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9, 2012

不必高成本,也有高士氣

文/王曉晴


放完9天的年假,希望大家士氣高昂的進來上班,為新的一年好好打拼,這時候,你可以怎麼做?

幫員工加油打氣,未必非要花大錢才有好效果,徹底做好幾個簡單的動作,反而能讓部屬更事半功倍。

「多讚美」是絕對不能忘記的利器。多鼓勵取代批評,能讓員工覺得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


日本職場專家高城幸司在《這樣說,成為一流的主管》書中指出,工作時,只有覺得受期待、被讚美, 才會讓人萌生鬥志。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湯姆.雷斯(TomRath)與唐諾.克里夫頓(DonaldO. Clifton)在《你的桶子有多滿?》書中,則提到「5 句讚美,1 句批評」的原則,意指批評與讚美的比例約為1:5,也就是批評部屬1 次後,得靠5 次讚美,才能挽回部屬的信心與信任。


讚美不能流於虛偽與表面,要創造激勵人心的讚美,必須掌握3 項重點:讚美什麼?在哪裡讚美?如何讚美?


先看看「讚美什麼」。請回想別人稱讚什麼時,會讓你覺得最開心?工作進度很好?還是點子很棒?最好的讚美,莫過於直接肯定工作成果。因此,當部屬拿出成績時,務必要表現出你的激賞。


接下來是「在哪裡讚美」:最好在大家面前,而且不只稱讚部屬「做得好」,同時要說明「為什麼好」。另外,若A 與B 有同樣的表現,你稱讚了A,卻漏掉B,這絕對是讚美的一大禁忌。


至於「如何讚美」,答案是平等。無論是誰,都在仔細觀察主管針對什麼事稱讚誰,因此,主管必須掌握平等原則,才不會讓其他員工過度解讀:「我的主管比較喜歡他。」不但無法從你讚美的對象身上學習,反而掉入比較 、吃味的情緒陷阱。

Thursday, January 19, 2012

開口就像CEO的8大祕訣

溝通顧問貝慈在《人人都要學的CEO說話技巧》書中,歸納出了成功領導人的八大演說祕訣:

1. 給大家big idea:每一場演講或簡報,都需要一個「大觀念」來吸引、激發聽眾。美國前總統林肯的蓋茨堡演講,只講了三分鐘,全文僅二七一個字,卻能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之一,就是因為他言簡意賅地提出了一個了不起的想法,說服了全國人民繼續奮戰。

2. 針對當下發言:沒人喜歡聽老生常談、千篇一律的罐頭演講,你所談的內容必須跟坐在台下的聽眾有關、跟當下的時事有關,才能獲得聽眾的歡心,否則他們可能根本聽不下去。盡量多觸及聽眾心中的想法,談談大家關心的問題,才能讓他們把重要的訊息聽進去。

3. 講話簡單明瞭:許多演說的效果很差,問題都出在企圖過大,講得太多、太複雜。你的訊息應該簡潔且直接了當,人家才會記得。

4. 實話實說:領導人最重要的特質,就是誠實與正直,所以,講話要像個CEO,就必須實話實說。你的聽眾不但期待你做出一場優秀的演說,也會期待你能夠說真話,不論真相如何。

5. 保持樂觀態度:身為領導人,無論你所面對的環境是好是壞,你都應該懷抱希望來平衡現實。樂觀主義是領導階層必須具備的特點,成功的領導人必須樂觀地看待各種可能。

6. 放眼未來:發言的時候,要讓聽眾知道你的信念大有可為。你對未來的願景、希望和信仰,將奠定組織的走向。放眼未來,人們自然會起身跟隨,讓理想成真。

7. 要真誠:領導人的頭銜愈大,愈容易阻礙和聽眾之間的溝通,因為聽眾覺得他們跟你之間,毫無共同之處。因此,你的任務就是要和觀眾建立關係,也就是要真誠。

8. 要有所主張:工作不只是一張飯票,人們做事,也是為了參與一份偉大事業。他們希望工作能有目的,組織能有一份使命。所以領導人必須把組織的任務、目的和價值觀,具體呈現出來。

Monday, January 16, 2012

改變自己,啟動2012成功祕訣

改變,總讓人充滿希望。「一天改善1%,1年能力提升37倍」的道理,人人都懂;於是每到歲末年終,我們總要重複這樣的儀式,寄望來年能再往上一個台階,成為更好的自己。

然而改變,也往往令人失望。1月時許下的心願,經常撐不到半年,就因為「沒時間」「沒興趣」「不有趣」等理由,而宣告放棄。


改變,為什麼那麼難?

你一定也有這樣的經驗:明知遲到會被扣薪,但就是起不了床;明知這句話說了很傷人,但就是會衝口而出;明知再拖下去會來不及,但就是遲遲不想動手……當理智與情感的戰爭開打時,理智往往是輸的那一方。

為什麼會這樣呢?《象與騎象人》中有個有趣的比喻:情感是頭大象,理智則是坐在大象肩上的騎象人。表面上,騎象人可以控制大象的行進方向;但大象的力氣實在太大了,當兩者意見不合時,騎象人就注定要被拖著跑。有時候,騎象人會用力拉著韁繩,好讓大象就範(這就是意志力),但長時間與巨獸拔河,總會使人筋疲力竭。 另一個改變失敗的原因是,我們總是給自己定下太多目標,除了要準時上班、交報告,還不能對同事發脾氣,下班還要繼續上英文課……「我們注定失敗,因為根本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可以同時完成這麼多目標,」《住在大腦裡的八個騙子》(A Mind of Its Own)說。原來,只靠意志力改變,就像希臘神話中薛西佛斯(Sisyphus),一遍又一遍將巨石推上陡峭的山坡,終究要徒勞無功。


「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除了改變所處的環境,你還得影響他的心靈跟大腦,」《改變,好容易》指出,「指揮理智」「刺激情感」與「營造環境」這三個關鍵,是脆弱的意志力的最佳幫手──「理智」可以給我們清楚的方向,「情感」可以給我們強烈的動機,「環境」則是我們在意志薄弱時,最可靠的一根浮木。無論是要改變社會制度、啟動組織變革,抑或只是想自我管理,都脫離不了這個行動架構。


改變,不用靠意志力 。

「負面思考」「猶豫不決」「亂發脾氣」「批評貶抑」及「只說不聽」等……這些習慣或許已經跟著你二、三十年,也不會立即衝擊你的績效;但如果放任它們重複發生,卻可能使你原地踏步,與升遷擦肩而過。這些壞習慣,正是阻擋你從A邁向A+的障礙;然而,它們是有方法可以被改變的! 改變,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運用我們提供的技巧,至少能讓改變比較容易開始。一起為提升1%努力吧──這一次,一定要改變成功!

突破与人深交的3个关卡



文/黄采薇


面对利益关系不同的跨部门协调、上司、部属或是竞争对手,几项原则可以立场坚定又不伤感情:


1.主动告知立场,释出善意。


立场相左时,主动告诉对方自己的目标、可以着力的地方,替彼此未来关系画下蓝图。


2.减少对方让步的成本 。


遇到立场相冲突,先想清楚3个问题:哪些地方可以让步?哪些一定要争取?又有哪些底限,一定得守住?己方利害衡量清楚,接下来,设法降低对方可能产生的损失。如果这次谈判,对方失去面子,你就要给足里子;如果对方损失金钱,记得多留点时间给他。最好的谈判气氛,应该是展现诚意,让双方敢上桌、敢下桌,不用担心一旦展开协调,就被狮子大开口给吞了。


3.立场坚定,身段柔软。


尽量对事不对人,率先表达尊重,但触碰到底限时,谨守「客气的坚持」,身段放软,避免情绪化才有助于谈判成功。


破镜重圆释嫌


想和曾有过激烈冲突的朋友重修旧好,除了放下身段、展现诚意,没有更好的方式了。由于涉及自尊,必须有相当决心。吴雅玲强调,「破镜重圆」前,先衡量这段关系是否值得修复,如果关系交恶会造成工作障碍、生活不便,或是真的很在乎这个人,就算摆低姿态也心甘情愿,那么你必须做3件事:


1.先表达尊重。赢在博感情让对方卸下武装,才有重新沟通的可能。


2.诚心道歉。人心对于敷衍或是漫不经心很敏感,既然有意「重修旧好」,道歉须有十足诚意。


3.沉默是金。勇于面对曾造成的伤害,但别老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Thursday, January 12, 2012

以4P流程自我训练

文/取材自《干掉狮群的小绵羊:内向工作人的沉静竞争力》


你是否害怕公开发表演说?你是否觉得,开会中发表评论是很困难的事?你是否觉得,生意上的应酬往来常常让你感到精疲力尽?如果以上皆是的话,你可能就是一位内向型工作者。知名企业的人力训练专家珍妮芙凯威乐博士(Jennifer B. Kahnweiler)提出「4P」流程,阐述了一套明确且务实的方法,帮助内向型工作人有效管理自己的性格,发挥潜力。


Preparation:事先详尽准备, 提升自信


「准备」可以让你觉得自己掌握大局,信心满满,拥有能力掌握任何突发状况,进而减轻压力。准备的工作,包含针对人际互动进行策略规画,例如厘清目标、思考具体的问题和用词、做笔记、和朋友进行角色扮演等等。另外,也可以观察那些拥有杰出人际能力的人,将他们的风格纳入自己的风格当中。举例来说,在简报之前,编制详尽的笔记,包括自己会使用的特殊语法,可以帮助你流畅地完成简报;参与重要的社交活动前,先研究座位表,将关键客户找出来,设定好交谈的目标;或是在会议前,事先检视相关数据,拟好与会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写下答案,如此即使临场有突发状况,你也能够立即给对方一个稳健的回复。


Presence:当下投入,让他人感受你对他的注意


指的是要你展现人在当下、合乎当下的态度。准备是为了让你能够放松,同时融入当下,但许多内向的人,常常会准备过头,以致于完全照本宣科,反而失去了准备的效用。已故的佛瑞德奥特教授(Fred Otte)的上课秘诀是,事先准备有趣的小故事,并在自己说话变得沉闷的时候,分享给听众,让大家再度充满活力。另一个合乎当下的举止是「将焦点放在此时与你共处的人身上」,你可以运用直视对方眼睛、提出内行的问题,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注意。如此,在旁人眼中,你会是个正直、可靠、富有同理心的人,能够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Push:向前推进,跨出舒适圈、发掘自己的潜力


美国文学家埃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曾经说过:「要去做你最害怕的事。」这句话正是Push的精髓,我们应该要督促自己超越恐惧,强迫自己跨出安全领域,如此一来才能够不断前进。跳出安全领域,不仅会带给你实质的收获,例如赢得客户、名声、别人对你的了解、不再是隐形人等等。你也会发掘出自己的潜力,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些什么。


Practice:持续练习,校准行为模式


最后一个步骤,是要你善用每个机会,练习新的行为模式。内向的人在职场上练习不属于本性的行为,就像是右撇子练习用左手一样,一开始虽然怪异,但经过一段时间就能适应,假以时日便能得心应手。练习能让你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并将许多技巧汇整成个人的技能。此外,透过练习,你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人们联系、沟通,也让你有能力重新校准你的方法和行为。


4P流程可以当成自我训练工具,帮助你进行规画,在不同的情境中,你可以有哪些作为

盤點籌碼,軟硬兼施

文/鄭光志



講了這麼多次還不會,自己來做反而比較快?到底該如何讓團隊成員完成任務,又不會讓自己成為囉唆主管?溝通不順又該如何解決?對於溝通,他認為是培養部屬的必要過程,主管要有耐心與肩膀,去等待部屬跟上主管的期待。「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能解決短期問題,長期來說,卻不是最好的方式,」鄭光志指出,「主管什麼事情都不放心,都要管,最後就是大家都不敢做決定,沒有成長機會。」



身處競爭激烈的科技產業,速度是關鍵,溝通卻往往要耗費大量時間。除了研發中心,鄭光志同時身兼和碩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事業部總經理,帶領超過千名研發、生產、設計、業務工程師,每天被一個接著一個會議追著跑。能同時掌管和碩內部3個重要部門,又不會分身乏術,在溝通與速度的拿捏上,有他自己的原則。



要「回饋」:最糟的主管就是直接自己做



「溝通前,要先了解對方想要什麼?」鄭光志指出。每個人狀況不同,溝通方式也不同,主管適時的回饋,有助於溝通順暢。開會時面對部屬提出的問題,他往往不直接給答案,而是誘導資深員工分享經驗,一方面讓資淺員工學到執行面的處理方法,另一方面則等於肯定資深員工,讓老鳥發揮帶菜鳥的功能,每個人都能從溝通中獲得回饋。



透過這種過程,如果結論是他想要的,他就不再出意見,表達支持就好;若結論他不認同,再適時提醒或建議,逐步引導到自己認同的結論,而不是馬上推翻,以顧及資深員工的感受。這樣的溝通,反映出他的帶人風格。在他任內,鄭光志不斷拔擢主管晉升。他認為,「最糟糕的主管,就是放棄溝通,自己跳下來和工程師搶工作。」主管的任務,是整合團隊發揮1加1大於2的「成效」,而不是去扮演那個「1」。



對於重視溝通、團隊績效好的主管,他會以升職來肯定。例如,他曾將直屬於他的一線主管人數,擴增一倍,從二線主管中晉升。



原來的部屬變同儕,他卻不擔心遭遇反彈。因為他常在各種正式與非正式場合,與大家溝通:「產業與公司都在成長,大家不是在固定的餅上競爭,而是一起努力把餅做大。」原本的一線主管面對更多競爭後,若有更好表現,這時再晉升為事業群主管,藉此放大團隊的管理能量。



要「傾聽」:讓部屬說內心話,再一起解決



鄭光志認為,「主管要讓部屬說出內心話,」才是跨出成功溝通的第一步。「平常就要讓人講,讓部屬陳述困難,」他指出,「先用同理心去傾聽,提供建議。」



平常在每次專案會議中,他會不斷提醒進度與目標,只要在不影響最終成敗的前提下,他會容許部屬犯錯,先讓部屬嘗試,再適時檢討與修正,讓團隊成員都能感受到,他不介意聽到壞消息,但是專案要有進度,有問題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如此才是站在同個基礎上的有效溝通。

Tuesday, January 10, 2012

客诉应对4步骤



文/取材自《弘兼宪史客诉处理入门》


一般而言,客诉通常源自于消费者发觉「现实」与「理想」有所落差,因而产生不满的情绪,只要能够适当地处理和对应,顾客通常能够理解造成落差的原因,甚至有机会变成忠实的爱用者。


想要培养自己的客服应对能力,提升顾客满意度,不妨参考以下4个步骤:


步骤1:为「造成顾客的不愉快」诚心道歉


表达歉意,不意谓着承认错误,而是由衷地理解「对消费者所造成不愉快」。当消费者怒气冲冲地前来抱怨,如果不先设法让对方冷静,便无法客观地展开对话。因此,客诉应对的第一步,便是先表示歉意。不过,在致歉的同时,也必须站在顾客的立场,选择符合情境和对象的说词,并且不要在道歉之后立即接上「不过」「可是」等转折字眼,否则从消费者的角度听来,先前的道歉,只不过是之后找借口的开场白。


步骤2:认真倾听,理解顾客的不安


没有人喜欢受到忽视。选择投诉的顾客心中,不只有怒气,还隐含着焦虑或疑惑等负面思想,所以应专注聆听消费者的想法与说法,并且对于他们表达的不安,表示理解和认同。此外,应尽量避免在顾客话都还没说完,就急着反驳或解释。每个人的讲话习惯不同,要是在顾客还没进入重点时就打断谈话,不仅会让对方觉得不受尊重,也可能导致自己误解顾客的本意。


步骤3:确认事实和目的,将模糊讯息具体化


倾听的同时,重复顾客说的话,并且拿起笔来记录对方反复强调的重点,也有助于让顾客感到自己的心声获得重视。记录的信息包括:发生了什么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影响的程度如何……等等;最好还能将一些暧昧模糊的讯息具体化,像是「常常」「很久」等用词,就有必要换成「三天一次」或「10天前」这类确定字眼。在聆听及记录客诉过程中可发现,有些人只是单纯抱怨,有些人则是想要索赔,也有些人纯粹希望服务态度要改进等等。可将这些客诉目的做为未来改善的方向。


步骤4:以「恢复原状」「公平」为原则,提出解决方案


无论最后是以退费、赔偿、交换新品……等方式来化解客诉,都必须掌握两个原则:恢复原状和公平。而且,挑选解决方案时,千万不能只依靠自己的判断,仍要符合组织的对应方针,避免为组织造成无谓的损失。最后,当处理过程告一段落,可将导致客诉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整理成调查报告,做为组织内部的共享信息,防止同样的错误再度发生。

Monday, January 9, 2012

打好职场关系7撇步

文/彼得.杜拉克



经理人管理的重点,在于「关系」。七大撇步面面俱到打好关系,让你的经理人生涯更无往不利。 身为经理人,你都管理些什么呢?如果你开始扳着手指,那么你将犯下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说的两大误谬。第一,错以为要管的只有人;第二,过度简化管理,错以为把下头的人管好就好。实际上,管理的重点不在于「人」,而在「关系」。而管理的难度,不单单只有向下,还包括了管理你的上司、管理你的同事、管理外部关系。还有,很重要的,管理你自己。



第一、管好自己:做好形象管理



不管你是真情还是假意,外在形象是大家与你接触的第一线,你希望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那就让自己往那个方向努力吧!最简单的作法就是「装模作样」,装久了就变真的了。彼得.杜拉克认为,我们其实一直在装模作样,对待父母是一种方式,对待老板、朋友又是另外一种方式。只是某些时刻,必须要学会有意识地「装模作样」。想要显示你的热情,可以抬头挺胸,自然提振你的精神,也提醒了自己展现积极态度;与人握手时,想要强调你的真诚,就多握一会儿;想要营造亲民意象,那么或许可以尝试幽自己一默,自我解嘲一番。



第二、向上管理:管理你的老板



与老板相处是艺术,彼得.杜拉克提供了十个秘诀,帮助你做好向上管理。 1. 自信,不自傲; 2. 尊重,不卑下; 3. 服从,不盲从; 4. 决断,不越权; 5. 亲近,不亲密; 6. 多听,但不等于闭嘴; 7. 不居功; 8. 勇于表现自己,但不可锋芒毕露; 9. 坚定不移地支援长官; 10. 无私、顾全大局。



第三、向下管理:管理你的部属



有人认为「顾客就是上帝」,但彼得.杜拉克却认为,对管理者来说,下属才是真正的上帝。搭建舞台,让员工发挥所长、乐在工作,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在此之前,明确定义团队的工作目标,将有效避免部属无所适从、揣摩上意所造成的无效率。赏罚分明则有助于员工正视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将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第四、横向管理:管理你的同事



部门间的合纵连横,往往是管理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环。但是管理学中有名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把各个关系当作是圈住木桶的木板,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块。快快补强被你忽略的同侪管理,避免成为木桶的大漏洞。



第五、对外管理:管理外部关系



世界很小,待人要更好,时时结好缘,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总结这五大关系,其实只要掌握七大原则,就可以让你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面面俱到地打好关系,工作起来将更为轻松愉快。



打好关系的7大原则



1. 提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2.不要加入抱怨游戏。 3.沟通,不分口语、肢体,都是关键。 4.不要忽视直接关系人。 5.信守诺言。 6.分享。 7.给予他人协助,找到自我价值。

三明治主管10大「心」修練

文/李欣岳



別孤軍奮戰,培養左右手:你一定需要一、兩個大將當你的貼身戰友。所以,找出誰適合,常常帶著他和上司開會或吃飯,讓上司認識他,這樣自己才有休假,甚至更上層樓的機會。因此不管你休假或是升職,團隊中都有人能接手,運作不會中斷。你的左右手也可扮演你與部屬間的緩衝劑。因為他更了解團隊目標,遇到其他人私下抱怨,能站在你的立場去提供中肯建議。



對上談目標,對下談做法:根據英國雜誌資深撰稿人艾瑪‧迪維塔(Emma De Vita)指出,身為小主管,開始要降低執行面的工作,轉而提高策略思考面的內容。這時要做的,是讓自己成為高層與基層間的橋梁,將上司擬定的企業策略,變成自己團隊的目標。對上溝通的重點,在於「要完成哪些目標」;對下溝通則相反,要將交辦或承諾的團隊目標,拆分為執行作法讓部屬去完成。



不懂管錢,再會賺也白忙:懂預算的才算真主管。從擔任小主管開始,就要有財務思維、成本觀念,因為你所帶領的團隊、專案是否成功,「能為公司賺多少錢」絕對是關鍵指標之一。



朝高EQ邁進,衝突免驚:迪維塔指出,所謂的EQ,就是指是否善於解讀他人情緒,以及是否能好好掌控自己的情緒。高EQ並不等於「柔軟」或「和善」,更不是濫好人。高EQ是指善用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或感覺,把事情順利完成。



學習善用異議份子:身為主管,往往很討厭團隊中愛抱怨的人,把他們列為唱反調的頑固份子,事實並不然。日本管理顧問小山昇指出,抱怨的人可能有領導潛能,因為這是注意到問題的表現。會抱怨的人經常留意身邊事物,如果你能誘導他從口頭抱怨,進而發掘解決之道,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居功才會有功: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羅伯‧蘇頓指出,當主管有個好處,就是部屬做得好時,你獲得的功勞通常比你應得的還多。若順水推舟,一再複製這個正面結果,效果會更佳。把功勞歸給部屬,盡量不居功,給他們的肯定比你認為他們應得的還多,會讓部屬更願意追隨你。



必要時,轉身背對部屬的眼淚:懷俄特認為,好主管都想跟部屬交心,對他們的壓力與挫折提供協助。不過,這跟過度介入通常只對好友或心理醫生開放的私人領域,兩者間只有一條很窄的界線,主管不是好友或心理醫生。當部屬分享心事時,可能表示把你當成站在他那邊的朋友,但主管與部屬的本質關係並沒改變,即使他情緒低落,你還是要有所要求。所以,最好不要讓部屬發生誤會,以免陷入從親密好友變為冷血主管的困境。



平均分配關愛眼神:每位部屬都想了解自己在主管心中的分量、到底是紅是黑?然而,主管太明確的表達出來,對領導團隊來說,往往未必是好事。一直覺得自己很紅的人,最後可能流於鬆懈,缺乏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動力;一直覺得自己很黑的人,最後可能自暴自棄。身為主管,要留意不要在員工身上,不經意貼上誰是紅人、誰是黑人的標籤。



最困難的事,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英國企管顧問史都華‧懷俄特指出,最困難的工作,多數主管會分派給最優秀的部屬,卻有可能因此局限了團隊的整體成就,因為難度和效益未必成正比。任務分派應是去思考團隊總分最高的組合。最有能力的人,應該分配去做能為團隊創造最大價值的工作。

Thursday, January 5, 2012

「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



文/杜書伍


叛逆是一般人認知的負面名詞,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掉,它卻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因子。


觀察孩童的成長過程,十歲以後都會出現叛逆行為,相當令父母及師長頭痛。然而,叛逆卻是促使孩童突破家庭單一環境養成的認知與觀念,而能吸納外界不同觀念與價值的關鍵因素;甚至,成年後會勇於突破現狀,主動追求改善、改變,也是因為叛逆因子的啟動。


所以,性格中若缺乏叛逆因子,人們將只會墨守成規,依樣畫葫蘆,而不可能自發的改善、求變。


但是,仔細分析人的叛逆,可以發現其有「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的區別。「本能叛逆」是依據自己的感覺、好惡來做判斷,只要「我不喜歡」,我就反對,我就不要;相對的,理性叛逆就是依據理智思考、分析,做出理性判斷,這是「為了做的更好而叛逆」,因而能改變現況、提升到更佳境界。


青少年時期的叛逆現象,就是一種「本能叛逆」。因青少年仍處於「感性主導」的階段,理性思考習慣尚在培養初期;但在此同時,卻也開始對家庭、學校加諸的種種約束,感到厭惡、反感,因而不問是非對錯,一律排斥之。叛逆過了頭,嚴重者會行為偏離,甚至誤入歧途,做出讓人惋惜的事情。


觀察人的成長過程,原來是百分之百由「感性主導」;透過學習,注入理性思維,逐步提高「理性主導」的比重。所以,個人在歷經青少年時期的「本能叛逆」,隨著不斷的學習、理解、體悟、教訓,理應會隨著理性思維的增長,逐步轉換到成年後的「理性叛逆」。


然而,我們卻發現並非人人都能順利轉換,有些人甚至會將青春期養成的「本能叛逆」習慣,延續到職場。比方說,進入職場接觸到公司的制度、流程時,有些人會「選擇性」的接受,不喜歡的就排斥之,對於事物便容易單點思考、掛一漏萬。與人共事時,排斥與不喜歡的人合作,導致人際關係不佳,團隊合作能力低落。對於職掌內的工作,反射性的挑喜歡的做,不喜歡的便非常被動,主管往往得緊盯在後,甚至收拾爛攤子。


而主管在輔導這類人時,往往也特別吃力。因為習慣於「本能叛逆」,說理他們往往聽不進去;只有在本能叛逆闖了大禍、遍體鱗傷後,或許才會開始檢討、反省。


因此,一個本能叛逆成分明顯者,隨時會因行事七零八落而闖出大禍,用起來風險很高;因此,再聰明、再有能力的人,都沒有用,主管也不應錄用。


由此可知,身為一個主管,必須非常注意去偵測部屬本能叛逆的嚴重程度。然而,有些粗糙的主管,只看表象,容易只看到部屬「有做」而有做好的部分,未去檢視去「未做」的部分;甚至會容忍其將份內工作丟給其他同仁收拾的行為,卻還誤認其表現不錯,實荒謬之至。

Wednesday, January 4, 2012

提問5技巧



文/取材自《會問問題,才會帶人》


作者克莉絲‧克拉克─艾普斯坦(Chris Clarke-Epstein)建議,在溝通時,提問者若精通以下5種提問技巧,就能引發質量兼具的回答:


1. 一次只問一個問題


缺乏經驗的提問者,常會因為沒想清楚自己究竟要問什麼,而一次提出一大串問題。聽聽這句話:「莎拉,我很想知道顧客最近都提到些什麼事?我的意思是,為什麼一通電話還要勞駕妳接?我們上周實施的新政策,真的有引發負面效果嗎?」如果你是莎拉,到底該回答哪個問題?如果發問的人最想知道的其實是「顧客對於新政策的反應」,就該直接問:「莎拉,妳覺得顧客對我們上周實施的新政策反應怎麼樣?」這樣才是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


2. 問題結束時,停頓10秒鐘


提問完畢後,稍微停頓一下,是為了讓回答者有時間去思考、設計並說出他們的答案。所謂的「停頓」,不是只有暫停說話而已,連肢體動作也要停止,但是過程中仍要維持目光接觸,並且對於停頓狀態安之若泰。許多人自認在提問之後停頓得夠久,但其實不然。如果你是提問者,問問題後停個兩、三秒,或許會覺得已經很久了;但如果你是回答者,兩、三秒幾乎只是轉瞬之間而已。因此,提出問題後,至少留下10秒鐘的停頓時間,你所獲得的答案品質將大大改善。


3. 學習聆聽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學過傾聽,也不知道別人對自己傾聽技巧的評價,甚至從未花時間思考傾聽的重要性。從現在起,就是做這3件事的好時機。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會協助你找到與傾聽相關的訓練或課程;你的配偶或身邊重要人士也會回饋你所需要的意見。


4. 後續追問


試想你是否碰過以下情境:提問者請你說明或澄清某事,你給了一個答案,提問著並未針對你的答案往下追問,反而又開闢了一個新話題,提出另一個毫不相干的的問題。


這種不繼續追問的行為,形同告訴受訪者:提問者顯然對「問問題」比較感興趣,只在意訪談過程,而非受訪者說出的答案。不過,繼續追問有時候很可能會讓對方感覺像是法官審案。為避免這種情形,可以運用「口語鼓勵」,讓回答者主動釐清答案中的論點,例如「我不是很了解這件事,能不能請你再多說一點」「那之後又發生了哪些事呢」「那個人(事、物)又出現了嗎」等等,並以尾音下降的方式結束對話。


5. 道謝


無論人們多麼常說不必言謝,衷心感謝始終都是必要的。向那些花時間回答你問題、協助你的人致謝,下回提問時,你將能獲得更多、更深入的答案。

Tuesday, January 3, 2012

提高銷售力的七個訣竅

文/EMBA雜誌編輯部


只是製造跟銷售一個好的產品有時候並不夠,「公司怎麼賣產品,常常跟公司賣什麼產品一樣重要。」創業家雜誌(Entrepreneur)如是說。最成功的業務員懂得如何跟顧客產生連結。


管理顧問米勒(Adrian Miller)說:「一般人會跟自己喜歡,以及能夠產生連結的人買東西。」成功的業務員不是在賣東西給潛在顧客,而是在幫助潛在顧客買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以下七個訣竅,能夠幫助業務員在賣東西時,跟潛在顧客產生連結,進而提高銷售力:


■訣竅一:學習雜貨店精神。還記得以前到巷口的雜貨店買東西的感覺嗎?老闆叫得出顧客的名字,也認得顧客的家人。業務員可以複製那種溫馨和熟悉的感覺。顧客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只是帶著錢包的消費者。


每個人都喜歡被重視的感覺。業務員可以記得跟顧客相關的幾件生活小事,然後在對話中適時提出。例如,如果顧客曾經提過今年女兒即將大學畢業,記得詢問他女兒找工作的情況。


■訣竅二:先問問題。別一開始就急著賣產品,先問問題,聽聽潛在顧客需要什麼。一旦知道了潛在顧客的需求,賣東西會變容易,只要突顯公司產品能夠如何滿足這些需求即可,目標簡化且明確。


問問題是建立雙方關係的基本技能。業務員越懂得靈活運用問問題的技巧,越有能力跟顧客建立關係。


■訣竅三:把潛在顧客當戀人。販售產品跟約會有些類似,業務員必須吸引潛在顧客,並且獲得他們的回應。想獲得潛在顧客的注意,業務員可以運用一些小方法,例如,寄給潛在顧客一篇跟他相關的新聞報導。


■訣竅四:也談談自己。告訴潛在顧客一些關於自己的事情,有助於跟顧客產生連結,不過要挑選對方可能會有興趣,而且不過於私密的事情。消費者研究期刊曾經報導過一個研究,業務員光是告訴潛在顧客自己的生日或者出生地,就已經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提高了潛在顧客購買產品的可能性。


■訣竅五:真的仔細聽潛在顧客說話。在對話中被忽略是非常受辱的感覺。既然問了問題,就要好好聽對方的回答。切記不要在潛在顧客回答時,自己忙著幫他們回答,例如,「我知道你的意思,我有好多顧客也都有這樣的問題。」


■訣竅六:不要黏著電腦跟手機不放。寄給潛在顧客電子郵件和手機簡訊固然方便,但是總還比不上面對面能夠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訣竅七:有點耐心。跟生命中許多重要的事情一樣,建立長久的顧客關係需要耐心,抵抗心中急著想要成交的欲望。

急功近利,心亂如麻



文/何飛鵬


買過股票,去過號子的人,一定有一種經驗,本來不準備買股票的人,在人聲鼎沸、電子看板上股價不斷跳動的感染下,可能不知不覺就買了股票。在那種氛圍下,許多不能自主的事情就發生了。


買過預售屋的人,到過預售屋現場的人,也都會有另一種經驗,每一次客戶詢問時,售屋人員都會到麥克風前大聲詢問,與主管溝通,讓在場的人感受熱烈的氣氛。而成交時,就更誇張了,售屋人員除了宣布成交以外,也會恭喜買主,而所有現場的人也會大聲鼓掌,讓氣氛熱到最高點。


許多人很可能在這種情境下,不知不覺急切起來,似乎當下不買,明天就會後悔,不由自主、心亂如麻,應是現場買屋者最佳的寫照。「心亂如麻」是人生最危險的時刻,而「遠離」則是讓一個人在心亂如麻的環境,避免犯錯的自我訓練。問題是,嘈雜的環境可以遠離,危險的地方可以不去,但人常會因為內心的欲望,因為自我的過度期待,而使自己陷入「心亂如麻」的麻煩中。


我就常常不自覺的「心亂如麻」。年輕的時候,看到同學、同輩的朋友成功,我沒有喜悅,我只感到自己無用,竟然一事無成,不自覺就心煩慮亂、「心亂如麻」。


看到好機會,不自覺又躍躍欲試。不幸的,又經常發覺我手中的資源,不足以掌握此一機會,只能乾瞪眼,這時候,我又不自覺「心亂如麻」。面對自己想做的事情,雖然已經竭盡全力,但仍然師老兵疲,停滯不前,而機會卻一點一滴消逝,這時候,我又不自覺「心亂如麻」。


最近這幾年,進出中國大陸,看到中國經濟一日數變,每年翻升,而中國大陸的生意人、同業,從很小規模,像吹氣球一般,蛻變成巨人,而我們只能看,台灣經濟卻原地踏步,台灣企業逐漸被邊緣化,這時,我又不自覺「心亂如麻」。


有許多次,當我「心亂如麻」之後,我就會犯下錯誤,為了跟上別人的節奏,為了趕上環境的變化,我就會急功近利。因為急功近利,而心亂如麻,也因為心亂如麻,而急功近利,兩者相因相生,互為因果,結果都是悲劇。笨事做多了之後,我逐漸發覺,欲望才是問題的根源,因為有欲望,而產生期待,而欲望越大,期待越高,失望就越大,越是失望,就更操切,也就越發急功近利,自然就更心亂如麻了。


人可以有目標,目標是想做的事,而不是想得到的成果,成果往往就是欲望,尤其是物質化的成果:財富、虛名,都是會讓人不自覺急功近利,以致心亂如麻。想通這些事,我的心情平靜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