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永佳
一團和氣=一敗塗地?職場中遇到意見不合時,你通常會隱忍迴避,再私下批評抱怨;還是痛快大吵後關係破裂,彼此埋下心結?事實上,你還有更好的方式,既能化干戈為玉帛,減少人際摩擦,又可將這些阻力化為助力——聰明溝通、吵個有建設性的好架!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多年前因理念不合、跟主管翻桌走人,想到那天對方的刻薄言語,直到今日你仍耿耿於懷?又或者你奉命與「八字不合」的同事一起合作專案,偏偏兩人行事作風相距甚遠,令你痛苦不堪,只求盡快脫離這場夢魘?
一項刊登於《領導者季刊》(Leadership uarterly )的報告指出,因為試圖解決衝突或無可避免的被捲入工作衝突中,一般人平均浪費42% 的工作時間。而離職原因中,有5 成是困擾於長久以來難以圓滿解決的工作衝突。此外,美國管理學會(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針對中、高階主管的一項研究也發現,他們平均要花費20 %的時間來處理團隊內的衝突。
既然衝突是客觀存在的,對職場中的個人、經理人都是無可避免的議題,那麼該用什麼方式,才能更有智慧地面對?理虧的人常會不自覺武裝自己,所以得理的人態度要放軟,失理的人也要學會低頭。
建設性衝突,好過表面假和平
和風談判學院創辦人、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分析,西方管理科學很早就開始關心職場衝突問題。早期人們視「衝突」為負面的字眼,對於衝突的處理傾向於「防杜」,也認為衝突是靜態的,所以要「控制」它;但近年來發現,人際有衝突,不盡然完全不好,它更是動態、流動的,因此處理上也傾向積極因應,用「衝突管理」(conflict management )將它導向正面的影響,達到所謂「建設性的衝突」(constructive conflict )。
不過,回到東方人的職場,很多人還是不習慣直接和別人吵架、爭執。就算意見不合,寧可隱忍迴避,維持表象和平,再私下抱怨。要不就是吵完後關係破裂,埋下心結,又多出一個對手或敵人。
事實上,愈來愈多企業已發現像這樣的溝通模式並不健康,不但有礙團隊和諧,更破壞企業文化,必須改變。劉必榮就指出,過去企業找他上課,多以「對外談判」的課程為主,如今指名要上「內部談判」的企業卻愈來愈多。
這不啻也反映出企業對人才這項能力的需求:所謂成功的溝通,不是只有相談甚歡這個面向,更包括能克服歧見與立場碰撞,然後得出共識,創造更好的結論。隨著職務升遷,互動的介面愈來愈多,這樣的本事愈發重要。
許多衝突之所以愈演愈烈,甚至走到一可收拾,導火線都是來自於不良的通態度。當下的語言、表情、回應會引發一連串的化學效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