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5, 2015

沒練好這10大基本功,別說你想晉升主管職!


/謝明彧
日本知名企管顧問前田敏隆在《黑帶級工作力》一書中,巧妙地借用跆拳道的段位概念,以「41級」和「一~三段」來說明工作者職場上的能力等級。如同跆拳道的升段,只要努力,工作者也能向上提升。但在所有關卡之中,有兩大更高、也更難跨越的重要高牆,那分別是「3級→2級」與「1級→初段」,這兩堵高牆也概分出工作者兩個重要職涯層次:「基層員工到經理人」和「經理人到CEO或創業家」。這其中,又以「3級→2級」最為重要,那是決定一位工作者從「普通工作者」到「具潛力管理人才」的條件。工作者想順利跨越,前田認為必須具備以下10個條件:

1.維持適度的緊張感: 工作時並不需要時時保持神經緊繃,但無法在關鍵時刻升高緊張感、經常處於「鬆弛狀態」的人,要突破此高牆、提升能力會有一定程度的困難。要做好這點,必須做到不假他人之力,自己就能提高緊張感,那些只依靠上司來給予緊張感的人,無法把外在壓力變成有效內驅動力。

2.先做該做的事(強烈的分工意識):以個人生涯長期規畫而言,每個人都該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不過,如果在眼前的工作中,光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很難做到能力提升。比起應該做的事,若一個人只以自己想做的事為優先考量,看待事情的觀點也會偏向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在面對真正重要的工作時,很可能搞錯事情的優先順序,而對工作成果造成不良影響

3.自我動機誘導者:所謂的自我動機誘導者,是指能夠自己提升動機、維持動機的人。有些人會天真地以為,自己的幹勁必須由公司及上司來提振及維持的。不能否認,公司和上司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動機,但自己的動機,基本上應該是由自己來提升並維持。如果無法做到這點,不僅很難在組織內做出成績,投入工作的意願也會相當低。

4.自我評價的占比高:評價可分為自己為自己評價的「自我評價」,以及其他人(公司)對自己評價的「他人評價」兩種。要是一個人自我評價的比例過高,很可能做出錯誤的評價而「會錯意」;他人評價的比例過高,則會受到他人評價的過度影響。兩者都不是好事。升上了2級,工作者一定要培養自己對本身工作力進行評價的能力,並參考上位者給予的評價,為自己進行最適切的評價。

5.投入工作的態度確實:這裡所說的「確實」,是指對於工作的準備非常充分。工作的準備是否充分,可說是最適合用來判斷某人對工作投入態度的標準。工作的準備步驟,有點像是求學時的「預習」。有些人認為此步驟理所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不太有趣的課題,而這點差別,正是2級人士與3級人士的差異所在。在一個全為3級人士的組織中,可能不容易發現這個準備步驟的重要性,但如果你被要求的工作是屬於1級或初段人士才能完成的水準,一旦工作的準備不夠充分,就很可能破綻百出。

6.有提升工作實績的強烈「意欲」:既然在職場上,大家當然都想展現工作實績。這樣的「意欲」是工作能量及力量的泉源,也是支撐幹勁和動機的「根本」。而這個「意欲」有強弱之分,而這也是3級與2級人士的相異點。要隨心所欲控制自己的「意欲」並不容易,但至少要能了解自己的意欲強度。
7.完成水準以上的工作「量」:在體育、音樂、將棋等專業領域到達一定水準的人,大多有「不達成『量』,就無法提升『質』」的經驗」。工作也是一樣,一旦累積一定的經驗量,做事的品質就會急遽往上提升,所以體驗過「量的達成」的重要性,是爬升到2級以上的一個關鍵。不過,有些人曾經有過依靠運氣、僥倖成功的經驗,他們雖然知道必須累積更多實作經驗,卻害怕執行過程的辛苦,因此想藉由一些捷徑或技巧度過難關。這樣的人,往後會在滿足公司對「質」的要求上,困難重重,因此沒辦法從2級再往上升。

8.有心提升工作水準:無論在體育界、音樂界或任何領域,了解「專業級水準」的人,大多知道自己該付出多少程度的努力。除了達成一定的量,還知道要跨越哪一種程度的試煉,才能晉升到下一個階段的人,升上2級的可能性會比較高。前田認為,體育、音樂與工作相較,在本質上非常相似:先提升水準、拿出成果,再以此成果為跳板,更加提升水準,使他人評價及自我評價均獲得提升。這樣的過程十分相似。

9.他責傾向(將責任歸咎於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不過度強烈:不想背負失敗或失誤的責任乃人之常情,為此我們有時會為自己找藉口,或者是會想要逃避。如果將責任歸咎於天候或經濟景氣等不可抗力的因素,那倒還說得過去,但是若將責任歸咎於自己以外的他人,便很難提升自己的工作水準。必須說,「寬以律己,嚴以待人」者,並非沒有機會升上2級、1級,有時還是可見這種人,但通常會被周遭的人所厭棄,使得其繼續上升到更高層次的機會,幾乎等於零。

10.了解想做的與能做的事有何不同:正確判斷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事,什麼是自己能做的事,可說是一道橫阻在2級之前的高牆。因為勇於挑戰當然很重要,不過無法正確判斷「實現可能性」的人,在工作上很難持續做出成果。因此,當找到某個想要進行的主題時,請先檢視能做與想做的事之間的距離,盡可能選擇一個比較可能實現的主題。

其實,從3級躍升到2級的關鍵,總括一句就是「持續做該做的事」。對照本次大調查結果中,不管是工作者本身或企業主管,對當前工作滿意度也都只有約50%。不過正如上述條件4所描述,工作者必須對自己有正確評價才會提升,能夠理解自身的不足,正是自我能力升等一個好的開始。

Thursday, May 21, 2015

化問題為機會


/EMBA雜誌編輯部
若你的名字與知名罪犯一樣,任誰也覺得是件慘事。但在衝去戶政事務所改名之前,你可能會想聽聽桑達斯基(Gerry Sandusky)的故事。桑達斯基是位體育主播,與他名字只有一個字母之差的山達斯基(Jerry Sandusky),則是一位對多名男童伸出魔爪的罪犯。這個不幸的巧合讓他平白受誤會,甚至引來許多異樣眼光。但是一件事解救了他,那就是機會問題思維(probortunity thinking)。

所謂的機會問題思維,是指從問題中看出機會的思考方式。桑達斯基在銷售與行銷管理雜誌(Sales & Marketing Management)上指出,透過四個原則,能將問題轉化為機會問題(probortunities)。

1.拒絕鴕鳥心態。躲避問題,裝作它不存在,並不會讓問題消失。唯有接受它,看清楚它的本質,才知道要如何處理,也才能看見它能帶來的機會。

2.如何回應,由你決定。承認問題存在是一回事,如何回應又是另一回事。以桑達斯基的情況來說,頻頻遇到因為這名字而對他產生負面印象的人,確實是讓人不快。然而,他知道,你可以讓問題擊潰你,陷入怨天尤人的泥淖中;也可以選擇用讓自己開心、對自己有利的方法應對。關鍵就是,你「選擇」怎麼回應。

3.改變你面對問題的角度。面對問題時,唯有懂得轉換角度,才能看見它背後所隱藏的機會。所以在「與犯罪者撞名」的這個問題當中,桑達斯基看到了什麼機會呢?那就是「別人對我印象更深刻」。任誰聽到這個名字,都會多注意一下。他也打趣說,讀者之所以會看這篇文章,搞不好就是受這個名字所吸引呢!

4.當座指引的燈塔,而非審判的法庭。遇到問題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你可能會像法官一樣,想揪出罪魁禍首是誰。桑達斯基認為,與其將時間用來責怪他人,不如試著從中學習,然後將自己所習得的教訓,化為正向的力量,用來做更有貢獻的事。
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言:「悲觀主義者在每個機會裡都看到了阻礙;樂觀主義者在每個阻礙裡都看見了機會。」既然問題是人生無法避免的一部分,若能抱持機會問題思維,不就等同人生處處是良機?

Monday, May 18, 2015

打好職場關係7撇步


文/彼得.杜拉克
經理人管理的重點,在於「關係」。七大撇步面面俱到打好關係,讓你的經理人生涯更無往不利。,管理的重點不在於「人」,而在「關係」。而管理的難度,不單單只有向下,還包括了管理你的上司、管理你的同事、管理外部關係。還有,很重要的,管理你自己。

第一、管好自己:做好形象管理
不管你是真情還是假意,外在形象是大家與你接觸的第一線,你希望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那就讓自己往那個方向努力吧!最簡單的作法就是「裝模作樣」,裝久了就變真的了。彼得.杜拉克認為,我們其實一直在裝模作樣,對待父母是一種方式,對待老闆、朋友又是另外一種方式。只是某些時刻,必須要學會有意識地「裝模作樣」。想要顯示你的熱情,可以抬頭挺胸,自然提振你的精神,也提醒了自己展現積極態度;與人握手時,想要強調你的真誠,就多握一會兒;想要營造親民意象,那麼或許可以嘗試幽自己一默,自我解嘲一番。

第二、向上管理:管理你的老闆
與老闆相處是藝術,彼得.杜拉克提供了十個祕訣,幫助你做好向上管理。 1. 自信,不自傲; 2. 尊重,不卑下; 3. 服從,不盲從; 4. 決斷,不越權; 5. 親近,不親密; 6. 多聽,但不等於閉嘴; 7. 不居功; 8. 勇於表現自己,但不可鋒芒畢露; 9. 堅定不移地支援長官; 10. 無私、顧全大局。

第三、向下管理:管理你的部屬
有人認為「顧客就是上帝」,但彼得.杜拉克卻認為,對管理者來說,下屬才是真正的上帝。搭建舞台,讓員工發揮所長、樂在工作,是管理者的職責所在。在此之前,明確定義團隊的工作目標,將有效避免部屬無所適從、揣摩上意所造成的無效率。賞罰分明則有助於員工正視自身的責任與使命,同時也將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第四、橫向管理:管理你的同事
部門間的合縱連橫,往往是管理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環。但是管理學中有名的「木桶原理」告訴我們,如果把各個關係當作是圈住木桶的木板,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不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塊。快快補強被你忽略的同儕管理,避免成為木桶的大漏洞。

第五、對外管理:管理外部關係
世界很小,待人要更好,時時結好緣,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助益。總結這五大關係,其實只要掌握七大原則,就可以讓你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面面俱到地打好關係,工作起來將更為輕鬆愉快。

Wednesday, May 13, 2015

好主管要有口頭禪,但講出這三個你就失格了!


/謝明彧
工作上的學習,除了上課、讀書、從實際工作中摸索,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向前輩學」,尤其是和帶自己的主管學。這些資深前輩,多半都有一些「口頭禪」,不管是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或是無意識的口語反應,這些都反應了這些資深前輩或主管內新的思維;而這些口頭禪,往往都是他們日積月累的成敗體驗,所過濾而成的「慣用語」。豐田汽車是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也是最被推崇的企業之一,「豐田生產模式」甚至改變了全球製造的生產方法,其核心概念,甚至擴及服務、金融、行銷等各種領域。在這家近80年歷史的企業中,有許多工作了一輩子的資深員工,許多人都有可以引為經典的口頭禪,但有哪些是「絕對不能說的口頭禪」呢?

以下三者,就是豐田汽車中,說了就足以讓你身為主管失格的禁語:

1.「好像是……」其實就是不知道: 曾服務於豐田37年的井手雄,最常說的口頭禪,就是「看問題,不要憑你聽到的,要相信你看到的!」這是他在剛成為管理者時所學到的教訓。以往,出現不良品或機器發生故障時,作業員會立刻向他回報,「XXX發生問題,好像是因為……」身為管理監督者,聽完報告後就直接向上呈報,並將第一線人員所說的,告訴自己的主管。結果主管到了現場後卻說,「實際狀況和你所說的根本不一樣。」當下讓他無言以對。因為部屬限於認知與經驗、或是想把大事化小,很容易說出與實際發生情況不同的,尤其想要隱瞞或並不真實了解的人,很容易面對詢問時,說出「好像是因為……」這種沒自信的話,企圖蒙混過關。但會這樣說,就表示自己其實根本不知道;真正看過現場、了解狀況的人,一定會帶著自信回問題,說話時有動作有手勢,更不會根據推測胡亂發言。

主管報告問題,不能說「好像是……」→
井手說,所有的商品製造,只有○(圈)和〤(叉)的分別,只分做了還是沒做,絕對沒有「△」(三角形)。身為主管,如果說出「我想大概做了」「好像是這樣」其實就是根本不知道,講出來的話也就會模稜兩可

2.「應該已經……」就是沒做追蹤 : 在豐田的作業現場,評斷追蹤成果的基準,是靠「星取表」(借用自相撲中用黑白星星標記勝敗次數的表)。在星取表上,會將員工對一項作業熟練程度分為四級:
一級精熟度:大致了解做法
二級精熟度:10秒的作業,可以用18秒完成
三級精熟度:10秒的作業,可以用10秒完成
四級精熟度:能夠教導別人這項作業
豐田的主管就是靠這套系統,每天反覆對部屬示範、驗收、追蹤。這張表,就是為了協助主管確實做到追蹤而產生。

在豐田熔接業務部門工作42年的堤喜代志剛成為管理者時,曾發生一件事:那時負責後段工程的人對熔接成品有所微詞,堤喜代志馬上指示負責的部屬要修正,對方立刻回答:「是的,我明白了」,就這樣結束了這件事。但過幾天開會時,堤喜代志所負責部門還是發生了不良品問題,甚至在會議上被提出來檢討。堤喜代志的主管問他:「這事情怎麼樣了?」
「是的,我已經耳提面命,教過負責的作業人員了,他應該已經這麼做了。」
「怎麼可以說『應該』!現在馬上到現場去!」
結果到了現場一看,部屬根本沒有照著指示去做,「根本沒有改嘛!混帳東西!」堤喜代志被主管罵得狗血淋頭。

主管教導部屬,不能說「應該已經……」→
就算你很仔細地教導每項作業程序,現場驗收時他也做得非常順手,但千萬不能就認定「我已經教會他了,算是完成主管的責任」,唯有持續追蹤,觀察部屬是否真的每一次都按照自己所教的去做,直到他能熟練地實踐為止,才是真正完成帶人的工作。

3.「還差一點點就好了」就是距離實際執行還有一大段差距 : 在豐田,「持續發現問題、持續做出改善」是每個人最重要的工作。當老闆問:「東西弄好了嗎?」有些人會回答,「請再稍等一下!還差一點點就好了」在豐田裝配業務服務40年的山森虎彥說,這種回答看似是為了研擬更縝密的計畫,但其實距離實際開始執行還有一大段差距,甚至是遙遙無期。他強調,一個人就算再優秀,只要動作慢吞吞,就無法獲得好的評價,因為他永遠都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有時候甚至還會因此被排除在第一線之外。反過來,山森強調,面對問題想法幼稚不要緊,馬上行動就有價值,「雖然初步的做法還很粗糙,但如果執意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才行動,就永遠無法改善,」因為只要行動,就可以看清楚起步前所不明白的地方,接著就會出現更好的點子,所以與其說「再等一下」,希望找到完美解法,身為主管應該要和大家說「能夠做的就先試試看!」「只要找出一個方向,就算前面狀況不明,還是要試著朝目標前進」「前進一步也好,先踏出去再說!」這樣才能真正為工作帶來改善
主管推動改善,不能說「還差一點點就好了」→

山森在退休之後,成為管理顧問,他在觀察了形形色色的企業後,最大感觸就是大多數公司,寧可花很多時間爭論、檢討、磨合,就是不採取實際行動,「很多事情,想太多反而就會停止行動」,因此面對改善,「巧遲不如拙速」,與其細細思量,不如先做做看,再邊做邊整理思考的方法

Tuesday, May 12, 2015

職場溝通有方法 小事矛盾不激化!


/優米網
職場中,為何雙方說了半天也沒有抓住溝通的本質?為何已經佈置了工作,下屬卻連個反應都沒有?出現這些“溝”而不“通”的情況,主要是由於你沒有用心與他們溝通。只有在溝通之前排除雙方的溝通障礙,在溝通過程中抓住溝通的本質並根據說話內容及時做出回饋,才能實現完美溝通。

有人說,幹得好不如說得好。這句話雖然有些偏頗,但是在職場中,如果會做事再加上會說話,那這樣的員工肯定能迅速受到領導的青睞和重用。在職場中,做事能力差不多的兩個人,語言表達能力不好的那一位,升遷機會就會比那個既會辦事又會說話的人要少得多。據美國一家研究所進行的一項專門調查顯示,有80%以上的企業管理者經常發出這樣的抱怨:員工語言表達能力每況愈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與同事溝通出現語言障礙,向領導彙報時表述不清。

溝通是雙向的,既要表達也要回饋,幾乎每一位下屬都會很在乎領導的回饋。良好的回饋能激發出人們溝通的積極性,而不適當的回饋容易挫傷溝通的積極性。而當領導回饋不佳時,你首先要判斷,是否有可能讓領導意識到他的問題所在。值得注意的是:不論領導的言行舉止是否合適,努力履行自己工作的職責最為關鍵。

說話溝通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在和領導的溝通中,你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這項技能。比如在溝通內容上,要堅持使自己觀點清晰,重要內容有理有據,且能夠被理解在溝通方式上,採用領導容易接受的溝通頻率、語言風格、態度和情緒。剛開始時,最好更多地採用面對面的溝通方式,熟悉之後可以採用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該建議並協助團隊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

什麼是溝通技能不足的表現呢?常見的有:
1)表達內容不清晰,從而引起領導的不滿。
2)缺乏觀點,使領導難下決策。
3)過分捍衛,不顧顏面。
4)咬文嚼字,滋生緊張感。
5)考慮不全面。
6)溝通方式單一。

職場競爭激烈,懂得和領導進行高效溝通,才能讓領導覺得眼前一亮。同樣的努力想得到最大的收穫,其中關鍵一點還是看你會不會說話,善於和領導溝通。能讓你百倍的努力得到千倍的回報。學會和領導說話是職場人士工作中的一門必修課。掌握與領導溝通的訣竅,能使你更容易理解領導的意圖,更好地執行領導下達的任務,成為領導的左膀右臂。

Sunday, May 10, 2015

留住大客戶的五個方法


/EMBA雜誌編輯部
為了讓大客戶開心又忠實,公司雜誌(Inc.)建議中小企業,在選擇為產品降價之前,先考慮以下五種更好的方法:

方法一:跟對手拉出不同。如果公司提供的產品是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大客戶便難以離開公司,也比較沒有本錢跟公司殺價。

方法二:提供專業知識。大客戶可能只是向你買一個小零件。如果你是這個零件的專家,除了賣零件給大客戶,也可以同時提供零件相關的專業知識(例如,大客戶可以將零件做不同的運用),多了一層跟公司買東西的附加價值。

方法三:讓大客戶要離開公司時,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如果大客戶改用其他公司的產品,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例如,公司一向非常配合大客戶趕工,如果大客戶換掉你的公司,會失去雙方多年來累積的合作默契),會降低他們換掉你的意願。

方法四:真正去了解大客戶。不要把自己只是當成一個供應商,而要把自己視為一個策略夥伴。如果你提出的建議有助於大客戶的整體運作,大客戶會更加需要你。

方法五:用公司的聲名挺大客戶。通常都是大客戶的聲名挺中小企業(例如,公司列出知名企業客戶的名單),但是如果中小企業以創新或酷炫等某種特質見長,大客戶標榜跟你合作有助於自己的產品形象,大客戶就會捨不得失去你。

Thursday, May 7, 2015

很努力,但要努力對方向!15種思考角度,讓你不再搞錯工作重點


/馬安奇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工作已經很努力了,卻拿不出讓上司滿意的成績,還被上司指責:「先用腦好好想過,再開始做事吧!」但其實你很委屈,不知道該從何思考起,甚至因為別人否定自己的付出,轉而責怪別人不好好教導自己。日本情境演練顧問鳥原隆志認為,總是搞不清楚「為什麼結果會是這樣?」的工作者,其實是因為搞錯重點,才會做出錯誤的判斷,還很容易被上司誤以為「沒在思考」其實,這樣的人只要「在行動前多思考5秒」,也許九成工作都得以順利推行。

鳥原隆志25歲時,曾經被公司任命負責分店食品賣場,他為自己訂下「每星期巡視所有負責分店」的工作目標,事先制定好每家分店的巡視時間。雖然已經嚴格執行計畫,可是每到一間店,都會發現問題,再加上指導時間,總是耽誤到檢查下一家的行程,回家時往往已經深夜了。這種狀況持續了好一陣子,雖然他的確按照計畫巡視了所有分店,也從中獲得成就感,但是工作成效卻不顯著,上司還對他說:「你是不是以為自己的工作是到每間分店走一趟就好了?」後來,他改採重點巡視業績不振的分店,遇到有問題的分店,會花上一整天待在那裡指導,有時甚至連續去23天。如果只看巡視的分店數量,大概只有以前的兩成,可是負責的業績卻反而比以往更好。他因此發現:「努力解決所有事」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成就感」和「成果」是兩回事;極端一點來說,甚至只要選擇最重要的兩成任務,就能做出十分的成績。可以問自己這15個問題,做好事前評估,才不會白費力氣。

1. 「優先順位」→思考「是不是真的該從這裡下手?」
2. 「問題發現力」→思考「這樣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3. 「體諒力」→思考「對方有什麼想法?」
4. 「自我分析力」→思考「為什麼被斥責?」
5. 「確認力」→思考「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6. 「創造力」→思考「這樣真的最有效率嗎?」
7. 「洞察力」→思考「下一步會如何發展?」
8. 「當事者意識」→思考「對方尋求的是什麼?」
9. 「對策定案力」→思考「沒有其他方法了嗎?」
10.「組織活用力」→思考「該問誰的意見呢?」
11.「流程計畫力」→思考「工作是否持續運作?」
12.「課題形成力」→思考「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13.「目標設定力」→思考「終點在哪裡?」
14.「重整力」→思考「回到出發點吧?」
15.「逆推力」→思考「逆推回來會是怎樣?」

Wednesday, May 6, 2015

抱怨是最毒的毒藥


/作者不詳,事後得知必將補登
【越努力,越幸運】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他會思考的越多。越是優秀越是努力,這一現象的根因在於,優秀的人總能看到比自己更好的,而平庸的人總能看到比自己更差的。真的努力後你會發現自己要比想像的優秀很多。記住一句話:越努力,越幸運。一起勉勵,努力讓這一年成為你幸運的一年!

【最好的狀態】

最好的狀態就是,隨遇而安、遇事不急不躁,該有主心骨的時候能鎮得住場,不該有的時候能心安理得躲一旁不多話;會愛人,會關心人,會牽掛人,但不纏人;有思想,有理想,有理性,很幽默,敢自嘲;會為愛的人甘於放下身段,有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每天都在進步,但不再期待別人的誇獎。

【抱怨是一種毒藥】

抱怨是一種毒藥。它摧毀你的意志,降低你的身價,摧殘你的身心,削減你的熱情。抱怨命運不如改變命運,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畢竟抱怨≠解決任何不順心都是一種修鍊,進鍋爐的都是礦石,出來的卻分礦渣和金屬。凡事多找方法,少找藉口,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在奔跑

【生活苦的原因】

生活本不苦,苦是慾望過多;水能直至大海,就是因為它巧妙避開所有障礙,不斷前行。許多聰明人沒能走上成功之路,不少是因為撞了南牆不回頭。人生路上難免會遇到逾越不了的困難,繞一繞,何嘗不是個辦法。逆境能成機遇,拐彎也是前進的一種方式。但是是繞行,不是調頭和放棄
【要相信自己】

你聰明有人會說你心機重,你靠的是努力有人會說你運氣好,你說自己天生樂觀有人會說你虛假。你明明就是一杯白水,卻被硬生生逼成了滿肚子憋屈的碳酸飲料。人一生遇見太多人,沒必要活在他們的眼神里,只要內心澄明,不用討好一個不懂你的人。就算全世界都否定你,你也要相信你自己。

Monday, May 4, 2015

打造卓越團隊的新科學

/亞曆克斯(桑迪)•彭特蘭
為什麼表面上相似的兩支團隊,業績會有天壤之別?有些經理人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他們找不到一種衡量標準來解釋這種績效差距的原因,於是更傾向於相信團隊建設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

研究資料揭示出成功團隊有五個共同特徵1.團隊每個成員發言和傾聽的時間基本相同,每個人發表觀點都言簡意賅2.團隊成員面對面溝通,話語和手勢都積極有力3.團隊成員相互直接聯繫,而不僅僅是與團隊領導溝通4.團隊成員還在非正式場合或私下進行交流5.團隊成員定期分開,去外部探尋資源或資訊,並把資訊帶回團隊
就團隊能否成功而言,成員個人的思維能力和才智遠沒有人們預期的那麼重要。打造卓越團隊的最佳方式並不是挑選聰明過人、成績斐然的成員,而是瞭解成員之間如何溝通,並引導團隊採取有利於成功的溝通方式通過研究,彭特蘭教授確定了影響團隊績效的三個溝通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活力度,以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數量和性質為衡量標準。面對面交談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其次是電話或視訊會議。電子郵件和短信是效果最差的溝通方式。

第二個要素是參與度,它反映了團隊成員之間活力度的分佈情況。在一個簡單的三人團隊中,參與度取決於成員ABAC,以及BC之間的平均活力度。如果團隊所有成員相互之間的活力度大致相當,都比較高,則團隊的整體參與度極高。如果團隊中只有部分成員相互積極溝通,而其他成員沒有參與,則團隊的整體參與度不高。

第三個要素是探索度,它與團隊成員對外溝通的程度有關。高績效團隊的外部聯繫更廣探索度高對於創意團隊最為重要,因為它們需要從全新的視角看問題。

理想的團隊是三個維度都保持高水準。令人意外的是,相比活力度和參與度不均衡的團隊(即活力度高但參與度低的團隊,或者活力度低但參與度高的團隊),活力度和參與度都不高的團隊居然更高效。這說明管理者在努力提高團隊活力度和參與度的時候,需要保持兩者之間的平衡。有了這些資料,管理者就可以通過繪圖的方式說明團隊在這些方面的表現,這種直觀的回饋馬上就能讓人清楚地看到資料所反映的事實,明確揭示出團隊尚未意識到的薄弱環節,使他們能夠有的放矢地做出改進,更接近理想的團隊溝通模式,從而最終提升個人和團隊績效。