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5, 2012

衡量个人成熟度的四个指标





文/杜书伍

  一个人从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好不好、处事态度健不健康,到能否正确地决断事物等等,都与其成熟度有关。因此,如何衡量一个人(包括自己)的成熟度,是一件重要的事。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评量。



一、单面向V.S.多面向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周遭事物的考虑,最先大多只能专注于一件事物,然后逐渐进展到能够同时兼顾多种事物在工作能力的培养上,有些人总是习惯于单点思考,在考虑一件事物时,往往只能注意到其中的一个单点,而无法同时顾及周遭相关的事物,使得思考、决断的质量相当低落,挂一漏万。而一个成熟、有火候的人,则会把各种相关的事物一起纳进来做整体的考虑,所做出来判断决策的质量也会较佳。



二、有形V.S.无形

  人在判断外界事物的价值时,只有先意识到事物的存在,才有可能进一步体认到它的价值。然而,无形事物所能产生的价值,却永远大于有形的事物,因此,一个人从只能看到有形价值,进一步到能够体认无形价值的存在,便反映出这个人的成熟度与火候。举例来说,一般人就业时,所获得的薪资是有形的,工作的学习成长环境却是无形的,而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带给个人能力更大的成长,与更好的发挥,个人得到的成就也因此更高,所以其价值远高于有形的薪资。



三、短期V.S.长期

  也有一些事物是需要长期的耕耘,而且在短期内不见得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但是,其效益却是源远流长地延续发酵,且时间越久,产生效益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得到的整体成效也会因此百倍于短期效益。许多人在思考与决策上便容易倾向于注重眼前立即的效益,却未能重视、或没有耐性从事长期的耕耘,形成所谓的「短视」。而一个成熟的人,则能够忍受短期效益不明显的现象,而选择长期耕耘,追求长远的效益,我们说一个人「有远见」,意思便在于此。



四、相对V.S.绝对

  世界上所有事物几乎可以说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比方说,好与坏之间,并非100分与0分的截然二分。「好」有可能70分的好,也可能是90分的好;「坏」则可能是59分的坏,或20分的坏。但一个不成熟的人,会习惯于用绝对性的角度来判断事物,只有「好」与「坏」的绝对二分法。而一个成熟的人,对于事物则懂得用相对的逻辑来看待,而拥有较精准的判断力。



  综合上述四个指标,当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成熟度时,可观察其思考、决断一件事物时,是否能经常兼顾到多个面向、是否能看到无形的价值、是否注重长远的效益,以及对事物的判断是否能用相对的逻辑,藉此来衡量。因此,一个人的成熟度够不够、火候深不深,就看他对于上述事物养成多深的认知,以及多牢固的习惯。

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




/杜書伍

  在工作或生活當中,我們不斷地在學習各種事物或技能,而隨著對同一件事物運作得更熟練、瞭解得更透徹、應用得更廣泛,一個人的能力也跟著逐步提升。如果仔細分析一個人在某一領域的學習成長過程,則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反映出來的能力高低,大致可以分為五個等級,我分別稱之為:不會、會、熟、精、通



  當我們接觸到一件新的事物時,必定是從「不會」的階段開始。透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基本的方法與步驟,於是學「會」了這件事。「會」的標準其實不高,只要一件事情做得出來就算是「會」,但能力光是停留在「會」的階段,顯然不足以在職場競爭中留存下來



  透過反覆不斷的操作練習,進步到可以把這件事做得很有效率、做得很好,則能夠稱之為「熟」。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能力上達到「熟」的等級,代表著他能夠在效率與品質這兩方面,同時達到一定標準的要求,對事物的運作與執行滾瓜爛「熟」。一個人的能力到達這個等級時,大抵能在既有的工作崗位上,表現得中規中矩,還算稱職。



  然而,「熟」充其量也只是在依樣畫葫蘆,只不過畫得又快又好罷了,但對於事物的瞭解卻不見得透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稍有變化,很可能就無從下手一個人的能力若一直停留於此,往往成為所謂的「萬年科員」,數十年如一日地做著同樣層級的事;也很可能因為客觀環境改變,既有的能力不再有用,而必須從頭學習一項新的能力。



  「熟」的往上一個等級是「精」,在職場上,唯有達到這個等級的能力,才有資格在一家公司擔任基層主管到中級主管的職位。要提升到「精」有一個先決條件,即要對於所從事的工作能夠有「深度」的瞭解。一個人要從「熟」提升到「精」,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不僅要知道如何做,還要進一步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藉以掌握每一個運作背後的道理與根源所在,如此才有可能找出當中不夠完善之處,加以改善;遇到變化的時候,也能夠知道如何因應。



  從「精」到「通」,則是一個較為漫長、難度較高的過程。就工作上而言,一個人能力要提升到「通」的等級,必須在同一個領域中,經歷過兩種類型以上的事物,在「精」於不同類型的事物之後,比較分析不同類型之間的差異,加以去異求同,而在面對此一行業內的其他新事物時,便能夠駕輕就熟地因應。一個人的能力提升至此,可稱之為「通」,也就是融會貫「通」的意思。



  一件事物從「不會」到「會」,再到「熟」,進而提升到「精」、「通」,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學習過程。而每一次等級的提升,都有更多不同的條件必須具備,而非隨著時間的進展就能自然地升級;而且,越往高的等級,其升級所需的學習過程也越為漫長。因此,一個人的能力可以提升到哪一個等級?需清楚認知到此一能力提升的過程與所需條件,以及足夠的動力與耐心去學習

问题来了,接招!





/经理人月刊

上司突然抛出一个你压根儿都没有想过的问题,你结结巴巴地回答,事后才想到:「唉哟!我那时候如果这样说不就好了。」



归纳出以下几个简单的问题回答技巧:



■技巧一:请提问者重述或者厘清问题。这样做除了能够帮自己争取到几秒钟的思考时间之外,通常提问者再一次说明问题后,会让问题变得更清楚



■技巧二:自己重述问题。例如,当提问者不带善意地质问,被提问者可以选择采用比较不尖锐的字词与说法重述一遍,以软化问题。又例如,提问者的问题内容复杂,被提问者可以简化问题,为自己理出回答的头绪



■技巧三:不一定要立刻回答。一旦弄清楚了问题,考虑自己是否有答案,如果没有,不要害怕承认;如果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回答,诚实告诉对方。主管教练克劳迪(Jeremy Kourdi)表示,回问对方:「可不可以给我一点时间想一想?」这么做也显示出你觉得对方的问题很重要



■技巧四:也别忘了要问问题。例如,回问提问者:「贵公司的预算大概多少?」「我们目前手上有哪些资源?」克劳迪认为,回问提问者显示出你正在认真思考,而且也能够帮助自己更了解问题,增加答案切中问题的机率



■技巧五:把问题的范围拉大,不要掉进不重要的细节里。芝加哥大学心理学者马科思(Sander Marcus)谈到,他认识的一位高阶主管有一次被问到:「如果你妈妈是你的员工,然而她的工作表现很差,你会怎么做?」他回答:「我带员工的理念是,鼓励他们发挥个人最大的潜力。对于需要加油的员工,我会尽量帮助他们。」这个回答简洁地陈述了一般性的领导原则,巧妙地避开了令人不舒服的假设性问题



■技巧六:做些回答问题之外的事。克劳迪表示,有时候不管回答得多好,对方好像还是不满意,这时候回答问题已经不是重点。他建议,可以询问对方为什么特别关心这个问题,显示自己试图了解他的立场,让场面先冷静下来



沟通教练菲思(Kate Firth)也建议,可以请教在场第三者的意见,以化解尴尬。或者心平气和地告诉对方,会后再单独回答他。千万不要跟提问者吵起来,会失去其他听众的敬意。

Sunday, April 22, 2012

找問題、提解答,拿出成果來



/謝明彧

這次調查中,「問題解決力」「態度力」「合作力」「專業力」是企業主管評斷工作者是否勝任的四大指標,我覺得這是很正確的結果。主管在判斷一個人時,首先一定是看專業表現,畢竟公司雇用一個人,就是希望他能為組織帶來幫助與利益,這也是為什麼「問題解決力」,會成為這次調查中最被企業主與人資主管看重的原因。



別等問題發生,才開始危機處理



一般人對於「問題解決」所抱持的心態,常常只侷限在「問題來了,我想辦法妥善解決」,但我認為,真正的問題解決力,應該是更進一步,「主動去找出問題」畢竟如果做好防範與準備,很多問題根本不會發生。正因為措手不及,問題才會變成「問題」,這時的所做的應對就已經是「危機管理」,根本不叫問題解決了。



所以「預先設想」「主動找出」是平日培養「問題解決力」最重要的兩個思維,在問題尚未真正發酵前,有了這兩個動作,即使面對不確定,也能擬定配套措施,把風險降到最低。就某些層面來說,與其訓練自己「如何解決問題」,不如先訓練自己「如何找出問題」,不要等主管、客戶來告訴你問題在哪,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培養「問題觀察能力」上,由於每件事面對的情境不同,不可能按照指導手冊上的幾個步驟去執行,就一定能發現問題,但我認為,「事前反覆練習與準備」永遠是避免問題最好的方式。與想其建立有效的問題解決步驟,還不如做好事前的準備工作,這對資源成本與組織觀感都更有利,否則等到火燒眉毛時才來趕忙救火,救得再漂亮,也不會是最好。



別做鴕鳥,方法與心態決定專業



不同的產業會有不同的問題需要解決,但人只要在職場,都一定會有幾項共同的必修課目,例如「溝通」「合作」「適應」「抗壓」「領導」等與工作態度相關的能力,兩者具備,才是企業判斷一個人能否勝任工作的最大考量。



但工作態度良好絕對不是「任勞任怨」老闆要的是成果,而不是超長工時;希望的是更有效率的員工,而不是每天加班加不完的員工。所以工作者與其心裡抱怨又無奈地加班,不如在接到命令後去思考:「我要怎麼進行好時間管理?」讓自己更有效率地工作,而非以超長時間換取成果。



所以面對更多責任,你表現出來的「態度」固然重要,但是你自己怎麼看的「心態」更重要。一個有承諾意願的工作者,面對責任的加重,不會當它是負擔,而是挑戰,會思考怎麼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達成目標。心態轉換,你做事的感覺就會全然不同,而這點,企業主管也絕對感受得到。

真心赞美6话术,说对话、不说客套话



/经理人月刊

  有时候你明明想称赞对方,却被认为「说话很客套」「只是在奉承吧」。面对这种尴尬场面,有 6种可以立即派上用场的称赞技巧。



1.投入感情

缺乏感情,表示那不是你真正认同的事情。因此,只要称赞你认为对方值得赞美的地方就好,传达出自己真诚的感受,对方必然感受得到。

2.具体称赞:

讲出具体内容,比起笼统的称赞,更能让人觉得你是真心的。比如具体地说出「这件衬衫袖子的设计真好看」,就比只称赞对方「衣服很好看」来得好。此外,称赞之后向对方提问,更可以增加真实感,比如「贵公司的开发能力真是优秀,请问你们是如何产生这些构想的呢?」

3.客观地称赞:

以非直接且客观地角度赞美。假如你想称赞新来的上司很厉害,又不想被认为在拍马屁,可以转个弯说,「大家一定常说你很聪明吧!」用客观的立场谈话,可以观察出对方期望别人对他的看法。

而采用第三者的句型,例如「大家都夸你们家小朋友很可爱吧,」对方听了就会觉得「我们家的小孩果然很可爱。」

4.即使对方表现谦虚,仍要称赞到底:

大部分的人听到称赞,都会谦虚地表示,「还好啦」「没有啦」,但如果你这样就作罢,被你称赞的人一定很难过,因为他其实是希望你继续称赞下去。

5.称赞对方前,先「不经意地」发出赞叹:

就像吃到好吃的料理,会不自觉地发出「哇~」的赞叹声。举例来说,到部长家作客,吃到部长夫人的料理,大家一定抢着说好吃,但如果你先发出一声「哇~」再称赞「好好吃喔」,就能让称赞更具说服力。音量要保持在对方刚好能听见的程度,而且说的时候绝对不能和对方四目相交,不做眼神接触,听起来会更像真心话。

6.巧妙地透过第三者给予称赞:

虽然直接称赞对方,对方会很开心,但若经由他人得知自己暗地受到赞扬,开心的程度会加倍。就像你听同事说,上司曾在你不在场的场合称赞你一样,透过第三者之口,更能让人感受到话语的真实性。

Thursday, April 19, 2012

关于销售的五个迷思





/EMBA杂志编辑部

在商业界,有许多销售秘技在各个企业间广为流传。不过,这些所谓的智慧,有时候很…没有智慧,甚至非常愚蠢。销售顾问詹姆士(Geoffrey James)最近在公司杂志(Inc)上,指出五个最常见的销售迷思: 



销售顾问詹姆士(Geoffrey James)最近在公司杂志(Inc)上,指出五个最常见的销售迷思:



■迷思一:顾客永远是对的。实在有太多人信奉这个原则了,以致于有许多人会误以为它是自然法则。



事实是,顾客通常不太理性,而且要求太多。因此,销售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这样的顾客,让他们有比较合理的期待。换句话说,假如顾客的想法是错的,你必须如实告诉他。



■迷思二:顾客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事实上,顾客对于自己的需求,往往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因此,他们想买的东西有时候也颇为异想天开。不要去迎合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身为一个负责任的销售人员,应该找出顾客真正的需求,然后针对这些需求提出解决的选项,供顾客选择。



■迷思三:每个潜在顾客都深具潜力。假如你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你的顾客,那么你有可能成天追着空中楼阁跑。「事实上,你该追的是运钞车,而不是垃圾车。」詹姆士说。假如你要卖东西,你的首要任务是排除没有钱,或是没有真正需求的潜在顾客。这样你才能把精力,专注在真正有潜力的顾客身上。



■迷思四:不要把顾客的拒绝当真。假如潜在顾客已经用各种方式拒绝你,而你还在死缠烂打,那么你有可能在浪费自己的时间。销售的契机就和巴士一样,每隔十五分钟就会来一班。绝对不要执着于某一笔交易,而且永远要记住,当顾客不只一次拒绝你时,那就表示他真的不想和你做这笔生意。



■迷思五:最好的业务人员个性都很外向。在现今的环境中,有许多销售情境其实对个性有点内向的销售人员,也就是比较善于聆听的销售人员来说,反而比较有利。



事实上,现今最有成效的销售训练课程,往往是以倾听技巧作为训练的主轴。这些课程当初是为了训练心理师与咨商师而设计的,而这些人大多不是个性外向的人。 

Tuesday, April 17, 2012

其实你还有第三种选择


/ EMBA杂志编辑部

客户要求降价,是该顺从他的意见让他降价,还是不该?重要部属希望在这个时间休个假,但眼见业务旺季到来,休假会影响人力调配,该不该说服部属先牺牲假期?不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冲突,双方争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例子,屡见不鲜。该怎么化解这样的挑战? 



通常,在任何冲突中,大家惯用的第一个选择就是照「我」的方式,第二个选择就是照「你」的方式来进行。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这时不妨考虑第三种选择: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设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找到一条出路,让双方都获益。



制造一个更大的「饼」

大多数人在试图解决冲突时,都把冲突视为一种交易,重点是分配那个「饼」。你可以把「饼」送给对方,也可以和他争夺到底。但是到最后分饼时,是相同的一个饼。相形之下,「第三选择」是改变情况。重点是制造一个更大、更好的新「饼」,也许远比原先的「饼」要大得多、好得多。大多数冲突的解决是交易式的(transactional),「第三选择」则是转化式的(transformational



三种心态,达成综效

第一个步骤是:「我看到我自己。」站在自己之外,思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检查自己的动机。如果你能确定自我的价值,对自己的贡献和能力有信心,就不需要借着抵抗对方来防御自己,而可以坦率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步骤是:「我看见你。」对对方心存敬意,重视对方的想法、经验、观点和感觉



第三个步骤是:「我找到你。」也就是对彼此之间的落差感到好奇,而不是觉得自己受到威胁。当双方意见不同时,不妨说:「你的见解和我的不同,我需要听听你的看法。」没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快消除冲突了。



练习这三个步骤,你会找到使冲突变得无关紧要的「第三选择」:找出更好的办法;让每个人都成为赢家;大家都充满活力。

過度依賴優勢,讓人疏忽能力培養



/杜書伍

優勢是幫助人突破障礙、困難的利器;所以人要懂得善用優勢,以利事物的推動。但是,當優勢一再的助人成事,人會不自覺滋生「事情沒甚麼困難」「只要這招萬事OK」的錯覺;甚至會誤認為自己很行,不用太努力,樣樣事物就能做的比別人好。每個人在職場上,或多或少都接觸過這類「過度依賴」優勢的人,最常見者為具有「先天優勢」者:



  一、「俊男美女」或「溫文儒雅者」,因為外型討好,與人互動時易獲得好感或信任,辦事無往不利;因此,就容易因過度自信而自滿,又因長期疏忽培養內在實力,更易顯得華而不實。



  二、能言善道者,說話頭頭是道,讓人如沐春風,輕易就達成說服的目的;卻也因為如此,更想要用心於操控詞藻、表達技巧,忽略強化內容的深度,而失之輕浮、淺薄。



  三、記憶力強的人,從小考試一路過關斬將,不自覺養成凡事「背了再說」的習性;回過頭來,便顯現不習慣動腦的習慣,反而導致理解體悟力普遍不足。



  還有一類是屬於擁有「外部優勢」,譬如:



  一、公司的產品強勢,業績能輕鬆達成,員工便不會戮力於能力的提升;當產品優勢不再,業績便從雲端跌落谷底,且束手無策。



  二、企業的制度、專業分工與訓練完善,員工的績效很快展現;但若未認知其優勢來自於背後的「招牌」,而刻意培養能力的話,一旦離開其羽翼,昔日英雄也易折翼。



  優勢反為人帶來「以為自己能力很強」假象的原因,在於擁有優勢者,是不勞而獲就嘗到甜頭,因而會想要一用再用,想再強化這個優勢,而忽略去建構真正的能力。然而,優勢不是能力,優勢只是「單點突破」,頂多是起步時的有利籌碼;但要能夠持續維持領先,必須具備能力,而且是多方面的能力,才會扎實而長期有效。



  能力與優勢的最大差別,在於能力是要經過努力、相當時間的磨練,才能打造出來。它通常是因為遭遇了某個困難,才會激發人去思考解決方法,並經由嘗試的過程,從中摸索、體認出一套真正能解決問題、困難的方法或技能。長期依賴優勢者,也因為未經歷過此一歷程,學不到建構能力的方法,長期而言,更容易被有實力者遠遠拋在其後,殊為可惜。



  個人應認知到,擁有優勢者會不自覺依賴優勢的「自然律」。因此,假如你具有先天優勢,恭喜你,上天對你有特別眷顧;但應提醒自己不要去「依賴」它。而遭遇困難時,也要認知到這是培養能力的好機會,而去嘗試建立出一套培養能力的方法,真正更全面的培養出能力優勢。

Wednesday, April 11, 2012

框架裡的自由



/方素惠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一堆文字裡,忽然看到一句話隱身其中閃閃發光,有時還帶著「轟」的一聲(但是別人沒有聽見),彷彿世界忽然混沌大開。



那可能是一個你已經摸索許久才逐漸悟出的概念;或它為你解開了讓你最近吃足苦頭的一個難題,但它那麼清楚地被作者寫在那裡,讓人額頭冒汗,彷彿很容易地就把成功的方程式公諸全世界了。事實上,所有的成功,很可能就是這麼一個把簡單道理摸索清楚,然後路越走越開闊,又牽引出其他機會和祝福的過程。要是企業的運作,也能夠有這樣的方程式就好了!



某種程度來說,的確是有的。奧蘭國際(Olam)就是一個例子。奧蘭國際原來是一家在奈及利亞供應腰果的農產品公司,它為了降低在開發中國家運作的風險,直接向農夫購買腰果,深入第一線掌握供應商人脈,結果為它建立了強大的優勢。它將這種模式套用在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農產品和市場上,建立了一個巨大的農產品帝國。



像這樣的成功企業,他們發展出的是一套「可複製的商業模式」,讓他們可以不斷成長,卻不致偏離軌道,浪費太多資源,或增加無謂的組織複雜度。



「從核心擴張」一書作者、知名的管理顧問祖克(Chris Zook)和艾倫(James Allen)指出,要建立這種可複製模式,第一個要素就是要在核心形成真正的差異化。如果沒有在核心清楚和競爭者拉開差距,贏了一次只是運氣,不太可能再有那麼多好運氣。



隨著規模的擴大,要持續複製成功,還需要有一套不妥協的原則,幫助企業在面對不同環境時,有共同的指導原則。



這套規則必須和第一線工作者連結,讓大家能夠清楚知道怎麼做事;它要盡量能夠在新的環境中「隨插即用」;此外,它要能夠釋放正面的力量。



從某個角度來說,可複製的商業模式不是限制嚴格的規定,而是一種原則性的框架。當公司上下都清楚知道界限在哪裡,反而可以在框架內自由發揮,盡情冒險。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時代,今天的企業無法確保自己永遠處在顛峰上。因為進步是移動的目標,當你達到了一個山頭,下一刻,目標已經又移動了。



但對企業主管來說,至少有一個好消息,那就是,結果雖然不能複製,但透過可複製的商業模式,追尋結果的過程是可以學習的。

Tuesday, April 10, 2012

為什麼看到問題都不說?





/EMBA雜誌編輯部

當企業的醜聞被揭露時,常會引起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看到問題都沒人要說?」針對這個問題,沃頓商學院沃頓在線網路週刊訪問了幾位學者專家,他們表示,看到問題之所以沒人要說,有時候是因為當局者迷,員工看不清楚問題。有時候即便員工知道問題,但是不敢說出來。有時候則是即便員工說了,但是沒有人在乎,或者員工反而被誤會。



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管理教授史密斯(Kristin Smith-Crowe)認為,看到問題員工卻沒有說出來,不代表員工毫不在乎。人的天性往往會想出各種藉口,把自己跟問題分開,例如,員工說服自己,解決問題是別人的責任,或者,問題過一段時間就會消失,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此外,指出問題的員工如果獲得主管的負面回應(被質疑對公司不夠忠誠、挑戰高階主管的權威性,或者故意找麻煩),員工可能會後悔自己說出問題。員工的出發點是做對的事情,結果別人卻指控他們在做錯的事情,難免令他們困惑。



賓州大學哲學教授比基耶里(Cristina Bicchieri)相信,組織裡出現的問題很少是黑白分明的(例如,主管明目張膽地在員工面前做出非常錯誤的事情),當手上的資訊不是百分之百確定,員工懷疑事情是否真如自己所想,會遲疑說出口是正常的。還有,團隊裡的互動關係,也影響員工選擇是否說出口。尤其當公司很小的時候,員工不希望破壞大家的感情,即使碰到嚴重的問題,也可能為了保護同事而刻意沈默。



沃頓危機管理與決策過程中心主任米歇爾(Erwann Michel-Kerjan)談到,有時候徵兆不夠清楚,員工根本沒意識到問題存在。例如,一家化學工廠因為廠房太髒,沒有通過政府查驗,之後工廠的卡車司機又因為開車沒繫安全帶而被罰。單看這些事情不覺得工廠有太大的問題,直到工廠發生大爆炸,造成好幾名員工喪生,才明確知道公司的安全把關不夠嚴格。再回頭看時,大家往往會說:「那時候早該知道有問題。」



即便問題很清楚,員工還是可能不清楚要如何提出。管理顧問湯姆森(Sue Thompson)表示,每個組織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秘密,揭發秘密需要很大的勇氣,尤其是關連到的人比自己職位高的時候,員工會衡量:「這樣做值得嗎?」除此之外,如果公司很有制度,有專屬的人力資源或法律部門,員工才有地方陳述問題,否則就算員工想說,也不知道去哪裡跟誰說。



另一位企管顧問羅斯莫爾(Don Rossmore)說:「當一件事情是不能被討論的,它就無法被用合理的方法面對處理。」他解釋,一個人要提出一件「大家都知道不能討論的事情」時,往往會犯二個錯誤。一個是,提出時帶著批判的角度,結果增加壓力和衝突。另一個是,不敢言明,使用模糊不清的字詞,結果讓犯錯的人有機會閃躲問題。

孟母为何三迁?环境也!




/杜书伍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怕不好的环境,可能影响孟子的成长。同样,现代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挤入名校就读,也是因为名校的校风与环境,得以让子女习得较佳的学识,开展光明的前途。其实,名校的吸引力不见得只是来自于名师云集,反而是高比例顶尖学生群聚下,所激荡出的竞争氛围。由于学生资质优秀、禀赋相近,学生本身便会自我惕励而积极求知;而一群高手高频度切磋与过招,不自觉中便加速垫高彼此的知识广度与思考高度。即使是不具上述条件者,也会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无形中被影响、感染,而建立出跟多数同学一样好的学习与思考习惯,跟着扩大思考范畴及思考层次。



群聚效应激荡竞争氛围

    同样踏出校园后身处之职场组织,也很大程度影响着个人的职涯发展。首先,正如名校要通过严格的升学考试才能入学,一流的组织会审慎挑选员工,使其整体素质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质佳的人力素质相互搭配下,自然会激荡出更专业、更进步的知识与专业,使身在其中者有时是知识的创造者,有时是知识的学习者,员工便在这样的彼此激荡下,吸纳了很广泛的知识,而形塑非常深广的能力。



    而且,一流的组织长期以来已建立各项专业运作模式,并形塑出持续改善提升与创新的组织文化,即便新进人员处于强调专业、注重质量与主动改善的氛围要求下,自然也必须养成不断学习与精进的习惯。并且,组织提升的速度愈快,个人也需随之提升能力与运作质量,才能适应与生存;所以身处一流组织的员工,终其职涯一生,都不自觉地在「持续加速」的步伐下「与时俱进」,而能不断拉大与其他组织员工的领先距离。



    然则,光是拥有能力与知识还不够,能力是需要透过执行与应用,才能产生价值;因此,好的能力有否搭配可兹挥洒的舞台,非常重要。优秀的组织必然是各功能专业人才都能到位,个人的专业在其他人员的专业配合下较能无后顾之忧,而能淋漓尽致地挥洒,不至于绑手绑脚。



优秀组织专业人才到位

    反之,倘使脱离了具有专业同僚搭配的专业组织,就像鱼脱离了水,即便个人拥有拔尖的能力,也是孤掌难鸣、有志难伸,能否以一己之力改造环境,是一个大问号。长期下来,一方面缺乏好的专业同僚的知识激荡,二方面也鲜少有机会将才华有效执行出来,能力不执行就无法体悟与改善,就有停滞的危机;再者也可能沈浸在能轻易领先同僚、自我感觉良好的氛围下,丧失求知求进步的热情,或甚至随着组织氛围向下沈沦。在在都会耗损掉难得的才华与能力,大家应有此认知并引以为鉴。



    由上可知,职场「环境」的抉择,背后关系着个人能力与知识积累的速度、才华可印证与挥洒的空间、以及专业同僚搭配与激荡的氛围,无形中决定了一个人长期职涯的高度,以及能否永保职涯发展于不坠。因此,大家应深度体认环境的重要,特别是在外在环境快速变动、竞争条件不断更新、人才加速淘汰的情况下,需选对好的环境,才能永保学习永不停滞、才华尽情施展。

培养专注力3技巧,工作效能加倍





文/文及元

    想想自己集中注意力、专心于工作时,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无论读书或工作,如果没有达到「忘我」境界,就很难有进步。忘却时间的流逝,耳朵听不见任何杂音,纯粹沉浸于乐在工作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神驰状态」(flow status)。很多运动选手常在比赛中体验这种神驰状态,例如,棒球选手说:「看见球停在空中。」足球选手表示:「明显看到一条线指出传球方向。」



    进入神驰状态的当事人,在乎的不是行动之后的结果,而是行动本身的价值;也就是对于薪水、成绩、胜败毫不执着,单纯将精神集中于眼前的任务(工作、学业与比赛),并且享受这段全神贯注的时光。事实上,人类的大脑非常喜爱进入神驰状态时的感觉,想在读书或工作上集中注意力,先决条件就是要「完全投入,让自己和目标呈现『零距离』状态」。任何人都能应用以下3个方法,训练自己拥有进入神驰状态的专注力:



1.         速度:将行动加速到极限

    随时将「时间压力」放在脑中,设定时限,努力让自己不断加速、超越极限。就像运动选手的训练一样,一点一滴提升自己的纪录,接着反复进行,彻底养成习惯。



2.         分量:加重作业量

    维持专注力的诀窍在于随时保持「正在进行某项作业」的状态,不能总是坐着空想发呆,而要让自己处于忙碌中。提升速度的同时,也增加时限内能完成的工作量,就像是复习功课时,增加练习题的分量一般,最重要的是在作业时不留一丝喘息空间。



3.         投入:专心一致

    试着回想自己集中注意力念书时的状态,是不是有一种好像书本和自己合而为一的感觉?



    东京艺术大学映像研究系的佐藤雅彦教授,以「专心的、认真的(studious)」状态,表示人类在某种情境下因全神贯注而感觉幸福的状态,所谓的「投入」,指的正是处于这种状态。「我喜欢这个!」「这个好有趣!」实际体会这类状态的人愈来愈少,然后就这么浑浑噩噩长大成人,让佐藤教授非常忧心。



    无论做什么事,人们都必须先找到某个能让自己一头栽进、全心付出的兴趣。也就是说,唯有体会过类似状态的人,才能了解充实自我人生的方法。佐藤教授表示:「人类的幸福,就是拥有每一段神采奕奕、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光。如果每天都能有新发现,不是很刺激吗?

工作難負荷,拖字訣上陣


/陳世欽

    今日事明日畢似乎是人類的天性。這會讓當事人自責,同時也造成他人的不便。如果時間永遠用不完,這倒也不是問題。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曾經說:「你可以拖延,時間卻不會等你。」企業講師華登說,拖延足以對工作帶來「明顯可見而且昂貴的成本」。他又說,研究顯示,許多企業員工承認,平均每天把兩個小時用於與工作無關的其他事務上。



    大家都知道,拖延對自己、別人與工作都不好。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是要拖延?著有《由內而外的時間管理》一書的紐約生產力顧問茱莉‧摩根史登說,答案之一是,工作負荷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



    經濟衰退出現後,企業要求員工更有創意及效率。這正是造成癱瘓的藥方。另外,電郵、臉書、推特等科技產品也讓人更容易分心。摩根史登說,回覆一封無關痛癢的電郵可以使人產生短暫的成就感。



    著有《還在拖延?完成工作的無悔指引》的芝加哥德堡大學心理學教授費拉里指出,拖延者往往非常在乎別人對他們的觀感。他說,其中的心理是:「如果我不完成工作,別人就不會評斷我。」完美主義是拖延的幫凶。摩根史登說,拖延到最後一刻可提供完美的藉口:時間就是不夠



    著有《拾級:締造真正成功的七步驟》的華登指出:「最有生產力的人往往專注於進展甚於完美。記住,成功本來就是雜亂無章的。」摩根史登表示,處事拖延的人經常會深為罪惡感所苦,然而這不是辦法。她的建議是,認清你拖延的明確區域,例如書寫、商務發展、社交或管理職責,接著列出達成目標的必要步驟。她又說,工作的新世界干擾難免,「需要有技巧去把大型計畫切割成幾個可在半小時到兩小時,最多三小時之內完成的小步驟」。



    費拉里指出,時間管理技巧對某些人有用,對占20%拖延成習的人卻恐怕無效。他又說,這些人往往會在居家、工作崗位、人際關係,也就是個人生活的全部領域拖延。



    對這些習慣拖延的人來說,向擅長認知行為治療的心理專家尋求諮詢,可能是把他們的時間與個人生活納入控制的唯一可行之途。

Wednesday, April 4, 2012

股王董事长希望你35岁前知道的12件事




/陈芳毓


人生短暂,不能等待;实现理想,无可取代!


戴胜益经常语出惊人,像是「不休假的主管是祸害」「月薪4万以内不要存钱,要拿去旅行、交朋友」等;这些话,乍看之下很不合理,但却是他创业20多年来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对于人生与工作的平衡,他还有什么另类的建议?



有目标,还要有执行能力


深度是「目标」,宽度则是「执行能力」。徒有目标而无执行能力,则目标只是个空洞的梦想而已。先设定目标,再配合相等的执行能力,井才可以挖得很深。



职场要有「三件衣服」,才能生存!


攀登玉山时,只要带排汗衣、保暖衣和雨衣这三种衣服。从职场上来说,这「三件衣服」就是「为人的态度、处事的能力、专业的知识」。「为人的态度」是排汗衣。它是最基本的衣物,随时都需要穿着它;就如同没有「正确的为人态度」,我们也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处事的能力」是保暖衣。没有它,便无法御寒,休息时会冷、晚上也会冷。人生亦然,若无俱备「处事的能力」,工作表现就无法显现,生涯进阶很难规画。「专业的知识」是指雨衣。它虽然不用随时穿在身上,但能助我们通过雨、雪的考验。在职场上,「专业知识」愈丰富、愈精湛,就愈能在困难的领域里有杰出表现。



人生要有「三百」:游百国、登百岳、吃百店,才算精彩!


游百国是增长「见识」,爬百岳是提升「胆职」,吃百店则是维持「常识」。旅行,可以扩大视野、增广见闻;使你对工作与生活,产生不同的想法与灵感。但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你就被自己的旧思维困住,变得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台湾是个多山的海岛,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58座。当背着十多公斤的背包、全身湿透走在山棱线上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走下去」,就跟创业一样。所以,登山让我学会毅力与坚持。因为我们是餐饮业,所以一定要吃百店,向优秀的同业学习。不同行业的工作者,可以订出自己的第三个一百,如记者可以「读一百本书」、旅游业者可以「住一百间饭店」等。如此,生命才有尊严,生活才会精采!

帶人帶心,員工甘願拚




/2012/03/05 經濟日報】劉芳妙


群光近五年來都繳出賺超過半個股本佳績,逆勢打敗不景氣。談起經營「眉角」,群光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林茂桂說,管理要把它當作「良心事業」,因為帶人要帶心。



他舉例,若採購一支筆,可以用9.5元買到,也可以花10.5 元,雖然只差1元,但差了10%成本。林茂桂說,經營高層不可能管到這麼細節,這必須要靠員工發自內心對工作的投入與企圖,公司的獲利表現,就是奠基在每個人對工作發揮的熱情上。



群光位於五股的總部大樓的七樓,一打開電梯就可以看到牆面一排字「NO QUALITYNO SALES(沒品質、沒銷路)」。在林茂桂的管理哲學上,「品質」扮演很重要的份量。在林茂桂的心中,「公司賺錢,員工就有發展,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他直言:「經營企業不賺錢是罪過」。品質不好的產品,不准走出群光工廠大門,當然也不准賣給客戶,但廣義而言,QUALITY不只是指產品的品質,還包括人員的素質、作業的品質。



群光即將邁向而立之年,之所以能夠走過產業洗禮,在全球電腦周邊市場成為一方之霸,林茂桂說,公司的經營策略很重要,必需選對適合你的產品,人力團隊的素質也很重要,這是一家公司企業文化的展現。群光在台灣有上千名員工,大陸九座生產基地更高達3萬多名,其中更牽涉千千萬萬個家庭。林茂桂說,員工是公司的寶貝,把員工照顧好,讓員工有向心力、歸屬感,自然會對公司有忠誠度,員工努力工作才能創造好的獲利。



曾有一位員工退休時對林茂桂說:「很感謝一輩子在群光工作,因為在群光上班25年,雖然外面大環境有大風大浪,從沒感受到外面的不景氣。」這段話,讓林茂桂至今仍深受感動。



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林茂桂常對員工共勉一句名言,「不景氣是修理不爭氣的公司。」林茂桂認為,對企業而言,經濟不景氣是一種淘汰賽,只有做到全球第一才能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