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景氣回溫的「增產兩難」
經理人必須冒險,針對是否應該增產、恢復不景氣前產能之類的議題做決定:如果增產得過早,一家公司可能因倉儲堆滿賣不掉的貨,而損失億萬美元;但如果遲遲不採取行動,一旦美國經濟強勁復甦,而且迅速站穩腳步,公司可能喪失大好商機。月復一月的經濟動盪也有一個好處,因為它使企業主管可以把目光從短程目標,移向更全面的遠景。
專家指出,若能以長久著眼,企業主管應該改善與既有客戶的關係,應該拋開生產力不佳的單位,一方面強化核心品牌,應該強調品牌行銷與研發(其實這些都是原本就不該棄守的領域),以便完成準備,一旦不景氣真的過去,才能推出新產品。
煩惱短期,不如思索長期結構華頓管理學教授奧立佛‧夏坦(Oliver Chatain)說,「客戶會在這時重新檢驗他們要些什麼,他們花錢買的是價值。客戶可能更願意嘗試新供應商,或者換供應商,因此公司本身也應該另尋新客戶。」另一方面,對於經濟復甦的力道,並非每一個人都很樂觀。有些人擔心,經濟可能再衰退,跌入專家所謂「復發性衰退」(double-dip)。舊金山聯儲會(Fed)主席珍妮‧耶蘭(Janet Yellen),在今年夏末的一次演說中提出警告說,這一次的經濟復甦力道可能不強,或許型態更像底部拉長了的「U」,而不像意味迅速復甦的「V」。
有太多主管迫於目前動盪的時局,整天只為短程議題煩惱,忽略了全盤著眼的策略。杜立德的這篇研究報告警告說,公司全力關注的只是「流動資產、如何保住客戶這類問題,對人才、獲利成長、與結構改革這類前瞻性領域卻不加聞問」。
以較少人力物力,做更多事
近年來另幾次經濟衰退相比,針對時下就業與再聘腳步議題進行的一些預測,結果仍然一片慘澹,這是企業策略主管們面對的最大煩惱。以目前而論,美國失業率仍高達9.7%,在近年高峰徘徊。有些專家預測,美國將出現所謂「就業不增的復甦」(jobless recovery),許多公司會設法以較少的人力物力、做較多的事,而且不急著再聘,不急著填補先前因經濟衰退進行裁員而出空的職缺。
平息消費者的憤怒,獲得信任
華頓行銷學教授約蘭‧溫德(Yoram Wind)預測,「有些消費者覺得,他們不再能信任傳統做生意的方式。這種態度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公司應該把握這個時機,建立與客戶更好、更值得信任的策略,而且現在就應該展開工作。」他說,金融服務公司的客戶,是最憤怒的消費者,因為他們眼見不論市場表現如何,經紀商卻總能大發利市;基於這一點,這類金融服務業者或許應該考慮調整收費系統,使系統更能呼應市場表現。
夏坦說,「這些公司的這種做法,等於是要顧客完全叛離。如果一家公司能向它的客戶顯示,它願意協助他們度過難關,他們也會銘記於心。小事情可以造成大不同。」
專注核心客戶,改善顧客關係麥克米蘭認為,在不景氣遲遲不見消退的情況下,有些公司能體諒消費者的焦慮,推出一些有創意的因應計畫,值得表揚。公司必須致力營造與核心客戶(無論是企業對企業的客戶,或是消費者大眾)更親密的關係,因為這是必須立即著手的優先要務。溫德說,「要想勝出,就得勇於改變。在金融危機與不景氣不斷惡化的情況下,能專注於基本議題的業者才能成功。如果競爭對手削減廣告經費,或裁撤銷售人員,現在是你增加或維持開支的大好時機。」
溫德也像其他許多專家一樣,對(與不景氣連袂而來的)社會媒體的崛起讚譽有加。他說,一些公司現在或許已經發現,如果運用得當,Facebook與Twitter這類熱門網際網路網站,是找回顧客、重建顧客忠誠度的珍貴工具。
隨時準備新產品,景氣好轉就上路
赫賓尼雅克說,此外,大幅削減了產能的公司,可以利用現在這個機會對前途進行策略性思考:當景氣回春時,究竟應該擴大業務線、進軍相關領域,還是加緊衝刺核心市場。他說,這類業者「可以觀察哪些市場有望成長,能這麼做,他們在思考的時候,才會不僅看近,也看遠」。基於這個理由,許多專家說,即使迫於短程需求,必須壓低現行生產成本,為了前途,企業仍必須保有切實可行的研發作業,這一點至關重要。夏坦說,「萬萬做不得的一件事,就是削減研發。你如果這麼做,會喪失許多知識。你必須隨時保有一些新產品做為後備,一旦景氣好轉,才能立即上路。」美國韓可固輪胎公司(Hankook Tire America)總經理葛雷格‧鮑爾(Greg Paw),不久前告訴業界刊物《輪胎評論》(Tire Review),韓可固在這波衰退中的策略是,絕不削減行銷與品牌活動,同時設法提升產能,特別是運用新科技提升產能。鮑爾告訴《輪胎評論》,「我們以效益為重點。」
過往成功經驗,不見得有效
夏坦認為,能提升產能的產品或電腦軟體,應有商機可尋。他又說,銷售這類型產品與服務的公司,應該現在就開始增產,開始加強行銷。赫賓尼雅克說,對周期性較強的實業公司而言,應否立即大舉增產是比較難做的決定。他說,聯邦撥款推動的「破車變現」(Cash for Clunkers)計畫,造成今夏汽車銷售暴漲,賣了約69萬輛新車,但也為美國與外國車廠帶來一個棘手難題。
赫賓尼雅克說,這項計畫於8月底結束,但沒有人能精確預測計畫結束以後,汽車銷售走勢是否還能持續不衰;換言之,車廠不知道應如何管理倉儲與雇用。不過他指出,車廠如果能更仔細地研讀資料,了解市場的種種變化,應能做出比較好的決定。
華頓營運與資訊學教授摩里斯‧科恩(Morris A. Cohen)承認,倉儲管理與雇用是企業主管目前面對最棘手的難題。這波經濟衰退的獨特性,使主管們很難運用過去慣用的指標(例如預購機械工具),確保持之久遠的轉機。他說,「我們遭遇的,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衰退。這表示,過去二十年的經驗在這一次不管用。或許這就像一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一樣。人們變得更不敢冒險。他們會說,只因為這麼做在過去三次有效,並不表示這麼做這一次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