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1, 2017

兩岸頂尖工業4.0專家:台灣,從縫隙需求開始想就對了



製造業將服務化,已是大勢難擋。台灣企業想轉型,該如何同時解決:內部抗拒,又不知道該從何處切入的難題?

辛辛那提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李傑,是兩岸談工業4.0最炙手可熱的專家。他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智慧維護系統中心(IMS)主任,從2000年就開始工業大數據研究,合作過的企業包含奇異航空、西門子、英特爾,台灣的上銀與研華等。

李傑指出,台灣企業的態度像是彈簧,雖然認為這是趨勢要勇於投入,但當接到客戶要求降價時又會縮回原狀,先解決眼前問題。

李傑提供給台灣的解方是:先別把工業4.0想為高大上的事,而是從「縫隙需求」著手。

他口中的「縫隙需求」指的是:找出消費者的痛點。

以台中的高聖精密機電為例:

高聖出口的帶鋸機,其零組件帶鋸,會隨著切削而磨損,造成品質與效率的下降。他們發現,多數的客戶得用大量人力時時檢查帶鋸的磨損狀態,以讓產線運作順暢,這是他們使用上的最大痛點。

於是,這家資本額12千萬的企業,開始在機械上加裝控制器與感測器以蒐集數據,分析帶鋸的磨損狀況,開發雲端系統讓客戶可以從平板電腦裡知道哪一台帶鋸即將損壞,必須更換。

高聖還依照不同帶鋸的切削功能,建議客戶做出最好的生產排程,提升生產效率,這讓客戶根本離不開它。

從小成功開始積累,內部會逐漸有信心,能降低抗拒的阻力,又不會耗費太大成本。

李傑分析,論製造與技術,台灣遠不如德國跟日本。但台灣企業靈活性強,只要用心思觀察客戶,憑藉50年累積的製造實力,再跟數據與軟體結合,台灣,反而正迎向過去未見的成長機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