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2, 2011

組織的良率



文/何飛鵬


良率(yield rate)是生產線上的重要關鍵。開發出新產品固然重要,但新產品的生產良率,會決定成本、售價與獲利結構,所以提高良率,是產品競爭力及獲利的關鍵。


組織是人的組合,先由人形成團隊,再擴大成企業組織,進行所有工作,完成組織的目標。衡量組織好壞的標準是獲利、績效、人均生產力、人均報酬率。我們會用績效評估來比較每一個工作者的成果,但從來沒有用良率的觀念來看組織的運作。


如果把每一個工作者視為組織的一個元件,那工作者是否適任,就是良率的思考:適任者是良品,不適任者是劣品,有瑕疵者是待修復品;而整個組織中,適任者的比率就是良率。


用良率的觀念來追蹤組織的績效,很容易找出高績效組織的良率循環。高績效組織裡,一定有一個高良率的領導團隊,能夠培訓出高良率的中階管理層;每一個適任的中階管理者,又能夠培訓出高良率的工作者;而這些基層工作者,則像是一台台高良率的機器般,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每一項工作。換句話說,高效率的組織,是由每一個層級工作者的高良率所構成的;而組織成員的良率(適任與否的比率),則決定了組織的成敗。


進一步分析,組織中的基層工作者,由於都有明確的工作描述與分工,所以工作成果的好壞很容易檢驗,良率的管理也相對容易。反倒是中階管理層以上的管理者,由於其績效反映的是整個團隊(部門)的成果,變數複雜,所以管理者的良率(適任與否)往往不容易被檢驗。


可怕的是,管理者如果不適任,那他所帶領的團隊,在他的錯誤訓練及領導之下,必然問題重重、績效不佳。所以追根究柢,組織績效的好壞,關鍵要素就是中階管理者的良率。「人對了,一切都對了」這句管理上的經典名言,其實反映的就是人的良率問題;而所謂的「人」,指的尤其是中高階管理層。


一個組織的改造,通常由選任好的領導者(CEO)開始;接著由對的領導者,組織對的核心團隊成員;然後再由對的核心團隊成員,向下輻射組建中層管理者,以及各功能性部門的工作者。當管理者是對的(適任)、管理層的良率是高的,組織就會向高績效發展。


因此,部門主管如果覺得自己的部門績效不彰,而且在長期努力調整後,仍無法有效改善,那真正該調整的,極可能是主管自己──因為主管不對,所以無法找到對的工作者,也無能力調整培訓整個團隊。


管理者要具備兩種專業,一種是專業技能,如財務主管的財務、行銷主管的行銷;另一種則是管理團隊的專業,也就是主管的專業。不適任的主管,通常就是缺乏主管的管理能力,而這也是組織良率不佳的原因所在。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