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明彧
在問題分析階段,另一個常見的盲點是「支持性證據」(Confirming-Evidence)陷阱,這是指決策者由於心裡已有定見,因此在尋找與檢視各方資訊時,只挑選支持本身觀點的資訊,做為「我的想法沒錯」的證據,而避免接觸反面看法,有意無意地忽略反對意見。
在一個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兩組人,其中一組人贊成死刑,另一組人反對。研究人員請兩組人仔細閱讀兩份文件,一份認為死刑可以有效遏阻犯罪,另一份則持反對意見。結果事後兩組人不但沒有改變原先想法,反而更堅定原來的立場。
因為每個人在閱讀報告的過程中,看到支持自身想法的資訊,就更加肯定地自己沒錯,但看到反對意見,則抱著「根本是謬論!」在心中予以反擊,自動過濾掉這些反對意見。
會這樣「抱持己見,冥頑不靈」,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教授羅夫‧金尼(Ralph Kenney)表示,是因為人在做決策前,心裡都有兩股力量在作用。
一是「在釐清決定做某件事的原因前,我們在潛意識裡就已經先決定好要怎麼做」,第二是「我們會傾向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非自己討厭的事」,因此人們會傾向於肯定自己的想法,而非自我質疑。
一旦陷入支持性證據盲點,不僅會影響決策者到何處蒐集資訊,也會影響其如何解釋蒐集到的資訊。最後,看起來似乎非常客觀地做足了各種驗證工作,其實都是「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主觀想法」,錯誤也就愈陷愈深。
但金尼也表示,「這並非意味不該選擇下意識吸引你的決定,而是要先確認這真的是個明智決定」,要確認決策的正確性,他提出以下做法:
1. 自問「在評估各種證據時,態度是否一樣嚴格?」,不要因為找到的資訊支持自己的想法,就給予放水。
2. 找位值得尊敬的專家,請其針對自己的看法,提出贊成或反對的理由,尤其是反對看法,更要仔細聆聽與思索。
3. 誠實面對自己,自我坦白找來的證據是「幫忙自己做出正確決定」,還是為了「消滅他人反對的理由」?
4. 尋問他人意見時,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來引導他人,若發現詢問的對象一味迎合自己,要提高警覺,尋思是否更換顧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