請他們去倉庫找是否有貨?這樣子的溝通方式與工作效率,一來一往浪費了多少人的時間呢?最後對方回電了說目前白色的賣完了。我:『白色?所以還有其他顏色是嗎?那還剩下什麼顏色的呢?』櫃台:『不知道喔,要再打去問,因為你剛剛又沒有說如果有其他顏色也可以。』櫃檯三個女生對於我這位突然跑來櫃檯亂的客人肯定不堪其擾,還被我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給問的很煩,前前後後打了二十多通電話,花了一個多小時。

我在現場等待的過程中,與他們分享了我的經驗和看法。我告訴她們如果希望自己在工作職場上能夠受人提拔,一定要培養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這會讓妳們更具自信與魅力。你們工作的這些日子以來,信不信,一定流失了許多站在你們面前的客戶,他們的反應不外乎直接離去、買完走人或者冷漠等待消息。你們可以覺得反正公司有錢,又不差這些業績,無所謂;也可以認為幫公司多賺這些錢又沒有讓自己的薪水增加,何必呢?

我們都是透過工作,在職場培養出獨立、誠實、積極、進取的人格特質,如果不透過每一次的機會來讓自己更具磁性,我們怎麼吸引人呢?人生,就是從這些小事情開始轉變的,不出幾年,每個人的格局,一翻兩瞪眼,誰也怪不了誰。一件事情可以一通電話就解決的,為什麼要打二十通呢?全都是因為思考不夠周全,所以邏輯結構出了很大的問題,這和那位詢問布的小姐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簡短聊了一會兒,三個小女生從來沒有想過可以用這樣子的思考概念來看待工作,興奮地找到我的臉書,緣分就是這麼奇妙。機會都是被自己斷送的,細節就是讓我們過關斬將的關鍵。我們不要一味的抱怨所有的不公平,很多人的工作密度都太過鬆散,思考都是片段不周全的,如果不用心,時間一到就被取代了。機車的老闆、難搞的客戶,正是讓我們具備危機處理的能力,也讓我們學著如何獨立思考與判斷,等到年紀稍長,就會明白,原來幫公司、幫客戶,就是在幫自己。你以為的吃虧、不合理,老天爺會用不同的形式補償給你的。

Thursday, September 10, 2015

跑步讓我頓悟 先退步才能進步


/呂嘉薰
李吉仁,台大國企系教授,57歲的他,縱使頭髮和眉毛都已摻了白,談話中仍顯自信與睿智,絲毫無損個人魅力,忙碌的李吉仁,手機響不停,一下學生有事相求,一下是業界來電,研究室的白板還留著商管術語與模式圖,很難想像這樣的他,竟還是個馬拉松跑者,幾個星期前又報名了瑜伽課,利用上課前的早晨做瑜伽,下課後跑步。5年前,自業界借調回校園的他,藉著教師保障名額上了學校開給EMBA學生的體適能課,認真接觸跑步這回事,意識到維持運動習慣的重要。他這才明白自己根本不懂怎麼運用身體肌肉,連有氧和無氧運動的區別也不清楚,赫然發現運動知識遠比他這輩子學過的還多、還深,從而改變他原本以為跑步很無聊的想法

上了3個月的課,跟著同學報名了生平第一場馬拉松,「簡直費盡吃奶力氣跑到終點,」李吉仁生動地說,他花48分鐘跑完9公里,這樣的成績對初跑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激勵,「我居然可以跑完!」半年後一躍挑戰半馬、越野路跑,如初生之犢不畏虎,卻是打擊接踵而至的開始。 跑陽明山馬拉松時,陡峭的上下坡讓他遭遇第一次挫折。在距離終點2公里的地方雙腿抽筋,他以為一定過得去,最後卻痛到躺在路邊,此番受傷也讓他之後的成績很差,達不到自己的期望。 然而,總是失敗在使人成長。這次的跌倒,讓李吉仁頓悟「要先退步才能進步」,以前認為遇到困難,衝過去就過去了,沒想過唯有後退一點、速度放慢些,才能跑更遠,而非逞愚勇

他總是對企業高階經理人說:「成長都是沿著限制點走,」這句話也成為他跑步的哲理。一次跑太魯閣的途中,累到需要停下推牆,一旁年輕人對他說「歐吉桑,你這樣很厲害了!」那瞬間宛若凍結,「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被叫歐吉桑……」好勝的李吉仁被激到,漸漸發現自己成績不穩定、一直無法突破某個時間,原來是肌耐力不足,而肌耐力正是利用、管理能量的關鍵,是實力所在,於是他開始在練路跑之餘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或練間歇跑走增加運動強度。「身體的缺陷不跑不知道,一跑被放大,」李吉仁說,跑步是檢驗身體最好的方式,他察覺自己左腳狀況較右腳差,跑步時便懂得適時轉移重心到右腳,企業管理和人生其實也是這樣,懂得分配重心,才不致身心失衡。 真的遇到身體不如預期時怎麼辦?李吉仁說,很累時難免覺得自討苦吃,也曾賭氣說不再跑,但「放棄是最容易的事,可就真的什麼都沒了。」他笑著說,去比賽會發現許多年紀相仿的人挺個大肚子,「這真的是小確幸,」他了解自己沒輸人家,哪有放棄的資格呢。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的底線是不讓自己受傷,因為還有一個目標等著他:波士頓馬拉松。 從開始跑步至今,李吉仁已經完成13場全馬賽、13場半馬賽。因為運動,讓他有故事製成教材「跑步教我的事」;因為運動,他開心地發現自己的身體充滿可能性,膽固醇、體脂、體重都降到正常範圍,也再無脂肪肝。

Thursday, September 3, 2015

掌握7要訣,輕鬆跑完「全馬」不是夢!


/張靜慧
馬拉松近年成為流行運動,特別是秋冬,日月潭、曾文水庫、太魯閣、冬山河、台北市等地接連舉辦賽事,許多跑者已準備大展身手。馬拉松比賽中常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風景」:有人跑到抽筋、臉色慘白、冒冷汗;有人賭咒發誓再也不跑;有人卻可以氣定神閒地跑完全程。同樣是42.195公里,為什麼卻有這樣的天壤之別?關鍵在下面7件事:

1、你了解自己的體能嗎?:20年前能跑馬拉松,不代表現在還能跑,」臺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袁明琦提醒,隨著年齡、身高體重、飲食、作息及運動習慣的變化,加上空氣污染、一手菸或二手菸的傷害,人的心臟血管功能、肺功能、身體適能也會改變,「沒有經過充分練習,千萬不要貿然上場跑馬拉松。」 他建議,可藉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血管動力學及血管超音波影像等檢查,了解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長跑。誰是跑馬拉松的最佳人選?「每週至少跑步3次、每次至少30分鐘~1小時,至少跑35公里的人,」 袁明琦並建議搭配重量訓練,增強肌力及肌耐力。

2、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每天走路三、四十分鐘開始,先培養動的習慣,然後漸進到快走、慢跑, 在自己可承受的範圍內慢慢增加跑步的距離、時間。初學者最好循序漸進,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

3、志在健康,不在比賽 : 馬拉松給跑者一個目標,等於定期驗收平常練跑的成果,參賽只是幾個小時的事,長期以來的準備、累積更重要。不在意成績的「後段班」,通常比較能持之以恆,把跑步變成長久的興趣;拚速度的「前段班」,得失心太重,如果跑個三、五年成績不見突破,就不跑了。馬拉松要在6小時內跑完,等於平均每小時跑7公里,而一般人走路的速度每小時約5公里,所以 只要比走路再快一點,就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比賽。 這樣想,壓力就不會太大。

4、成功屬於有準備的人 : 一位跑者用孔子的話「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來形容準備馬拉松的過程。這句話的意思是,遇到一件事,心裡先感到害怕,才會認真計劃、準備,最後事情就能做成功。「孔子大概跑過馬拉松,」他幽默道。 他跑馬拉松前,先減重4公斤,以免造成膝蓋負擔;為提升體能,他每天騎單車上下班,來回約10公里;週末回花蓮,先去鯉魚潭畔健走5公里,再上鯉魚山,來回2小時;午休後去走佐倉步道,來回8公里;傍晚上美崙山,晚上在海岸路健行,一天的運動量差不多跟跑馬拉松一樣。 在跑全程馬拉松前,他 先參加過5公里、10公里、21公里的比賽,確定體能沒問題,才報名跑全程42公里。 跑完太魯閣馬拉松的次日,他仍然可以去爬鯉魚山、走佐倉步道,可見體能已到達一定程度。

5、融入生活,持之以恆 : 一般人36個月以上沒運動,肌肉就處於休息狀況,此時如果突然大量運動,很容易受傷。對馬拉松跑者來說,持續練跑是必要條件。一位跑者幾乎每天清晨都在新店溪畔跑步,來回10幾公里,雨天則在家跑跑步機。為了跑步,他養成早睡早起、不暴飲暴食、不沾菸酒、常保好心情的習慣,他笑稱這是「馬拉松式的生活型態」,也是他想過的健康生活。

6、樂在其中 : 一位跑者在參加太魯閣馬拉松的前一天,先開車去勘察地形,知道哪裡上坡、下坡,並在路邊藏好一些補給品,如能量果凍等,第二天經過時就可以取用。「把馬拉松變成一場趣味尋寶賽,」他俏皮地說。 克服跑步遇到的難題,對他來說也是樂趣。例如,他發現貼一種肌肉貼布可以緩和振動、減輕痠痛,就特別買書來研究怎麼貼;綁上束腰帶,可支撐腰腹部,不至晃動太大;他又發現跑步時體溫太高,就在胸口放根小管子作為「通氣孔」,引導體熱散發。 他引用孔子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相信找到一件事的樂趣,才能長久。

7、聽身體的話 : 不管平時練跑或比賽, 當身體發出警訊(如胸悶、冒冷汗、頭暈),就不要勉強跑下去 ,否則可能發生心臟休克、猝死的悲劇。

「放棄也是一種勇氣,」袁明琦說。他並提醒保命守則:

. 感覺身體不適,可慢慢停下腳步(不要馬上停下),以頭低腳高方式躺下,讓血液儘速回到心臟及腦部。

.旁人不要圍觀,讓出空間讓跑者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

.等呼吸平緩後,可以開始給水(或運動飲料),先潤喉、吐掉,再少量喝入。 絕不要喝冰水 ,因為在體溫高時喝冰水,血管會瞬間緊縮,阻礙身體當下亟需的血液循環。
給水量不要太多,以免稀釋體內鹽分及電解質,導致細胞受傷或壞死,尤其讓腎臟負荷過重。如果參加比賽前,已有感冒、發燒、腹瀉、運動傷害等不適,最好不要勉強參賽,以免體力透支,造成遺憾。
有人跑馬拉松跑上癮,一年參賽將近20次,資深跑者認為太多了。跑馬拉松耗損很多能量,身體需要時間復元, 建議上下半年各45場,一年10場左右正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畢竟跑步不是拚業績,跑出健康和樂趣,以後才有「源源不絕」的賽事可一展身手。

Tuesday, September 1, 2015

成功不是靠爸!告訴你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差異


/TOPick 新聞
成功要靠爸?還是靠苦幹實幹?無論如何,小編肯定的是,成功不會因為你天天抱怨就從天上掉下來。大家想成功,不如看看自己與成功人士們到底有什麼不同?

1. 不害怕別人成功 : 成功人士不害怕別人的成功會對他們造成影響,也不怕別人複製自己的成功,看到別人失敗更不會沾沾自喜。成功人士反而會幫助還沒成功的人,希望他們也能成功。失敗的人只想打擊別人,好讓自己成為最優秀的人。

2. 明白變幻才是永恆 : 成功人士不怕面對挑戰,而能夠勇於接受,保持自己與時並進,不斷學習新事物。失敗的人害怕挑戰,拒絕改變,只會故步自封,慢慢就會與時代脫節。

3. 不浪費時間道人是非 : 成功人士愛與人討論新的點子,但失敗的人卻花時間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提高創造力。

4. 絕不卸責 : 出錯或失敗時,成功的人勇於承擔過錯。失敗的人卻總是卸責,出錯往往說一句「不關我的事」急急抽身,然後再把矛頭指向他人。他們可能可以置身事外,但永遠都不懂如何在失敗中學習和成長。

5. 好學不倦 : 成功的人求知欲高,總對新事物好奇,希望不斷學習新知識,因此能夠眼界大開,有助事業的發展。失敗的人永遠是井底之蛙,自以為頭頂一片天就是世界的全部,不會主動追求新事物、新知識,往往因此局限了自己的發展。

6. 真誠地稱讚和感謝別人 : 對於值得稱讚的事,成功人士會毫不吝惜自己的讚美,並且真誠地從內心感謝別人付出的努力。失敗的人總是批評別人,在雞蛋裡挑骨頭,不但顯得自己忌才,還會令自己人緣大減。

7. 常寬恕別人 : 面對別人的道歉,成功者懂得寬恕和包容。而失敗的人總是記仇與小器,不但隨時因小事反目成仇,就算別人道歉亦絕不輕易原諒對方。謹記多一個朋友總好過多一個敵人,成功的人懂得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留意這些小細節,不但能改變自己,更能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知易行難,也許他日的成功就是由今日做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