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8, 2013

開發主管腦 預約未來升遷


文╱徐仁全
提醒年輕人2件事,在初就業時要想清楚、看透徹。第1 個提醒是:想清楚這份工作是你喜歡的嗎?是你有興趣的產業嗎?第2個提醒是:沒有一家公司是完美的。就是因為不完美、不夠好,公司才會花錢聘用聰明的你來幫公司達到完美及傑出。當你確認了這份工作是你喜歡的,而且也不再抱怨公司後,你進入到另一層次,就是開始發揮你的長才, 讓主管及老闆可以看到你的貢獻及價值的時候了。

 用主管的高度來做事 : 中國古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用在職場上,常常是主管的想法,部屬不一定能明瞭,因為高度不同。如果今天有部屬想的高度是主管的高度,那他做出來的事就會不一樣。這中間的差異就會是:主管是看長看遠的、主管是團隊考量、主管是領袖不是只管不理。簡單來說,如果能用更長遠的角度思考事情,更整體來考量事情,以影響力而不是以權力去說服部屬,那差別就會不同。如果你常常以主管的思考樣式去處理事情,你的眼界也會不同。你會樂於幫助同事,不會只看重自己的業績。你也可以體會出主管的決定與判斷,如果有一天,主管出缺,那你平時就以主管思考,把自己當成一名主管,已準備好,上頭自然會提拔你當主管,不是嗎?

 持續保持熱情 : 不論哪種工作,都是以磨人為本質。但重要的是用熱情去抗磨,熱情可以讓你不被磨掉。國父孫中山就對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有很大的熱情,所以10次革命也沒有把國父的熱情給磨掉,才有今天的中華民國。背後是什麼?「使命感」。有使命感就會不怕挫折,始終保有熱情,為理想去奮鬥;否則一下就被擊倒放棄,也沒有未來。如果不是使命感驅使,那也有成就感,或最基本的物質金錢吧。不論是哪一種動機,只要能幫助你持續擁有熱情,工作態度就會不一樣,工作的結果也會不同,那勝負就明顯分出了。

 不斷學習 : 很多人出了校門就停止學習,不再學新東西。這種情況一時還好,但長久也會自然分出高下。IT人員是最可憐的一群,他們在學校學的,到了社會很多都用不上,都已過時。一定要學新的語言、新的程式應用,相反地,IT的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學新東西,也就不斷的吸收到最新的產品,熟練了最新的技術,就不怕被淘汰。你必須發展出自己的學習方法,在仕途中把不會的學到會,就比別人強。路遙知馬力,職場是看長遠,至少230年,年輕人應早些確立目標,再一步步去執行,就會達到。不要急功近利,成功沒有捷徑,這是普世價值,也是每位大老闆都走過的路。

Wednesday, November 27, 2013

細心讓人事半功倍,五個方法立即培養

/Waknow.com
細心是一種能通過有意識培養的心理素質,多一分細心可以預防事後數倍的補救。「沒有頑強的細心勞動,有才華的人也會變成繡花枕頭」──俄國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1.專注、再專注 : 在做事時專注就是防止出錯的基本要求,研究指出當一個人作業被打斷,他的出錯率會增加百分之五十,也必須多花百分之五十的時間來完成作業,因為我們大腦本質是序列性地處理每一件事,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駕駛時被禁止使用手機。專注於工作,細節就會自然浮出水面。

2.排除干擾 : 排除干擾和專注可以看成同一件事,但是它重要到必須被獨立提出,因為我們太容易被email和各種通訊軟體中斷工作。有意識地關掉一切會干擾你的程式,包括電話在內,只要情況允許,在需要集中精神工作時使用電話答錄機。

3.給自己找麻煩 : 這個麻煩叫壓力,也可以叫做責任,很多時候你不夠細心,是因為你本來就沒將那個任務看成一回事──但要是它與你的薪水有關呢?如果你將一份大任務的成功作為老闆替你升職或加薪的賭注,你自然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細心。當然,你不可能一天到晚都接到這種大案子,但還是可以經常為自己設定稍微高一點的目標,而重點是要先讓你的主管知道。

4.例外管理 : 管理大師F.W.Taylor曾經提出「例外管理」的概念,意思是管理層應該將例行工作標準化及程式化,並且授權給下級人員處理,而自己則專注於首次出現、隨機、無法規範化的例外工作。「例外管理」是管理階層很好培養細心習慣的方式,這讓他們能在程序之外發現更多問題;除了避免出錯,挖掘精進的可能也是細心的一種。

5.一個良好的興趣 : 細心既然是一種習慣,就表示你可以將從別處培養來的細心用在辦公室。最簡單的途徑莫過於良好的興趣,我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往往更有耐心,而且鉅細靡遺。

Tuesday, November 26, 2013

問對問題,讓對方立刻點頭


文╱劉子寧
當問問題不只是問問題,它還可以是什麼? 你真的以為一個問題只能夠幫你問出答案而已嗎?「問題」其實隱含了「說服」的成分在裡面,透過有技巧的問問題,解決很多生活及職場上的疑難雜症, 甚至好的問題還能夠促使別人改變,藉以影響身邊的人。

情境1:如果我想要讓對方講出某個答案
該怎麼問 把答案藏在問題裡 : 在生活中很多時候,人對於大多數的事情其實沒有強烈的主觀意見,常常是在被問到問題的當下才開始真正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就存在很大的空間可以讓問問題的人發揮,運用誘導或暗示的方法引導對方說出你設定好的答案。好比說,你想要讓客戶親口稱讚你提供的商品,於是你問客戶:「您覺得這個產品如何呢?合您的意嗎?」很容易得到這樣的不確定性回答:「這個嘛?? 好像也還好??怎麼說呢?」但如果是這樣問:「您覺得這個產品如何呢?設計師的設計簡潔又環保,價格也實惠,是吧?」大多數的人都會不知不覺順著你的話回答:「是啊,真的很不錯。」

情境2:請求幫忙時,常常被拒絕
該怎麼問 先稱讚對方,再提出要求 : 想要麻煩別人,卻常常被婉拒嗎?下次要提出要求時,不妨先提高對方的自尊心,人在被抬高身價的時候,通常都會很樂意聽你的要求。所以你可以在提出要求之前先稱讚對方,接下來在請求幫忙的時候,成功率就會大增!「你的Photoshop 超級厲害,哪像我那麼笨都不會用,可以請你來幫我看一下這個部分要怎麼設計會比較好嗎?」「你的經驗比我豐富,可以幫我一些忙嗎?」像這樣的問法,大多數人都會不好意思拒絕,因為要是拒絕的話,好像上面那句稱讚的話就打了折扣。

情境3:想要對別人說No,又不想傷感情
該怎麼問 先假裝贊同,再用問題拒絕 : 你一定遇過別人想要用自己的主張說服你同意,但其實你心裡不以為然?但是如果直接跟對方說出真心話,又怕傷了對方的感情,以後不好做事。要怎麼回答比較恰當呢?在這種情況下,暫時假裝贊同,再藉由發問婉轉拒絕,讓對方不會直接受到挑戰,是很好的拒絕方法。

A:「我說的沒錯吧!」
我:「真的,我也是這樣覺得(→贊同),不過仔細想想,好像在XX 部分還不太清楚(→拒絕)。」
A:「XX 部分就是如此這般??
我:「這樣啊,那我同意你的說法(→贊同),可是你覺得這個預算過得了關嗎(→拒絕)?」
A:「預算部分我可以??
我:「太厲害了,原來還有這個解決之道(→贊同), 不過我覺得在OO 部分好像還有一點問題喔(→拒絕)。」
用問題婉轉的反對對方,比較不會引起負面效果, 也讓你不再害怕拒絕別人。

情境4:表決為什麼常常不通過?
該怎麼問 反過來問,結果差很多 : 還記得當初核四公投案的正反問法引起很多討論嗎?其實這正是因為一個問題的問法會影響它的結果。如果你在會議中常常得不到大家的支持,每次丟出提案後詢問有誰支持,舉手的人不是意興闌珊就是寥寥無幾。其實很多人的心中並沒有特別傾向贊同或不贊同, 所以當你問「誰贊同」的時候,如果得到很少回應,當你問「誰不贊同」時也可能得到一樣的狀況。你可以利用這一點,下次要徵詢同意時,不妨這樣問:「堅持反對的人可以舉手嗎?沒舉手就視為同意這個提案。」你會發現,其實反對你的人遠比想像的少得多!

情境5:好想要聽對方說真話
該怎麼問 投影法、兩段式提問 : 你一定也遇過這種情況,有時候問對方意見或態度,對方雖然回答了,卻往往因為有所顧忌而不說真心話。或是有時候回答者太過樂觀,而說出不切實際的回答,這時候我們可以用「投影法」跟「兩段式提問」來解決。

投影法:當人在被問問題時,會在意「如果我說實話,是不是會讓別人有不好的印象?」所以可以利用「投影法」,把事情當成是別人的事來問,雖然看起來像是談論別人,卻會反映出自己的意見。如果你想問的是,「你是誠實的人嗎?」,可以試著把問題拉遠: 「你覺得大部分的人都誠實嗎?」

兩段式提問:有時為了讓回答者的答案不要太過於不切實際,先問對方「理想狀況」,再問對方「實際情況」, 這樣的問法會讓對方在回答第2 個問題時,一定會給一個比「理想狀況」更糟糕的回答,同時也更接近實際上的狀況。
A:「你希望這個案子在多少預算以內解決呢?」 B: 30 萬。」
A:「那實際上你覺得會花到多少錢?」 B:「如果可以不要超過50 萬就謝天謝地了。」
而事實上,他在這個案子花上55 萬都有可能。

情境6:面對死纏爛打或拖拖拉拉的人
該怎麼問 反問法、限制法、丟銅板 : 當遇上一直追著你問問題或拉著你講話的人,是不是覺得很煩人?或是身邊有老是愛遲到、猶豫不決耽誤大家時間的人,恨不得馬上把他矯正過來?

其實想要結束一段不愉快的對話,你可以用「反問法」直接原封不動地把問題丟回給對方,讓他無法接話。好比說當有人沒有禮貌的問你「怎麼這把年紀了還沒結婚?」,你大可以直接回問他:「那你自己呢?為什麼要結婚(或還沒結婚)?」
甚至也可具攻擊性一點的回問:「這個問題跟你有何關係?」、「你問這個問題有什麼用意?」大部分人都會知道自己越界而知難而退。

而面對愛遲到的人,可以使用「限制法」,直接在約定時間時就設好結束的時間。如果你跟對方說「晚上7點老地方見好嗎?」很可能他就會跟平常一樣姍姍來遲。但如果你說「我晚上8點還有事情,所以我們就約7點在老地方可以嗎?」這樣就能給對方時間壓力,這就是「截止效應」的影響。

另外還有一種人,每次做決定前都反反覆覆、猶疑不定,甚至連要喝什麼飲料都可以想半天,耽誤大家時間。這時候可以利用「丟銅板法」,再用問題快速問出最後的決定。你可以拿出一枚銅板,丟出去後壓住銅板,問他「你希望是哪一面呢?」這時,通常人都會直接說出他心中比較傾向的那一個決定,只是非得要有一個決定機制替他做決定時,他才會被迫承認心中的想法。

Sunday, November 24, 2013

禍從口出,職場溝通的九個禁忌


/Waknow.com
1.「這不是我的問題(工作)」: 否定句有強烈的負面印象,你可以多用一些解釋來取代這個句子,更進一步則是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像是「我認為這可以…這方面應該XX比較清楚?」

2.「但我們一直是這麼做」: 如果新的方法更好,堅持舊的作法只是說明你懶得改變。

3.「最近比較忙」: 沒有人是不忙的,如果你已經造成耽誤,最重要的是道歉,可以的話再稍微說明你處理的緊急事故,「比較忙」就像在說只有你的時間才叫寶貴。

4.「我不是說過了嗎?」: 重覆說同樣的話讓人厭煩,但對方可能只是想和你作個確認,而不是想被你當成笨蛋。相同的道理,你在和他人進行確認前最好事先告知。

5. 刻意的改變和語助詞 : 正常的說話就足以被認為是聰明和事業有成的人。而所謂的正常,是指音量適中、發音自然,為了表現權威壓低聲音會顯得做作,在句子結尾語調上揚則讓人覺得你缺乏安全感。另外,過多無意義的語助詞也會使人不耐煩,所以千萬要記熟自己的講稿。

6. 虛偽的讚美 : 透過第三者表達讚美,或者是針對具體的行為來稱讚,這能讓你顯得更加誠懇。

7. 自以為是的建議 : 即使是有幫助的建議,也沒有多少人會真心喜歡被批評,我們可能會以「對事不對人」和「心直口快」作為藉口,來掩飾自己毫不在乎別人的感受。

8. 不受歡迎的幽默 : 永遠別和你認為沒幽默感的人開玩笑,那代表你們的笑點不同,他不見得能夠接受你的「侵犯」,即使你認為那句話無傷大雅。

9. 關於80/20法則 : 有些術語已經累贅又老套,你可以請對方將心力放在最重要的事,而不必先提到80/20法則(甚至還問對方有沒有聽過),「核心競爭力」和「跳脫框架思考」也不用再強調了。

Thursday, November 21, 2013

發揮團隊效率,教導同事的五個步驟

文/EMBA雜誌編輯部
許多公司都有這樣的情況:會做事的人,陷入一直忙碌不堪的情況,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把技能傳授給其他同事。結果是,能者多勞,非常辛苦,而公司則效率低落。建議主管,運用以下五個步驟,學習如何教導他人。

1.明確的規劃 : 成功的教導需要有結構良好的內容、明確的目的,和階段性目標。一開始,要有系統地概述流程,用簡單的語言說明重點。告訴學習者,你認為他要學會,並精通這項技能,大約需要多少時間。提供資料說明,自己如何在每一步上克服障礙、變得熟練,以便學習者對於時間的投入,有合理的期望。

2.重視教材的運用 : 如果你使用不完整、含糊的學習材料,那倒不如不要使用。加速學習的最佳方式是,運用文件、視訊資料和圖片,向學習者展示每個流程。以合乎邏輯的順序,清晰的內容,展現每一步細節。將來你要再次傳授技巧給別人時,也能夠再次使用這些教材。

3.充滿熱情的教導 : 教學是為了吸引並激勵學習者,勾起他們想積極探索的興趣。要做到這點,你需要對所傳授的主題充滿熱情,而不是只是隨意把資訊丟出去。你必須具體地說明,他們可以學到什麼,以及為什麼學習此技能對他們來說很重要。以畫面或故事的方式傳達訊息,都能使學習過程更加有趣。當你把學習變得有趣,你與學習者都會更加用心及投入。

4.讓學習者互相切磋 : 根據統計,講演是傳達內容效益最低的方法,人們容易失去興趣或分心。鼓勵學習者提問,並說明自己的作業,能使他們以更有意義的方式吸收學習。隨著學習者的進步,安排他們彼此互相教導,能使他們主動補足自己不熟悉的部份。

5.以回饋強化學習效果 : 光是提供教材並討論,並不意味著教導的工作已經完成。你還必須陪伴學習者實際執行任務,在沿途中幫助他們做出調整。此外,確保他們安全地失敗,不會因為失敗而造成嚴重損失。他們也需要你定期提供回饋、鼓勵和讚美。幫助學習者設定具體目標,並實現每個目標,有助於增加他們的信心。一旦學習者可以自我修正之後,就放手讓他自己去做。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3

做好時間管理,不如改正工作習慣

時間管理的第1守則,就是“Do the right thing right.”。改善時間管理,你還得更進一步改變做事方法,多注意平常忽略掉的小細節,讓工作流程達到「最佳化」,大幅減少時間浪費。

1. 思考要慢,執行要快:
有些事情一旦你決定了,就無法再回頭,或者事後得花雙倍的力氣去調整。
如果你真的想要節省時間,「第一次就要做對」是很重要的原則,寧可事前多花點時間,仔細討論,想清楚再動手,即使事後仍需要調整,但也不至於會太過離譜。

2. 再三確認,知道你該做什麼:
如果你一開始就會錯意,不清楚對方要的是什麼,就是在浪費時間做白工。很多時候,甚至你覺得很清楚對方的意思,最後卻發現相差十萬八千里。到底是對方沒說清楚,還是你的理解能力有問題?假設你的主管要求你下星期報告最近的重大經濟趨勢,你可以自己先設想,哪些內容會是主管想要的,然後立即和主管討論,確定你們彼此之間的認知是一致的,就可以開始工作。但是如果主管交代完,你就直接問比較細節的問題,例如是哪些經濟趨勢,一時之間他可能也很難說清楚,不如先做大略的研究,提出你初步的構想,再和主管確認最後內容的走向,會更有效率

3. 時間壓力愈大,工作效率愈高:
規畫工作行程表時,不要只是列出該做的工作項目,還要在旁邊寫上預計完成的時間。一旦有了時間限制,就有了限期完成的壓力,工作時會比較專注,而不會毫無限制的拖延。在規畫每天的工作行程之前,除了列出工作項目,還會寫上預計要花費的時間,等到一天的工作結束之後,再把實際花費的時間寫出來,包括中途被打斷的時間,相互比較,這樣就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是否預估正確,下次預估的精準度就會提高。

4. 工作之前,先把辦公桌清理乾淨:
如果你去知名餐廳或飯店的廚房就可以發現,廚師在開始烹飪之前,必定會把需要用到的食材和工具依照先後順序整齊地排列好。同樣的,工作時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找東西。開始工作之前,請先空出一個乾淨的桌面出來,再把可能需要用到的資料或物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

5. 向外求助,別閉門造車:
如果你新接某個工作或專案,先詢問有經驗的同事或主管,什麼樣的工作方式最有效率,不要浪費時間自己去摸索,以免走錯方向。平常,也應該多觀察他人不錯的工作習慣,自己多加學習,例如如何整理檔案文件、管理客戶等,這些都是伸手可及、立即可用的方法,應多加利用。

6. 凡事主動,等待只是浪費時間:
每次當有人說「我再打給你」這句話時,就當作他沒說過。請別浪費時間等待對方的回音,直接拿起電話打給對方,才是明智之舉。或是,你的朋友或同事幫你介紹新的客戶或是某個人,先詢問他,你是否可以直接聯絡那個人,一方面表示尊重,另一方面又可以節省等待的時間。

7. 改變自己,適應其他人的工作習慣:
工作的完成需要有很多人的共同參與,但是每個人習慣的工作方式都不一樣,往往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順應別人的工作方式,讓流程的進行可以更有效率。平常互動時,多觀察對方的工作習慣,或是他最討厭別人有哪些壞習慣,避免自己踩到地雷。

8. 成功也要花時間分析:
我們常要求自己了解犯錯背後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但是,你也應該知道自己哪些部份做得很好、原因是什麼。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時,你才知道如何達到成果。當你知道成功的原因,又能避免可能的錯誤,才能有絕對的把握。

避開浪費時間的3大元凶 :
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要避免浪費時間的活動。鄧肯集團顧問公司(The Duncan Group)負責人及暢銷書作家陶德.鄧肯(Todd Duncan)列舉出一般人最常見的4種浪費時間的原因。

1. 多做沒有必要的工作:
你之所以覺得時間不夠用,主要原因在於把時間浪費在沒有必要的干擾。可以做一些防範工作。例如,你可以申請2個行動電話號碼,一是工作上使用,另外則是與家人或朋友聯絡時使用,就可以避免在上班時間接到朋友打來、但不是很重要或緊急的電話,減少無謂的干擾。你也可以依據不同類別的寄信人,設立不同的電子郵件帳號,讓自己可以更有效管理。另外也可以使用自動回覆的功能,告訴對方你在哪個時段才會回信。最後,每天傍晚可以留大約半小時~1小時的時間,用來回覆內容較為複雜、或需要詳細解說的信件,一次就溝通清楚。

2. 當濫好人:
這種人不論別人有什麼要求,都照單全收。特別是做業務的,為了搶生意,客戶各種無理的要求也忍氣吞聲的答應,做了太多超出業務範圍以外的事情,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做。你應該要自己設定界線,哪些可以為客戶做、哪些不可以,只要有清楚的原則,客戶也會接受。如果你自己沒有原則,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3. 重質不重量:
工作效率的衡量標準不是看你做完了幾件事情,而是這些事情的價值。以業務來說,你的工作效率不在於完成多少筆生意,而是應該就你的投入與可得報酬來看。也許今天你只拿到一筆生意,但是帶來的收益可能是過去半年的業績總和。
不妨現在就開始,重新檢討你的做事方法,改變浪費時間的工作壞習慣。

Tuesday, November 19, 2013

逃避不是辦法,6個解決職場衝突的技巧


/waknow.com
1.不迴避,不當取悅者 :沒辦法對別人說不的人稱為「取悅者」,他們會強迫且習慣性地取悅別人,並替自己帶來莫大的壓力,甚至是引起身心失調。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可能有作為取悅者的經驗,對衝突抱有的負面印象會讓我們為了「顧全大局」去選擇迴避,而認識這點的人則會充分利用衝突,好讓別人為他做出任何事。不過,事實上除了極小的衝突,衝突並不會因為你的迴避而消失,還可能會因此犧牲到整體利益(最少有你的利益),並且形成暗流,逐漸地破壞職場間的信任與和諧。

2.先解決情緒 : 真正需要暫時迴避的,是已經引起情緒反應的激烈衝突。即使你的憤怒不會影響到理智,也能讓你找出真正的問題根源,並且透過有條理地方式來敘述,但是任何一點帶情緒的字眼或動作,都可能讓人認為你只是在發洩情緒──所以沒有必要聽你說什麼。

3.重覆和暫停 : 特別是在對方情緒化,或者是你即將情緒化的時候,最好的回應就是先將對方的想法覆述一遍,並且請求對方給你消化的時間。要注意的是,有時你立刻回答「不要生氣」或者「我能理解」,都會被視為敷衍的表現。

4.請第三者介入 : 如果你無法解決衝突或對方的情緒,中立的第三者(主管)是個很好的幫助。而要是你本身就是主管,切記別一開始就找當事人會面溝通,那大概只能達成表面上的和解。最好的方式是先進行個別詢問,在徹底理解雙方的立場和想法後,再引導雙方當面說出理性的主張,而不只是一直要求雙方道歉,那是家長沒空管教小孩時的措施。

5.幽默地展開衝突 : 用開玩笑的方式包裝你即將製造的衝突,最少,對方會先明白你那番話沒有任何惡意。

6.別忘記事後修補 : 無論最後衝突是如何處理的,或多或少都會造成關係的裂痕,在事發的當下,你可以加上能夠同理對方立場的態度來彌補,而日後也會有許多示好的機會,哪怕只是替對方買一份午餐。要知道,衝突可能直到你們笑著聊天後才算真正結束。

Sunday, November 17, 2013

讓別人記住簡報的五個方法


/William Zyzo
一、說簡單的故事而不是愚蠢的故事: 不要把所有東西放到投影片上;你的想法很多,但是只要呈現出最根本、最本質的部分就好。「少即是多」,但是「少」代表的是「質」、而非「量」,不只是少少的字,更是對的字。不管你放什麼東西在投影片上,它們都一定是有意義的、有用的、而且難忘的。

範例:我們已經超支15 %,但未來還有六個月要走

二、讓故事有驚喜但不造成困擾: 不要說一些大家都知道或預期得到的事情,否則後果就是無聊,無聊就等於宣告一場簡報已經死掉了。不管你說什麼,都必須是基於事實、實用的,但卻是帶著那麼一點令人驚嚇的,就像「你可知道吃下一袋爆米花,等同吃下一整天所需的脂肪?」但千萬不要說,「如果你再繼續吃爆米花,你很快就會變得很肥,而且還會死於心臟病!」這讓人很不舒服,而且一點都不恰當。讓人們驚訝,就會讓人們有所警覺,讓他們更專注在你所提供的訊息。

三、讓故事「具體化」: 如果你說,「我們提供最專業的服務。」台下的人感受不到何謂「專業的服務」;但如果你說,「如果不滿意我們的服務,我們可以退費給您。」這句話就叫做「具體化」。人們對於具體化的訊息更容易記住,最好是使用那些人們可以「看得到」的辭彙

四、讓故事戲劇化但不煽情 : 要讓人們關心你的想法,就要讓他們「感受」到它。你必須要用人們可以想像和意識到的、具像化的說辭。想像一下,台上正在教育訓練的人是這樣開場:「想像一下你正在做簡報,你一點都不緊張,你感到放鬆且自在,每個聽眾都在點頭,認同你的想法。你覺得怎麼樣?如果你今天可以做一場這樣的簡報,是不是很棒?這就是我今天要幫助你們學習的簡報技巧。」

五、讓你的呼籲容易達成 而不是變成謊言: 一個成功的簡報者,都是先與聽眾建立一定程度的信任,然後才要求他們接受建議、採取行動。說你的聽眾「需要」聽到的,好的簡報者從不愚弄他們的聽眾以取得信任;而是提供聽眾們真實的、且是他們願意相信和藉此行動的訊息,以贏得他們的尊重。這需要努力,但很值得。如果你還沒準備好應用這些技巧,試著一次做一項,從最簡單的開始做起。一旦你開始習慣了,再開始結合二到三項一起做。很快,你就可以一次做到五項,讓你的簡報越來越讓人感到興奮,而且難忘。

Thursday, November 14, 2013

想要提案成功,這七件事絕對不要做!


/Adler
1. 避免過於冗長 : 若廣告或提案冗長,容易到一半時便沒了氣,氣勢一弱,客戶也變得興趣缺缺,因為連講者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那要如何來說服客戶呢?最理想的時間是 15 分鐘以內,將所有「最重要」的資訊傳達給客戶知道,如果能夠濃縮到 5-10 分鐘更棒。

2. 要能駕馭科技 : 既然只有 15 分鐘以內的時間可以運用,絕不能將時間浪費在電腦接線、開機、下載、執行程式上頭,也不能讓客戶自行下載某些程式,這只是在浪費時間,也顯得非常不專業。

3. 做好客戶的調查 : 節省時間還有一項功課要做,就是了解客戶為何要來聽取簡報或提案,又或者客戶為何想要這項產品或服務?如果能夠在提案中精準的從客戶的需求開始講起,絕對能夠事半功倍,省下其他隔靴搔癢的話術。

4. 要站在客戶角度思考 : 向客戶提案時,避免說:「使用者都是這樣用的」,或是「我們覺得很酷的功能」之類主觀的話,因為並非所有客戶都是我們口中的「使用者」。建議可先了解客戶,看客戶為何會對自己的產品有興趣,以及他們想藉由產品解決甚麼樣的問題;從這樣的出發點來延伸,比較容易抓到客戶想要的重點。

5. 提案結束後,要預留客戶的下一步 : 並非提案結束就沒事了,如果客戶已經表現出有興趣的樣子,應該要設法讓它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例如規劃接下來的時間表、預約下一次見面時間,或是直接詢問,看對方在猶豫的是哪些部分,有沒有辦法在接下來的時間幫對方解決或給予一盞明燈。

6. 應該勇敢詢問購買意願 : 強烈建議,當提案結束時,一定要直接詢問客戶的購買意願,確實的詢問購買意願,並且在對方猶豫時直接詢問有何難處。甚至可以直問,對於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是哪些部份讓客戶猶豫了?這樣單刀直入的方式,更有助於了解彼此。

7. 其實時間有限,需謹慎挑選客戶 : 因時間有限,若非潛在客戶,其實根本不必當面提案,應該多花點時間在可能的買家上面。至於那些不太可能購買的客戶,先打個電話或寄發 e-mail 即可。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3

改善策略規劃的四個訣竅


/隆恩阿胥肯那斯
卓越的策略都是經過審慎思考之後才產生的。正因如此,規劃策略的流程本身成為重要的工具,以訂定優先要務、制定投資決策,以及編定成長計畫的重要管道。本文提出四個步驟給你參考,以善用投入策略規畫的心力:

堅持做實驗,測試你提出的假設。策略規畫總是會包含一些假設,預測一組行動方案將產生某些結果(例如營收增加、利潤率改善、投資報酬率提高)。但是這些假說經常是根據二手研究、合理的猜測或假設,而不是靠現場測試而來。因此,不妨請經理人在計畫中加進明確的短期實驗,從所得的成果,可以看出什麼事情可行、及什麼事情不可行。有一家公司的資深經理稱此為「偵察任務」,並且明確要求手下每一位經理每一季至少進行一項實驗。

禁止使用模糊的語言。策略計畫經常充滿空洞的詞彙,例如「善用我們世界一流的營運能力」,或者令人不解的雄心壯志,例如「重新塑造我們的訂價和交易策略,以有效推動需求,同時保住市場通路。」類似這樣的語言,顯示出這個團隊根本不清楚必須做什麼事才能成功。一家大型金融服務公司的執行長為了制止這股歪風,禁止部屬使用「善用」、「綜效」、「去中介化」、「強固」之類的用語。

不用制式表單。制式表單經常是策略規畫的標準文件。但嚴格使用制式表單,可能導致團隊將更多的注意焦點放在公司的要求上面,而不是認真思考它們可以如何規劃業務的成長。如果團隊必須年復一年填妥相同的制式表單,結果可能出現陳腐的想法、機械式的反應,以及提出的計畫未能充分掌握企業需要處理的關鍵議題和機會。要避免發生這個問題,可改採較為簡短、更開放的格式,給團隊更大的自由,以文字敘述的形式擬定成長計畫,如此一來,策略規畫的流程恢復了活力。

問一些尖銳刺激的問題。當策略規畫流程的結構僵化,以及文件裡充滿資料,討論便會受到限制。務必在計畫提交時,問一些尖銳而難以回答的問題,而且在提問時所用的方式,應該要能引導出對方沒有事先準備好的答案,讓大家的想法更為豐富,並且促使每個人在往前邁進時,信心增強。我們聽過的這類問題像是:「這套策略要行得通,必須做對的最重要二或三件事是什麼?」、「如果採行這套策略,等於是決定不做什麼事?」,以及「我們必須培養哪些能力,這套計畫才可望成功?」

Tuesday, November 12, 2013

先做最難的,掌握打完卡的黃金60分鐘


/ waknow.com
1.不要看email : 全球第一間諮詢公司、麥肯錫旗下的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曾經針對每週工時46小時的工作者進行調查,發現人們每週花13個小時收發email,而進行內部交流的時間只有6.4個鐘頭。
查看email是人們在剛打完卡後最常做的事,但卻不是最正確的事。微型網誌Tumblr的創始人David Karp便表示,他從來不在早上10點前看email,因為如果真的有緊急事件,你應該會直接接到電話。
甚至有本暢銷書就叫《別在早上看電子郵件》(Never Check Email In The Morning),書中提到減少處理email的時間,能讓人更專心做好工作。事實上,你應該利用零碎的時間再收發email

2.問自己是否願意 : 你在剛踏入公司時除了打卡,還要先問問自己是否想要這份工作。蘋果的創辦人Steve Jobs,每天早上都會對著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天,我會想做我今天將要做的事嗎?」如果你的答案一直都是「不」,那代表你要去找出真正想做的事。

3.打最重要的電話: 理論上,白天是所有人都會待在辦公室的時段,如果你需要和某人取得聯繫,在這個時候儘快完成。

4.安排好行程: 其實這是你在前一天要下班時就做好的,但很難說在進了辦公室後不會有意外,總而言之,你要儘早決定好一天的工作順序;時間經常不夠用,至少要把最重要的先完成。而關鍵是,絕不要在這裡考慮太久,你的主要時間是用來工作,而不是決定該先做哪份工作。

5.先做最難的事 :行程表上的第一件事應該是最有挑戰性、或者你最不想做的事。首先,這讓你不會帶著壓力去處理其他事,而且先完成苦差事,和那份工作有關的人都沒機會打擾你,也就是他們無法進一步影響你的情緒。其次,身體對抗壓力的主要荷爾蒙之一,皮質醇是在起床後的二十分鐘達到當天最大值,之後便會逐漸下降,所以,越讓人沮喪的工作就要越早進行。

Monday, November 11, 2013

生不是只有贏或輸!別把談判對手當敵人


/谷原誠 
談判能力並非一種先天的能力,而是一種可以透過努力習得的技巧。例如有個個性很強的人,這類人以為只要逼迫對方接納自己的想法,就可獲得有利己方的結果。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未必能如願,這種強迫對方的做法最終可能引起反彈,導致談判破裂。

左右談判成敗的關鍵在技巧,不在性格。掌握其中奧妙,首先必須仰賴經驗的累積,了解在談判過程中如何逼迫對方走到極限,仔細觀察掌握人性特質。其次應學習談判的技巧,運用技巧談判。談判有各種的技巧,哪種技巧在何種情況下有效,都必須實際運用,體驗效果的效用。最後是回饋。經過了實際的談判後,一定要回顧談判的過程,反省自己在談判過程中,表現的優點與缺點,以便改善下一次的交涉。

什麼樣的溝通過程有助於雙方取得共識?所謂的談判,是一種溝通的過程,是為了消除雙方利害關係相互抵觸的地方,解決彼此之間的對立,取得自己所期望的共識

例如在和廠商談價錢的折扣時,自己的公司當然希望能盡量拉高供應價格,但是,廠商卻希望儘可能壓低進貨的價格,兩家公司間的利害關係相互衝突。但是,透過電話、書面(信函、E-Mail等),或直接討論等的溝通方法,就能夠消除彼此的對立,與對方達成協議,讓對方願意接納以高價購買我方產品的做法。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談判」。

莫把談判對手當敵人,有些人認為「談判對手是敵人,要打倒敵人!」,不過有這種想法可就錯了。當你把談判對象當作是敵人時,從那一刻起雙方的談判就成為「只剩贏或輸」、結果只有二選一的一場競賽了。

在接到上司指示「去和廠商協議,談出最有利的交易條件」時,「贏」與「輸」指的是什麼?是不是價格有利己方就算贏?還是該談到什麼價格才算贏?什麼樣的價格叫做輸?
在談判場上,這種「輸與贏」二選一的觀念其實非常欠缺常識。

Sunday, November 10, 2013

避開談判地雷,絕對不能說的4句話


/韋惟珊
1「我的期望薪水是5萬到6萬元,如果你覺得不妥,我們還可以再談」:這麼說等於讓對方知道底線,削弱自己的談判優勢。當你說出自己可以接受5萬到6萬元之間的薪水,主管就會以5萬元為基準,做微幅的調動,絕對不會付出6萬元的薪資。另外,透露「誠可議價」的訊息,等於顯露出你可接受的價格遠比開價的低。只要對方看準這點,就可以針對價格施壓,取得他想要的利益

2「跟我談就行,我說了就算!」:在談判開始前,多數人都會先確認對方有多少決定權。但即使你是公司的創辦人或總經理,也絕對不能輕易鬆口說自己能決定一切。一旦揭露自己擁有決定的權限後,就會失去談判的緩衝機會,很難以第三方壓力做為藉口,增加談判的籌碼。例如總經理在談生意時,適時搬出董事會或投資人做擋箭牌,表明「我認為這個條件還算公道,但董事會希望能再獲得5%的折扣」,就有機會將談判成果向前推進。

3「一聽就覺得你這提案超棒/超爛」不要直接接受或拒絕對方的第一個提案。假如你一聽見提案就眼睛發亮,開始用各種肯定句暴露自己的渴望,這會讓對方扼腕自己是否開價過低,或者認為其中必有蹊蹺。當下一次再交手,肯定會存有報復心態,絕不讓你討到便宜。反之,如果你馬上否定提案,也等於為雙方的談話畫下句點,徒然浪費時間和人力。你應該避免快速結束對話,並想辦法從中換得好處。

4「我訂了晚上6點的飛機,預計4點多要從這兒離開」談判時,不可以洩漏你有時間的限制。假設你是個業務員,要到日本和客戶談生意,經過幾天的討論,終於要簽訂合約。你事先訂了回台灣的班機,預計在下午4點前搞定,才能趕上飛機。

這時,萬萬不可讓客戶知道你的時間限制,否則他會在最後一刻才開始談你最不想接受的條件。因為你的心裡只容得下快飛走的班機,極有可能受當時間的逼迫而失去一些好處。如果他們已經知道你必須離開的時間,就鎮定地告訴他們你同時訂了隔天早晨的班機,即使談得晚一些也沒關係。

Thursday, November 7, 2013

促進對話,最能轉化衝突


/盧昱瑩
美國調停者基金會總裁馬克葛容(Mark Gerzon)在《人人得學會領導者的8大調停工具》中提到,面對意見分歧時,人們可以選擇的8種發言和聆聽方式,尤其後面4種往往比前面4種來得有效。其中,又以「對話」最能夠扮演轉化衝突的角色。有別於一般的「單向溝通」,對話能讓雙方訊息形成一個迴路:發送者→訊息→接收者→訊息→發送者,進而改變溝通的規則。

1.口頭爭吵: 言語之戰──把語言當作武器。口頭攻擊另一方
2.辯論: 一心求勝,不求妥協。尋求單一真理:對或錯
3.報告/問答: 一人或一個小組控制論述。聽眾或許會質疑報告人
4.討論: 並非包括所有參與者:有些人佔優勢,有些人從不開口。目標是分享資訊,不是下決定
5.談判: 藉著尋求共同點而化解爭端。目標是為所有利害關係人安排一項持久協議
6.會商: 不提供立即反應或反駁的機會。促進專注聆聽及互相尊重
7.對話: 探究而非提倡,導出新選項。承認他人立場的價值。指出需要解決的深層事項
8.靜思: 求助於靜默,以轉換語氣

對話的前提,不是「我們對、他們錯」的零和遊戲,而是「真相大過你我任何一方」。這種談話方式的好處在於:
● 相較於辯論,表達出更多的感受。
● 比其他溝通方式更能喚起真心。
● 避免表面的、被迫的妥協。
● 增加每個人的心聲都被聽見的機會。
● 在每一種觀點中尋求更深入的真相。

除了開啟雙向溝通的對話,「聆聽」也是得到對方信賴,突破瓶頸的關鍵能力。言語可以療癒人心,同樣也能傷害人。面對職場上的衝突,懂得掌握不同類型的溝通,並且善加運用,才可能突破僵局,把危機轉化為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