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事后得知必将补登
「横柴入灶」是一句闽南语谚语。早年尚未发明瓦斯炉前,人们烹调需在灶中生火,燃料则为木柴,因为灶门小、内炉大,放柴入灶必须直入,横放肯定进不了灶。因此,用来形容「明知行不通却蛮干」,或是引申为「强辞夺理」的情境,十分精妙。
比方有一类人,做事方法数十年如一日,成效不彰却无动于衷。他们做事的过程,甚少思考怎么做效果最好,只要「有在做」就好了。这类人在不知不觉中,误把手段(有在做)当成目的,倘使不改变心态,至多只能成为组织内的万年科员,甚至很快会被组织所淘汰。
第二种类型的人,做事很认真、负责,也有做好事情的企图心。然而,面对难题时,一个方法试了很多次毫无成效,还是很有「耐心」的再来一遍。对于成效不彰虽不免心急,却因不知「该变通」,或「如何变通」,只能干著急,或是期待有一天奇迹会出现。虽然有心把事做好,事情的推展却甚为缓慢,殊为可惜。
检视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否感觉,有时确实会不自觉落入第二类「横柴入灶」的窘境?事实上,此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缺乏「时间也是一种成本」的意识,因而无法「及时」、「自动的」提醒自己,该另寻他法了。
要改变上述状况,不妨尝试养成「方法最多试三次」的习惯与机制。首先,一个方法连试三次仍无成效时,表示解法可能想得不够周全,要强迫自己退回原点重新思考、另辟蹊径。同样的,若情况仍毫无起色时,此时,可能代表自己的能力、火候还不够,不足以想出够好的点子,因此,即要当机立断,转向主管求援(call help)。否则,一再的延宕问题处理时效,反而会「断柴损灶」,赔上自己的时间与公司的资源。
此外,在工作内容中,有一些事情执行了一段时间,执行过程也没有大问题,但对于这类的工作,事实上,也可建立「半年后重新检视」的机制。因为,在稳定运作一段时日后,个人能力火候会更为精进,判断力也有所提升;回头检视昔日做法,经常能看出许多可兹改善的空间。更何况,外在环境的变动相当迅速,养成定期检视的习惯,也是避免方法过时的自我提醒机制。
不论是「方法最多试三次」,或是「半年后重新检视」,都是一种「自我提醒」的习惯与机制,「自动的」提醒自己经常注意方法的有效性。倘使能确实演练这两个机制,长期以往,纵使外界环境难以捉摸,个人却因培养了高度的敏锐度,比别人更「快」用对方法,绩效提升的速度自然就更快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