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智芳、吳凱琳
你會說話嗎?會不會說話,到底對職涯有多大影響?實際狀況往往是:「60%都由說話的過程來判斷,每句話都形塑他人對你的觀感。」難道光靠實力不夠嗎?很多人拒絕承認說話是應該修的學分,覺得很功利,最終效應就是「升不上去」,理由非常直接,因為樣子不像,就是讓人覺得沒「到位」。
一般人對於說話有幾個心理上常見的盲點
第1,認為「對事不對人」,只要講「該講的話」就好,不必浪費時間照顧別人的感受。
殊不知,「人的因素才是造成工作做不好的原因」。特別是主管對部屬說話,每個字都附帶「鼓勵?否定?或是摧毀?」的訊息,教別人一件事還連帶罵他比我笨太多,對方很容易把溝通轉為「保護我的自我跟攻擊你的自大」,反而偏離「就事論事」的目標更遠。
第2,常見「心直口快」的說法其實是種藉口,背後總隱藏「膨脹自我,貶視別人」的邏輯。
人都不喜歡「不請自來」的批評,職場上3種角色最不討喜:老師、老鳥、老大。『老師』永遠把別人當學生;『老鳥』把別人的挫折當成小事;『老大』喜歡輕易表現他能『罩』住你,這3種態度的共通點,都是有意無意地「讓別人覺得渺小無知,突顯自己很厲害」。對方即使不當場發作,也絕對不會很愉快。至於作部屬的,若是讓老闆認為說話不得體,則多半因為沒抓到主管心中「隱藏的議題」(hidden
agenda)。
3個行動步驟 會做事也會說話
第1,從自己與別人的錯誤中學習。設身處地體會「受害人」的心情,「常常去發現那些我所不欲」,一定可以減少「踩地雷」的機率。
第2,找一位良師益友。位子愈高,周圍的人愈不會明說你的錯誤,也就愈發需要有人願意說真話。
第3,多讀書、多看電影。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畢業的周明芬,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全靠從小喜歡看書跟看電影,尤其是小說,跟電影裡律師vs.法官辯論的劇情。「看人物就是看人性,」她說,久而久之,不同頻率就轉出來了。
「說話」是一門看似簡單,其實最複雜的學問,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但總要有個開始,不是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