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懿妍
「管理者的職責就是做出種種決策。不做決策,也就無所謂管理,」這是美國鋼鐵巨擘艾佛森(Ken Iverson)的名言。做決策是經理人的天職,然而,就算最優秀的管理者,也不免會做出錯誤的決策。做出錯誤決策的原因很多,和決策者的思路、能力與經驗都有關。不過,有些常見的決策陷阱是可以避免踏入的。
陷阱1 過分迷信經驗
有些人在做決策時只憑經驗,不去思考周遭所產生的變化。他們認為顧客不會變,會一如往常地購買自己的產品;競爭對手不會變,永遠都是維持固定的實力。因此,他們的決策不會與時俱進,而是頑固地認為:「這個方法3年前有用,現在也一定管用。」或是以自己的經驗教訓別人:「這我兩年前就想過了,行不通。」但事實上,時間會讓環境發生變化,而環境也會讓人產生改變。以前市場不接受的產品,現在也許正合時宜;3年前盛極一時的流行商品,可能已經走到盡頭,就快要乏人問津。對經理人來說,經驗的價值在於它讓你更懂得如何做判斷,如何在變遷的環境中快速做出反應,而不是教你墨守成規,做出不合時宜的決策。
陷阱2 過度附和的集體決策
有的新手經理人非常仰賴集體決策。它有其優點,但也不能保證正確無誤。事實上,會議室裡的人都口徑一致並非好事,有人可能為了迎合上司,說出揣摩上意的話;有人可能以和為貴,不敢提出異議。像這樣一團和氣,因為集體迷思而做出來的決策,品質恐怕會有問題。
《總經理手冊》裡「做出英明、準確的決策」一文就直言,真理並非在多數人手上,但在團體壓力下,往往讓決策者過於倉促而做錯決策。經理人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在會議中鼓勵部屬說出心中想法,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經過辯證和思考後,「等人都走了,自己再做決定」。
陷阱3 對基礎數字掌握不足
很多時候,經理人必須依靠客觀數字做為決策時的依據,但如果數字掌握得不夠充分,可能反而會誤導決策方向。做決策時,最有力的依據就是資訊,而真正準確的資訊應該是來自四面八方,不能有所偏頗,更不能因為某個數字對自己有利,或是合自己的胃口,就不願再花功夫去挖掘更深度的情報與資料。
陷阱4 被美好的說法誤導
假設你的屬下為新推出的沐浴乳做了市場調查,向你回報的調查結果顯示:56%的消費者喜歡這款沐浴乳。你和整個團隊可能會深受這個數字鼓舞──超過一半的人可能會購買這項產品。但是,這項訊息還有另一個意義:44%的人不喜歡這種沐浴乳,那表示將近一半的人不會購買。
看出這兩種思維的不同嗎?如果你只想著那美好的56%,可能會因此自滿,無心再思考更好的決策。但如果你也把另外44%的消費者放在心上,就會想出不同的策略,可能因此獲得更好的結果。
陷阱5 過度自信或信心不足
自信是好事,它會讓你有膽量做決定,有勇氣承擔後果。但是,過度自信也可能會壞事,讓你聽不進別人的建言,或是在沒有掌握足夠訊息的情況下,貿然做出大膽決策。相反的,新手主管也可能因為信心不足、怕被視為無能,因此不好意思將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迫使自己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做決策。做決策時要有自信到哪個地步,沒人說得準,但時時自我檢驗,不要犯下不該犯的錯誤,一定能讓你逐步培養出做良好決策的能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