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1, 2008
別成為主管的眼中”盯”
六十八年次的女孩,剛認識的第二個星期,她換了工作,再連絡時,她告訴我又要走馬上任了,原因是「受不了主管的囉嗦」。有趣的是,很少聽到資深上班族離職的說詞是和主管有關係。原因很簡單,上班久了,就會發現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很少主管是好相處的;第二件事是,太好相處的主管,遲早是要滾蛋的。
為了一個不可能的夢想:「找一個受得了的主管」,去冒換工作的風險,別傻了!主管很難不教人討厭,因為他有達成目標的壓力,壓力又不能全部自己吞到肚子裡,一定要往下分給屬下,「盯」著你把事情完成。被盯,沒有人是舒服的。所以,聰明的人不是抱怨主管,也不是陽奉陰違,更不是逢迎拍馬,而是懂得比主管快一步。快一步就好了,別快太多步,他就不會囉嗦你。
許多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做事,有個通病,是「慢」!原因是不進入狀況,不知道事前就該緊張,總是事後挨罵了才緊張。這種人的問題是「不長眼」,敏感度低,感受不到周圍的氣氛與旁人的步調。好聽一點是,他有自己的時鐘。慢的另一個原因是,求好心切。他不是沒有動作,反而是很早就開始緊張,卻始終交不出成果。他有自己一把理想的尺,可是他不懂得「更好是好的敵人」的道理,因為連「好」都交不出來,「更好」是沒有意義的。
還有一種慢是悶著頭做,忘了抬頭看看蔚藍的天空,也忘了問問主管目標在哪裡,等到他到達了,才發現主管要他到台北,而他到了台南,於是再重來一次。台灣是個快步調的社會,「速度」是一種新的競爭力,不只是企業本身要快,上班族也要快,重要的是「快而且好」。過去可能只要求「好」,現在還要求「快」,每個人身心所面臨的壓力非常大。但是,如果不要求自己「快而且好」,你會發現另一個壓力又加了上來,那就是主管兩道銳利的眼光直直飛射過來……
工作要開心,就是要做盯人的人,不要做被盯的人。當屬下不一定永遠是被盯的人,只要快一步,你也可以享受盯主管的樂趣,那是很過癮的事!更開心的是,你掌握了節奏、步調,時鐘是你自己撥的,做工作的主人,不是奴隸。
要快,更要好+快,固然是有效率,可是未必有好的效果,還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 正確率要高:如果做得快,卻老是錯,不斷重來,反而時間成本更高,也會予人不可信賴的累積印象。
2. 知會相關單位:有時寧願慢,也要撥出時間讓相關單位「參與」,比如開個會交換意見、先提建議案供他們會簽…………等,否則很可能一旦付諸實行時,恐遭到反彈。
3. 先擱抽屜一天: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也許會有更精采的想法出現,更重要的是,「思考嚴密周全」在大企業是很受重視的人格特質。
4. 按捺住求表現的心:有的主管喜歡「細膩」、「精緻」,你太快了,以為 可以抓得住他的心,反而讓他認為你的過程太粗糙、行為太莽撞。
永遠記得,你要的不是「效率」,而是「效果」。這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做事永遠要記得做人,靠大家「牽成」,執行想法的過程才可以流暢圓滿。
Wednesday, July 30, 2008
為何升官是他不是我?想當基層小主管先過5關
平常工作自認為還算盡心,為何總是與升遷擦身而過?你必須瞭解企業的考評標準與思考邏輯,抓對升官的關鍵點,才不會把力氣用錯方向。從前常有人抱怨,主管每天喝茶看報、坐領高薪。現在時代變了,「做久了位子就是你的」不再是天經地義,想升遷先看績效考評再說。這對上班族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打破了年資的玻璃天花板,每個人的升遷機會都是均等。
升官關鍵1:公司未來佈局
然而,職位想往上爬,光是把自身工作做好已經不夠。微星科技人資協理簡文哲說,企業在員工升遷的考量上,除了看KSA(Knowledge知識、Skill技能、Attitude態度)外,更希望主管是能開創未來競爭力與新市場的人才。
因此,員工除了埋頭做好本份工作,也要多透過公司與員工溝通的各種管道,像是員工會議、公告、年度財報等,去留意公司未來佈局是什麼,而在這種發展藍圖下,又需要何種技能與人才?
升官關鍵2:工作品質
在挑選基層小主管時,「專業表現」、「工作態度」和「團隊精神」,是企業評核的核心重點。在職場工作頭幾年,都是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執行者。主管觀察你的專業表現,看的是你能否恪遵工作守則,將交辦事項做到一定的品質,也就是所謂的基本功,畢竟這是菜鳥上班族的主要考核內容。
升官關鍵3:勇於任事
「工作態度的考核雖然看似抽象,但行為卻很具體。」陳淑莉說,職場上需要什麼樣的態度,其實都還蠻一致的,像是積極正面、負責任、專業與敬業熱忱、責任感、誠信等,走到哪裡都一樣。
主管在交代工作時,從員工的反應,不難看出這個人的工作態度。多數人會把上級臨時交辦的任務視為天外飛來橫禍,隨便交差應付了事,不過也有人很認真當一回事,還會向主管回饋自己的建議,這樣的表現主管看在眼裡,久而久之,以後每當有新的工作,自然會先想到他們,給他們更多磨練與觀察。
這些勇於任事的員工,將有機會逐漸跳脫執行面,開始接觸規劃面的工作。如果員工的自我期待高、專業表現突出,又有很好的團隊精神,樂於幫助同仁一起完成工作,也願意隨著公司的發展轉換職務的話,要升遷絕不是難事。
升官關鍵4:自我管理紀律
PChome Online行銷總監曾薰儀指出,六、七年級生常以創意自豪,但從她的經驗來看,其實「工作態度」與「執行紀律」的重要性遠在創意之上,光有創意沒有執行力,這樣的人升上主管位子一定會有問題。創意雖然能建立個人在組織中的聲望,但最後主管還是會以執行力與自我管理作為升遷的依據。
升官關鍵5:職能升級
很多上班族以為只要把現有工作做好即可,卻沒有想到以企業的角度來看,員工的工作表現一定要「超出」現有的職務要求,才有能力接受下一個更高層級職務的挑戰。
「如果你只有做好現有職位的職能,怎麼會有條件做下一個工作呢?」甲骨文人資協理彭雪紅說,甲骨文獨特的「職務準備評核系統」(JRS,Job Readiness Assessment)中,每個工作職務都有明確量化的職能要求,而每個職能由高而低又分成5個等級,例如有的管理職位,要求溝通職能必須達到「專家等級」,而另一個職位可能對溝通職能的要求只要「中等等級」即可,每個職位都會有各種不同職能的組合,當有職位空缺與升遷名單出現時,主管就會將名單資料輸入系統,系統會根據候選人過去表現的紀錄加以評比,達到積分就有機會升到下一個更高的職位,達不到積分者則需要再觀察,甚至不建議升遷。
「就像前陣子的競選廣告『我準備好了!』一樣,」彭雪紅笑著說,員工自己也有責任要追求自我學習成長,隨時評量自己的職能是否已準備好接受下一個職位的挑戰。
具備超過現有職位的能力
愛比科技人資資深經理唐美雯指出,不像四、五年級生那麼循序漸進,現在進入職場的六、七年級生,在升遷上比較急功近利,投入多少就希望得到同等回報。唐美雯認為,與其滿腦子想著升官加薪,不如關心在現有崗位上,自己的職能是否已超過工作需求,要從工作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為將來做更充裕的準備。
另外,企業組織在全球化過程會隨著快速改變,甚至工作地點也會隨之調整,如果心態不能調整,只想做自己熟悉的工作,企業也會覺得這樣的員工很難搞。
唐美雯也建議,應該先問自己適合管理職還是專業職?而不是一心只想當主管。如果對「管理職」有興趣,除了加強管理職能外,也要多瞭解跨部門的運作;如果想朝「專業職」發展,就要更深入鑽研技術,成為專家中的專家。
當你具備了超過現有職位的能力時,不用汲汲追求,升遷機會自然來敲門!
Tuesday, July 29, 2008
向高爾夫球學管理
大部份的運動,場地都有一定標準,高爾夫球卻沒有標準,自然的地形就是比賽的環境。你不能改變球場,但你能選擇策略。既不能改變球場,就要善用策略。想像每打一場球,這場Game的目標是什麼?每打一個洞,你的策略是什麼?「這就跟run business一樣,」宣明智說。
不同的球場,代表不同的機會。經營企業,每一天,每一週都有不同的工作計畫,問題對策是什麼?要有什麼危機意識?都要依當下現況推敲。想策略也要講執行,一旦決定了策略,更要重視打出去之後實行的結果,「和當時的目標有差異,馬上調整,」他分析。
宣明智說,他有一個朋友花了1,000美金,請了超級教練,上五小時的高爾夫課。沒想到,名師的第一堂課,是請他坐在沙發上,好好想想他打球到底是為了什麼?求名,求利,還是……這個朋友想了很久,最後的答案是:「for fun!!」
教練就說:「你以後記住只要『開心』就好,任何跟開心衝突的事情就不要去想。如果為了開心,就不會那麼計較成績,所以記住自己的目標反映在球場上,就不會糢糊焦點,患得患失。」企業經營,你求的到底是什麼,營業額嗎?知名度嗎?市場佔有率嗎?股價嗎?還是求利潤?高爾夫球,每個人想要的也不一樣。
1,000美金的第二堂課就是stand(站姿)和group(同隊)。「stand就是組織的架構,group就是要有一個co-team,董事會跟經營階層的掌控性,要靠核心的經營團隊進行,」宣明智說。高爾夫球的站姿有一句名言,就是「永不抬頭」。「因為一旦你的身形變了,球的方向就會改變,」他分析。如何觀察co-team?球場是一個動態交集,有人習慣怪罪,有人習慣抱怨,有人大家高興就好,人跟人的影響比其他運動更為明顯。
第三堂課是揮桿(swing)。打球要順勢,順勢才能借力使力。「一位國手級教練告訴我,正確的打球用三分之一力量就好,」宣明智說。經營企業不能太用蠻力,太快太猛,反而會失去穩健與準頭。高爾夫球有所謂的「甜蜜點」,對的揮桿,就是一聲清脆的響聲,甜蜜從球頭傳到手上。
第四堂課是了解高爾夫球的規則,在商場上就是你的商業認知;第五堂課則到現場走走,了解你的經營環境。
五堂課的重點,「關鍵還是把你要做這件事的目的記起來,和目標衝突的事不要做,」宣明智說。
Monday, July 28, 2008
個人的七個成功方程式
而對於凡夫俗子而言,成功則與自我追尋有關。成功學大師博恩‧崔西(Brain Tracy)認為,人們要追求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改變思維。接下來,則要設定目標,擬定策略,積極地往成功之路邁進。
而如果成功有策略方程式,崔西建議:
第一步,設定目標:決定你到底要什麼。
第二步,寫下目標:將想法變成對自己的許諾。
第三步,決定代價:成功需要付出代價,想清楚你必須付的代價,有助於你了解設定的目標對你有多麼重要。
第四步,擬定計畫:把目標依重要性排序,再擬出要達成目標必須做的事。
第五步,付諸行動:想清楚了,就全力進行,當你全心努力時,很奇特的,環境也會助你一臂之力。
第六步,日求進步:每天做一點點,感到你在進步,有助於維繫往目標邁進的信心與動能。
第七步,不輕言放棄:做決定前要將所有細節儘量考慮清楚,而一旦決定了,不管多麼困難,絕不輕言放棄。
崔西表示,人們必須設法了解自己,知道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才有可能設定目標,「我們的人生,就像走鋼索一般,無時無刻都在追求平衡,」他接著表示,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經常都是忙碌的,不太可能達到理想中的「平衡」狀態,了解自己可以幫助自己的生活排序,,讓外在生活與內心之間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
而正面思考也是成功的要件,要不斷告訴自己,「我會成功」,讓成功成為潛意識的一部份,習慣的一部份。「成功與否,是機率的問題,而非運氣。」「但是人們可以經由努力,改變成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機率。」崔西表示。
Sunday, July 27, 2008
當「台式婉轉溝通法」遇上「蘇格蘭直腸子員工」
■辦公室溝通文化,中西大不同
台灣的職場文化大致說來還是有傾向權威管理的現象,許多主管對屬下還是常有「我說了算」的豪氣干雲。擔任下屬的人,如果對上有什麼需要溝通的意見,在產生無可避免的衝突時,通常也會採取較迂迴圓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於老闆們的「異見」則盡可能的閃避其鋒,以免觸怒「龍顏」。台灣的辦公室風氣,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雖還不至於有日本職場中常見的權威高壓式管理,但偶爾也難免帶點階級文化的味道。
相對於亞洲較具階級意識的管理風格,歐洲地區(尤其是英美)企業中的上下溝通模式相對就顯得直接且扁平許多,記得在一部由比利時女作家暢銷小說所改編的得獎電影「艾蜜莉的日本頭家」(Stupeur et Tremblements)中,就有不少這種辦公室文化東西對比的情境敘述。故事中的女主角艾蜜莉因為從小對日本文化十分嚮往著迷,長大後便千里迢迢地從比利時前往日本工作,但由於民族性與文化差異實在太大了,在過程當中便產生了許多令人笑中帶淚的有趣現象…
■當「台式婉轉溝通法」遇上「蘇格蘭直腸子員工」
相較於台灣的職場溝通方式,面對英國員工就得花費較多的心力與時間進行概念溝通,一定要清楚地傳達想法,確定對方已經完全認同並理解,才有辦法讓決策順利往下執行,有時面對源源不斷反饋回來的問題,還得有「大智慧」與「高EQ」才能招架得住。一開始的時候,面對這樣的耗時溝通,常忍不住懷念起在台灣辦公室裡高執行力的「便利」,然而沉默與一言堂的會議,很顯然的,並不存在於這裡。
■從誤解到了解,從生氣到和氣
隨著持續的自我調整與彼此間的密集合作,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自己開始享受起這樣明辨式的直接溝通(有意見時直接反應,不拐彎抹角、鮮以任何含蓄的遣字來問問題),在過程中我減少了說話的比例,開始加重聆聽的時間;增加了建議指導,而少了指令的傳達,如此一來,竟意外地發現,在改變的同時,也提升了許多溝通效率。
某次在和友人聚餐時,一位在英國從事多年會計師工作的中國籍朋友告訴我:「在蘇格蘭工作時,溝通較直接簡單,在亞洲工作,有時講個話得琢磨半天,怕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無意中得罪了人,到頭來傷人傷己。此外,人際間的交際也不需要花太多心思,辦公室裡直來直往的溝通模式,或許偶而衝突難免,卻因此也少了些檯面下糾糾結結的勾心鬥角。」因此,個性大剌剌的她,在完成英國碩士學業與實習工作後,回到中國就職不到幾個月,又以近乎逃難的方式重新投回英國職場的懷抱。然而這個例子,主要也點出個人性格因素的差異,會影響自己傾向特定的溝通方式或環境,易地而處,不同的人或許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有時想想:這樣直來直往的溝通習慣,也許是因為英國工時短、很少有人習慣加班,也讓大家必須在做事時直接明快,好準時回家享受熱騰騰的幸福晚餐吧!
Thursday, July 24, 2008
讓問題迎刃而解的能力
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近著《即戰力》中,將「問題解決力」列為新世代菁英的必備能力之一,但多數人對此僅知其名,始終缺乏有系統的認識。面對經營管理上層出不窮的問題,現實上是否真的存在一種靈活而巧妙的「問題解決力」?經理人又該如何培養這種能力?成功大學前校長高強無論在治學或治校上,皆以善於解決問題聞名。他為什麼善於解決問題?這跟他的背景有關。他大學唸的是森林,碩士唸的是作業研究和統計,博士唸的是森林管理,這個有趣的組合讓他遇到問題時,處理方式和別人不同。最近他將多年心得整理成《贏在問題解決力》一書,將於四月底出版。這本書從日常生活的大小事著手,以三個層次的解決問題方式,來說明「問題解決力」的奧妙:
一、最基本層次是依據既有辦法來「處理問題」,其結果很可能是只有少數人滿意,甚至只有決策者一人滿意。
二、比「處理問題」高一層次的是「議決問題」,即集合眾人意見且歸納出方法,其原則是採用最接近理想方案的「妥協方案」,使用手段有投票、抽籤、說服、協調、折衷、妥協等。
三、最高層次是化解問題,這才是真正解決了問題,其原則是締造雙贏或多贏,採用的方法是引進新策略,以水平思考、另類思考或逆向思考來取代垂直思考。
資源分配的智慧
一九九四年,我剛結束德國阿亨(Aachen)工業大學的客座研究,吳京校長找我擔任圖書館館長。接任之初,採編、閱覽、典藏、期刊、資訊這五個組的主任都向我表示,業務量日益增大,希望能夠調撥人力。為借重同仁經驗,同時避免他們的私心,我私下分別請五個組的五位主任以書面方式告訴我,除了自己那組以外其他四組合理的人力需求。由於每位主任都只評估其他組的人力,所以可以客觀,再加上每位主任也都清楚其他四組如果人力配置過寬,就會影響到自己這組可以分配到的人力,因此在評估過程中會精打細算,一點寬裕的空間都不允許。
另外,秘書與兩位編審沒有自己所屬的單位,立場比較超然,我就請他們三位對五個組都加以評估,如此每一組所需人力都有該組主任以外的四位主任以及秘書、兩位編審總共七人的建議。
有人惡意作梗?
書面結果整理出來後,超乎我想像的一致,對同一組的人力建議,七個人中常有四、 五個人相同,另外那兩、三個人的建議也只是半個人或頂多一個人的差異,所以我很放心地就以每組七個建議的平均值來分配人力。也許有人會擔心,若有兩位主任私交甚篤,特意提高對方所需人力,或者有人和某位主任有不悅的過去,而低列對方所需人力,該如何避免?這點在分配經費時有類似情形發生。這時也不宜妄下結論,懷疑有人惡意作梗,有可能此極端意見才最合理,其他意見反而不恰當。
判斷極端值到底是「蓄意」還是「眾人皆醉我獨醒」,我將每一組的七個建議金額依大小排序,列出居中,也就是第四高的金額,再列出第二高以及第二低的金額,分別告知評估者,並詢問是否要調整其原先所建議的金額。對於所建議金額是最高或最低極端值者,如果當初建議有失公正客觀,這時多數會調整到我所告知次高與次低的金額之內。
不輕易忽略任何一個意見
當然,不論評估者是否公正客觀,也有可能堅持或有限度的調整其建議金額,而仍然落在次高與次低金額之外。此時我就要求這位評估者以書面方式說明建議此金額的理由。在需要人為判斷的事情上,經常以剔除最大與最小評分的方式避免過分主觀所造成的影響,奧運會體操比賽的評分方式就是如此。我不輕易忽略任何一個意見,同時增加第二輪調整以及最後書面說明的機制,讓決策能更理想。此方法實際上就是管理學裡的戴爾菲法(Delphi)。
Wednesday, July 23, 2008
找出心態殺手
懶豬主管,心態作祟
這類型的主管為數不少,職級也不低,中外都有,德國人稱之為企業的「懶豬狗」:懶如豬,咆哮如狗。因為怕事經常推託,所以也做不了什麼事,以「不做錯事」為最高指導原則,寧願不做,也不願做錯。不做,沒事;做了,卻有事,乾脆「不做不錯」,形成「選擇性辦事」的惡習,在保持最低工作量的限度下,再選擇做那些「過去怎麼做,現在就怎麼做」的事。他們認為「把班上好」勝過一切,要的是「安全、保全」的職位;至於要如何謀得升遷?伺機找出幾個涉世不深、愛做事年輕傢伙的小辮子,隨時批判兩句,再和高階主管走近一點,不就一切OK。
這類型講究保全的主管,所企求的是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重點在於「我可以得到什麼」,如果沒有得到什麼,就不需要去做什麼;相對的,另一類型的事業型主管,企求的則是一份「事業發展」的工作,重點在於「事業如何發展」,為公司的事業發展,只要是該做的事,就都應該去做,哪怕有多難、有多的高風險。
這就是所謂的「心態」,mindset。mindset是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詞,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一種習慣性而且具個人特色的心智態度,也許自己毫無意識,但是在面臨處境時,會形成一種固定的認知,決定你如何判讀事理,與如何做出回應。
通常談到心態,經常是討論心態的負面表列,心態是企業裡隱形的殺手,阻礙企業發展,拒絕企業裡的活力與創意,在企業決策中,心態往往還會不經意地扭轉策略執行的方向,導致決策失敗。心態也是個人的隱形敵人,有時我們感覺環境窒礙難行,卻不知道實際上是自己的心態作祟,只要愈趨於保守閉門,不敢冒一點風險,心態就很容易產生,顯現出來的可能是防禦性心態、否定心態等。
兩種主管,兩樣心態
保全型的主管,就有所謂的心態問題,這種心態非常嚴重也非常難改變,雖然擁有專業,不好的心態卻會讓專業完全無法表現!一個公司如果存在許多保全型的主管,那麼這個公司就像是恐龍一樣,非但年輕人留不住,整個團隊的創意解決方案被輕易扼殺,而且轉身很慢,整個轉動起來的力量無法回應市場的變化。
然而如果在組織中,有一部份主管是屬於事業型的主管,經常可以發現,兩種類型的主管每日不斷互相上演衝突和無效率,因為他要的,你不要;你要的,他不要。由於每個人對自己在職場上的定位不同,立場不同,因此在表達看法時的說話方式,也就大大地不同。開會的時候,可以看得很清楚,大部分的保全型主管都是「聽多說少」,聽完不知道他到底吸收進去的有多少?到底有沒有聽錯?能不能確實執行會議的決策?多半的時候,聽完也選擇不執行;事業型主管遇到保全型主管組織,常常會感嘆「雞同鴨講」,要在一片都是「選擇性聆聽」和「選擇性辦事」的組織文化中勝出,就要看主管的領導功力了。
為什麼全世界最優秀的公司,都要不斷提供員工進行團隊共識訓練、不斷強化組織活力與企業文化?因為就算績效再好的事業型主管,偶爾也會不經意地一步一步變成保全型主管,這個不能碰,那個碰不得,直到完全沒有績效為止。我們會不會也有隱形的心態殺手?阻擋了我們的升遷及美好的事業未來?讓我們都好好反思,至少我們會提醒自己,找出這個要不得的心態殺手,先把它幹掉再說!
Tuesday, July 22, 2008
主管常犯的 8 大錯誤
部屬避之唯恐不及的動物主管,你是不是?
領導者最常見的致命習慣,你有沒有?
《錯誤1》一心想贏的野狼主管
重要的事情要贏,不重要的事情也要贏,甚至對我方不利的情況也要贏。
有競爭心是好的,但是過度想贏,反而會失去判斷的能力。
《錯誤2》用「不是」「然後」為開頭說話的蜥蜴主管
當部屬提出意見時,喜歡用「不是」、「但是」、「可是」為開頭,然而當主管這麼說時,其實就是在向部屬傳達「你是錯的,我才是對的」的意涵。
《錯誤3》深怕別人不知自己有多聰明的老虎主管
「我已經知道這件事了」、「我知道的比你還多」,許多主管不想在部屬面前示弱,因此不斷在言語上提醒他人自己有多聰明,消息來源有多快,甚至過度吹噓自己的本事。
《錯誤4》搶功勞的獅子主管
對於有功的部屬,不僅沒有給予讚賞,甚至搶他們的功勞,獨佔績效。
《錯誤5》找藉口的烏龜主管
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甚至推委卸責。
與搶功勞相反,主管將失敗推到部屬身上,讓部屬背黑鍋。
《錯誤6》不聽別人說話的獵豹主管
當部屬說話時,面露不耐,或是緊盯手錶,要他們說快一點,無形中傳達了「你在浪費我的時間」的訊息,讓部屬感到不受尊重。
《錯誤7》生氣時發言的犀牛主管
無法控制脾氣,情緒常常爆發,且憤怒的時候口不擇言。
《錯誤8》否定對方的鱷魚主管
「讓我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是錯的」,主管總以為這麼說能夠協助部屬,然而,這只會讓部屬覺得主管是在建立自己的權威感。
坐上主管之位,你知道該怎麼當主管嗎?
認清自身領導的偏差行為,反躬自省承認錯誤,徹底改變態度與行為,揮別弱點,你也可以成為部屬愛戴的好主管!
Monday, July 21, 2008
【邏輯力】有邏輯,才會有聰明腦袋!
現場一:年度主管會議上,正在探討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的產品線裡,沒有以50歲以上熟齡市場為目標的產品,所以我們應該朝這個方向發展,開拓新市場……」
現場二:產品A在便利商店賣得很差,產品經理卻還是鋪了大量的貨,導致每個月退貨量都很高。產品經理表示:「雖說銷量不佳,但由於便利商店是最容易和消費大眾接觸的通路,能提高產品能見度,所以多鋪點貨是必要的。」
現場三:公司要舉辦員工旅遊,總務部長請你評估理想的去處。「內灣適合健行,還有螢火蟲可賞!不然去海邊好了,墾丁怎麼樣?不過,花蓮泛舟好像也很刺激耶……」
針對上述3個現場的回答內容,你認為是「完全正確」,還是「好像有什麼地方怪怪的」?
在現場一裡,發言的主管自認發現了一個公司尚未跨入的新市場,因而做出了建議。但是,難道只因為既有產品線裡沒有鎖定熟齡族群的產品,所以公司就該進入這個市場嗎?在試圖說服其他主管的同時,是不是應該更深入了解50歲以上的消費市場,並且評估公司在進入之後可獲得哪些好處、又該從哪個產品面向切入呢?以片面的觀察或感覺當理由,然後就搖旗吶喊要大家往前衝,是絕對沒辦法說服老闆投入資源的。
同樣地,在現場二裡,「多鋪點貨」和「提高產品能見度」確實有因果關係嗎?便利商店的貨架空間畢竟有限,業者無論鋪再多貨,也只是堆放在倉庫內,根本達不到產品經理自以為的廣告效果。至於現場三,充其量只能說發言者的點子很多,但終究沒能提出具體的建議,遑論回答總務部長更想獲得的資訊了:「每個人的費用多少?」「路線怎麼安排?」「住哪裡?」「活動性質適合每個人嗎?」這種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答案,不僅缺乏架構,更常有疏漏,當然也就毫無參考價值。
在職場上,「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仔細一想卻完全不合邏輯」的現象很常發生。這類似是而非的言論,不是東拉西扯、答非所問;設想不夠周延,缺乏結構和完整性;就是理不出因果關係,只以「我覺得」當做立論基礎,導致答案和問題之間毫無關連,直讓聽者忍不住想大罵:「你到底有沒有帶腦袋來啊!」
通往解答最簡短的路徑:邏輯
要破除這種思考的瑕疵,讓論述有說服力,依靠的就是「邏輯」(logic)。所謂「邏輯」,是指有系統地切分問題,然後按理引導出結論,並視需求而定,提出使結論正當化的論證;而「邏輯思考」(logical thinking),則是掌握、整合事物的整體及其部分之間的關係,再依循道理思考。簡單來說,邏輯就是協助人們「找面向、看問題,並得出有依據的解答」的方法。
無論你的困難點是什麼,只要你提出的說法或做法,讓周遭人覺得沒有根據,根本是胡來蠻幹,你所傳達的訊息,就缺乏說服力和一致性。碰到問題,卻想不出對策,更顯出邏輯思考的重要性。因為只要先自問「為什麼」「做什麼」「如何執行」等問題,就能初步釐清問題發生的源由,先將渾沌龐大的問題,拆成多個有明確方向的小問題;接著再將各種可行的解決方案,畫成樹狀圖或選擇枝,以檢視自己思考是否完整、重複或遺漏,如此就能提出具說服力又可行的解決之道。
邏輯不是詭辯,而是有證據的說服力
然而,一聽到「邏輯」兩字,人們心中往往立即浮現「白馬非馬」這類深奧的哲學思辯,或複雜的數理推導算式,因而心生「好難啊!」的恐懼。其實,不管是「金字塔原理」或一般人熟悉的「歸納法」「演繹法」,都只是幫助人們更靈活運用邏輯的工具之一,不要劃地自限地認定,非得先學會一套複雜的理論或方法才能懂邏輯。邏輯最主要的作用,是提出「理由的有效性」,讓聽者了解提案是「為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利益?」「又有什麼證據能支持?」當這三者你都能明確地說出所以然,就是具有說服力的答案,也就是「有邏輯」。
Sunday, July 20, 2008
5W2H:從各種角度想問題
在職場中,頭腦清楚、邏輯思路清晰的大有人在;但是,卻也有些人說話老是抓不到重點,講了老半天,大家還是聽不懂。碰到後者,就算是提醒他們說得「更聚焦一點、更具體一些」,也沒什麼用,因為所謂的「具體」,並非只要改變措辭或提升表達能力就能做到,而是要看當事人對於議題了解多深入、能夠分析到多細。換言之,對於問題不夠敏感,或是根本看不出毛病,其實與平時就不善於提問大有關連。
大多數人之所以不知道如何問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訓練,而在所有邏輯思考法中,「5W2H」可說是最容易學習和操作的方法之一。5W2H是在二次大戰時,由美國陸軍兵器修理部所提出,之後廣泛應用於企業決策和管理議題上,有助於工作者在思考問題時不會有所疏漏。
5W2H分析法又稱「七何分析法」,包括:Why(為什麼做)、What(做什麼)、Where(在哪裡做)、When(何時做)、Who(由誰做)、How(如何做)、How much(成本是多少)。更詳細地說:
What就是確立問題,了解「目的是什麼?做什麼工作?」
Why是說明背景或提出問題,也就是「為什麼要這麼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麼?」
When指的是時間,設定「什麼時間完成?什麼時機最適宜?」
Who是對象,指明「由誰來做?誰來完成?」
Where是地點,確認「在哪裡做?從哪裡入手?」
How是方法,提出「怎麼做?如何做會更好?如何實施?做法是什麼?」
How much則是花費或成本,計算「要花多少預算?金額是多少?」
任何工作如果缺少了這7個面向,即使提了案,也不會有具體進展。舉例來說,如果只傳達「下禮拜四要開會」,卻未事先說明「從幾點開到幾點」「在什麼地點開」「開會目的是什麼」等訊息,與會者就無法安排自己的時間表。
下次,當你再接到工作指令時,不妨試著用5W2H的角度去思考,相信做起事來更能事半功倍。
Thursday, July 17, 2008
MECE:抽絲剝繭拆解整理問題
當我們在思考或解決問題時,如果手邊的資料或資訊一多,腦袋常常就開始打結、失焦,不知道從何抽絲剝繭,逐步將資料或資訊拆解整理,所以很容易就會錯失資料的重點、偏離原來的主題,最後不僅很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
其實,想要改善這樣的問題並不困難,只要透過「MECE」這個思考技術,就可以有效地整理外在的資訊及內在的思緒,讓自己在分析事情或表達想法時,更加有條有理、邏輯清楚。
MECE的技術,來自於美國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Company),後來也成為許多企業人士用來提升邏輯思考能力的工具。所謂的MECE,就是「Mutually Exclusive &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互不重複、全無遺漏)的英文縮寫,意思是將某件事拆解成為彼此沒有重複、完全沒有遺漏的類目組合,以掌握這件事的整體關係。
進一步來看,MECE是一種「集合」的概念。將現有的資料,或是某個主題或事件當做「母集合」,去思考如何將這個母集合區分成沒有重複與遺漏的各個「子集合」,這就是MECE。
舉例來說,如果將「公司平日獲得的資訊」視為母集合,就可以將其分為「定期」和「不定期」這兩個互不重複、全無遺漏的子集合;而定期的資訊,又可再分為「每日」「每周」「雙周」「每月」「每季」「每年」這幾個子集合,依此類推。
透過MECE的方式,可將主題或事件所包含的元素或結構,以「立體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助於工作者認清其中的關係。而站在聽者或讀者的立場,這樣的做法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溝通表達方式。
此外,在運用MECE時,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找到分類的「切入點」,以將母集合區分沒有遺漏或重複的子集合。比如說,當母集合是一群人時,性別就是一種切入點,可分為男性、女性這兩個子集合。
不過,MECE的切入點往往不只一種,擅長用MECE思考的人,可從各種角度、立場去拆解一件事。因此,在使用MECE分析資料或事情時,最好能盡量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才能找到最有助於表達觀點、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同時也可以刺激自己的想像力和創意。
MECE這個名詞乍看之下很深奧,其實卻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方法,隨時隨地都能練習。只要讓腦袋熟練這樣的思考模式,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中,人人都可以輕鬆地分析所遇到的問題,進而理出頭緒,找到解決之道。
Wednesday, July 16, 2008
說故事溝通,吸引貓型人才!
「貓型人才」具獨創性,重視自身能力的實現,擁有多元的價值觀,質疑職場中的不成文規定。與他們溝通絕不能靠喊口號,得要學會包裝主題講故事。「當前『貓型人才』急增,若放任不管,則人人都只顧自我表現,將導致組織力量潰散,變成沒有向心力的公司,」日本野村總和研究所群體策略顧問二部部長森澤徹在《日經Accocie》雜誌上發出預警。
所謂「貓型人才」,是相對於「犬型人才」而來的,也是森澤徹對於職場工作者所劃分的兩種類型。傳統的「犬型人才」,對於企業及組織的忠誠度很高,價值觀也很一致,面對職場上各式各樣的不成文規定,大抵上都能認可。以往,日本企業員工多半是「犬型人才」,上司「追上美國,超越美國」一聲令下,眾人便全心全意地朝共同目標邁進。日本戰後享有的高度經濟成長,即是這群人在製造業上的努力而來。
但如今,愈來愈多員工展現出有別於以往的特質,他們極具獨創性,重視自身能力的實現,擁有多元的價值觀,對於職場上的不成文規定,則是採取質疑的態度。這類工作者,即前述的「貓型人才」,在重視「智慧資本」的組織裡日漸活躍。
森澤徹認為,欲增加企業的活性,就必須融合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才,方能讓全員朝共同目標邁進,強化組織實力。
然而,一般企業的管理和溝通方式,卻還是針對「犬型人才」而設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企業所傳達的願景和理念,聽在貓型人才耳中,根本就只是條列式的口號而已,就算老闆把「本公司以顧客第一為目標」喊得聲嘶力竭,仍舊難以打動人心。要達到讓「犬型人才被驅動,貓型人才受感動」,森澤徹強調,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說故事」,也就是把主題用事件來包裝。
以前述「顧客第一」的理念為例,若能利用「慘遭顧客痛斥的失敗談」「辛苦達成顧客要求的苦勞物語」「努力贏得顧客讚賞的武勇傳說」等故事,透過感情訴求來傳達,絕對能讓討厭一元命令的貓型人才被打動。
說故事的管理方式之所以有效,有三大理由。首先,充滿感情的故事,對於任何一型的人才都有吸引力。其次,故事具有「自我解釋的空間」,同樣的故事,可能會在每個人心中引發不同的共鳴,從而解除心中的抗拒。最後,故事的記憶性絕對比教條來得久,影響力更為長遠。
不過,故事要能感動人,「臨場感」十分重要,所以最好是以第一人稱來講述,並且詳述現場細節,甚至提出真實的素材或資料,才能引發大家「原來如此」的共感,樂於接納故事中欲傳達的理念。
在這個個人特質日益凸顯與歧異的時代裡,主管與部屬的溝通方式也必須隨著進化。懂得結合感情面與理論面、同時進擊右腦與左腦,就能讓訊息傳達更順暢,強化工作者的向心力,讓組織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Tuesday, July 15, 2008
一天變出二十五小時 十五分鐘工作術
一樣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常嚷著說沒空的人,也許只是沒有抓到運用時間的技巧,十五分鐘工作術,幫助你做個效率達人。「啊,我沒空!」「我實在沒時間做XX事!」常聽到許多人如此抱怨。然而,時間真的不夠用嗎?每個人每天同樣擁有二十四小時,為何有人可以在相同時間做更多事?
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抓出浪費時間的元兇,二、增加運用時間的效率。
浪費時間的四大元兇
人常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時間。與其抱怨別人佔用自己的時間,不如說其實大部份都是自己造成的。日本管理雜誌《The 21》指出,造成浪費時間的原因有四大元兇:
一、考慮太多,優柔寡斷
深思熟慮是好事,但若想得太多、考慮太過,遲遲不敢下決心動手執行,等到終於做了決定,卻壓縮了執行時間,導致一個很好的構想最後呈現結果不佳,浪費了事前的努力規劃、讓自己處於時間的強大壓力、最後成果也令人沮喪。
二、完美主義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個好原則,但若要求事事做到一百分,結果顧此失彼,未能整體考量,也無法做好時間規劃。原本已做到九十分,但為了加把勁衝到一百分,把大量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提高那十分,導致其他工作迫於時間與人力草草了事。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種「相對標準」而非「絕對標準」,應從擁有多少時間、人力、資源來考量,當條件有限時,就應思考「先求有,再求好」的哲學。
三、害怕失敗
每個人都希望一出手就成功,但並非每次都能做到,難免有些事不盡完美。如果太在意成果,患得患失、害怕失敗,不僅壓力過大,也會在執行時顯得畏縮,反而浪費更多時間,達不到預期成果。沒有人可以把每件事做到滿分,從今天的小失敗中學到經驗與教訓,慢慢累積,才能成就日後的成功。
四、挑簡單、喜歡的先做
喜歡的菜先吃掉?簡單的工作先做?這是一般人的習性,但卻容易掉入「先甘後苦」的痛苦中。其實,工作應以「重要性」、「急迫性」來安排,而非「是否容易做」、「自己喜不喜歡」為考量,否則會讓時間配置顯得雜亂無章。
抱怨時間不夠用,癥結是把時間以「小時」為單位來用。以小時來度日,扣掉睡眠與交通,一天只有十幾個單位的時間可用。而且,一項工作如果預定一小時做完,結果四十分鐘就完成了,剩下的空檔,人性往往就會偷懶、東摸西晃,結果浪費許多值得利用的零碎時間。
試試看這樣的新做法:以「十五分鐘」做為時間運用的單位。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以「十五分鐘」為時間單位
首先,一天會增加為四、 五十個時間單位。你可以依照工作的重要性,靈活分配適當的時間單位,即使偶爾想偷個懶,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這個道理就像魚網一樣,以「小時」為單位,時間縫隙大,容易浪費、流失;以「十五分鐘」為單位,時間縫隙小,可避免零碎時間在不經意或偷懶中流失。
另外,是為了健康,每十五分鐘給大腦與身心一個休息空檔。以生理因素考量,人可以集中精神、發揮最大腦力效益的時間,大約是十五分鐘,一旦超過,效率與思考力就會慢慢遞減。因此,集中精神工作十五分鐘之後,起身休息一下,喝杯茶補充水分、眺望窗外的遠景讓眼睛休息一下,讓腦力恢復最佳狀態,再繼續投入工作。
忙得焦頭爛額,是因為沒有事先做好規劃。人生目標有短、中、長期,同樣地,時間運用也有短、中、長期的配置。事先準備工夫做好,執行時會快速許多,省下許多時間。這樣就能不必瞎忙,而是忙得「有感覺、有意義」。若準備草率,邊做邊補、丟東落西,拉長執行過程,反而浪費更多時間,精神上也疲累不堪。
想想看,你真的忙到沒時間做某些事嗎?早上抽十五分鐘做運動、跟同事抽十五分鐘迅速溝通工作、晚上抽十五分鐘閱讀,真的做不到嗎?說穿了,都是自己找藉口。
善用「十五分鐘工作術」,是一種「加分型」時間利用法,能在同樣的時間做比別人更多的事,等於擠出第二十五個小時,比別人擁有更多「可用的」時間。若是因缺乏規劃、事先準備工夫不周,在發呆偷懶、拖拖拉拉中浪費掉,那就淪落為「減分型」時間利用法,永遠也逃不出「沒時間」的迷障。
Monday, July 14, 2008
CEO成功學1:人脈筆記》同事之間的人脈是什麼?
思考公司內人脈,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和同事之間的人脈」。我所認為的「同事」,除了同時期進入公司的同儕之外,當然還包括了進入公司的時期有三~五年差距的前輩和後進。
這一輪的同事就是所謂的「同志」,也是形成你的人脈核心的人們。
所謂同志,就是要共同思考「協調並一起改變公司」。重要的是思考「協調」而非「有一天要超越某某人」。
對於前輩,除了要學習他的專長並保有「有一天要追過他」的志向之外,還要絞盡腦汁思考,自己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前輩並且達成自己的目標。
年輕的時候,我無法抑制想要比別人超前一步的欲望。在某一段時期,與其與同事一起聚會,我會更想要參加名人主辦的派對。也就是說,比起眼前的夥伴,我更重視名人,所以才會選擇參加那邊的聚會。我也就因為這樣而被上司大罵了一頓。
「你要先重視的是在你眼前的同事!」
我想上司的忠告是沒有錯的。
如果是進入公司四、五年,已經確立自我定位的人,以名人派對為優先也無所謂。
但是,才剛進公司不到一年、還分不清楚前後左右的時期,應該不要徬徨,就以公司內的同事聚會為優先。
首先就是同事,亦即確立同志之間的向心力之後,才將視線移向外面的世界。
才剛進公司不久便想要獨舞,大概只會招來同事的反感,平白樹立敵人罷了。
Sunday, July 13, 2008
酒量與專業,請你選一樣!
春節期間,遇到一個大陸回台渡假的台商,聽了一個發人深省的經典故事:
這位台商在大陸北方做房地產,在那個講關係、講人情、講酒量、講交際的社會,一個外來的台商如何生存?他告訴我,不交際、不應酬、不喝酒是他的原則。有一次他要接一個大案子,在做完複雜的簡報之後,大陸的業主相當滿意,興緻高昂的斟上兩杯酒說:「來,李總,把這杯酒乾了,我們的生意就成了!」,這位台商回答:「對不起,我不會喝酒,請你在我的酒量和專業之間挑一樣!」,大陸的業主回答:「李總,您的專業當然沒話說,您說不喝就不喝,啥就這樣辦!」。
這是聽了許多悲慘故事之後的一個陽光而勵志的故事。這位台商當年在台灣生意失敗,受雇到大陸工作,身上只帶了二千美金及之前到大陸用剩下的六千三百人民幣,隻身上陸。這些年來,他已重新站穩腳跟,在人生地不熟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闖出一片天。
他的方法是努力與專業。台灣人工作全力以赴,努力自不在話下,但投機成習的台灣商人,講究專業、拒絕關係、拒絕應酬,倒是少見。他告訴我:在大陸,我們的關係、我們的人情,怎麼比得過大陸人,反而是台灣的專業與know-how,確實領先大陸,因此我把台灣的專業徹底的複製到中國,不但我自己去,還找了很多同業一起去。在公司中的每一個部門,我都引進了台灣的工作者,把整套的台灣工作方法,在公司內串聯起來,很快的,公司的營運績效就看到成果。
就這樣,他立下了不喝酒、不應酬,只講究專業的規矩,他在酒量通四海的中國,他在「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中國,完全反其道而行,為台灣的專業工作者爭取到最大的空間,也爭取到最大的尊嚴。
我完全認同「專業至上」的工作邏輯,許多年來,我幾乎完全謝絕應酬,除非少數已具有朋友關係的合作夥伴,我會樂意以朋友之誼餐敘,而具有目的性的應酬,我覺得那忽視了我的專業,也使生意蒙上複雜的陰影,我寧可放棄生意、謝絕應酬。
選擇專業,放棄酒量、放棄關係。我並不是看不起公關與應酬,只不過當我看到別人周旋在應酬與公開場合,愉快、瀟灑、自然、徹底完全融入,讓賓主盡歡,我知道公關與應酬也是另一種專業,至於酒量,當然也是專業。問題是我性格上不適合,不會取悅、討好別人,不喜歡喝酒,不會喝酒,如果想靠關係、靠應酬經營事業,絕對落得東施效顰的下場,只好努力培養自己的專業,用專業混飯吃。
問題是酒量與應酬,大多來自天生的性格,不易學、不好學。只有少數人天生具有這些能力,不幸的是大多數人也想擠應酬與關係的窄門,當然下場悲慘。而專業靠的是辛苦學習,只要發願,就能完成,在這兩者之間,請自己選一樣吧!
Tuesday, July 8, 2008
啊!又忘記該做的事……
工作一忙起來,有時總會忽略一些事情或細節,但不要以為健忘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會體諒。有本書叫做《大象不咬人》,意指職場上沒有人會被大象咬,都是蚊子才會咬人--蚊子就是一點點的小東西、小細節沒有照顧好,卻很容易讓你踢到鐵板,或變成大家眼中的「白目」。
在現今相對混亂的環境中,「忘了」不知不覺變成很多人的口頭禪。有一種是真的忘了,有一種卻是藉口:不是忘了,而是沒做好,我稱之為「緊急避難的健忘」,因為怕人家罵,就托辭忘了,看能不能獲得一點同情。只是次數多了之後,人家就會認為你心不在此,或能力程度只到這樣,你的工作雖然會越來越簡單,得到的尊重卻越來越少。經常「忘記」,對自己的職涯是一種傷害。
4招對抗健忘後遺症:該如何拯救健忘的腦袋?我有幾個訣竅分享。
1.口說隨風過,紙筆定江山。我走到哪都帶著筆記本,一有事就記下來,而且每天早上一定做整理:把前面的筆記先翻過,再一一寫下該做的事。這不限於「當天」應完成的事,只要是「欠債」,都逐項條列。隔天檢視,沒做的繼續抄到後面,做好的就劃掉。最多時我寫滿整整兩頁,有些人說解決事情要排優先順序,對我而言,哪些能讓我的工作清單最快變短,我就去做。另外,也有不少人是把事情寫在便條紙上,之後再貼到筆記本上,或像我集中收在盒子裡,偶爾再把它拿出來整理、抄在筆記本上。
2.善用熟悉的工具。工具不一定要fancy(流行的),但一定要是自己會用且善用的。我的手機裡總有一整天的行程,也設定功能及時提醒,而且下班前一定把手機的資訊傳到電腦同步處理。
3.永遠比別人快一步(one step ahead)。做事只要早一步,就比較不容易會忘;就算忘了,也比較有時間去補救。
4.有遺漏時馬上處理。不要再拖、再找理由、再陷入懊惱的情緒或怪罪別人,用最快的速度亡羊補牢。而且在如此緊急的時候,一定要對事不對人,所有的錯或他人的指責,一定是打落門牙和血吞,直接面對問題承認錯誤,先把事情解決再說。
不要拿藉口互相指責
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但只說「對不起,我忘記了」絕對沒有用。面對主管的怒氣,不要愣在那裡等著領罪,而是要說「對不起,我立刻來解決」。你可以趕快請人幫忙,更好的反應則是主動提出解決之道。一般人掉錢包都會馬上採取行動,做事也是一樣,應該抱持這種和自己切身相關的態度。
如果是同事或主管忘了某些細節或當初的決策怎麼辦?因為現在環境的複雜程度和變動性都很高,遇到決策要臨時更動也很正常。我建議大家平時就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設:不要再計較「原本你不是說怎樣怎樣」,而是之前那樣做和現在這樣做,哪種會比較好?
當然,如果別人忘記了,你應該要適當提醒,但同時也要注意語氣和表情,維護對方的自信和自尊。溝通原則中有很重要的6個字:「衡外情,量己力」,也就是衡量局勢和場面,再決定自己如何回應。永遠不要忘記你們是同一個團隊,你傷害你的主管、同事或下屬,就是傷害自己的團隊。可以回去再關起門來檢討,但千萬不要在會議上或當下互相質疑,甚至推卸責任。也許有人會反過來怪你「幹嘛不早點提醒」,只要理性回應「下次我會注意」即可,不要嗆回去。畢竟在職場上完成任務是第一要務,維持良好關係則是第二。
Monday, July 7, 2008
【邏輯力】用「關鍵字」溝通,帶領員工解決問題
文/陳芳毓
邏輯思考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惠普科技(HP)企業伺服器暨儲存事業處總經理廖仁祥,隸屬企業系統服務事業群,英文名稱是「Technology Solutions Group」。顧名思義,用科技幫企業客戶解決問題,就是他的專業。然而,客戶找惠普解決企業問題,惠普找員工來解決客戶的問題,那員工有問題時,誰能幫忙解決?
心法1:成為問題解決型領導者
業務員常來找主管抱怨工作問題,偏偏他們喜歡「說故事」,經常繞了半天,還談不到重點。這時,廖仁祥就會說:「把形容詞都拿掉!只要告訴我『主詞』『動詞』和『受詞』就好!」
惠普科技企業行銷公關處處長張紫珮笑說,這種「冷血」的溝通方式,一度讓她有點沮喪。但廖仁祥解釋,這麼做,就是為了找出「關鍵字」,好幫員工解決問題。
廖仁祥回憶,當他還是新手主管時,老闆曾稱讚他:「你最大的優點,就是會帶頭解決業務員最嚴重的問題。」此後他更相信,關心員工最好的方法,就是協助他們解決最為嚴重的問題。
這就好像打仗一樣,只坐在後方聽情報、卻不上前線衝刺的將軍,根本不會知道真正的危機在哪裡!因此,主管必須帶領員工解決問題,而不是等著員工自行處理後,再來回報。然而,「帶領員工解決問題」,不等於「幫員工解決問題」。廖仁祥解釋,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員工在第一線解決問題,主管站在後方提供資源和支持」。
至於如何扮演好這個後勤支援的角色?廖仁祥建議,主管在跳出來幫員工解決問題之前,應先確定問題是否「夠嚴重」。否則,貿然攬下所有問題,不但會把員工寵壞,也會讓自己忙死。更重要的是,主管如果只幫員工解決大問題,不但能贏得感激,還能在處理過程中,給予員工機會教育。畢竟,主管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讓員工有能力自行解決八成以上的工作問題。
然而,什麼是需要主管插手的「嚴重問題」?廖仁祥的判斷是,很多員工同時發生的問題、影響公司營運和員工士氣甚鉅的問題等,都是大問題;而問題的影響程度和範圍愈深、愈廣,則愈需要迅速解決;尤其是關於「人」的問題,更是一刻都拖不得!
心法2:走動式管理,主動找出問題
為了預防「人」的問題,光是被動解決問題還不夠,最好能做到主動發現問題。惠普創辦人比爾‧惠列(Bill Hewlett)與大衛‧派克(David Packard)相當強調「走動式管理」,廖仁祥自詡是這套理論的忠誠追隨者。他發現,有些員工愛面子,往往拖到問題很嚴重了,才要來找主管;也有些員工是很不愛溝通,經常會隨便謅個假問題,敷衍主管。碰到這類員工,主管根本得不到問題的全貌:「如果問題的假設錯了,解法也會跟著錯,最後反而會被自以為是的『邏輯思考』給害了!」廖仁祥點出其中的原因。
「解決問題前,要先有解決問題的『誠意』,」所以主管應應該要到處「閒晃」,伺機詢問員工是否「有問題」。許多員工經過主管這麼一問,話匣子就開了:「老闆,客戶不喜歡我!」「老闆,客戶嫌我們價錢太高!」「老闆,這都是某某人的錯!」這時,主管千萬不要「裝聰明」,急著解決問題。而是要「深吸一口氣,然後說『tell me more……』(再多告訴我一些)」廖仁祥手掌向下,微笑地做了個「冷靜」手勢。
他建議,多問幾個開放式的問題,就能刺激員工把所有可能造成問題的原因說出來。而在一般狀況下,通常只要提出5個問題,就能找出問題的核心;而且這個核心,往往跟員工一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完全不一樣!
身法1:先用心智圖腦力激盪
有了問題之後,接著就要找原因。累積20年的主管經驗,廖仁祥認為,八、九成的問題,都可以透過不斷問問題來解決;只有一、兩成的問題過於複雜,需要邏輯分析工具的幫助。廖仁祥最喜歡的工具之一,是心智圖,「因為它能讓你找出關鍵字,和其中的因果關係。」
惠普科技執行長馬克‧赫德(Mark Hurd)也是心智圖的愛用者。廖仁祥曾經參加一場由他主持的演講,當赫德在台上滔滔不絕時,台下另外一位專家便同步在一面大牆上,將演講內容畫出心智圖,協助聽眾理解。廖仁祥也把這套方法,用在幫員工解決問題上。上個月,他調回企業伺服器暨儲存事業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員工逐一找來面談,找出卻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員工一開始吐苦水,他就開始在紙上畫心智圖,羅列問題,讓桌上堆了厚厚一疊蜘蛛網般的心智圖表。然而,廖仁祥的時間和資源都有限,搜集了所有人的問題後,又該如何決定誰的問題比較重要?哪個問題又該先處理?這時候,廖仁祥還有一個古老但實用的法寶:象限圖。
身法2:再用象限歸納決策
由於心智圖的軟體並不普及,不利於電腦文書處理;而發散式的思考,也較適宜作為腦力激盪,無法拿來決策。所以,廖仁祥會把心智圖發想出來的問題,一一放到象限圖上,依據問題緊急程度與影響大小,決定解決的先後順序。然而,預算有限,不可能做所有的事。
因此,當所有人經過腦力激盪,列出所有可能的成長方式後,廖仁祥又拉出X軸和Y軸,形成一個象限圖,把這些方式依影響高低與投資多寡,放到各個象限裡。而為了讓決策更一目了然,廖仁祥說,也可以為這4個象限取名。如此一來,哪些提高業績的方法較適合執行,就很清楚了。否則,開了幾小時的會,最後主管只丟下一句「大家回去蒐集資料,下次再討論」,沒邏輯又不決策,誰受得了?
心智圖幫助了思維發散,腦力激盪,不要遺漏;象限則幫助思維收斂,做出區隔,權衡決策。廖仁祥強調,邏輯思考的工具有上百種,用來順手的,就是好的。更重要的是,主管除了要會用邏輯工具做分析、決策外,還要牢記邏輯思考的兩個心法:主動發現問題,帶領員工一起解決,才是真正具有邏輯力的好領導者!
Wednesday, July 2, 2008
策略直覺四步驟
勤奮的執行力、有效率地達成策略固然有助於營運,但是真正的大成功都仰賴創意性策略。創意策略如此重要,現今已有滿坑滿谷的策略分析研究,但是卻只有很少數能告訴你如何「創造」創意性的策略。
而哥倫比亞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教授威廉‧杜根(William Duggan)的《策略直覺》(Strategic Intuition),正是其中之一。
「策略直覺是一個清楚的想法,一個可以付諸行動的好點子,是腦中洞察力的靈光一閃,」杜根說。「策略直覺不可以強迫取得,但我相信可以訓練自己讓它更容易產生,」杜根提出了四個步驟。
首先,從歷史中找尋範本。「你最好先具備一些該領域的背景知識,或者受過一些該領域的訓練,」杜根說,但在大量資料蒐集之後,你也可以嘗試跨領域的一些閱讀來幫助靈感。
其次,靜心。在這時候你不應該讓所有的問題和解答佔據大腦,而應該徹徹底底的清空腦中所有念頭,讓大腦休息一下。
第三,靈光一閃就出現了。這時候,在你的大腦中突然將所有歷史的經驗解決方法,快速連結組合成新的方法。
之後,你就進入了解決方案的第四步,光是有靈感還不夠,還要落實執行,這些靈光一閃才會成為日後的策略直覺。
他強調,太強的目標設定,不達目的絕不休止,往往會忽略沿途中的許多其他機會和彈性的做法。不如開放心胸,讓創意自己去尋找出路。
Let’s T.I.P.E. ! - 大聯大核心價值觀 ”專業” 信條
1.成為利益關係人 (客戶/供應商/股東法人) 的首選
2.建構學習型組織的環境,要求個人和團隊不斷自我提昇專業
3.專注本業,嚴格執行
策略直覺四步驟
勤奮的執行力、有效率地達成策略固然有助於營運,但是真正的大成功都仰賴創意性策略。創意策略如此重要,現今已有滿坑滿谷的策略分析研究,但是卻只有很少數能告訴你如何「創造」創意性的策略。
而哥倫比亞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教授威廉‧杜根(William Duggan)的《策略直覺》(Strategic Intuition),正是其中之一。
「策略直覺是一個清楚的想法,一個可以付諸行動的好點子,是腦中洞察力的靈光一閃,」杜根說。「策略直覺不可以強迫取得,但我相信可以訓練自己讓它更容易產生,」杜根提出了四個步驟。
首先,從歷史中找尋範本。「你最好先具備一些該領域的背景知識,或者受過一些該領域的訓練,」杜根說,但在大量資料蒐集之後,你也可以嘗試跨領域的一些閱讀來幫助靈感。
其次,靜心。在這時候你不應該讓所有的問題和解答佔據大腦,而應該徹徹底底的清空腦中所有念頭,讓大腦休息一下。
第三,靈光一閃就出現了。這時候,在你的大腦中突然將所有歷史的經驗解決方法,快速連結組合成新的方法。
之後,你就進入了解決方案的第四步,光是有靈感還不夠,還要落實執行,這些靈光一閃才會成為日後的策略直覺。
他強調,太強的目標設定,不達目的絕不休止,往往會忽略沿途中的許多其他機會和彈性的做法。不如開放心胸,讓創意自己去尋找出路。
Let’s T.I.P.E. ! - 大聯大核心價值觀 ”專業” 信條
1.成為利益關係人 (客戶/供應商/股東法人) 的首選
2.建構學習型組織的環境,要求個人和團隊不斷自我提昇專業
3.專注本業,嚴格執行
Tuesday, July 1, 2008
學得比狼快
狼吃羊,被視為天經地義之事;狼來了,羊就只能乖乖被吃,這是不能被改變的悲慘事實。但如果你是一隻羊,你是要無可奈何地接受這個事實,還是勇敢抵抗可怕的狼?
對羊來說,狼的存在一直是個莫大的威脅。草原上羊群的數目雖然愈來愈多,但是偶爾也會有同伴「不見」的情況發生,想來已經成為狼的腹中物。這種情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羊群大多只是認命地接受,因為老祖宗曾經留下「狼會來,就像太陽一定會升上來」的至理名言。
但是,羊群中總有不甘現狀者,牠鼓勵大家去尋找出對抗狼群的方法。
一開始,大家都覺得牠的提議是天方夜譚,嘲諷牠的想法。但是當羊群試圖以觀察與思考方式,找出對抗狼群的方法,並根據這些方法來學習更多的技能後,雀躍地發現,原來狼並不是那麼難以抵擋。
這是大衛‧哈欽斯(David Hutchens)在《五項修練的故事─比狼學得快》(Outlearning the Wolves)一書中,以寓言的方式,告訴大家如何在學習型組織中,生存與發展。彼得‧聖吉(Peter Senge)在《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中,則提出了「學習型組織的架構」。此架構包含了三個領域:
領域1:明確的願景。就如同故事中的羊群,牠們的願景就是「不要再有羊兒成為狼的早餐。」如果沒有清楚明瞭的願景,無法貼近組織成員心底深處的渴望,就無法激勵成員自動去學習,更遑論學習型組織的產生。
領域2:如何執行。故事中的羊群,以觀察與思考的方式,找出狼群出沒的關鍵點。我們應該思考,要怎麼做,才能達成想要的結果。
領域3:深層學習。當羊群找出關鍵點,並想出如何對抗狼群後,應用自己學來的一技之長,協力合作,最後達成設定的目標。唯有成員願意去學習,才能讓組織有成長與發展的機會。不斷學習,才能帶來新的認知與感覺,也才能產生新的態度與信念,就如同最後羊群的發現:「原來狼並不是那麼難以抵擋」。
Let’s T.I.P.E. ! - 大聯大核心價值觀 ”均衡互利” 信條
1.在WPG成長發展當中,利益關係人(員工、客戶、供應商、股東法人),都可得到相對等的利益。在互利共生精神下,保持中庸平衡之態度,才能公平、合理的分享成果,創造並維持良好、長期之合作關係。
2.跨集團之定位與使命相互互補,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之下,應集中火力加速中國地區快速提昇合作效能。子集團間利益相互衝突或違背時,以大聯大利益為最優先考量。
3.拉大與對手的距離,對外贏取大聯大最高利益,對內將秉持公平、公正原則,將資源作最佳化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