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要了解別人時,該問甚麼問題?多數人常問:「你最大的優點與弱點為何?」「你未來五年想要做什麼?」有一些較老練的人會問與行為有關的:「告訴我你曾經…的時候」。
捫心自問,你是否曾經在別人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當中,真正了解那個人?因為別人的回答而認定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後來卻發現這些回答一點意義也沒有?多數人會問一個類似上述的問題,接著就轉移到另一個話題,似乎很滿意他們已經聽到想聽的話。事實上,他們絲毫沒有更了解對方。
繼續追問會幫助你發現你真正想知道的事。只要保持好奇心,你會很驚訝你所發現的事。以下列出三種類型的後續問題,有助於你更加了解一個人:
1. 再問一次你原先的問題,但略加修改。
如果我面試時,對方沒有正面回答,我通常會說:「讓我換個方式問你…..」這麼說很有效,意思是,你不會讓他輕易逃避問題,但也替他保留面子,至少你的話暗示你的第一個問題可能表達得不夠清楚。這麼做可以有效得到切題的答案,你真的可以從問答的內容來預測對方的行為。
請小心:一定要改變第二個問題的問法,否則看起來就有些針鋒相對了。
2. 將對方的所有答案串聯起來。
善於判斷別人的人,很自然就會這樣做—他們會認真聽,再將聽到的東西與之前提到的其他內容連結起來。問某人這樣的問題:「喔,那就跟你…的時候一樣?」或是「這就是你剛剛說….的意思?」除了讓你更了解這個人之外,還可讓他知道你真的在聽,而且也可能對受訪者提供一些有意義的觀點,因為他原先可能根本沒有發現你指出的連結性。這樣才能綜合訊息,並非只是聽而已。
請小心:過度使用這個技巧,可能會讓你看起來像是警探在尋求「逮到你了」的時刻。避免說類似:「但是你剛才不是這麼說的…..」的話,我的建議是綜合資訊,而非質問。
3.
追問答案的涵義。
不要只是接受答案的表面意思,應追問答案內含的意義,以便能真正了解對方。對於自稱是完美主義者的人,你或許可問:「你的完美主義在工作場所如何展現?」或是「你的細節導向會造成何種後果?」應持續詢問有關內含意義的問題,直到你滿意已得到想知道對方的事情為止。
請小心:當你詢問回答裡內含的意義時,應避免像訴訟律師一樣,把這些詢問變成引導性問題。相反的,你應該是真的想要了解這些行為,以及行為的後果。
一份好的問題清單,只是訪談的第一步驟,唯後續問題才能真正讓你知道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