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利.派特森(Kerry Patterson)
改變為什麼那麼困難?作者指出,讓人退縮或半途而廢的理由看似千萬種,實際上,所有的原因都來自兩個自我懷疑:「我可以做到嗎?」和「這樣做值得嗎?」。所以,想要激勵人心、促成改變,就必須從這兩點著手。
在推動改變時,我們常使用勸說或威嚇的方式,不過往往效果有限。其實,若能配合社會與機構的力量,從個人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組織理論三方一起下手,推動不僅會更順利,也能持之以恆。
這兩方相互搭配,可以排列出一個影響力矩陣,包含6種改變因子,任何人想推動改變,不管是改變別人或改變自己,只要能針對這6因子妥善擬定策略,就能大大提升改變的成功率。
1. 個人動機:讓令人厭惡的變令人愉悅
雖然必須採取的行為並不讓人很愉快,但還是得接受並執行,關鍵在「內在的滿足」,善用人的自尊心與競爭力,連結對方未來想要成為的人物或形象,往往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減低面對改變的抗拒,並讓行為可以持續。
2. 個人能力:超越你的極限
改變意味著需要新的知識和技能,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可以輕鬆過關,一定要不斷的學習和練習。將工作分成清楚、明確、可重複的各個部分,針對每一項設立明確的目標,然後透過深入研究和刻意練習,讓自己精通這些技巧。
3. 社會動機:利用同儕壓力
凡是人都想被接納、尊重與認可,所以「意見領袖」是推動大規模改革的重要關鍵。當被要求的行為很難達成、不受歡迎,甚或引發質疑時,若能得到「對的人」的支持,往往可以發揮同儕與社會壓力,讓改變得以被遵守。
4. 社會能力:發現群眾的力量
「合作的力量」是讓改變持續的關鍵,所以不要忽視社會所能提供的資源。推動改革時,如果能取得社會資源、上司的協助、外界的輔助或參與,往往會增加改變的壓力與動力。
5. 機構動機:規畫獎勵與要求責任感
「獎勵或處罰」是一種必須小心使用的外在激勵,關鍵在於妥善連結獎懲與關鍵行為。獎勵不必擔心獎品太小,但務必要明確與即時,有好表現時,就公開給予;而懲罰則必須在一棒打下去前,清楚告知對方受罰的原因,讓對方心生警惕。
6. 機構能力:改變環境
我們常認為改變人比改變環境可行,但別忘了,環境的改變往往是刺激人改變的第一動力,所以,不妨審視哪些環境因子的改變,將有助於行為的改變,並將之納入改變計畫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