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30, 2012

【一万小时的练习】反复做到厌烦,累积无法撼动的成果

/经理人月刊

莫扎特3岁就会弹琴、4岁开始表演小提琴,5岁就能谱曲,因为他是音乐神童。」在聊天嗑牙的话题中,我们常以「神童」「天才资优」来论断某个人的卓越表现,那些不可思议的奇迹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自己没有天分、就是比较差」变成绝佳的掩饰借口,还没努力过,就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的能力划地自限。我们长时间被个人主义的光环、奇迹发生的浪漫给蒙蔽,疏忽了许多成功者默默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严格磨练。抽丝剥茧莫扎特的童年故事,其实,他在6岁以前就累积了3500小时的练习时间。音乐神童?把出色表现简化为基因决定论,可能只是你偷懒的借口。


关键不在天赋,而是练习

透过比常人更长时间的练习,尝过更多的失败与挫折之后,才能正面迎击每个孤独又折磨自我的挑战;严格的自律、长时间的累积,一点一点地集结成果,才有攀上顶尖的可能。在所有领域中,没有人能例外。


永远给自己下一个挑战

就算是普通人,只要孜孜不倦地维持练习、熟练各种基本技巧,提高稳定度与专注力后,每个人都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天才」般的表现。而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之外,练习的质量也不可忽略,因此,「有目标的训练」成为另一个你得思考的重点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言:「卓越是经由训练及渐渐习惯而来的,我们不是因为具备美德而举止得宜,反而是因为举止合宜而具备美德。只有自己切身体验才能发现,原来,卓越不是一种作为,而是习惯。」苦练「对的事情」、诚实面对自我成绩,尽力改造自己。马修认为:「卓越的吊诡之处即在于──卓越往往建立于必要的失败之上。」我们怎么会晓得会在这段路途中跌倒多少次呢?天助自助者,奋力超越看似不可能到达的极限,成功了,一切都很值得。


持续不懈怠的3个秘技

Tips1别怕挫折!

许多人觉得失败是难堪不已的经验,但众多成功者的故事不断印证「失败为成功之母」,在每次跌跤中汲取的教训最可贵,这虽然是骨灰级的老生重谈,却依旧为千百年来成功者不变的法则。

Tips2 严格自律!

「休息一下好了!」「好想偷懒啊!」这样的想法是最要不得的,人往往会因为一时偷闲致使全盘皆输,严格控制自我的练习时间与频率,除了能够维持一定的水平之外,也可以训练自我对抗惰性的意志力。

Tips3 别在乎外在眼光

被人视为天才总会有心理包袱,「一定要维持出色表现不可」「千万别失败啊」一但在乎别人的眼光,你就会被困住难以突破自我,最终沦为常人,甩开外界的指指点点,勇于挑战才会让自己更好!

Tuesday, August 28, 2012

要理解才去做,但无法理解也要去做


/杜书伍

我们经常提倡:做事之前要充分理解事物的精神、内涵,执行时才会做的又快又好,且能够真正有所体悟、学习。这是针对顺从性高、不喜欢动脑筋、或习惯于不假思索「拿来就做」的人,提醒其切莫陷入不动脑筋的习性,而不自知。


  然而我们也发现,习惯「要理解才去做」的人,有时也会陷入另一种型态的僵化:「只做理解的事情」。这类人非常坚持「要理解才去做」的原则,甚至当他「无法理解」时,还会非常理直气壮的要求对方必须说服他,否则就没办法做。其逻辑乍听之下不无道理,实则令人哭笑不得。


  实务经验告诉我们,理解能力与个人阅历的多寡,及悟性的高低有关。年轻、资浅者阅历有限,对于未曾经历的新事物,本来就未必能很快了解、认知;而即便是资深人员,其阅历亦有其偏向。更何况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无人能百分之百了然万事万物的道理。所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俗语,并不是陈腔滥调;它其实指出了任一人视界必有局限的自然律,以及前辈智能的价值。


  所以,看待无法理解事物的正确观念,应是先接受进来,透过「做中学」,一边做一边理解。当旁人提点要去做某件事、或该去注意某件事时,应尽力去理解其说明;假使未能通透理解,也应该先「照着去做」,一面做一面去体悟其道理,一面体悟再一面比对、提问。只要用心,必能在实做的过程中,悟透大部分的道理。否则,因为大部分的事物都未经历过,岂不是好多事情都不能做、不必做;如此一来,个人将无法扩增历练范畴,组织的政策也就无法推动。


  更何况,以我阅人的经验,多数将「要理解才去做」当作排拒事物理由的人,骨子里他是不认同,他是反对。因为,当被问到哪里不理解时,他们往往说不上来,禁不起旁人一再催促、追问,只好以此为借口,含糊带过。究其根源,他们是反射性的排斥他不认同的事物,也就是犯了「本能叛逆」的毛病而不自知。


  否则,真正掌握「要理解才去做」真谛者,对于无法理解的事物,他仍会尝试去「理解」、「认知」、「深度理解」。确实思考后,他必能发现有些地方是不对的,是不可行的,是有瑕疵的;而能提出为何不对、不可行、或有瑕疵的理由,并请求主管或旁人解惑。绝对不会单以「不理解」这个说法,简单回应。


  因此,大家应该认知到,广义的「要理解才去做」,应是「要理解才去做,但无法理解也要去做」;更重要的是,个人切莫以「要理解才能做」来掩饰自己的「本能叛逆」的习性。而主管也应能洞悉这类以此为借口者的人格特质,而能真正导正部属的习性,有效辅导改正。

Monday, August 27, 2012

主管要当好教练六招搞定新世代员工



/吴怡静

婴儿潮世代过去习惯的「自生自灭」、自己想办法的管理方式,不再适用于Y世代。Y世代需要的是强势领导,带领他们的主管,必须扮好「教练」或「导师」的角色。


1.一开始就订下清楚的基本规则:主管必须让员工晓得,公司对他们的工作期望。绝对不要假装工作有多好玩;不要掩盖细节;不要轻忽问题;更不要提供过度的赞美和奖励。应该以清楚的细节,交代工作规则,让Y世代可以像玩电玩游戏那样,把规则搞清楚以后,放手尽情做事。


2.订出与属下一对一会面的固定时间、地点:Y世代年轻人喜欢接受一对一、个人化的监督。所以,主管必须找出时间,时常坐下来与每个年轻员工讨论他们的工作─如果不能每天,至少也要每周安排一次─这让你有机会跟对方订下目标、讨论问题,并且发现员工可能需要你提供哪些援助。


3.把焦点放在解决方法,而非问题上面:在指导Y世代时,多强调解决办法,而且聚焦在下一步怎么做。一旦遇到状况,主管必须不断追问:接下来你要做什么,才会进步?你要怎么调整?教导他们找出明确的行动步骤,来改正问题。记住,光是告诉对方哪件事做错了,并不能帮助他们改进。关键是指导他们,该怎么做才会做对。


4.密切记录他们的表现:不管是实习或正职员工,主管都应详实评估他们的表现。「我宁愿我的主管密切监督我在做些什么,」一个年轻人有感而发,「也不愿我的主管不认得我、不晓得我在做什么,或根本不在乎我。」Y世代需要领导人给予高度的关注,他们在按步训练、边学习边活用的环境中,学得最好。记住,「实时、马上」是他们的代名词。


5.教他们管理自己:Y世代虽然渴望独立,却没有学会管理自己。他们的慢吞吞,往往是因为不会做规划,并非刻意轻忽。所以,解决方式很简单:教他们。这包括教他们做笔记、做列表、有效利用时间、建立优先级。不停地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最优先,直到他们记住为止。当他们把时间花在对的事情上时,给予正面的肯定;当他们做错时,则给予清楚而明确的回馈。


6.教他们向你开口要求:主管常说Y世代的要求太多,但事实上,他们愿意开口,反而有助主管掌握对他们的要求。不要陷入无止尽的谈判,直接给他们一套「投桃报李」的交换条件:你只要做到(或不再做)B,就可以得到A。如果处理得好,你可以让Y世代提出的要求,成为与绩效表现直接挂钩的某种奖励。


对主管来说,这种持续的「教练式指导」,确实很花工夫,但却很管用。不管外界对这个世代怎么想,他们能为企业组织带来的,是大量的科技知识、能量、热情,以及对新想法的开放心态。「这些年轻人,值得主管们的付出,」不要讨好他们,认真对待他们,他们会让你的付出,获得丰收。

水平思考的技術:為什麼他想到的,我想不到?



/劉揚銘

會議室裡,老闆面色凝重。「市場明明有需求,我們的產品也做得不錯,為什麼銷路還是不見起色?」問完問題,老闆開始環顧與會同事。「拜託,千萬不要點我的發言啊,」你的眼神垂向桌面,心想:「你問我,我問誰呀?」要是被點名發言,大概也只說得出「可能跟市場整體有關吧」「我想業務員可以再加把勁」「我覺得??是不是行銷那邊的問題啊」這種大家都想得出來的答案。

不過,總是會有聰明的同事,一開口就是:「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分成3個角度來看,第一,銷售通路;第二,促銷手法;第三,價格策略。」一經他的分析,問題豁然開朗。「啊,沒錯就是這樣!為什麼我之前沒想到呢?」那個聰明同事有的資訊我也有,他陳述的邏輯我也一聽就懂,但為什麼他想到的,我卻想破頭也想不到?問題可能出在,我們都太專注於邏輯,忽略了水平思考。

※邏輯思考沒教你的事:

相對於邏輯思考是從一個既定的立場繼續「往下」推演、驗證,水平思考是善用既有訊息,往「旁邊」去嘗試不同的認知、不同的切入點,以得出新點子的方法

有一個例子:有個5歲的小男孩的朋友,讓他從兩枚硬幣裡選一枚帶走,其中一枚是「體積較大的『一元』硬幣」,另一枚是「體積較小的『兩元』硬幣」。小男孩選了前者,朋友不但譏笑他是蠢蛋,還經常用同樣的遊戲愚弄他,而小男孩也始終學不會,每次都拿那個較大的一元硬幣。有個大人好心告訴小男孩,兩元銅板比較值錢。小男孩聽完後很有禮貌地說:「我知道啊,但如果我第一次就選了兩元銅板,他們還會經常讓我選嗎?」

聽完小男孩一直笨下去的理由,你一定會恍然大悟,還反過來稱讚他聰明。這就是「後見之明的邏輯」,自己做出「因為裝笨,所以可以持續地選(一元)硬幣,比一開始就拿走兩元硬幣,划算太多了」的因果推論,於是又落入垂直的邏輯思維,忽略了小男孩到底是怎麼想出「裝笨」這個關鍵策略的

思考兩階段:水平發想+垂直驗證

水平思考不是邏輯思考的替代品,而是互補品。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重組概念和衍生各種選擇,探究各種可能與方法,而非只追求同一種方式水平思考就是突破思考困境的好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邏輯思考的最大缺點──找證據支持自己出於第一印象、隨便想想、偏見或因襲傳統而形成的主張。運用水平思考,我們可以在一頭栽進某個概念之前,先抬頭看看四周,是否還有其他值得嘗試的選項

Sunday, August 26, 2012

如何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子上

/顏長川
職場上很多上班族在就業、轉業、創業的途徑中,在產、銷、人、發、財的功能上,不斷地輾轉反復、尋尋覓覓,圖的是找到一個對的位子;經過多年的試誤,竟得出一條心法:「不怕慢,只怕轉;不怕轉,只怕站」。而人力資源達人的心得是:「一個職位要找到對的人,至少要輪過五個人!」;最後大家磨合出一個共識:「先用對的人,再把人用對!」。彼得.杜拉克曾這樣質問GMCEO史隆:「你怎麼可能在高階主管的會議上花四小時去討論機械師傅的工作?」,得到的答覆是:「如果我們沒花四小時去尋找合適的人安插在正確的位置,就得再花四百小時處理我們的錯誤」;不管是國家領導人或企業經營者,都希望能「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子上」,讓團隊發揮最大效能。


職場上有很多因人設事或因事找人的現象,前者是先找到一個人才,再專門為他量身訂做一套作業準則;後者是已發展出一套職位說明書,然後找人來擔綱;兩者都是人與事的問題,只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已經成功一半了;身為主管的就是每天要把人事搞定,最高的指導原則是知人善任,也就是適才適所的意思。


主管在面試時把Mr. or Miss right找進來之後,就要展開一連串知人的流程,參閱人事基本檔(Master file)是第一步,從籍貫、出生年月日、學歷、經歷、語言、證照、專長、興趣、嗜好、娛樂、婚姻、家庭、社交、血型、星座、健康等資料都要有所涉獵,有些資料還需要經過幾次的非正式溝通才能取得;而有關誠實、正直、積極、正向、樂觀、進取等人格特質,則需要經過長久的磨合才能感覺出來;至於能不能吃苦耐勞?有沒有抗壓性?夠不夠成熟? 必須事到臨頭才知道!


如果沒有一起喝過酒、打過球、玩過三缺一、洗過三溫暖、唱過卡拉OK?如何知人? 職場中的每個位子,理論上都應該有一份「職位說明書」,這個位子有什麼法定權力(Authority)?該負什麼責任(Accountability)?享有什麼利益(Incentive)?應有什麼整體能力(Capability)?包括IQ, EQ, AQ等,也就是「權責利能」都要能相符。即使是天縱英明的總經理和董事長也應該要有「職位說明書」,否則做事拼Sense容易出錯!


一般企業主管都會有系統地與部屬進行面談,進行人才盤點,透過有效的回饋,讓員工不斷地進步。日本人會每年兩次請主管列兩張表--企業必須全力以赴的機會和企業裡工作能力最強的人,然後將不同的機會分配給最適合的人選;Google CEO施密特(Eric Schmit)會找出兩個公司裡的聰明工程師,由這兩個人列出心目中公司裡最聰明的十個人,這十個人再推薦一百個人,然後聽聽他們的經驗、挫折及建議再對症下藥,好一套「用聰明人智慧」的撇步。

架構超級業務思考流程,不再「有行動沒成果」



/謝明彧

職場上有一種人,學歷良好,擁有專業證照,面試表現也不錯,工作態度認真,即使熬夜加班趕工也沒有怨言,但做起事來卻總是沒法一次就做到好,不是需要主管全程緊盯,就是事後得反覆修正,即使很努力,也得不到相對稱成果和旁人信任,只落得主管一句「可惜了」的感嘆。在標準作業程序或企業資源規畫等管理做法下,很多人對於自己工作內容的認知,只剩下「達成某個動作或數字」而已,卻不了解達成的意義與目的,做起事來自然沒效率也沒效果。例如擔任業務,花了龐大時間精力在「最先遇到」的客戶上,非但不一定能得到合約,失敗時還因此嚴重打擊信心。反觀厲害的業務員,則會事前蒐集資料,精確抓出可能目標客戶,有效提升自己每次出擊成功率,不僅成效卓越,也能建立信心

「著色圖法」5步驟,檢視思考流程

山崎表示,其實預先構思整體的工作術,做法上和畫畫一樣,只要思考你是怎麼畫畫,就能設定出有效的工作流程,他並舉出自己年業績超過一億日圓的超級業務員朋友的做法,做為實例說明:

步驟1:明確知道自己要畫什麼

——你是要畫貓熊?還是要畫貓?以業務來說,必須要對現有商品市場有所了解,包括規模、樣貌、複雜度等資訊都必須詳細調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清楚界定出市場的界線,也就是而明確排除與自身目標市場無關的對象,才不會浪費精力。超級業務員做法:將商品的所有目標客戶資料清單,用厚的B5白紙一一列出。

步驟2:了解所繪對象各部分的形與色

——貓熊的耳朵是什麼形狀與顏色?也就是將目標對象進行分類。超級業務員做法:按照順序打電話給所有顧客,在第一回電話中絕對不做推銷,目的只是要分辨哪些人可能有購買意願。

步驟3:決定好哪個部分要塗什麼顏色

——不管什麼東西都有其特徵,身體畫直線就是斑馬、眼睛畫黑框就是貓熊。以業務來說,將構思的顧客形象與現有的顧客層進行比對,找出最接近者做為預計目標,並確認其是否真的是這樣。超級業務員做法:將第一回電話中有可能購買的名單抽出,並在B5紙上記載其相關情報,例如貼上對方職業的相關新聞剪報,做為下次通話話題;或是記下對方說出的重要資訊如「下周去電」「負責人周四才會出差回來」等等

步驟4:描繪外框

——外框描好,中間就算沒好好塗,也看得出是畫什麼動物。掌握目標客群後,利用試銷或試賣等行銷方法,明確掌握正確潛在顧客名單,無論如何,一定要透過各種反覆測試,確認目標無誤。

超級業務員做法:依照「下周何時方便去電」的日期順序,將顧客資料做分類

步驟5:把內部填滿顏色

——沿著框內用蠟筆輕輕塗滿,就是一張好圖。確認出手的對象絕對是潛在客戶後,就能以輕鬆心情來進行業務工作。超級業務員做法:到了下周,抽出那天該打電話的顧客資料,開始逐一打電話,如此一天該做哪些工作就非常明確,不僅不會慌亂,也更能掌握自己的時間。

找出自己的做事流程上思考不足之處,用更多的時間想全局、做規畫,才能夠用更少的時間做修正,不致於老是「有行動沒成果」。

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缺乏想像與興趣,培訓等於零!



/丁永祥

學習一旦缺乏「想像」,知識技巧就難以轉化。台灣的小學生是為了分數去上學,而芬蘭小學生則是為了「學習樂趣」去上學!學習一旦能夠形成「主動」,就很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作者需要有完全的責任感,就是自己做主的感覺,」一個人當上主管,心境上會有幾個轉折,第一個是興奮,第二個是開始有壓力,第三個是有渴望,希望變成自己心目中的好主管,到這個時候,對領導能力的養成就會有迫切需求,也就是會非常主動。從現代企業的組織分工來看,一個能成為主管的人在自身領域的專業度一定非常強,但最大的盲點就是在管理技能上,很難在短時間去理解目標創造、盈餘利潤、預算分配、人員管理和決策,怎麼去融合應用。


體驗式,點燃學習的動力:英國潛能開發大師肯‧羅賓森提到,人必須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在團隊中展現真實的自我,才能找到人盡其才的方向。「傳統教育訓練的方式比較單向,用『體驗』的形式帶進課程環境,著重在於想像的激發,並透過互動過程,跳出框架,一步步將問題具體化,並將潛意識念頭引導出來」凡是用活動方式,先行而後知,都可以算是體驗式學習的一種,與傳統學習最大的不同是,對大多數人而言,命令、要求、指示,以及明顯或暗中的威逼勸服,都無法達到自我發現和參與,而「體驗」卻可以讓成員在活動的過程中,藉由情境感受到認同感、自我價值等抽象目標。


四個循環,加速培訓的成果體驗式學習最重要的四個架構設計,也就是體驗、反映、轉化、以及如何再次做選擇並且運用「做中學」的方式,讓學員心領神會。「就像談溝通,講師或許可以詳細列出聲調、語氣、眼神、手勢所有準則,但真正在講話的時候,你不可能先意識到『準則』,再開始跟對方講話。」也就是說,如果用「溝通」的主題當例子,體驗式課程不會跟學員談規則,而是設計情境,讓學員體驗在面對部屬、上司、客戶發生事情時,觀察自己怎麼去表達情緒,讓學員去看非常生氣的時候怎麼跟人互動,最後會導致什麼結果,然後去反省,最後了解當然可以生氣,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法。對企業來說,培訓的功能是幫助工作者能將個人潛能,轉化到工作績效上,所以培訓工具或是設計,最重要的是要能點燃學習者的熱情,以及加深他們對訓練內容的印象,讓學習成果實際上轉換到工作上,而這一切,所有的過程都要透過「自我」,才能成就「改變」的動力

Tuesday, August 21, 2012

要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周雅姍

要成事,就必須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那要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那就要鍛鍊自己、要訓練自己,要求自己在遇到問題時,不要先只想要錢、要人、要資源,而要先去想其他的解決方法(有了方法再來要錢、要人、要資源)。資源不足,並不是無法成事的主因;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恐怕才是無法成事的主因。


解決問題三部曲:第一步,承認『問題』

潛意識裡我們會不承認問題、會認定是別人的問題,但當你不承認問題、認定問題是別人的責失時,那下意識裡你會便宜行事、會用最省力的方式帶過,而問題並不會獲得解決,還會一再重覆發生。因此,要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要承認它是個問題,而且還是我的問題!這樣說吧~若是要上法庭、要究責時,才把責失推給別人,而在此之前,不妨先將它當作是自己的問題,也才有解決的可能。

解決問題三部曲:第二步,探究可能的『原因』

知道了問題的原因,要解決就不難。所以,接下來就是要開始找尋造成問題(後果)的可能原因。如何找出問題的(可能)原因呢?要很用功地廣泛收集問題的(症狀)資訊、解析(症狀)資訊,並比對相關資料,再以試誤法(Try & Error),不斷地嘗試(從機率最大最有可能的原因著手),嘗試錯誤、矯正錯誤,最終得以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複雜的狀況、非單一原因造成的問題時,只得多方診斷、嘗試,才能解決。而專案的問題,大多是整合性問題,無法以單點思考,必須做全盤考量,才可能獲得解決改善。另外,其實常常是這樣的,許多的問題還跟自己(的個性、態度、處理方式等)有關係,只是自己不易察覺(並不全是別人的問題)。


解決問題三部曲:第三步,擬定完整方案,拿出『執行力』

找到根本原因,再來就是擬定更為完整的行動方案(不只單點思考)。而有了較為全面的解決做法,剩下就是拿出具體執行力,問題也就會獲得解決。『能力』是一次次鍛鍊而來的。開始試著解決自己在職場上、在生活上,在人生的路上所遇到的每個問題(狀況),試著當作是自己的問題,然後找原因、嘗試錯誤、嘗試處理,那麼『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在你這樣不斷地自我訓練中增長

Friday, August 17, 2012

把发散的创意收敛起来



/李思萱

创意,经常和年轻画上等号,因为只有年轻才没有包袱,可以没有限制地勇敢尝试。Me世代比起其他世代,更有本钱冲撞,因此有人主张「创业要趁年轻」,因为这是最没有负担的一段岁月。但是相对地,他们也因为社会经验较少、思考欠周延、不务实,经常无法兼顾企业整体价值观,而需要主管协助。


带员工见树又见林

刚走出校园、尚未经过长期工作洗炼的Me世代,通常不了解工作上所谈到的创意是指有创意的解决方法,而不纯粹是新奇的想法而已。过去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模式,多半是把问题当做「问题」去解决,而没有看到问题当中的「机会」。太阳计算机创办人科斯拉说:「问题越大,机会也越大。没有人会付钱请你解决不是问题的问题」。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通常习惯把问题局限在既定的框架中,面对简单的挑战时,大多数人都立刻会以标准模式来因应,而不会退一步,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对Me世代来说,寻找信息不是问题,但在寻找解决方案时,经常是见树不见林。这个时候,主管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先丢一些简单的工作给他们,让他们试着探索各种解决方案,然后再慢慢丢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给他们

主管自己也要经常见树又见林,以更宏观的角度,深入观察组织动力,鼓励良性竞争,适时用赞美鼓励部属,当对方有抱怨时,也不会有所障碍,而愿意退一步海阔天空,告诉对方自己的难处和压力,以取得谅解。


带员工发散又收敛

「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前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说。对于主管来说,除了鼓励Me世代去想点子、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之外,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幻想能够成为吴季刚的时候,该怎么拉他们一把,帮助他们实际评估自己的能力在哪里,并且结合过去经验,思考如何将创意落实,以达成预定目标。除此之外,更要让他们知道,创意需要经过长期的累积,才能达到一个厚度,并且淬炼出内涵在累积的同时,也可以使用如同PDCAPlan规划、Do执行、Check查核、Action行动)的循环程序,将「发想」之后的创意,逐步「收敛」。像是奥美集团旗下的奥美广告在开会时,就常会开跨部门的动脑会议,而且开完之后还要开「收敛会议」,将点子归类之后,思考实际花费,评估可行性;然后再经过另一轮的发想、收敛之后,就可思考如何付诸实行。


带员工估算失败风险

罗伯.苏顿说在《11 1/2逆向管理》(Weird Ideas that Work)一书指出如果公司只奖励成功,员工不愿意冒险,可能会扼杀创新的动力,因此他建议组织不只奖励成功,也奖励失败,但是要奖励「聪明的失败」。甚么是「聪明的失败」呢?就是历经分析情势、拉拢团队、拟定周详计划之后,仍然得到的失败。像是哈佛企管顾问公司所推出的课程「沙漠之王淘金大纵走」的体验活动,就是教导学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若要达到绩效极大化需要承担多少风险。如此一来,员工在做每一项工作决定时,都会经过全盘审慎的思考,由此而来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Wednesday, August 15, 2012

问你自己可以做什么


/方素惠

国际权威领导大师葛史密斯指出,近年来,管理学者或顾问常强调,企业应该要做各种努力来让员工投入,例如提供奖酬、训练、赋权等等,然而他却强调,「我发现他们从头到尾完全没有谈到,员工可以如何做来让自己投入。

他提出他最新的研究,让公司教导员工,每天问自己几个问题,来提高投入,让自己更快乐,并为生命创造意义。一般问题有两种,一种是主动问题(active question),另一种是被动问题(passive question)。过去,企业在进行员工投入的调查时,主要都问被动问题:你有多投入?你的工作中有没有朋友?你的老板有没有肯定你?当我们问员工被动问题时,我们得到的就是环境的答案。例如你问,你有多投入,他就说:「我没有很投入。」为什么?「因为我们公司很差,老板很糟等等。」



相反地,我们的研究里,我们问员工六个主动问题

1.你有没有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快乐? 2.你有没有尽最大努力,找到意义?
3.你有没有尽最大努力,让自己投入? 4.你有没有尽最大努力,建立正面关系?
5.你有没有尽最大努力,设定清楚目标? 6.你有没有尽最大努力,向目标迈进?



我们发现,当我们问员工这些主动问题,会对于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带来很大的改变。我们透过训练,让大家专注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让大家了解到,我是可以控制我自己的人生的。因为最终,这是你的人生。你的快乐、你的意义、你的不满足、不投入。

员工投入的关键变量是员工。人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过别人的生活。你的老板很坏,所以呢?你要变成这件事情的受害者吗?还是你要在这个状况下,尽全力发展呢?外面很热,所以呢?你要过悲惨生活?还是你要为自己的快乐、意义和投入负责?

现在我问,我有没有尽全力,来提高自己的快乐?答案从来不是九或十分。我们每天都还可以做得更好。所以与其问,自己有多快乐?应该要问,我有多尽力让自己快乐?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在做我们过去做的事,很难脱离惯性。这些问题的好处是,帮助你脱离惯性

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好?他们说,他们更快乐,找到更大意义,对公司更投入。每个人都可以说环境的故事,天气很热、我很穷、我上司很差劲、我先生很让人困扰。但重点不是有关你上司或你先生,是有关你自己。你有没有尽全力去让自己快乐、寻找意义、投入?你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

Thursday, August 9, 2012

「问题与解决之道」流程,商业简报最通用



/ 谢明彧

资料搜集时,应谨记「5W1H」,避免被其他有趣却无关的主题吸引而分心;简报大纲应包含导言、主体、结论,再选取合适的流程来串连这三类内容。了解简报对象与目的后,下个任务便是搜集相关数据。研究简报主题时,熟悉与陌生领域的资料搜集方法大不相同。


熟悉vs.陌生:视主题调整信息搜集法

碰到十分熟悉的主题,演示者应聚焦于「如何精准掌握目标对象的需求」,将信息搜集的重点放在「对于简报对象的了解程度」和「对方为何需要这项产品或服务」

面对不熟悉的主题研究主轴则是「如何快速让自己成为相关领域专家」,并将资料搜集的重点放在「如何才能取得正确信息」以及「如果碰到一些短期无法学会的技术性信息,该怎么办」。解决方法是「善用公司资源」。例如,尽管自己对于所要简报的新产品一无所知,但公司里一定有人知之甚详,只要虚心请教研发、营销、客服等部门的专家,并加以汇整,就能一窥全貌。搜集数据时,拥有能打听消息的人脉当然最好;但如果找不到人,对方的公司网站与文宣品,会是很好的研究起点。


必要vs.更好:依听众需求提供进阶讯息

无论搜集到的信息再怎么多元丰富,演示者都要设法将信息区分为两大类:「(听众)务必知道的」(need-to-know)和「(听众)知道了也很不错的」(nice-to-know。前者指的是听众不能不知道的信息,所以务必要放入投影片中,以达到默认的简报目的;后者虽然重要性较低,却可以充当补充数据,以增加简报吸引力。例如,如果你即将向客户就软件升级议题做简报,那么「后端软件升级的必要性」与「软件由6.0版升级至8.0版可创造的效益」等信息,就属于客户「务必知道的信息」;至于「敝公司上半年度获利成长两倍」「软件的研发者」等讯息,则属于客户「知道了也很不错的信息」。信息分类的关键在于依照「听众需求」、而非「演示者的认知」来思考。否则,就算演示者说得再头头是道,万一内容并不是听众想听的,简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导言→主体→结论:选取适合的流程结构

完成数据搜集与整理后,最后一步就是将信息分门别类,架构简报大纲。简报大致包含导言、主体、结论,如何有效连贯这三个层次,取决于演示者选取什么形式的「流程结构」。「流程架构」是演示者说故事的逻辑与脉络,用以带领听众从「单一投影片」提升到「理解整体」的层次,让人「见树又见林」。最适用于商业简报的形式,便是「问题与解决之道」:通篇简报环绕着问题层层开展,说明自己所能提出的解决方案,强调「我们对你有什么好处?」这种流程,正类似麦肯锡顾问们简报时常用的「金字塔结构」。

要小心的是,许多人使用「问题与解决之道」这种流程时,往往会过于强调问题的严重与复杂性,导致听众只听到一个又一个问题,却迟迟等不到解决方案。因此,比较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先简要带过问题,紧接着说明解决方案,强调「我们能如何帮你解决问题」,因为这是演示者最希望、也最需要听众记得的内容。

釐清目標,專注於目標


/盧珮如

律師往往鑽研案件細節,而忽略了全案主題;政治人物關注各項政策與法規,卻忽略了選民真正在意的議題;商界人士耗費大量時間擬定時程、預算及行銷計畫,卻沒發現同仁眼中只見自身的業務範圍。可見,每個人對目標各有不同的認知。況且,人們常會忽視目標,而侷限在過程的細節之中。

第一步:定出目標

想要說服他人,首要任務是「訂出目標」。最有效做法並不是直接向眾人宣布目標,而是讓大家一起來決定目標。想要讓參與的每個人盡可能投入,重點在於讓大家從一開始就為訂定目標貢獻意見,無論這個目標是大還是小。

第二步:喊出目標

開始討論的好方法,是直接問對方:「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現在我們希望能達成什麼?」 身為團體的領導者,需鼓勵大家發言,讓每個人提供答案。接著將目標歸結為大家都同意的一兩句話,即使看似了無新意也無妨。重申眾所皆知的重點,是一項有力的策略。大家平常不這麼做,是因為感覺這個話太過基本。然而,只要有了「大家都清楚」的會議目標,就已經有了前進努力的意義。有時後最淺顯易見的東西,最了解的人反而最不清楚。不妨在會議上大膽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這樣就站穩了領導與說服眾人的最佳位置。

為了有效說服,必須先了解你要說服的對象。首先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了解「對方的自我意識是如何運作」,並學著察覺對方感到受威脅時的反應。受威脅的人通常不會輕易接受你的想法。在你要說服他人之前,最好衡量在場眾人的自我意識,而這些就從自身的自我意識開始。

1.想想你要談的事

2.試著擺放在對方位置,找出可能令你感到緊張不安之處。

3.再來,請花幾分鐘想每個你要說服的對象。在上次接觸時,關係是友好的,還是衝突的?你覺得對方是朋友,還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4.拋開負面感受,試著以平和態度看待與對方過往。這些做到,就能更有效說服那些對你的自我意識造成威脅的人。

5.感受到對方轉為開放的狀態?這時是提出意見的好時機。

6.讓他人感覺愉快,撇開自己的自我意識而專心達到目標的人,就是現場最具有說服力的人。

Tuesday, August 7, 2012

慎防竞争者抢走你的客户


/洪达威


开发一位客户要耗费无数的时间与精力,但是,要失掉一位顾客可是一剎那之间的事。如何防范竞争者入侵,以保障你的权益呢?


  时时提高警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推销成功的客户正是竞争者也想抢攻的对象,我明敌暗的情况下,竞争者会向你的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更优惠的价格,甚至外加赠品及其他诱人条件,所以,一旦推销成功,要提高警觉,处处提防竞争者入侵,时时获知顾客的状况,如能建立良好关系,顾客会将竞争者状况转知给你,你的防御力量就增高了。


  维持良好顾客关系:借着自己建立起来的关系,提供良好服务,以维护未来关系,推销的成功关键在于维系关系,让对方十足满意,多方了解顾客的状况,提供对方有意的动态信息,并时时探询对方有无抱怨之处,如能获得对方的肯定与赞美,最好不过。


  不停的开发新客源,千万不要自满,更不能松懈,满意的客户请他多多推介有望客户,以扩充你的顾客群,甚至扩充到其他客户类别,以免枯竭你的客源。


  强调你无与伦比的价值:推销成功之后,你要不断提醒顾客去发觉,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所在,诸如较稳定的质量,可靠的服务,式样新颖,大客户的倚赖,原物料选用的高标准,都是确保顾客的利益所在,让对方能真正体会到价值所在。


  灌输客户相关产品知识:要让客户了解你的产品,并使他成为产品专家,因此,你的任务就是常常提供产品最新信息,教育对方,让他真正了解产品,在他的脑海中,树立高质量形象。


  公司的承诺客户担心你的供应能力,所以很多客户常常维持两家以上的供货商,对于推销员最为不利强调公司的供货能力以及公司维护客户权益方面的努力,以博得客户的信赖


 有竞争者的威胁,才能使你庄敬自强,时时把服务放在心中,业绩当能保持长红。

如何开发新客户?



/洪达威

客户的流动率深深的影响着业绩的成长,尤其是大客户的流动更是业绩下坠的主因,想要业绩逐年上升的业代,就得时时开发新客户,弥补流失的客户以及接连而来的业绩损失。一般而言,客户有时因为成长而转移供货商;有时因为业绩衰退而采购降低;有时候客户搬迁或是采购主管、采购人员流动而流失的种种原因,据一般企业的经验,客户每年流失率约在33%左右,据此推估,倘若不开发新客户,不出五年,老客户必将归零,而业绩也将探底而无法存活下去


开发新客户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但是大多数的业代对于开发新客户总是心有余力不足,拜访几次新客户之后就鸣退堂鼓,总觉得拜访次数多,但业绩始终不见增加,心想把这些时间用来拜访老客户反而效果显著,因此,业代常常自觉不善于开发新客户,业务主管的辅导方法应注意下列几件事:


1.把推销步骤重新规划,这是回归基本法则的时刻,训练业代如何寻找新客户以及如何按部就班的接触客户,由于社会环境丕变,过去成功的法则不一定有效,这是修正推销技巧的好时机


2.设定目标客户,并且在每次拜访之前建立拜访目标,筛选合格的客户,收集详细信息,订下拜访目标,每次拜访之前仔细规划并且设定新客户开发的每月计划,每月计划更应再细分为每周计划,以及每天计划,例如每天拜访一家新客户,一周有五家新客户为目标,每月设定二十家并以成功率10%为目标,每月增加二家新客户。


3.激励办法防止挫折感激励不一定设立在业绩成交时,如果能获知客户的有利机会,例如参加竞标,有机会提计划书均可予以奖励,以提升业务人员的信心。


业务人员常有矛盾的心结,花时间去开发新客户,但是成果始终不能如意,若以所花的时间去维护老客户,总觉得要比较划得来,拜访新客户不但费时费力,业绩不增反降,碰到这种情形业务主管的辅导应注意下列方法:


1.在业务部门内,请绩效好的老业代分享开发新客户的方法,藉由经验交流以激励业代开发新客户。


2.分析拜访新客户的方法,并分析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推销人员与采购人员的性向不符或是年纪代沟,试着更换业代或许有转机。


3.奖励新客户的开发既然开发新客户费时费力,不妨设立新客户开发奖金,以弥补业代的辛勤耕耘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