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永祥
學習一旦缺乏「想像」,知識技巧就難以轉化。台灣的小學生是為了分數去上學,而芬蘭小學生則是為了「學習樂趣」去上學!學習一旦能夠形成「主動」,就很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作者需要有完全的責任感,就是自己做主的感覺,」一個人當上主管,心境上會有幾個轉折,第一個是興奮,第二個是開始有壓力,第三個是有渴望,希望變成自己心目中的好主管,到這個時候,對領導能力的養成就會有迫切需求,也就是會非常主動。從現代企業的組織分工來看,一個能成為主管的人在自身領域的專業度一定非常強,但最大的盲點就是在管理技能上,很難在短時間去理解目標創造、盈餘利潤、預算分配、人員管理和決策,怎麼去融合應用。
體驗式,點燃學習的動力:英國潛能開發大師肯‧羅賓森提到,人必須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在團隊中展現真實的自我,才能找到人盡其才的方向。「傳統教育訓練的方式比較單向,用『體驗』的形式帶進課程環境,著重在於想像的激發,並透過互動過程,跳出框架,一步步將問題具體化,並將潛意識念頭引導出來」凡是用活動方式,先行而後知,都可以算是體驗式學習的一種,與傳統學習最大的不同是,對大多數人而言,命令、要求、指示,以及明顯或暗中的威逼勸服,都無法達到自我發現和參與,而「體驗」卻可以讓成員在活動的過程中,藉由情境感受到認同感、自我價值等抽象目標。
四個循環,加速培訓的成果:體驗式學習最重要的四個架構設計,也就是體驗、反映、轉化、以及如何再次做選擇,並且運用「做中學」的方式,讓學員心領神會。「就像談溝通,講師或許可以詳細列出聲調、語氣、眼神、手勢所有準則,但真正在講話的時候,你不可能先意識到『準則』,再開始跟對方講話。」也就是說,如果用「溝通」的主題當例子,體驗式課程不會跟學員談規則,而是設計情境,讓學員體驗在面對部屬、上司、客戶發生事情時,觀察自己怎麼去表達情緒,讓學員去看非常生氣的時候怎麼跟人互動,最後會導致什麼結果,然後去反省,最後了解當然可以生氣,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法。對企業來說,培訓的功能是幫助工作者能將個人潛能,轉化到工作績效上,所以培訓工具或是設計,最重要的是要能點燃學習者的熱情,以及加深他們對訓練內容的印象,讓學習成果實際上轉換到工作上,而這一切,所有的過程都要透過「自我」,才能成就「改變」的動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