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1, 2013

走出去到走進來


             /王志仁

不經意間,我們可能都在跨國公司或跨文化的組織裡工作。你的主管或同事拿和你不同國籍的護照;公司的股東結構裡有外資;你服務的客戶母語不是中文;往來的供應商在半個地球之外。

一位台灣朋友在上海的公司,準備3年後回台灣上市。公司的主管,有大陸本地和台灣的,總經理和幾位高階主管則是老外。公司特別邀請做稽核的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幫忙輔導承銷的券商,前來簡報,說明上市進程。雖然私下聊天用的是國語和台語,但在正式會議上全部用英文說明,連投影片上的文字也是。談到必須把重要流程標準化和文件化,以符合是個上軌道的公司時,許多問題跟著跑出來。從會計,稅法必須和台灣一致,這包含使用的財會軟體也要更換版本, 到公司的知識產權如何保障,如何創造價值的系統,還牽涉到諸多流程和工作方法的重新定義。

為達到上市目標,公司內部要進行一場不小的改造。所有的溝通不僅要雙語進行,更要縮小兩種語言背後對同一件事看法的差異。

另一位兩年前從上海到香港工作的朋友,至今仍不習慣。公司裡所有郵件都用英文書寫,而且經常一封普通郵件也抄送整個部門同事,甚至群發全公司。收到和自己有關的郵件,一定要回,而且是當天回,那怕簡單兩個字,都代表你的意見。也因此,常因一件事情,一封郵件幾十次來回,即使對方就坐隔壁。這位朋友很苦惱,為何不拿起電話或到茶水間講清楚,但據說和工作有關的事最好都留下紀錄。老闆經常出差,打你考績的主管不一定和你在同一個辦公大樓工作,綿綿不絕的郵件起碼証明了你在工作狀態,三不五時抄送主管更達到提醒效果。
這位朋友更氣餒的是,等到當面溝通,同事們都習慣講廣東語,口頭語言和書寫語言是分開的。一如香港的中高檔餐廳,打電話訂位用普通話,總是沒位子,用英語或廣東話極可能結果不同。

這兩個例子是工作現場的兩個縮影。

更早一波的全球化,到各地投資蓋工廠,把廠房外觀和生產線都弄得一樣,以便於管理。派去的幹部都是一種膚色和語言,連食堂裡燒出來的菜都是原來總部的味道,閱覽室裡的報紙和雜誌和總部裡的一樣,打開電視還能看到家鄉的節目。這種時代即便不是一去不返,也走入尾聲。

如今,不走出去,世界也會走進來,一般員工就會面臨,不只針對那些四處跑透透的老闆和主管。很少有什麼事會讓你保持原有工作和溝通方式,這種不習慣和不舒服的感覺,挑戰著新一代工作者,最終並將內化為他們的工作能力。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