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0, 2010

把「你們」變成「我們」的領導術

文/羅吉甫


中國歷史上名將如雲,能夠懂兵法、寫兵書、會打仗、有領導力、得人心的將軍,卻不多見。戰國時代的名將——吳起,就是少有的文武全才。吳起懂作戰兵法,也懂領導心法。他貴為高級將領,卻沒有架子,表現出平民化的風格。士兵吃什麼,他就吃什麼;士兵穿什麼,他就穿什麼。他睡覺不墊席子,行軍不坐馬車,甚至於背著軍糧行軍,和小兵同甘共苦。


死亡之吻為士兵吸吮膿瘡



最動人的表現是這一段:有一名士兵長癰瘡,吳起不嫌髒,親口為他吸吮膿水。士兵的母親聽說之後放聲大哭。旁人不解,問說:「你兒子只是個無名小卒,大將軍為他親口吸出膿水,為什麼要哭呢?」那位母親說:「不是這樣啊。兒子的父親以前也得了同樣的病,吳將軍同樣為他吸吮癰瘡,他的父親在戰場上拚了老命,以致死在敵人手裡。吳將軍今天又來吸我兒子的癰瘡,我不知道他可能會死在哪裡,所以我才哭。」


有人以「死亡之吻」來形容吳起的吸吮,這形容非常貼切。被吳起吸吮過傷口,豈能不感動而效命?帶兵也帶心,這是吳起厲害的地方。何以我們會認定這是領導術,而不是發自真心的仁慈表現?主要是吳起的形象。他曾經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竟然殺了妻子,求取職務,這樣看重功名利祿,似乎不是會為士兵吸膿的人;更何況這種舉動非常人所能為,所以被視為一種策略。這個策略的重點是,把「你們」化為「我們」,變成命運共同體。


搏感情要拿捏分寸


近日有學者指責校長在畢業典禮的扮裝秀,有失身分。是耶非耶?要看分寸拿捏。若能拉近彼此距離,脫下平日嚴肅不可親的面具,有何不可?反之,若言行輕浮,則整天西裝筆挺、道貌岸然又有何用?業績好的業務員,推銷商品,靠的不是嘰嘰喳喳、自賣自誇,而是藉著聊天話家常,尋求和客戶的經驗或感情交集,以共通話題拉攏客戶,產生「我們是同一國」的心理,這樣就比較有說服力,畢竟情感訴求較有力量。這也是「搏感情」的心法。


得到民心擁戴不是必勝保證


但是得到民心擁戴,不是團隊必勝的保證。本來天下沒有必定如何如何的道理,但所有勵志書、行銷指導、作戰準則都在強調,只要如何就一定贏。殊不知不合實情。漢朝著名飛將軍李廣,和吳起一樣,是得民心的英雄。他得到賞賜就分給部下,不獨享;和士兵一起吃飯,有兵還渴,他就不喝;有兵還餓,他就不吃。他對士兵寬厚,士兵愛戴他,樂於效死。但李廣治軍寬鬆,部隊紀律差,行軍不列隊、宿營不設崗哨,平時也不練兵,違反治軍嚴謹的原則,真的打起仗來,肯定打不贏。李廣終其一生未能封侯,後人同情他運氣不好,其實和他治軍不嚴大有關係。可見上下一心,命運相繫,不是必勝保證,事情的道理不可過於簡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