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4, 2008

關鍵的課程,不能教,只能學!

文/何飛鵬
剛剛創業的時候,很快的就深陷泥淖,每天都面臨滅頂的危機。那時四處尋求解答,一個新聞界的老前輩,被我們請來提供意見,他在了解我們的狀況後,說:「你們太忙了,要懂得授權,自己做太多事,根本沒時間思考。」他還告訴我們,在他的公司裡,那麼多員工,但他只和兩個人說話,所有的事情,都由這兩個人去執行,他完全不管例行的事。
那時候,聽完這個前輩的說法,我完全不能理解,這對我們當時遇見的狀況而言,根本是天方夜譚,不但事情做不完,也做不好,如果我們不自己動手做,一切根本不可能完成。我怎麼能只跟兩個人說話,讓他們去完成所有的事呢?
可是二十年後的現在,我大概就是這種狀況。每一個營運單位,我只跟一個人說話,放手讓這個人去做,我絕對不要插手,這就是當年這位老前輩所說的話。二十年前聽不懂,現在我懂了,但這不是老前輩教的,而是我自己學的。我用心學、用身體力行學,我用二十年的痛苦實戰學,用無數的錯誤與嘗試,交織出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結論。
現在我很清楚,許多的課程是無法教的,只能靠自己學出來。不管再好的老師,再認真教學,但只要學生不在那個互動的交集點上,學生永遠學不會。這並不是學生不認真,而是學生的情境,讓他們不能學,也學不來。
以我剛創業的情況,我很想學,也確定這位老前輩的說法是對的,但我們當時的狀況,根本沒法學,也不能照著做。但現在我知道,老前輩說的是組織健全的理想情境:制度井然、人才不缺,上位者只要放手,公司就可自行運作。但這是結果,我要歷經很多調整之後,很多年後我才能到這個境界。
不能教的第二個因素是:永遠不會有第二個人用同樣的方法成功。每一個成功的先行者,都可以講出成功的道理、成功的原因、成功的方法,但這都是基於他當時所面臨的處境,所產生的因時、因地的作為。不會有兩個人面臨完全一樣的情境,因此別人成功的經驗,後學者無法複製。我們無法期待「過去的老師,用過去的經驗,教導現在的學生,以解決未來可能面對的情境」,這些時間的差異,就可以證明老師教的不會有用。
而我自己又如何學出來呢?我不斷的摸索、不斷的詢問、不斷的嘗試、不斷的根據當時的情境做出應變,只要有成果,就繼續;只要沒成果,就換方法。這時候老師教的、前輩說的,都可能被我拿出來嘗試,都可能是方法,但頂多也是用其局部,不會照單全收,所以當我找到方法時,是自己學出來的。我確定人生最關鍵的一課,不能教,只能學。要自己用心、用身體力行,用一切可能去學出來。
「不能教、只能學」,不是要否定老師的功能,而是要強調自己的體會、感受與應變。老師只能點醒、只能導引,絕不可能給你標準答案,標準答案要自己找、自己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