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9, 2012

「问题与解决之道」流程,商业简报最通用



/ 谢明彧

资料搜集时,应谨记「5W1H」,避免被其他有趣却无关的主题吸引而分心;简报大纲应包含导言、主体、结论,再选取合适的流程来串连这三类内容。了解简报对象与目的后,下个任务便是搜集相关数据。研究简报主题时,熟悉与陌生领域的资料搜集方法大不相同。


熟悉vs.陌生:视主题调整信息搜集法

碰到十分熟悉的主题,演示者应聚焦于「如何精准掌握目标对象的需求」,将信息搜集的重点放在「对于简报对象的了解程度」和「对方为何需要这项产品或服务」

面对不熟悉的主题研究主轴则是「如何快速让自己成为相关领域专家」,并将资料搜集的重点放在「如何才能取得正确信息」以及「如果碰到一些短期无法学会的技术性信息,该怎么办」。解决方法是「善用公司资源」。例如,尽管自己对于所要简报的新产品一无所知,但公司里一定有人知之甚详,只要虚心请教研发、营销、客服等部门的专家,并加以汇整,就能一窥全貌。搜集数据时,拥有能打听消息的人脉当然最好;但如果找不到人,对方的公司网站与文宣品,会是很好的研究起点。


必要vs.更好:依听众需求提供进阶讯息

无论搜集到的信息再怎么多元丰富,演示者都要设法将信息区分为两大类:「(听众)务必知道的」(need-to-know)和「(听众)知道了也很不错的」(nice-to-know。前者指的是听众不能不知道的信息,所以务必要放入投影片中,以达到默认的简报目的;后者虽然重要性较低,却可以充当补充数据,以增加简报吸引力。例如,如果你即将向客户就软件升级议题做简报,那么「后端软件升级的必要性」与「软件由6.0版升级至8.0版可创造的效益」等信息,就属于客户「务必知道的信息」;至于「敝公司上半年度获利成长两倍」「软件的研发者」等讯息,则属于客户「知道了也很不错的信息」。信息分类的关键在于依照「听众需求」、而非「演示者的认知」来思考。否则,就算演示者说得再头头是道,万一内容并不是听众想听的,简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导言→主体→结论:选取适合的流程结构

完成数据搜集与整理后,最后一步就是将信息分门别类,架构简报大纲。简报大致包含导言、主体、结论,如何有效连贯这三个层次,取决于演示者选取什么形式的「流程结构」。「流程架构」是演示者说故事的逻辑与脉络,用以带领听众从「单一投影片」提升到「理解整体」的层次,让人「见树又见林」。最适用于商业简报的形式,便是「问题与解决之道」:通篇简报环绕着问题层层开展,说明自己所能提出的解决方案,强调「我们对你有什么好处?」这种流程,正类似麦肯锡顾问们简报时常用的「金字塔结构」。

要小心的是,许多人使用「问题与解决之道」这种流程时,往往会过于强调问题的严重与复杂性,导致听众只听到一个又一个问题,却迟迟等不到解决方案。因此,比较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先简要带过问题,紧接着说明解决方案,强调「我们能如何帮你解决问题」,因为这是演示者最希望、也最需要听众记得的内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