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3, 2013

別讓壓力奪走你的腦力


/謝明玲
你的判斷力和記憶力都在衰退嗎?罪魁禍首可能來自過大的壓力,讓你傷身又傷腦。你常身處高壓,或者被迫在不斷出現的突發狀況中快速找出解答?小心,壓力不僅傷身,還可能傷害頭腦,影響判斷力和記憶。
政大心理系副教授楊建銘解釋,壓力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表現:適當的壓力能帶領血糖到腦部,讓腦部運作,執行最有效的認知活動;但如果壓力太大,壓力賀爾蒙會過度激發神經細胞,專注力會變得狹小,干擾腦中其他功能。那麼,高壓下的思考,究竟如何才能保持清明而有效?

1. 讓腦子回復正常運作
「當腦子處在平穩的狀態,原來(腦部)的資源就能好好運用,」楊建銘說,當壓力發生時,內在狀態必須調整做出因應。當調整的波動過大、超過預期時,正常能發揮的功能可能就會受到阻礙。平時就必須有意識的關照自己在壓力下會有怎樣的身心狀況,以能在壓力大得超過預期時,能有意識地適時跳出。「給自己一個『Time out』,」和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吳佳璇說。同時,事前演練與計劃、保持良好的生活型態(不熬夜、適度的運動和營養)等,都有助於腦子在壓力下保持正常運作。

2. 認知訓練減低壓力強度
然而,壓力常常憑空而來。面對突發的壓力,運用認知心理學技巧看清壓力對個人心理所造成的衝擊為何,有助於減低它的強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李信謙說,「壓力源」都是中性的,但對壓力的判斷與認知卻非常主觀。因此,在平日可以學習對壓力源提出不同的解釋,例如和別人討論,或從不同的角度判斷事物,累積合理看待事情的思考軌跡。當突發狀況真的發生,認知就比較不容易往既定的壓力方向走。「對事情的直覺反應愈圓融愈有退路,受力面大,壓力對身心的影響就不會那麼明顯,」李信謙說。

3. 從環境、工作尋找抒壓能量
在個人層次之外,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從改善客觀環境著手。「現在強調增強個人『修護力』,營造一個能夠提供個人有適度緩衝、自我調適的環境,」吳佳璇說。例如,主管可以思考怎樣協助員工建立起良好的人際互助網絡;或者怎樣分配適當的工作量,減少不必要的流程等。在個人層次,如果經常必須面對緊急的突發狀況,或許也必須去檢討工作是不是有該改善的地方:如是否不夠能分層處理,一切攬在自己身上?或者不夠清楚事情的優先順序,總是拖到最後一刻?

4. 透過身體放鬆調適心理
身體的放鬆運動也有助於調整心理狀態。李信謙表示,耗氧的運動能讓壓力曲線變圓滑;而瑜珈、靜坐等也都可以達成放鬆目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