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8, 2009

5層次,從個人到企業落實當責

文/文及元
《當責》作者張文隆指出,當責的含意是相互關係、要求成果、要求報告、建立信賴、承擔後果,這個概念不只適用於個人,更可以「個人當責」為基礎,逐漸擴及個體、團隊、組織及社會等層面。美國《政府績效與成果法》(GPRA,Government Performance Results Act)的資料,所延伸演繹出來「當責」的5個應用層級,從中也可看出一個領導人的不斷提升:從把自己經營好,到與他人互動良好,進而成為團隊、乃至於企業、組織的領導人,終至造福社會。
當責的5個應用層級

1.個人當責(personal accountability)
定義:是一種與自己的相互關係,是期待自己達成個人成果。具有個人當責的人會經常內省,不會無謂指責外界難以控制的因素。是5個層級當中最重要的當責,也是推動當責運作的核心、各層級當責的底層基礎。慣用句:「我能做什麼而有所貢獻?」「我能多做一些什麼事情,以幫助整體運作更加順利?」

2.個體當責(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定義:在一個工作組合當中,個體之間的相互當責關係,也就是各個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管理者與各成員之間的關係。
慣用句:「(當別人出錯時)那是我的錯,我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3.團隊當責(team accountability)
定義:成員對於各種環境狀況與績效成果共享擁有感、共享責任感,建立一個「互信互賴」(interdependent)的關係。
慣用句:「我們可以完成它。我們可以合作。我們可以結合我們的智慧與能力,創造更偉大的事。」

4.組織當責(organizational accountability)
定義:在管理階層、營運團隊、個體、個人上下前後左右之間,建立當責關係,探討的是塑造當責的領導力與當責文化。
慣用句:「我/你能做什麼而有所貢獻?」「我/你能多做一些什麼事情,以幫助整體運作更加順利?」

5.企業當責/社會當責(corporate/social accountability)
定義:要對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包括顧客、股東、員工、社區、供應商、納稅人與廣大民眾)的需求做出回應,是企業與廣大社會之間形成的關係,企業應該比利害關係人更為主動。
慣用句:「我們會計量(measure)每一件事情,也會做出公開承諾(public commitment)。」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