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壓力卻是企業進步的動力,處理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壓力量化為「目標管理」。
中華企業研究院公益董事長陳定國表示,解除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正視壓力的來源,並量化為具體的目標,清楚設定完成這個目標該做什麼事?時間如何掌控?何時要交出成績單?這個將壓力量化並執行的過程,雖然會出現額外的壓力,卻是解壓的必經過程。
陳定國認為,企業可以給員工「高壓力」,但相對地要給予「高報酬」,員工可以忍受一時的剝削,但沒辦法接受長時間的壓榨。當高壓力可以轉換成高報酬,壓力就自動轉換成「有切身感的動力」。
陳定國以曾經追隨王永慶任職於台塑的經驗表示,王永慶是個不斷給自己壓力的人,同時,也不斷地給部屬壓力。每年的農曆春節,王永慶通常是飛到美國分公司「自己找工作」,如果留在台灣,也會「邀請」部屬「天天」到家裡來過年,高階主管趁著長假聚在一起,討論平常沒辦法「詳談」的企畫案和重要決策。
農曆春節到老闆家「工作」,對一般人來說當然是壓力,但在台塑萬一春節沒有接到這分工作,那是更大的壓力。陳定國說,台塑當時已有數萬名員工,能獲得王永慶「欽點者」寥寥可數,那是莫大的榮幸,等於是擠進權力核心。最重要的是每個重要專案,都有高額的「特殊專案獎金」,通常台塑的特殊專案獎金,幾乎等同一年的薪水,因此每個與會者的「切身感」都很高,這時壓力早已消失於無形。
陳定國表示,「要讓馬兒跑,就要讓馬兒吃到飽」,王永慶很捨得給,因此創造了勤勞的台塑文化。長期不間斷地勤勞工作,當然是壓力,但當這種壓力已經成為習慣,加上工作環境充滿強人開創的願景,大家就會抬頭挺胸正面迎接壓力,而忘掉埋頭苦幹的辛勞。
除了來自上級或是外界的壓力,還有一種是個人自我期許的壓力,自我期許會讓人產生積極的動力,是自我成長必須的養分。陳定國說,懂得將壓力轉變成動力的人,會「遇到牆壁撞破牆」,從中體會到不斷進步的成就感。而逃避壓力的人「一遇到紅燈就踩煞車」,等於是把機會拱手讓人。
陳定國說,壓力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不論是企業或個人,在面對問題時,一定都會產生壓力,很多時候大家都不知道答案在哪裡?只能鍥而不捨地從「做」中找答案,在找答案的過程中,壓力在於不知道能不能成功?這樣做對不對?
當壓力到達極點,但隨著執行一步一步紓解時,通常會發現「眾裡尋它千百度,答案卻在燈火闌珊處」,壓力和答案通常只有一線之隔,就在一念之間,這個過程拚的就是毅力和耐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